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1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
中***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074--04
一、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
1 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
在一些书籍和报刊杂志中,往往将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混为一谈,其实,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既有其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区别。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业态,它是生态捉业与旅游服务业的一个融合体,是农业功能从“一生”(生产功能)到“三生”(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的一种陌展,也是产业链的一种延伸(通过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将一产即农业、二产即农产品加工业、三产即旅游服务业打通合一了);而乡村旅游既是旅游的一种模式,同时也是以乡村贤源为基础的一种旅游方式,其涵盖面比休闲观光农业更广、内容更为丰富。但不管是休闲观光农业还是乡村旅游,它们都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作为主体,通过对农业资源和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来达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目的。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城郊以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突出的一些地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农家乐,正是休闲观光农业驹一种模式,也是乡村旅游的低级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分属省农业厅、省旅游局和省农办管辖与扶持。目前,三个职能部门根瞎省委和省人民***府对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资金方面拘支持,***策方面的优惠,产业方面的引导和市场方面的拓甓,还就这些产业发展连续召开了现场会、推介会、研讨会等多个会议,推动力度很大。但由于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都是紧密相联,当前却分属三个职能部门管辖,难免产生力量分散、工作重复的弊端。所以,建议整合省农业厅、省旅游局、省农办等多方面的力量,成立一个休闲农业(涵盖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与农业、农村相关的休闲、观光、旅游形式)领导小组,共同对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农家乐进行管辖与扶持,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以便于形成合力,组成“集团***”,实现农村旅游资源更合理的统筹利用,使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得以更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2 休闲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内涵应该包括对旅游过程、旅游产业和旅游系统的生态化改造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产业化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现实要求。在农业生态旅游、工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生态旅游中,当前做得比较好的首推农业生态旅游,而且已形成一定气候。而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应该加以培育、引导和规范,使其符合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如果仅仅把休闲观光农业定位成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的结合是不全面的,休闲观光农业应该是生态农业(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二产业)+旅游服务业(第三产业)。
同时,在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把生态旅游的理念和思想贯穿其中,使休闲观光农业不但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功能,更具有生态、景观、扶贫、教育、科研、科普、示范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虽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乡土风味的保护,避免村落与旅游设施建设中的高档化与城市化,盲目的求洋、求大、求奢华,这样带来的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因为城市居民之所以到农村来旅游,就是要体验一下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以放松紧张的神经、带来身心的愉悦。他们平时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面,看不到绿色,看不到蓝天、白云,所以他们一旦看到山里人认为很平常的一条山沟、一泓清泉、一片森林,就会兴奋不已。这就是特色性和差异性的作用。休闲观光农业和其他的旅游景点、景区一样,项目是否成功,在于是否能为游客带来真正的快乐,而休闲旅游带给游客的快乐正是将身心融入到大自然的忘我感觉和体验。如果将休闲观光农业景点或景区搞成像城市里的那种公园,就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生态旅游的原则。
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需要突出五个要旨
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始终要把保护、教育、责任、社区参与、环境伦理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1 关于保护
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作为生态旅游的核心和特色已众所周知。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旅游的一项重要职能,而有效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则是实现当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同样要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保育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并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近几年来,在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安徽等一些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省份,并发了不少与农业、乡村、生态相关的旅游景区或景点,这些景区或景点,他们的主要“卖点”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并适当地结合了当地的人文景观。
但是,当前许多景区经营者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而只是机械地将“生态”一词作为前缀。他们非常清楚“生态”这个词用到旅游上面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游客以及更多的利润,所以他们不管是否真正的懂“生态”,都时时刻刻地把“生态”挂在嘴边,把生态作为招徕生意的摇钱树。而事实上,有不少景区或景点所做的事情并不一定“生态”,更有甚者,他们一边在贩卖“生态”,利用“生态”的名义大把赚钱,一边却在做破坏“生态”的事情。如在生态公益林区将大片的森林砍伐以后修筑一条与环境很不协调的盘山公路,在项目区采用全伐全垦的方法,破坏了很好的自然植被,种上了并不适合于本地种植的一些外来树种,以及任意捕猎野生动物和采集野生植物,这是很要不得的。
上述经营者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从旅游产业中剥离出来,认为两者是冲突、矛盾的,“是为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保护的”。而事实上,只要坚持乡村生态旅游的根本宗旨,“走真正的生态旅游道路”,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应该是一个自然和谐、共同发展的过程,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以浙江临安太湖源景区与白沙村农家乐为例,在太湖源 景区开发之前,白沙村村民以砍树为生,“山越砍越秃,人越活越穷”,后来自沙村村民依托太湖源景区大力发展农家乐。不但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村民们也不再上山砍树,“山越来越绿,农家乐越办越富。”生态保护与农家乐旅游的和谐发展在白沙村与太湖源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我们应该让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管理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等所有参与者,都把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始终贯穿于整个旅游产业和旅游过程当中,使旅游资源得以持续,景区或景点的生态环境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2 关于教育
教育是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之一。教育的方式包括对旅游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给游客分发资料,利用影视设备播放生态科普宣传片。通过景区标牌系统和相应设施给游客提供即时解说,以及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寓教于乐,以增强旅游参与者的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教育的对象面很广,可以是管理者、服务人员、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甚至可以通过***府与商业运作上升到全社会的范围。浙江省绍兴县的夏履镇是全球环保“500佳”之一,该镇长期以来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一手抓经济建设,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工业的开发和建设,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和生态旅游的开发已成为夏履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村容镇貌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促进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同时,该镇的生态环境教育还渗透到学校的教学之中,如夏履镇中心小学为了增强全镇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从娃娃开始抓起,使孩子们从小自觉养成爱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他们通过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读本》等乡土教材,开展课堂教育和一系列的兴趣小组活动,对小学生进行生态和环境的科普教育,并通过小学生将生态环境意识灌输给他们的父母、祖父母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浙江省临安市的太湖源景区通过“给我一袋垃圾,送你一份礼物”和“给我五节废电池,送你一张景区门票”等活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广大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赞许。2006年,该景区更是以“构建和谐社会,关爱社会民工”为主题,联络了浙江16个城市的总工会,发动了4 000个民工来太湖源景区旅游,公司承担全部费用。这个活动不仅扩大了景区影响,还得到了各级地方***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媒体报导,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宣传与教育效果。
3 关于责任
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同时承担着帮困扶贫、改变传统观念、传承传统文化、引进先进文化、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责任。浙江的桐乡华庄、奉化滕头、中南百草原、萧山传化大地,四川成都的郫县友爱镇、锦江区三圣街道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们对于带动当地的科技进步、产业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浙江安吉中南百草原生态旅游区为例,该旅游区以生态农业为特色,同时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旅游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层主要领导始终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该旅游区的建设不但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旅游者餐饮所需的蔬菜、瓜果、家禽、畜肉、水产以及作为土特产品销售的山货等,基本上由当地农民提供。农民从农业旅游的发展中吃到了甜头。据统计,仅每年举办的杨梅节就为当地果农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当前,地方***府在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时,应当强调上述责任,并在招商引资、***策扶持上予以更多考虑。
