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对象 教学引导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推广,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引入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教学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现代课堂也存在多媒体技术滥用的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纠正,让技术软件代替人的思维活动,则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结果适得其反。
在多媒体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对象、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引导等四个因素的有效组织。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尤应注意把握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合理引导教学。鉴于此,我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白杨》的课堂教学为例,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引导两个多媒体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探讨。
一、根据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所以,教育教学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充分感知和直观积累,从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教育的“直观性”原则。他认为认识是存在的反映,比起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直观性的教学可以更容易、迅速、彻底地体现教学效果。直观教学的载体丰富多元,如应用模型、***文、实物演示、现场参观、视频等,其中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就是一种有效的现代直观教具。它可以运用形象生动、具体鲜明的符号、***形、实物、音频、视频等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另外,教学设计还应考虑学生具体生活环境和固有认知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例如在设计《白杨》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案之前,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教学资料。因戈壁、白杨树这样的事物意象主要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身处暖热多雨的西南地区的学生比较少见。所以,要引起学生对白杨树精神之美的思考,就必须先让学生直观体会白杨树的形象之美。在教学软件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会提出“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白杨树真的跟大伞一样吗”等问题,进而在课程导入时,适当加入戈壁、白杨树为主要内容的***片或者视频。这样,让学生主动思考白杨树生长环境与丘陵地带常见植物的生长环境之间的反差,直观、全面地了解白杨树的生长,从而更好地理解白杨树包含的生命意义。
二、教学引导以学生为主,巧用教学课件
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可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在于教师的意识与方法未得到改善。教学课件作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是依据教学过程进行的课前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很多老师过于依赖教学课件,按照课件思路简单播映幻灯片以完成各个教学步骤。教师如此,学生的思维亦是如此。这就完全背离了直观教学法的初衷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所以,在明确了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之后,还应重视如何有效使用课件、正确引导教学。
首先,教学课件设计切忌容量过大,课件内容设计要以直观、形象、高效为原则。真正能够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手段,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符号、文字、声音、***像、影像等元素的简单堆积,而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例如,在认识白杨树生长环境时,教师不需罗列过多的诸如何谓戈壁、何谓白树杨、白杨树如何生长等知识,而是提示学生一起想象只有石块的荒漠,然后呈现两张戈壁风景的***片,让学生形象地学习生词“戈壁”,并领会其形象特征;以“同学们见过戈壁里有许多高大得植物吗”作为讨论话题,待学生思考片刻之后,展示戈壁白杨树的形象,让学生自行得到结论。
其次,以课件为教学指示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但教师个人凭借知识积累,自我发挥的余地不小;而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虽然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思维,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要打开学生的主动思维,教师必须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学工具为辅的思维意识。在课堂上,认知了戈壁和白杨形象和特殊性后,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将这个特殊性进行升华总结。此时可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让学生再一次形象领会“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和“浑黄一体”的大戈壁,引起学生的由衷赞叹。适时安排学生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这说明了什么?就不难得出结论,生长在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可以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最后,基本训练不能少。朗读训练不能用音频试听代替,教学结果也不能止步于感官好奇。符号、声音、***像信息等,虽然是刺激感官好奇、提高关注兴趣的有效方式,但也要注意适度使用。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跟读仍然是基本训练的必要方式,特别是教师的声音、表情、肢体语言,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而学生也能够在自己的吟读中,切身体会文字和语言的情感内涵。最好的方式是将符号、文字、音频、***像等资料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调动求知欲望,而后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深入课文,体悟文字。课文中,“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是学生从白杨树的形象美认识过渡到品格美的认识的关键,饱含深情。教师如果以音频代替范读和朗读,则会大大削弱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推进,单一的应试教育已然转变为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然而只有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得来的知识,才能够最大地启发人的智力。大量课堂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寓教学于形象思维和感官情景当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辅助工具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原则仍然是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白杨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吸引方法 教学策略
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重点是由老师转向学生,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指导者、解答者。课堂所有的活动要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心带领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中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针对这个目标,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创设情境时,恰当、耐人寻味而又环环相扣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语文课堂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统课堂中,老师上课时直接就和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热情很难被调动起来,更不用说课堂学习兴趣。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问题的有效设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问题设计得精彩、新颖,就会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听课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上好这节课奠定基础。
如《白杨礼赞》中的一系列问题:1.标题中“礼赞”是什么意思?由衷的赞美之情。2.请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感情朗读。语句: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实在”“绝不”“高声”等词饱含无限感慨和赞叹,情感炽烈。3.从这些重要的抒情语句可以看出白杨树的总特点是什么?不平凡。4.白杨树的总体特点是不平凡,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具体表现这个特点的?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外部形象:笔直向上,力争上游(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2)内在品质:坚强不屈,有斗争精神(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笔直”“绝无”“一律”“紧紧”“片片”等词形象地写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力争上游;“虽……却”“哪怕只有……却”关联词语具体展示了白杨树坚强不屈、富有斗争精神。5.品读课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感官的美的享受,更让我们感受到坚强向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文中白杨树有着怎样深刻的象征意义呢?作者赞美白杨树,意在赞颂北方农民,意在赞颂守卫家乡的哨兵,意在赞颂组织和领导他们的中国***。白杨树象征着***领导下的西北抗日***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整篇课文在问题设置上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这样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有一个渐渐深入的过程,更好地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二、从多媒体使用吸引学生
应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讲授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台或课件制作中的链接功能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外的新信息、新动态、新观点、新数据等,从而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计算机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来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通过***形、动画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易懂。
从多媒体使用角度吸引学生,主要是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以便形声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文并茂,让学生能够对抽象的东西有直观的认识。试想,在教高尔基的散文诗《石榴》(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时配乐朗诵,肯定比一般的范读效果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幻灯片、小石潭的方位、概貌、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三、从教师角度吸引学生
白杨教学设计篇3
一、扎扎实实学词
一老师在上《真实的高度》时,匠心独具地抓词语开展阅读教学。她先出示几组词语,不难发现,这几组词语选得非常巧妙。第一组,文中的多音字;第二组,文中难读难懂的词语;第三组,带有“名”字的词语;第四组,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这几组词语,逐步深入,纵成一条线,使文中的词语教学一层又一层地推向另一个高度。有了“主线”的串联,避免了词的机械和积累的无序,词语的理解有了依托,有了方向,有利于词语多角度的理解、多层次的积累。这样的积累和运用必然是更有效的。尤其是第四组词语,它们与文本内涵关系密切,对它们的理解,是一种铺垫,是一个台阶。老师的设计没有一蹴而就,是有层次,有梯度的。首先让学生说说词的表面意思,接着让学生读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挖掘它的内涵,追求一定的深度。如:小仲马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最后老师紧抓“真实的高度”一词走向文本,深入阅读,不仅落实了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扫清了阅读障碍,同时以它为切入点,巧妙地把课堂引入另一个高潮。
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富有层次,这样的词语教学可谓简约明快,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进入教学的难点,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二、入情入境朗读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情感与语文是紧密融合、不可分割的。教学《白杨》这篇文章,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旅歌曲《小白杨》,知道是谁唱的吗?歌中是借小白杨来比喻谁呢?
生:借小白杨来比喻边防***人。
师:你们真聪明,像这种借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写法叫借物喻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白杨》也采用了这样的写作方法。那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多媒体播放戈壁风光。)
教师动情地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在如此荒凉的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排排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去欣赏一下戈壁白杨的风采吧。(多媒体播放白杨)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白杨说点什么呢?