4 关于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保持旅游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原真性、减少旅游区与社区矛盾、保护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府部门对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开发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社区参与这个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旅游景区或景点经营的水平甚至成败。社区参与发展得好,当地农民可以积极参与到旅游三产中,从而实现致富,而景区也可以因为社区参与而在乡土特色、环境保护、景区建设等各个方面得到当地更多、更积极的支持。反之,当地农民将会游离于景区发展之外并引发各种纠纷。有不少旅游景区或景点因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与当地社区的关系,最终导致无法正常经营或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浙江临安的太湖源景区是正确处理与当地社区关系的一个典范。由于经营者具有超前的经营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该景区与当地社区白沙村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唇齿相依的关系,真正的达到了景区和社区的双赢。白沙村社区参与景区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直接参与管理和经营,如在景区的管理和服务人员中有70%左右是当地居民;二是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加公司分红;三是通过销售农产品;四是依托于景区的客源,经营农家乐。第一种与第二种参与方式使景区的经营业绩直接与当地社区的利益密切相关;第三种和第四种参与方式使景区的游客数量与当地社区的农产品销售量和农家乐的客源数量直接挂钩。通过景区的开发,使当地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开发前的几千元上升到目前的15 000元以上。
5 关于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是规范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依据之一。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景区中的一草一木、一只鸟、一只虫子、一只小动物,它们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命体和组成部分,我们在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善待它们,与他们和平相处,而不能任意伤害他们,这是旅游环境伦理所倡导和要求的。
同时,环境伦理更注重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维护,认为人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滥用资源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从小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爱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习惯,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应该加以弘扬。环境伦理是指导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一个理论基础,必需深刻领会其要旨。
不少管理者认为环境伦理是“故做姿态,没有真正的经济效益”,其实不然,作为生态旅游者,游客们在潜意识中都希望自己置身的景区是一个“和谐自然、尊重生命”的世界。景区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在开发与维护中注重对生命的关爱,会在无形中唤起游客们对景区生态的认可与赞美,使景区得到游客们更高的评价。
三、在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开发中亟待破解的若干难题
1 ***策层面上的问题
由于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在***策方面对商用土地特别是房地产土地以及固定建筑物的审批有所缩紧,从而部分地制约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土地和建筑物的审批问题一直是困扰投资者是否投资和是否扩大投资的一个大问题。再加上土地租赁时间的限制,使投资者在准备投资和扩大投资的时候总是心悬两头,犹豫不决,不敢贸然投入。还有一些投资者,希望通过地产与旅游业的结合,来降低旅游业投资量大和周期长的风险。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囿于***策所限而无法实行。
2 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在项目实际操作的时候,对于管理者和经营者来说,往往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困扰着他们的行动,使管理者和经营者都感觉无所适从。如证照规费和前置条件问题(比如说,在办手续和收税的时候,是按旅游业还是按农业对待?两者差别非常之大,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与纯粹的旅游业相比,其盈利率有很大的差别)、贷款问题(是按农业企业还是按工商企业对待,情况也大不一样)等,使投资者望而生畏,或虽有好的想法,但由于前期投入成本太高或没有条件实施而只能放弃投资,这种半途而废的例子有很多。如金华婺城区有一个休闲观光项目,规划已经做好了,土地租赁问题也基本上谈妥了,但因为企业性质问题一直确定不下来,最后投资者损失了几十万元钱以后,还是全身而退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2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构研究
1引言
乡村旅游发展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利用当地文化与景观和自然来作为诱导,通过满足来旅游人在城市中感受不到的安逸与放松,进而获得经济利益,带动当地的发展。然而现在的乡村旅游不仅只是旅游产品单一,其次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发展虽快但经营时间不长,没有营销战略。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
目前,我们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很了解,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误区,很多村落觉得有自己一点点的特色就开始发展旅游业并不去考虑客观要求和实际要求,对需要开发的项目不作规划和准备,盲目去做异想天开的事情,觉得有一点点条件就盲目的实施。发展乡村旅游是需要一定的规划,一定的参与条件,一定的经济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想要发展好乡村旅游一定要与当地的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整合。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如下:
(1)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经济总量不足
乡村旅游产业多体现在农家乐,数量多且没有什么特色,经济收入低发展前景不长。另外,资金数量不足,输出多余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应通过吸引外来投资,学习外来的对我们有益的技术,管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2)农民的参与性不强
由于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不断的发展。农民们的视野并没有因此而扩大,还是在一味的保留属于自己的一套封闭式方法,对于经济发展也没有一套很好的发展策略,由于思维比较落后,科学知识较匮乏且对一些有益带动经济发展参与性不强。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合化程度低
实施乡村旅游是当今发展方向较热门之一,它不仅具有强大的生机同时也有着丰富的隐藏发展前程。在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时要提伸发展计划,开拓旅游人群的消费空间和消费观念,坚持自有的特色和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在实施这一体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和完善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逐步打造属于自己的旅游文化。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同时也受到大多数人群的喜爱,在这些以及发展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的做到更好,寻找更好的发展策略,例如,在发展时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也只有了这些系统,我们的文化,我们要发展的面向大家的东西才能被熟知和了解,以便为自己来旅游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要得到***府的大力支持和加强***府监管。想要更好的发展起来必须得到***府的支持和监管。要有长远得发展目标,不能为了一时得利益而放弃长远得经济效益,积极稳定得发展乡村旅游发展。
(1)注重规范管理,强化***策扶持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行为自律,还得有较规范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有着正确的管理体系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发展乡村经济,带动地方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得到***府的大力支持,还要将***府对发展的扶持作为重要依据。保障项目运行公正,科学。
(2)发展专业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条
在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得同时,经营主体要以农民为主,向农民合作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在发展时增加当地产业构成和发展多元化,促进生态,经济的共同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
(3)加强***府引导,统一科学规划
发展休闲农业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到农业发展规划来谋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发展,避免各地一轰而上,低水平盲目发展。
(4)建立现代郊区休闲产业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发展观,发展休闲农业也乡村旅游的生产经营方式方法,想要发展好乡村旅游必须的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不断的完善休闲发展运行机构。在发展的基础上不仅要使自己有经济的收入还得要保护好自然环境,在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出发点发展经济。重视生态的保护,提高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4结语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3
上街区地处河南省北部、华北平原、黄河冲积平原扇轴部,为豫东平原和豫西丘陵的相交地带。土地总面积61.6857平方千米,上街区位于郑州市中心城区西38千米,上街区域辖1个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64.7平方公里。上街城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17.855平方公里。共23个行***村,9475农户,总人口140500人,城镇人口128628人,农业人口11872人,城镇化率91.55%。上街区耕地面积约1129.1公顷。
近年来,上街区重点依托南部五云山,规划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街区南部山区五云山是郑州城区最近的一座浅山,最高海拔588米,植被茂密,空气宜人。
一是加快方顶驿文化旅游片区建设,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度假区,目前样板区景观完成80%,西街外立面完成75%,东沟主体完成90%,西沟主体完成65%,方顶塔基础完成,截止2020年9月底累计完成投资额3500万元。
二是优化五云山康养片区发展模式,规划建成郑州西部特色休闲康养小镇。五云山小镇着力于发展养生养老、生态农业、亲子教育以及民宿酒店四大产业,尤其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群养老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致力于打造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2020年,五云山小镇处于转型阶段,加大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对现有农业进行专业化鼓励与提升。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打造逐步完善,在确保园区景观的完整性,原始性和生态性的基础上,增设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户外自然课堂,山居民宿体验,农耕教学课堂,农事采摘等配套。利用山上农业特色与上街区红色登山步道旅游路线相结合,形成红色旅游,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的一条特色线路。同时小小亲子园增设了户外农耕课堂、亲子农耕、亲子手工课堂等,在逐步完善园区体验项目的基础上,进行商家招商共创,为科普教育研学基地申请做准备。
明年计划: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4
关键词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广德
中***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335-01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一个亮点,涌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农业观光旅游对促进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安徽省广德县历史悠久,名胜众多,气候宜人,素有“七善之城”之美誉。其青山绿水、奇石怪洞和历史古迹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十分契合现代旅游者的多样性需求,奠定了广德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一次创业使广德开发了一批观光旅游产品,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一批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等诸多机遇,广德县委县***府紧紧抓住机遇,强力调整产业结构,将休闲旅游业确定为广德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进行农业休闲旅游二次大创业,通过承接长三角经济圈旅游产业转移,给广德带来众多旅游客源,实现广德休闲旅游的发展与腾飞。