生:白杨树,你的身形真优美。
生:白杨树,你的生命真顽强。
生:白杨树,我要学习你不怕困难,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
生:我要学习白杨树无怨无悔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乐观生活。
师:孩子们,你们的发言真让人感动。那文中的爸爸和孩子们是怎样谈论白杨树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段落,并把爸爸的话多读几遍。
在教学中,这是这种情景交融,以景触情,让学生体验了当时的恶劣环境,体会到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情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这样浓郁地朗读,扣动着孩子们的心弦。
三、真真实实写话
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就是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淡化指导的痕迹,把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
白杨教学设计篇4
低年级的应用题虽然简单,却是数学中的难点。学生在选择解题方法时,往往只注意题目是一个因素,常常把运算与个别词语联系起来,如见到“还剩”、“少”就用减法,看到“一共”、“多”就用加法,这直接影响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影响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因此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应用题数学是十分重要的。
比较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概括的基础。”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观察,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思考,进行内化和感悟,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归纳出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因此我尝试运用比较方法教学应用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复习对比,埋伏思路,促进迁移。
两问两答应用题是由一问一答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必须以一问一答应用题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两问两答应用题时,我先出示:
给题目补条件:
学校养了一些兔,___________________,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学生很自然地补上“养了15只白兔”这个条件,此时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补充“养了15只大兔”这样的条件呢?通过正反条件对比使学生明确“要解答一个问题必须要找到两个跟问题直接有关的条件”。在复习、引入中,结合了给题目补条件的练习,进行对比,帮助了学生由旧知向新知过渡,促进了知识迁移,同时相应地埋伏解题的思路。这样的埋伏不仅为下面新课求现在兔子的只数要找到与现在兔子的两个条件作好铺垫,同时也为两问两答应用题怎样寻找问题之间的关系作了迁移。
二、新授对比,形成思路,掌握解法。
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将新知与旧知、新知与新知进行对比整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解题思路,有利于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1、新旧对比,突出结构特征。
教学两问应用题时,加强其与一问应用题之间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解题思路,较好地感知它们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从而理解解答两问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两问之间的关系。
如在教学第三册两问应用题例5时,可以这样设计对比:
复习: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例: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复习题是“一问一答”应用题,例题是“两问两答”式应用题。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复习题的问就是例题第一个问,这样的对比将一问、两问应用题的本质联系与区别展示在学生面前,为今后解答两问应用题打好基础。
又例如教学例6,可这样安排:
复习: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例题: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对比思考,两题都是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为什么复习只用列一条算式,例题却要用列两条算式,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复习题中现在车上的人数是下车后的人数。所以只用一条算式就可求出车上的人数,而例题中车上的人数是又上来9人后的人数,而车上原有人数没有直接告诉,只有先算出车上原有人数,才能算出现在上了9人后的现有人数,所以要用两条算式。通过比较分析,不仅突出一问与两问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更突出了解答两问应用题的关键——寻找中间问题的解题思路。
2、关系对比,突出解题思路。
关系对比就是改变例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形成多个有内在联系的例题,抓住比较环节,寻求例题这间的异同。关系对比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从而归纳概括出解题的规律,加深对新知的深刻理解,不断培养分析推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第三册教完除法应用题后,我改变第二个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对比归纳:
平均分9天吃,每天吃几筐?
食堂运来18筐白菜,每天吃9筐,可以吃几天?
9筐萝卜。白菜的筐数是萝卜的几倍?
(1)求同比较:
三个例题什么相同?(①都是一步计算;②都是用除法计算,算式都是18÷9。③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食堂运来18筐白菜”)
(2)求异比较:
上例中引导学生比较算式的不同(第①小题“18÷9”是表示把18筐平均分成9份,求每份是多少;第②小题“18÷9”是表示18筐里有几个9筐;第③小题“18÷9”是表示18筐是9筐的几倍。),这样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发现解题规律,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确各小题的意思。从而不仅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更注重让他们掌握正确解题的方法。
又如;教学应用题(校园里有9棵松树,柏树比松树多4棵,杨树比柏树多6棵,杨树有多少棵?),我同样运用对比的方法,启发学生比一比,想一想,归纳他们的解题规律,理清解题思路。
柏树比松树多4棵
9+4=13(棵)
13+6=19(棵)
校园里有9棵松树,柏树比松树少4棵 杨树比柏树多6棵
杨树有多少棵?
9-4=5(棵)
5+6=11(棵)
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
9×2=18(棵)
18+6=24(棵)
(根据不同的条件先求出柏树的棵数,再求杨树的棵数)
三、练习对比,强比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练习设计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两问应用题的练习设计除了安排一些基本题外,还应该设计不同的对比练习,鼓励学生在比较中勤思多想、判断辨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思路,从而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例如:
1、(1)学校先实来30个足球,又买了20个,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买来的篮球个数比足球多6个,买来多少个篮球?
(2)学校买来5箱足球,每箱10个,买来多少个足球?买来篮球个数比足球多6个,买来多少个篮球?
2、(1)学校饲养组养了8笼白兔,每笼5只,一共养多少只白兔?黑兔的只数比白兔少5只,养黑兔多少只?
(2)学校饲养组养8笼白兔,每笼5只,一共养多少只白兔?养黑兔35只,黑兔比白兔少几只?
3、(1)动物园有大象12头,老虎8只,猴子的只数是老虎的2倍,猴子有几只?
(2)动物园有大象12头,老虎8只,猴子的只数是大象的2倍,猴子有几只?
(3)动物园有大象12头,老虎8只,猴子的只数是大象和老虎总数的2倍,猴子有几只?
4、(1)校园里有杨树24棵,柳树比杨树多3棵,柳树有多少棵?槐树比柳树多7棵,有多少棵槐树?
(2)校园晨有4行杨树,每行6棵,有多少棵杨树?槐树比杨树多7棵,有多少棵槐树?
5、(1)小红有红气球15只,黄气球9只,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几只?
白杨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作业设计;趣味性;生活化;实践性;层次性
中***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63-02
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作业设计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作业设计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技能,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那么,怎样进行作业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精心作业设计,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1.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然而有些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形成了一个一成不变的脱离实际的无趣模式,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为了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教师就必须设计一些灵活新颖,富有情趣,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的作业题,使其在参与作业的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有好奇心,这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每次布置作业都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对作业就会慢慢失去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经常根据不同的课文改变作业的格式。当一回小导游,向朋友、家人或同学介绍我国的名胜古迹;学习修改病句,可设计趣味游戏题:学生扮演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如此一来,将学习从单一的抄抄写写中***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2.设计生活化的作业,引导发扬学生学习自主性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些现实问题,使其延伸与拓展,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习语文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一道生活化的作业题:在以下的几个形式中选择一个做一做,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1)和爸爸妈妈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2)细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做完习题后感触很深,有的学生说:"本来我想这道题完成最简单,可没想到就在那一瞬间,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有的说:"我仔细看,看见爸爸妈妈的头上有白发了,脸上出现了皱纹,背也有点弯了……";有的说:"看事容易,做事真难呀!",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后要好好听父母的话!这种作业,学生不仅对学本知识内容理解加深了,更主要的是将枯燥的思想教育使其心动地渗透在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学会关心人、体贴人,同时知道了自己应如何做人,自然而然地开启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3.设计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语文课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的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学生在实践型作业中能运用知识,"盘活"知识,并通过实践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让学生多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学习语文的价值和乐趣。
3.1、提高观察能力,丰富生活积累。"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语)。结合语文教学,找准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如学了语文第七册《火烧云》一课后,我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介绍的有关知识,去观察天上的云,并推断出近日的天气情况。"使学生通过观察、验证等亲身活动,去体验课文知识的真实性。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有关天气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实践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3.2学会搜索信息、提高信息素养。课改强调大语文观,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和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的能力。刚开始查找资料时,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一些方法。如教给他们使用工具书,并向他们介绍一些书籍,或鼓励他们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如在学完语文第十册《草船借箭》一文后,布置让学生阅读其原著:《三国演义》,再将其介绍给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培养学生搜集、应用信息的能力。
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中增加语文知识,增长语文才干。
4.设计层次性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乐趣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正是如此世界才变得精彩。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性,因此在语文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语文能力。例如在教学语文第十册《白杨》一课后,我借鉴其他老师的做法设计了如下分层作业:
(1)爱读书的你,不妨阅读《白杨礼赞》,了解更多的知识。
(2)爱习作的你,不妨写写你学完《白杨》后的感受。
(3)爱朗读的你,不妨有感情的读出感动你的段落。
(4)爱绘画的你,不妨画一画白杨。
(5)爱唱歌的你,不妨学习歌曲《小白杨》,然后唱给大家听。
(6)爱文学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7)爱观察的你,不妨找找白杨的其他特点。
以上七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任选若干题完成。
泰戈尔曾说:"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定规定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也是如此,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体验成功,提高能力。这样的作业
,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选择做难做的,能力弱可做简单的,但由于学生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5.结语
正如肖川博士所言:"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它是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之中。"教师应该合理而精心地设计语文作业,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从而全面实现语文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白杨教学设计篇6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是否用探究学习方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下面就几种常用的探究性学习方法谈谈本人的浅见。
一、课题探究法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课题都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是课文的“眼睛”,吸引我们去阅读和探究。
例如《白杨礼赞》一课。首先引导学生围绕“礼赞”进行探究学习: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哪些方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赞美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不平凡、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赞美白杨树是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如果不是,作者最终想赞美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就掌握了文章的中心: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民,作者赞美白杨树,其实是要赞美抗日***民。
学生在以上由“课题”切入的探究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逐渐由模糊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了,思维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二、假想探究法
假想探究法是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讨论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孔乙己》这篇课文,结尾写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孔乙己究竟会不会死?《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了举人后,他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虚构,引导学生创作。如在学习了《犟龟》这一课后,我设计了如下想象探究题目: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展开你的想象,假如兔子没有睡觉,乌龟能不能获取胜利?乌龟除了在兔子睡觉的情况下,还有哪些情况下能获得胜利?你称赞乌龟还是称赞兔子?为什么?