1 广德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德县委县***府紧紧抓住机遇,依托良好的休闲资源优势,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满足城市人们对乡村田园风光和宁静生活回归的需求,培育了一批以“休闲度假、观光游乐、采摘垂钓、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为主要内容,在经营上则表现为产、供、销、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广德旅游景区中自然风景名胜主要有: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太极洞,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溶洞;富有浓郁祠山文化的横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的卢湖竹海;桃姑迷宫(天然溶洞)、古朴的天寿寺塔、雄伟壮观的鼓角楼、四合乡灵山大侠谷、响水滩瀑布、柏垫镇茅田山风光等。全县休闲农业观光景点210多家,规模以上有80家,农业观光园20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2家。全县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其澳台、国外有1万人次,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民已达10 210人,实现总收入8.2亿元。近年来,广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先后被国家和省授予“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推荐单位”。2011年获得全国“中部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十强县”、全省绿色食品十强县,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2 发展优势
2.1 区位优势
广德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誉,位于苏、浙、皖3省8县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是安徽经济东向接轨长三角的门户。广德交通便利,基本形成了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
2.2 资源优势
广德青山秀水,气候宜人,生态优越,植物覆盖率高,荣获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称号。景点众多,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太极洞和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卢湖、万顷碧波的大竹海、源远流长的祠山文化以及乡风浓郁的“农家乐”等,独具特色的风景风情吸引着四海宾朋。
2.3 ***策优势
一是旅游业被确定为广德县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德县促进旅游业发展优惠***策》等***策性文件,“合力兴旅”的社会氛围已开始形成。二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广德旅游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 发展目标
以太极洞、卢湖和祠山文化为核心,茅田山为新亮点,以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文化生态旅游为三大产品体系的广德旅游目的地建设,加速广德旅游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转型,由过境旅游发展为目的地旅游;把广德县打造成旅游形象鲜明、综合效益明显的全国旅游强县,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绿色休闲度假和会议旅游目的地[3-4]。
4 广德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旅游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广德县旅游企业市场竞争力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饭店档次不高,没有国际著名品牌饭店。饭店结构不均衡,中高档饭店偏少,与旅游发展的要求有差距。二是旅行社整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缺少大型旅行社落户,尚未形成良好的旅游中介机制。三是整体旅游服务水平不高,大多数旅游企业和旅游接待人员缺少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技能。
4.2 旅游景点分散,县域内旅游通达性较差
广德县地域广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分布在各个乡镇,从县城到各旅游景点,以及各旅游景点之间,基本没有供游客观光使用的公共旅游交通工具,以自驾游、团体游为主。
5 广德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措施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主动承接环太湖旅游圈辐射,以文化+景区+产品的大思路,发展大旅游,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广德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
5.1 努力打造精品名牌
提升品牌质量,在做优做精的基础上,培育若干具有知识产权、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形成旅游整体竞争优势。
5.2 致力提升文化内涵
旅游是文化型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了提升文化内涵,主要采取以下2个方面措施:一是重点突出祠山文化、太极文化和竹乡文化,通过对这些优势文化的时尚化、产品化、市场化重组,提升广德旅游的本体价值和附加价值。二是通过全面的形象设计,树立广德旅游业鲜明的个性形象,提升旅游的品位和内涵。
5.3 整合资源,联动发展
一是以整合整个城市资源为抓手,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二是和广德周边地区旅游联动发展。建立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机制,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旅游线路对接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旅游合作格局;三是积极参与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的建设,在长三角旅游开发与联合的大格局内,实现自身的高速发展[1-2]。
6 参考文献
[1] 陶海滨.全力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强市[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2(6):53-55.
[2] 张义杰.河北:树立示范引导带动休闲农业大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2012(5):27.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5
但是,分析我县目前乡村旅游业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滞后
我县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大多呈现诞生后完善,往往是经营到有一定规模与市场之后,才来规划、规范。因此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风貌变更频烦,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规划滞后是我县乡村旅游的一个突出问题。就全县来说,缺少一个全县面上的总体发展规划。就具体乡镇来说,缺一个个性的具体开发建设规划。个体农民没有能力先规划再建设,工商资本有能力没有意识,往往是拍脑袋作决策,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恰好是经营败笔。因此,目前全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但是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
(2)配套设施不全
旅游的六要素在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往往存在严重短缺现象,存在重餐饮,轻配套。由于要素支撑不足,配套不齐,因此难以承接外地及一定规模的旅游群体。现实中的乡村游往往是朋友几个、家庭几户结伴而行居多,而且大多以本地客源为主。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比较分散,往往东边一点西边一点,不成规模,范围小不说,游乐设施也少,无法提高游客的兴趣。
(3)季节性特别明显
由于农业产业特征,建立在农业产业基础上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大多存在较强的季节性,因此游客冷热不匀,给管理与经营带来许多矛盾,很少的旅游点能像古镇西塘一样不受季节、天气冷暖的因素干扰与制约,每年的浙北桃花岛的黄桃采摘期,游客达到五、六万多人次,人满为患,道路上停满车,但一过采摘期之后,游客锐减,季节性矛盾十分突出。
(4)缺乏××文化特色
全县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自经营特色不明,虽然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类型不同,但经营方法、主打产品,包括环境营造等等基本雷同。没有有效的结合我县水乡、田园风光的特色,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周边地区相比,无特征优势,因此对大城市居民难以形成特殊的吸引力。
(5)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中存在较大盲目性,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的空气品质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日益下降。表现在:经营者环境意识淡薄,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缺乏合理的处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保护意识弱,目光短浅,只注意眼前和局部利益,没有真正把旅游资源的保护当成旅游发展的生命线等。游客观光休闲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人们到观光休闲农园休闲度假,远离工作和城市的喧嚣,彻底放松,往往会放松纪律约束,经常会出现不爱护游玩设施,践踏草地、庄稼,采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推进发展的建议
(1)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
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解决“三农”、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在此领导重视是关键。我县具有接壤上海大都市的区位优势,上海数千万人口都是我县发展旅游的潜在客户。为此,镇、村一级***府领导对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态度上必须高度统一,努力挖掘本地乡村资源,依托全社会力量,强化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与培训,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县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
(2)做好科学可行的规划,推动有序发展。
在全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进程中,规划先导作用巨大,必须倾听专家的建议意见,开发建设出切合市场的产品,从而确保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按规划要求,滚动推进,还能极大的提高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效益,提高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格调与品味,能较好解决错位发展,更好形成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确保产品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3)努力推进形成全县联动和多行业支撑的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最困难的是启动阶段的投入问题,为此精心选择目标,汇聚全社会有限的资源,集中一点,重点突破,可释放出无限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潜力,目前,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着明确的目标与资源,妥善利用、谋划好方案,可让局部先行,在全县范围内起到以点带面的功效,如环保局的生态村创建、交通局的康庄工程、水利局的生态河道整治工程、乡镇的村庄整治工程、农经的商效农业与科普线上的科普示范基地、旅游局的路牌指示系统、农办的农家乐工程、农业旅游特色示范村工程等等,如果这些集中到某点上,那么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格局就能形成。
(4)瞄准上海大都市白领阶层的休闲游,定位我县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我县地处长江冲积平原,一马平川,景观单一,生态恶劣。但是我县有广袤的田野,有丰富的农作物,有充满野趣的水乡。因此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特色切入点要放在水乡、田园的特色,做好特色营造。由于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大都市白领阶层,因此建设的策略应该是以水来吸引周边大城市的游客,以田园风光吸引本地客源。由于旅游的要求与吸引力是差异性,因此我们熟视无睹的小水沟正是大城市居民眼中的梦里水乡,因此在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过程中切忌单评个人好恶,随意设置与取舍,要多做市场调研、多听专家意见、多注重保留自身特色。可以从农家风光、农耕文化、农家小吃(鱼文化)、农居生活、农时劳动等方面着手,结合当地的资源,推出我县特色的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来吸引来自大都市的白领阶层。
(5)出台扶持***策,积极加强引导支持。
乡村旅游是一个新生产物,由于村级经济相对薄弱,工商资本进入乡村旅游的收益不明,持观望态度为数不少,因此在乡村旅游起步阶段要形成相配套的投入***策,坚持***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县镇二级***府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基金,在投入上,特别是启动阶段,确保与体现***府的投入主导作用。
为进一步鼓励会社会关注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当地农民的参与,县***府应建立考核、奖励的***策,从机制与体制上为导向;另一方面,县级相关部门要形成全社会主流舆论导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切实为镇、村级***府和工商业主提供技术要素支撑。
(6)注重文化,提高品味。