上述各种形式的假想探究性学习,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调动探究想象和阅读写作的积极性,激励写作动机,让学生体验完成作文的乐趣;二、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自主探究法
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运用自主探究法,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领受和驾驭文本。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强调了自主阅读的可贵。
例如,在教学《家》这一课时,自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探究:作者自己怎样认识家的?自读第二遍,要求学生探究:从中体验到作者对家有怎样的感情。自读第三遍,要求学生探究:对比作者谈谈自己对家的认识。这样的指导,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学《空城计》这一课,老师依据练向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探究学习的方法。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就会探究明白:诸葛亮的成功在于他知己知彼,对敌将了如指掌。而司马懿中计是因为他未能全面真实地了解诸葛亮,过于多疑和谨慎。在此探究的基础上,又能分析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临危不惧、大智大勇;司马懿刚愎自用、狡诈多疑。
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比较探究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白杨教学设计篇7
一、两大文化携手合作,着力打造灯戏茶乡
“灯戏茶乡”的文化创意,首先联结了传统灯戏文化与茶叶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对接融合。白杨坪乡的灯戏,俗称“唱灯(儿)”,以洞下槽村一带的“羊角灯戏”最具“恩施灯戏”的代表性。因其班底规模、活动范围较大和历时较长,演出的代表剧目《雪山放羊》,在参加1955年湖北省汇演中获奖,经湖北省戏曲界鉴定,定名为“恩施灯戏”,列为恩施五大地方戏种之一。[1]恩施灯戏是起源较早的一个民间地方剧种,系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于清乾嘉年间由四川传入恩施。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关于川剧形成概况的记载,恩施灯戏源起四川灯戏,四川灯戏是川剧的“祖宗戏”,广泛流行于农村。恩施与四川山水相连,文化习俗相近或相似,语言也相互沟通,因此,“灯戏”一经流入恩施,并与本地文化习俗、语言等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剧种――恩施灯戏。从其流入、演变的历史进程来讲,恩施灯戏从流入至本土化、定型化,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恩施州所属的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及建始县广大农村,是恩施州土家族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剧种之一。
据《恩施灯戏》中记载,恩施灯戏班第五代传人唐世东(1986年去世)是恩施市白杨羊角坝(今洞下槽村)人,他16岁师从灯戏艺人谭成宏学戏,“1920年(庚申)领衔组建羊角坝民间职业灯戏班,于羊角大坝新街开场之期正式演出,所演代表剧目有《雪山放羊》、《双拜寿》等四十余出。”“1956年,《雪山放羊》文学剧本在《湖北文艺》上发表,署名口授者为唐世东、谭朝绪、方珍梅,整理者为金如斋、黄显道。同年8月,《雪山放羊》单行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灯戏《雪山放羊》由此声海外。”恩施灯戏先后进入湖北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前班主廖南山和现任班主孟永香均由恩施州人民***府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09年孟永香被列入我州3人享受***津贴的“民间艺术大师”行列。***和国家及各级***府的重视与支持,为灯戏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从地理位置上讲,灯戏是二龙寺四大地域文化之一。[2]二龙寺是民族文化的富集带,灯戏、傩戏、斋艺(佛教道士做斋)、农耕(薅草锣鼓)文化这四大地域文化均以锣鼓家什为器乐,以唱腔为表述手法,以跳动为肢体语汇,传达出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景,从而构成了同一地域中既各自***而又紧密关联的民族文化派系。