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属农业范畴,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游客。因此要十分注重项目的策划和创意,不断提高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的知名度,不断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保护原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同时还应特别强调乡村和资源的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自然性,人文景观的质朴与原始性,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特质,一旦消失,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也就没有吸引力。因此,在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中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充分挖掘区域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自然景观、深厚的民俗文化的同时,要考虑到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防止破坏性的开发,以确保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景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6
【关键词】精准乡村旅游;农村经济;策略
“三农”问题是***的十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发展农村经济对和谐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工作是多方面的。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涵义
精准乡村休闲旅游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即是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之上如何将休闲、娱乐、民族文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结合起来,以乡村旅游为纽带,将名族文化、人们的精神需求层面等融入到乡村休闲旅游的现代化旅游方式。
二、河北省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
目前,在河北省内共有400多个乡镇和1800多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业务,带动全省农民直接就业的人数达到15万人。2013年河北省28家企业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其中河北美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秦皇岛冀弘水产养殖观光有限公司2家评为五星级,张北佳圣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等15家评为四星级,河北丰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11家评为三星级。河北海路风情游首次入选十大精品线路。截至目前,河北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五星级5家、四星级29家、三星级20家。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村餐饮、农产品销售、商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特色产品的开发,增加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
三、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助推农户增收。农业除了确保温饱问题,还具有观光、教育、休闲等多重功能,休闲农业是“绿色朝阳产业”,在大城市周边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种植业不足以带动当地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农村要想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旅游,就必须调整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种植附加值高的农作物,高的价格可以弥补产量低的不足。另外,开发可以让游客参与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种植和收割,休会农村生活的快乐。
四、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策略
1.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充分利用河北省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文化底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推动河北省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2.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科学发展观。乡村旅游的主体是久居城市的人群。城市人民选择乡村旅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乡村有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新鲜的空气,蔚蓝色的天空。因此,农村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时一定要兼顾环境保护,优质的环境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强动力,也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因此,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检查和监督。
3.完善销售体系,拓展客源市场。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得以发展,除了要有优质的产品外,良好的销售体系是保证其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当产品形成后要制定合理的促销方案,搞好产品的策划。支持利用旅游消费渠道搞好农产品销售、供应和配送。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加强宣传和促销,形成整体规划,联合促销。
4.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与服务队伍素质。目前,河北省乡村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和年龄层次相差较大,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为当地的农民,文化知识欠缺,专业技能不足。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有好的策划和高水平的管理,使企业得以长期发展。各旅游企业应该通过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使管理科学化,服务标准化,操作程序化。在培训中注意职业培训与发展性培训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建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2(4)
[2]杜艳.基于文化生态平衡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2008(06)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7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国际旅游业中成为热门项目,越来越走俏。我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除台湾省发展较快外,尚处于初期的自发发展阶段[4]。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有较好的发展,河南省鄢陵县、新县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河南省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郑州丰乐农庄有限公司、河南中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各地根据地现区位优势、自然生态、农业生产特色、当地人文景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模式,体现乡土风情,挖掘文化精髓,注重文化创意,已经形成了以城市周围分布为主,广泛分布全省,四季皆可游娱,具观赏、垂钓、娱乐、休闲、品尝、一体化的格局。从空间分布来看,河南省休闲农业分布全省各地。从时间上看,河南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春秋季最旺。从形式上看,河南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要的接待形式为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民俗村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典型示范如:卧龙区七里园乡五星农家、蒲山镇紫东山庄、龙王沟风景区,镇平县石佛寺镇国际玉城,西峡县双龙镇化山村、龙潭沟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2009年河南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85亿元,居中国中西部地区首位。2010年河南旅游总收入达到2294.8亿元。河南省旅游业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跃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驶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公路。在旅游业快速崛起的同时,我们看到了许多随之而来的联动效应。在旅游业基本形成“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综合协调发展的格局后,全省三产比例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一业兴、百业旺”的可喜局面。截止2009年底,河南省的旅游饭店、旅行社从业人员已达12.6万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2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750万人[5]。据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在“2011年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讲话显示: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57.93亿元,带动101.6万户农民受益。截止2010年底,全省农家乐已超过1.01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32家,全省年接待人数超过4890.45万人次。根据河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调查资料,截止2011年8月15日河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如下:农家乐3819个、休闲农庄933个、休闲农业园区514个和民俗村107个;经营面积别为38.9033hm2、3753.0466hm2、47576.52hm2和2714.68hm2;从业人数分别为49904人、24550人、99960人和12359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分别为47184人、123384人、92231人和12139人);带动农户数分别为57975户、36305户、147537户和6795户;年接待人次分别为19387694人次、7004700人次、23710804人次和3884600人次;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64106.2万元、65216.7万元、272889.6万元和14751万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64120.3万元、25127.1万元、229097.1万元和7803万元);河南省休闲农业资产总额达到333722122.2万元,年利润总额及上交税金分别为137232.52万元和13657.27万元。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从产业内部看:布局简单雷同、同质同构、功能单一、缺乏创意和特色,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从外部环境看:一些部门和地方思想认识不到位,没能充分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没有与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农民创业就业,扩大国内消费,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结合起来;规划引导不到位;规范管理不到位;***策扶持不到位。
二、河南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SWOT分析矩阵中的S代表企业的“长处”或“优势”(Strengths);W是企业的“弱点”或“劣势”(Weaknesses);O代表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Opportunities);T为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威胁”(Threats)。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较,SWOT分析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它以直观简单的的特点将各***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使得发展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全面[6]。这里运用SWOT分析矩阵模型来分析河南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战略可以简单明了地对资料做系统的分析。
(一)优势
1.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自然资源条件河南省是一个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相对较好的省份,可恢复性较好。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国土面积16.7万km2,地势基本上是西高东低。南、西、北三面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太行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东、中部是黄淮海冲积平原;南阳盆地在西南部。河南横跨长江、海河、淮河、黄河四大水系,1500多条河流在河南境内纵横交织。河南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有鲜明的特点:春季干旱风沙多、秋季晴和日照足、冬季寒冷雨雪少、夏季炎热雨水丰沛。所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四季的节令特点,一年四季都应做出规划,确保一年的收入。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不仅是休闲消费的重要阵地和绝好的旅游资源,为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了条件;农村恬淡的生活环境对整日生活在喧嚣中都市人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同时,许多农业生产基地正在积极拓展农业功能,也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载体。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交通条件河南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是全国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以高速公路与铁路为骨干、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脉络、内河航道为补充的衔接高效、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9条铁路干线(京九、焦柳、京广、太焦、宁西、新菏、新月、侯月、陇海等)经过河南,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201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4.5万km;河南高速公路连续七年位居全国首位,目前通车总里程5800km[7],实现了全省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全省高速公路共有27条,按纵横区间分,俗称9纵10横,区间8条。石家庄至武汉高速铁路正在建设,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全线贯通大大缩短了各地之间的旅行时间。建设成从郑州新客站等站点至景区的旅游快速交通网络。旅游服务及旅游管理正逐渐向完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全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1.8万km(2015年将达到2.7万km[9],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2万km,全省城际公交线路达10条,农村客运实现了“乡乡有客运场站”的目标。河南省现有1050家国际、国内旅行社,529家旅游星级饭店。同时,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城郊农村,农民生活富裕,农村卫生、环境较佳,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这一切都为河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河南省各地都非常注重农村、农业的发展,农村设施已明显改善,还将继续得以改善,如2015年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25万km[8];***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财***新增设施投资主要用于农村水、路、通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策扶持以及各地方的积极配合《***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河南省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河南省旅游条例》、《关于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我省旅游产业未来三年行动纲要》的颁布,以及编制《河南省“旅游立省”规划》,这些***策意见的颁布为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策支持。2010年河南省***府出台了“关于开展百村万户农业旅游富民工程”活动的意见,强调了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并在组织协调、发展规划、***策措施、资金扶持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河南省农业厅会同省旅游局、扶贫办、农开办等单位制定下发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意见》等相关***策和扶持;各级***府在充分领会各项***策的同时,应该依照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各项措施。如信阳市制定了《信阳市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实施方案》、《2011年信阳市“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培训方案》和《农家乐集聚区、特色旅游示范村、示范点创建标准》,在投资、土地、税费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营造更为优越的发展环境;为了培育乡村旅游市场和提高知名度,信阳市旅游局利用新闻媒体进行专门宣传,并指导新县、潢川县、固始县将成熟品牌进行策划和包装,统一注册农家乐商标,统一品牌形象,统一对外宣传,着力打造特色农家乐品牌。
4.充足的游客来源旅游业能否高度发展,关键在于“客源”。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据《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底常住人口9405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651万人,占总人口的38.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5754万人,占总人口的6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多为城市市民周末一日或两日游。人口稠密的城市附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需求发展快、效益高。城乡居民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且随着法定假日的调整与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不仅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了时间保障,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机遇,也成为了现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目前,河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接近4000美元,河南省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重要改变,休闲消费正在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
(二)劣势
1.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经济总量不足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视程度较强,资金支持较弱。即先期投入量够,后续资金不足,且融资渠道有限,所以没有形成农业生态游产业的规模效应。另外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化结合程度较低,没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偏重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轻视了农业在农业生态游中的决定性作用。有些景区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收入在维持园区发展的状况,导致经济总量整体效益不高[9]。
2.农民的参与性不强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虽然多数地处城郊或农村,但是当地农民的参与程度较低,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基本由城市输入,所以没有对当地农民个人增收做出太大的贡献[10]。目前相当多的地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由都市人通过购买、租赁、承包等方式进行经营,当地农民参与性弱。实践证明,产业规模大并不一定等于农民收益高,只有充分照顾当地农民的利益,提高旅游地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能力,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做到农民的自主经营与外来经营者的共同经营,形成共生经济关系,才能实现农民增收,保障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合化程度低目前,河南省各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大都较分散,没有发挥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没有做到跨地区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市场共建、利益共谋。集合化即区域内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资源环境一体化,生态旅游一体化,市场一体化,财税金融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做强区域经济,加强河南省内各市的产业联系,物流联系和旅游业的联系,推进一体化,实现共生、互动、合作、共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集合化既能改变竞争中弱势地位,又可克服分散难以适应市场弊端[11]。如南阳地区的农业生态游集合各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间文化于一体,基本做到了资源整合,整体效益较好。
(三)机遇
1.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首先是国家***策支持。《中共中央、***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都对农村旅游提供了***策支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于2010年8月开始启动,由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决定发起。其次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意义重大。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功能拓展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互动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使得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篷勃发展。最后,人们游览、观光、休闲、度假集中在以中心城市或城市的周边地区,城市郊区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城市游客近距离的农业休闲型的游憩活动,日常游憩与近程旅游的规模和潜力十分可观[12]。
2.“假日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新休假制度的实施,使旅游消费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每逢节假日出游人群增多,为避免大名胜景区人流拥挤的现象和旅途的疲劳,大多省内城市人乐于选择到离城市不远的农村去放松心情。同时,由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乡村民俗参与型,使得城镇独生子女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农家生活、体验到农业生产、了解到农耕知识,这是其他旅游和娱乐难以达到的。因此,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13]。
(四)挑战1.同类旅游资源的激烈竞争河南省邻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与河南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力。如山东是全国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具有相当的规模,而且知名度较高。同时河南省内各地区之间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也存在竞争。某一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的越出色,对其他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造成的替代性竞争力就越强。所以要充分挖掘河南各地乡村旅游特色,不断创新休闲农业,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新颖性、趣味性与参与性,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基础设施的薄弱、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差。由于河南省城乡生活环境差异较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有的配套基础设备不是很完备,不能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如没有合适的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且不足,水电供应不正常,Internet网络不通,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设施卫生状况差,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等。河南省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目前,河南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和间接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导游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0%左右,而中专与高中学历占到60%。旅游涉外饭店中的服务人员绝大多数只是拥有中专、职高、高中和初中学历者,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较少。从业人员的低素质,必然影响服务质量,从而难以树立河南旅游业的良好形象[14]。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更低。当前河南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整体上来看素质更加偏低,文化知识水平较差,服务意识缺乏,也缺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因此,管理和服务难以满足市场对休闲高档次的服务要求,难以慰籍人们对休闲农业深层次的文化和生态内涵的心理渴求。
3.游客需求日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旅游消费也不断变化,有了新的欲望,产生了新的需求,旅游市场发生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化———不同的游客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这是一个个性的时代,旅游者的需求也富有个性,越来越多的个人兴趣爱好体现于旅游需求;时代化———旅游市场是最富有时代气息,而当今更是越来越浓;人性化———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求旅游市场要游客为中心,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为主线,旅游服务要求时刻关注旅客的心理需求,更富于人情味。河南省在多样化个性化方面稍有欠缺,比如农村生态游形式较单一,趣味性不强。
三、河南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增加农民的参与性
农民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农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以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各种旅游项目服务城市游客为手段,在城市游客更多地亲身参与体验农村的生活情趣增强和农民的情感过程中,使农民主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最终富裕农民。现在部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观城市化,经营也非本地化,这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被边缘化,并不能真正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二)依资源合理开发规划
1.在资源条件好的地方发展农业观光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体验型农业旅游。游客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目前河南部分地区就推出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城市居民可租赁一年,一年内吃到有机蔬菜。鄢陵县提出打造“北方花都”的发展理念,在“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优化环境,以环境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三产,以三产富裕农民”上闯出了一条发展平原特色休闲农业的路子;全县现有花木基地58万亩,约占全省花卉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农民人均收入8000多元,是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1.5倍。宁陵县的“梨花节”,新乡等地的“桃花节”,卢氏等地的“樱桃节”,安阳的“腊梅花会”,洛宁等地的“赏竹节”,栾川、西峡的山区度假等一大批知名品牌的涌现,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2.在近郊发展休闲农业在近郊农村设置鱼塘垂钓等健身康体类、农产品的采摘等农园采摘参与类及农副产品品尝等农宴品尝类旅游项目,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郑州市惠济区依托大城市近郊的地理位置,按照“围绕城市需求来发展农业、利用城市资源来保障农业”的都市生态农业的思路,规划并启动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了“古汉文化看惠济,黄河风情游惠济,休闲度假到惠济,美食餐饮到惠济”的发展定位,近年来营造特色林地10万亩,建成了万亩葵园、万亩牧场、万亩湖面、万亩芦笋、万亩湿地、万亩花卉的美好景观,并开通了10条公交旅游线路,吸引了大批游客。
(三)合理进行市场营销策划
一是开展主题游,缩小旅游淡旺季差距。争取与大型农业会议合作是一个特殊宣传机遇,与会者大都是各领域的名人,具有无形的宣传力度;开展特殊时令节庆活动,如采摘节、品尝节等;策划大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如“知青返乡农场游”等。二是优势互补,联动开发。增强景区互动,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如《三国演义》、《汉武大帝》、《少年包青天》等影视剧传播了中原古都文化。三是开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如“石板岩村:太行深山古村落,石板民居大世界”、“樱桃沟: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竹林镇:竹林潇潇胸无俗事”、“化山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等。四是借宣传力度,开拓市场。《少林寺》、《少林小子》、《少林俗家弟子》等影视剧成就“少林”品牌;《新喜盈门》、《兵法乡村》、《野天鹅》等影视剧的拍摄都选择了河南农村,也促进了河南农村旅游的发展;每年的“农交会”也为农业生态产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可借鉴市场营销学的原理进行节假日策划,针对特定的人群,销售特定的产品,如母亲节陪妈妈参观最具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区山里人家品农家饭,体验田园风光。
(四)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如果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条可以促进消费、需求,同时可以增加地方财***收入。***府可以在这方面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积极拓展旅游产业链,有效地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购物需求,增强旅游市场吸引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包括自然生态、农业观光、乡村休闲、瓜果采摘等,也包括农产品深加工,其中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市场需求的重点。旅游纪念品作为一个景区特色的缩影,要争取做到独一无二。
(五)***府做好各项配套工作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府做好各项配套工作。第一,注重规划引导。各级行***管理部门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面临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要不断转变***府职能,按照“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强化服务、规范管理”的原则,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各地市要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长期规划。第二,注重***策驱动。各地应不断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策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广大经营者和基层管理者注重服务品质,注重项目规划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财***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在资金、能源、援助材料、税收和外汇***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促使其产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展旅游项目,开发并经营旅游产品。第三,注重公共服务。各级行***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人才培训、信息服务、宣传推介、标准制定等公共服务,保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第四,应做好乡村旅游各种设施配套和衔接好各个环节。要满足“游、购、娱、吃、住、行”的配套设施:车辆、道路、饭店、宾馆、水电、通讯等设施要齐全;旅游地的宣传、接待、导游、食宿安排、运送等各个环节要密切配合。第五,要安排好休闲农业生产,做好旅游区农业生产活动,不应当为乡村旅游、农业观光而误了农业生产,保证农业生产较好的发展。第六,***府要加强监管力度,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七,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等应相互配合,整合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15];为吸引更多游客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当合理安排旅游项目,提高服务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府引导、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统筹规划为原则,大力提高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和产业化水平[16]。
(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8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现状及问题;建议
2016年9月,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全域化旅游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2017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由此可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相联。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次为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大意义
1.农业供给侧改革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以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旅游的需求,可以把农家屋变成城乡居民休闲娱乐的农庄或者民宿,可以把田野变成城乡居民愿意去的生态景区,从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就业,持续保障农民收入。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贫困地区来讲,更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贫困地区一般生态较好,原生态农产品较多,甚至还有颇具历史文化的古镇古村落,在这些地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产业支撑,一定可以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2.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比如在产品种类、生态体验、文化内涵、服务、卫生、安全等方面还难以满足城乡居民中高端的休闲娱乐需求。有的经营主体功能单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要进行结构优化并延长产业链,让游客愿意来,而且还要尽量延长游客休闲娱乐的时间。一方面要把观光、生态体验、餐饮和康养度假统一起来,着力打造生态优美、体验活动多样、卫生安全、有文化品味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增加中高端供给,另一方面改进公共服务,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向高水平供需平衡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机地把农业生产、观光体验度假、农副产品加工统一起来,实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了农村的发展空间。
3.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和返乡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
创业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环保无污染、投资小、就业岗位多、市场需求旺、总体收益高,农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均可参与,是创业者能够大显身手的舞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家庭都买了车,也有休闲娱乐生态体验的需求,如果周边乡镇能够提供比较有价值的休闲旅游产品,是最好的选择。众多城乡居民的需求为农村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创业者获取创意信息、推广宣传、筹资等提供了新的渠道;现代基础设施的出现并不断完善也将助创业创新者一臂之力。
二、龙川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全县面积3081.31平方公里,辖24个镇、315个村,总人口97.88万人。龙川县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良好基础条件。龙川建县历史悠久,至今有2230年的历史,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2009年12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客家文化资源有县南部古镇佗城,它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的美誉,现有学宫、考棚、越王庙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多处;另全县还有六个待开发的古村落。红色资源方面,2011年4月,龙川被中央***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龙川作为“中央苏区县”的红色***历史厚重,“同志走过的路”――上坪仰天堂***旧址、回龙大塘肚五兴龙苏维埃***府旧址、佗城四甲龙川县苏维埃***府纪念馆等。生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全县有林地面积23.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2.4%。有毛竹基地30万亩,茶叶基地20万亩,水果基地18.9万亩,此外,还有油茶、甘蔗、木薯等基地。其中有几个发展比较好的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基地。如绿誉,它是集油茶、水果、景观绿化名贵树种植,水产养殖基地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和乡村休闲度假体验区;七峰山生态旅游区集中草药种植加工、旅游观光、养生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区;丽都农庄是以原生态农产品种植、养殖园和田园体验式休闲旅游为主体内容的农家乐;赤光绿油是集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及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的基地。山水景观资源丰富,有东江、韩江;北部有风光秀丽的青山湖(枫树坝水库);佗城涧洞的三叠泉瀑布;中部有省级森林公园一霍山,其洞幽峰奇、千姿百态,以独特的丹霞地貌闻名遐迩,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的美誉。龙川丰富的历史文化、优美生态、山水景观及红色资源成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基础条件。
三、龙川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龙川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良好的基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如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经营水平较低、投资和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1.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农业和旅游资源
客家文化资源方面还有待开发。古镇佗城还有待进一步开发,6个古村落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几乎处于完全没开发状态。山水景观资源方面,佗城涧洞九龙潭瀑布,这个项目几年前已经提出开发,但目前看,并没有实质性进展。温泉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或开发,佗城塔西温泉早在唐宋就已经久负盛名,但项目一直久拖不决,在网上也查不到什么资料,还是以前简易温泉的少许资料。
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不够丰富
供给侧改革下龙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比如,丰稔莲塘有片荷花池,从一些新媒体介绍的情况看,似乎很不错,可到现场一看,面积太小,现场感受并不好,几乎没有其它配套设施。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农业观光点,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可见龙川这方面的产品多么贫乏。一些种植基地没有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没有能够结合农作物开花摘果季节,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和农事节庆活动。
3.对已有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投资和宣传力度不够
如佗城塔西温泉,多年来道路成为其发展最大的障碍;佗城涧洞九龙潭瀑布,也是因为投入不足,项目进展缓慢。“赏花经济”作为发展乡村旅游常见的项目,龙川没有充分利用。如田心桃花、龙川新八景之一的油茶花海,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导引标志,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走,想赏花只能舍近求远。鹤市罗乐的休闲农业――油菜花海,也刚起步,投入不足,宣传不够。
4.结构不合理
一是项目雷同,档次较低。龙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更多的是自发、分散的农庄餐饮、钓鱼,规模小经营项目单一,同质化现象突出。大部分农庄缺乏自身的定位,缺乏特色,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存在弱、小、散的问题。二是文化内涵不深。龙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没有充分展示民俗、农耕、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没有独特的卖点和创意,如通衢知青部落,没有挖掘出知青年代的文化内涵,而仅限于游客观光需求,没有与教育、文化、康养结合,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没有能够发挥出来。
5.经营水平较低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农庄硬件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讯条件以及导引、娱乐、餐饮、卫生、住宿、安全设施等,难以满足游客需求。二是管理模式落后。龙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整体文化素养较低,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管理模式落后,服务不规范,卫生、安全无保障,影响了整个行业形象。三是项目知名度不高。龙川休闲农业起步较晚,项目开发、产品包装和市场推广工作做的不够并且认识不足,缺少市场认知品牌,影响力不大。
四、农业供给侧改革下龙川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目前,龙川休闲农业的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与快速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休闲农业面临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如何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这就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休闲农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1.***府统筹规划
龙川县要根据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和市场客源等因素,从整体出发,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龙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行统筹规划。***府应全面启动各镇休闲农业资源普查与规划设计,做到各镇休闲农业管理有机构、发展有规划。尽量做到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避免村村一面,打造出一个布局科学、品种多样、特色鲜明、持续发展的龙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气象。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要因地制宜,找准各镇的定位。要把农业资源开发与区域内旅游资源、景点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景点的客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发展。一是把农业资源开发与旅游景点、古镇古村落开发、红色资源、特色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推进休闲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区、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精心设计、规范发展、创新卖点、增加效益,在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上,要坚持在乡村景观化、业态多样化、项目创意化、投资多元化上下功夫。二是鼓励旅游公司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精品线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影响力。三是要坚持保护性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培育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品牌是特色、品质、形象、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对休闲农业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纵观龙川县的休闲农业项目,绿油在培育品牌方面做得比较好,目前旗下有“绿油原生”高端山茶油和“花果树”日化产品两个备受赞誉和推崇的品牌,它们在行业上起了示范引领作用。总体上龙川的休闲农业项目缺少品牌。对一些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休闲农业项目,***府应采取扶持等措施加以引导,促使它们加快发展并转型升级,发挥它们作为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培育打造更多的休闲农业品牌。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农村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融合、农村产业和新型业态融合。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农牧渔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同时调整优化三产所占比例,着力提高二三产业比例,形成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三是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龙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空气变人气、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商品,推动农业由单一功能向生态、休闲、养生、旅游、文化等多功能拓展,增加农业全产业链条的附加值。
4.创建示范,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龙川县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强、发展势头好、管理规范、农民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有赤光的绿油与丰稔的绿誉两个企业,***府应引导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将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有机统一起来,打造种养业有规模、加工业有品牌、休闲观光体验有特色的农庄。未来龙川要创建更多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示范休闲农庄,以点带面,打造丰富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延伸与融合,引领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9
如今,休闲农业的清风吹拂到美丽的塞上,又将使这里绽放怎样的奇葩?6月28日下午,由自治区农牧厅组织的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正式成立,记者在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成立大会现场采访了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宁夏休闲农业协会会长马明。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马明:休闲农业是具有市场需求、蕴藏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是***赋予农业部门新的职能,也是农业部门“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区休闲农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挖掘乡土文化,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和农业主题公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农业功能得到一定拓展,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目前,全区休闲农业企业已有452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25家,全区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超过452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7亿元,上缴税金764.4万元,实现利润9763万元,带动了10万多名农民受益。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式已从农民自我发展向各级***府规划引导方向转变,经营规模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功能定位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经营主体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此外,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努力打造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开展示范县(区)、示范点创建活动。银川市西夏区被授予首批“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呼,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西野农林牧有限公司万义生态园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实践表明,发展休闲农业能够使农业变成快乐的产业、农民变成富裕的群体、农村变成美丽的家园。
但从总体来看,各地对发展休闲农业思想认识不统一、重视不够、工作推进不力、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不到位、***策扶持滞后,服务体系也有待完善。从休闲农业内部看,还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简单雷同、基础设施不完善、投资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
记者:休闲农业对城乡文化交流,增加农民收入有哪些积极意义?
马明:发展休闲农业具有显著的***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居民在农村休闲、旅游活动中,既能感受到乡村的民俗乡情、生活风貌,又了解到了农业生产知识,同时传播了现代城市文明,有利于农民更新观念、***思想。而广大农民朋友在休闲、旅游服务实践中,学到了先进的经营手段和经营理念,提高了整体素质,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是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同时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
马明:“十二五”是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区休闲旅游资源70%在农村,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社会保障的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居民消费潜能得到释放,并在相当程度上舒缓有关休闲的基础性制约。可以预见,由于改善民生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亮点和重点,未来的5年将是我国旅游、体育、文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财***新增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各级***、***府对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各种***策资金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专家、学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各部门的联合和支持会越来越紧密。最重要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休闲消费正在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记者:休闲农业协会的成立,将从哪些方面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否会使农业产业结构形成新的格局?
马明: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成立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组织编制宁夏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黄河金岸发展为主线,以实施宁夏三大示范区农业生态经济战略规划为重点,依托黄河农耕文化、神秘西夏文化、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和传统特色的资源,形成黄河金岸、爱依河两岸、贺兰山沿线、环生态六盘集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群”;认真组织编制自治区、市、县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组织参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星级创建行动”和示范创建活动。以典型引路,全面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为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树立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可学习的典型,为消费者推荐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满意度的园区,创造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牌。
开展自治区休闲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活动。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出3~5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将优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和景点连成线,推荐给以周边市民为主的消费者和相关旅行社,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促进会员单位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
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培训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讲解员、乡村旅游导游员、农家乐接待服务人员等新职业纳入到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按项目补助标准给予技能培训经费补助。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服务技能和水平,开阔管理人员的视野和思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篇10
关键词:环首都经济圈;休闲度假基地;乡村休闲旅游
一、引言
2010年10月22日,河北省在三河市召开的加快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工作会议中提出:环首都经济圈的初步目标为“13县1圈4区6基地”。被划定的13个县市也曾经是学者眼中“环京津贫困带”的成员。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河北一直作为京津地区的生态保护屏障,肩负着为京津阻挡风沙、水质净化和水源供给的任务,对这一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由于环京津周围贫困地区的发展滞后,其发展受到了“短板”现象的严重制约。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环京津贫困带落后的状况,不仅将制约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也会影响我国北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乃至影响国家经济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国内外的诸多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改变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新休假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旅游经济正在向休闲经济形态转变,休闲旅游已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和旅游发展的新时尚,环都市乡村休闲是城镇居民节假日休闲的一个重要选择。因此,笔者认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将会是环首都贫困带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休闲度假基地(6基地之一)的重要支点。
二、河北环首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资源优势
河北环首都的13个县市所蕴含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多样。既有农业、林业、牧业等特色资源,也有传承并保存下来的地域乡村文化,如***遗迹、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和北京相比,其地貌类型多样,景观独特,如京北的坝缘山地、森林草原、天漠和沙漠草场等。除此之外,这一地区还拥有凉爽的避暑气候、清新的空气、优质的雪场和温泉资源。总之,河北环首都地区的旅游资源呈现出自然与人文兼容并蓄的特点,具有能够生成多样性的组合资源或景观反差优势,互补性强。这些丰富独特、组合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时空和客源优势
时空距离短是满足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重复需求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距离大城市中心1小时-2小时车程的城市地带,景观环境良好、城市化影响较轻、道路通达性相对较好的田园、村落、山水都是当代城市市民节假日出游的首要选择。这种既能获得休闲度假消费感觉,同时又不至于费用昂贵,出行时间又不太长的环都市休闲度假旅游无疑是一种“鱼和熊掌兼得”的理想选择。河北省提出的环首都经济圈正好处于这个时空距离范围内,因此也更容易使北京的城镇居民做出出游的决定,并以其短途、短时、低价的特点满足北京城镇居民经常性、大众化休闲度假的需求,成为北京城镇居民节假日调节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
(三)交通优势
环首都地区区位优势明显,13县市中的三河、涿州等地区已经初步实现了与北京的同城效应,成为北京游客旅游空间体系的重要部分。环首都经济圈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对接北京轨道交通的设想。“以建设快速通道为重点,以同城化为目标,推进13个县(市、区)交通基础设施与北京全面对接,推进京涿、京廊、京燕、京固等城市轻轨建设。”因此,随着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进一步加快,环首都地区的可进入性将得到大力加强,游客出行将更加方便、舒适、快捷、安全。
(四)投资优势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内部地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土地租金变得极为昂贵,北京市受土地***策的制约较大,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同时由于地价的“寸土寸金”,乡村旅游的投资压力较大。相比之下,环首都地区乡村土地面积相对广阔。相对宽松的土地***策与较为低廉的土地租金,成为除旅游资源以外,吸引乡村旅游投资者目光的重要条件。
(五)***策优势
2009年12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别强调,要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合理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这充分说明乡村旅游正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自2006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乡村旅游年”活动以来,河北省曾出台过一系列的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规范和文件,如《乡村旅游服务标准》、《河北省乡村旅游服务规范(草案)》和《河北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标准(草案)》,《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冀***函〔2008〕82号)等,所有这些说明***府对发展乡村旅游非常重视,同时这些规范和文件为环首都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指明了方向。环首都经济圈的提出使13县成为“特区”,还会享受到资金、土地等方面的优惠***策。
三、河北省环首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对策
河北省环首都地区应当借“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之东风,利用时空、客源、交通、***策等优势条件,将各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府引导、积极支持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至少可以带动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娱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等,是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共同收益、互利双赢的朝阳产业。从全国来看,现在乡村旅游面临着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没有***府的引导和支持,乡村旅游不仅难以持续发展,还会造成资源环境破坏、市场管理混乱。所以,环首都地区作为贫困落后的地区,其乡村旅游发展更离不开***府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支持。
1、树立“大旅游”观念。和北京相比,环首都地区在旅游发展方面有很多劣势,如交通、通讯等,因此省委、省***府及各地***府都应当树立“大旅游”观念,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整体筹划全省及环首都地区的旅游发展,为环首都地区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提供各种***策支持和基础设施保证。
2、鼓励城乡居民交流和互动,积极参与乡村休闲产业开发。乡村休闲产业是依靠乡村自身资源条件,如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天然产品、人力资源,以满足城镇居民休闲要求的产业。环首都地区可以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城乡居民或单位与周边农村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如可以以休闲、劳作、收获的方式让都市人认地耕作。这样一方面可以让都市人体验耕作的乐趣,缅怀田园生活、品味农业情调;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乡村休闲旅游所带动的餐饮、娱乐、运输、商品经营等,也可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至关重要的是,随着乡村休闲活动的深入开展,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还可以有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观念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使农民不断地拓展视野、转变观念。
3、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正确处理相关产业的关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旨在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创造更好的前提条件。在对待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土地问题上,应当在贯彻中央提出的“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基础上,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和推进当地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使乡村休闲的经营人才有用武之地,同时让暂时因某种原因还无法参与休闲开发但有资源优势的农户也能受益。同时,***府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休闲经济与农业经济和谐是乡村休闲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能因为休闲经济的强劲发展,而使农业经济趋于淹没,否则就失去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乡村性和原真性。
(二)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
从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六种模式:“公司+村庄(社区)+农户”模式、“***府+公司+农村协会组织+旅行社”模式、“示范农户+农户”伴生模式、“现代农庄”的帮带模式、“公司+文艺组团”模式、混合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模式。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农民、休闲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不断探索新路径,同时也要求地方***府发挥重要的组织、引导作用。河北省环首都13县的***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向农民介绍这方面的经验,以多种可行的方式推进这些模式在当地“生根发芽”。
(三)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打造精品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大众休闲旅游的重要选择,目前正处于业态转型、产品升级的关键时期。从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来看,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趋势。在产品打造上,应由观光型、同质化向休闲度假型、特色差异化转变。鉴于北京周边已经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环首都13县更应当在摸清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县市的地域文化内涵,将乡村文化景观与地域文化内涵相结合,做到差异化发展,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打造精品级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另外各县还应当结合当地资源,培育新型业态,推动产品升级,推出一批新型业态,如乡村休闲房地产、休闲农庄、温泉养生、科技观光等,打造全省乡村休闲旅游新概念。
(四)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打造旅游地鲜明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地的竞争力,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因此,环首都13县在产品开发,打造特色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形象策划,并做好对外宣传。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形象宣传报道,另外还要选择北京的一些大型社区进行直接营销,增强区域市场的影响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全省或者环首都地区开展评选“最美乡村”活动,形成旅游品牌,并精选一批乡村旅游线路纳入全国营销体系。
(五)注重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要解决乡村旅游业人才教育培训问题,特别是乡村旅游的领导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层人员的教育。还要组织乡村旅游经营业组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思想,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对接,不定期举办旅游相关培训讲座,提高经营者的综合管理能力。
(六)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化管理,逐步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会对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地***府一方面要加大对经营者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监督指导经营者做好垃圾、污水的安全处理,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模式及技术等运用到乡村休闲产业发展中,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对游客也要加强教育,进行游客的行为引导,把游客活动量控制在生态容量之内,防止超载现象。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加快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N].河北日报,2010-10-23.
2、曹辉,陈秋华,陈平留.乡村旅游发展PPT战略思考[J].技术经济,2006(7).
3、孙明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产业扶助[J].生产力研究,2007(8).
4、李田,王然.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