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更加久远,茶神、茶祖、茶圣都留下了许多古老的茶文化传说。茶神神农,在鄂西北山区发现和利用了茶。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之”。《茶经》对此佐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在十堰武当山区发现了茶并利用,成为中国的茶神。武当道茶从神农氏发现,老子创立茶道、茶规、茶礼,到道教信徒传创道茶,品茶论道,修性养生,追求长生不老,后又流传民间,进入百姓家。武当道茶现已被评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3]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在佐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同时明确指出“名茶兮出于净土,名士兮恋其故乡,茶如人生兮,经寒暑而质未变,人生如茶兮,历贫富而志犹强。”从而更加丰富了“品茶论道,感悟自然,修身养性,惠及天下”的茶品人格哲理内涵。白杨坪乡自古至今都位居川宜交通要道上,在鄂西北茶文化向大西南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然受到极大影响。其种茶历史长远,茶饮习俗根深,在作者的百年老宅还可见篼围直径1米以上的老茶树。目前,318、209国道和高速、铁路线贯穿境内,加之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都为发展有机茶叶奠定了良好基础,形成了“灯戏茶乡”建设的独特区位优势。
二、生态茶园文化走廊,多元文化的复合体
杯中茶味浓,儒释道相融相生。儒、释、道是中国三大本土宗教,即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文化上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表現在哲学思想、中国医乐学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等方面,故有人以为:“中国根底全在道教”。道教对医乐学的贡献之一,就是茶的药疗和修性养生价值。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佛(释)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儒家学说从关心现实的人生问题,到对宇宙根本问题的思考,从宇宙论的高度來对社会伦常加以论证,将“三纲五常”等上升为能与宇宙本体相通的行为规范,形成了“理学”。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与儒、释、道、灯戏相互关联的还有一种宗教文化――巫教傩法文化,[4]在二龙寺地域文化空间中(三岔乡)被命名为“傩戏”(冲傩还愿法事)。巫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因以巫师为核心展开宗教活动而得名。巫教的“法”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法事项目。有打邪家、开路、印七、踩灯、牛角道场、冲傩还愿、过法、起水、塞屋、塞寨、推寨、玉皇会、千人会、万人缘、求雨、求嗣、保胎、开财门等20多项,每一项又有若干小项。二是经书。主要有《祖师经》、《二十四孝经》、(观音经》、《消灾经)、《天地咒》、《雷霆咒》、《将***咒》等。三是法器:巫师的全套法器为有竹兵三十六根、竹篙、金鞭、师刀、牛角、法衣、花冠、神坛、神棍、鸣鼓、铜锣、金牌、神印、仙旗、傩头、小山神、神圣若干(画于纸上或布上的傩面具)等。四是法术。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傩歌、傩舞、傩戏(每做一堂法事都要表演《秦童八郎》);行头道具的打击演奏;掌握生理知识和医药知识,大至人体结构,小至筋络脉路。还要知晓剪纸、书法、美术、武术、气功、咒语、画符、魔术以及操作技巧和规程等等。
上述活动在历史长河中已与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源,故“壶里乾坤大,仁智勇共通共存”。白杨灯戏茶乡文化走廊的策划创意,是上述多元文化的复合聚集圈。其中,“乘风楼”与展示茶祖诸葛借东风羽扇纶巾的三国文化;“求雨台”彰显茶神神农创茶的道茶文化和巫教傩法文化――春耕夏作合掌向天求雨露,秋收冬藏低头伏地谢神恩;“展羽阁”内通过灯戏、茶歌、茶舞、茶艺表演等艺术形式创新茶圣陆羽茶理文化;“颐养亭”倡导茶农(仙)品茗听戏论道的养生修性文化;《白杨茶赋》竹简式文化建筑与乘风楼、求雨台、展羽阁、颐养亭建筑、不同书法、文体风格配套形成了灯戏茶乡文化体系。白杨乡茶叶协会撰写的《白杨茶赋》诠释了多元历史文化的内在渊源与关联,融合优质有机茶叶基地和优秀文化遗产两大突出优势而提升名茶品质。“灯戏故土,生态优越,山水奇秀,朝霞染红千丛松林;茶乡白杨,仙居农村,和谐生息,春风吹绿万亩新茗。......恩施玉露,形如松针,绿润如玉,馨香恰似惠兰,味鲜回甘,乃茶中极品;富硒翠仁,形似莲蕊,翠滴比翡,栗香堪称茉莉,醇厚鲜长,是有机正宗。......茶圣陆羽著茶经,茶仙迷戏品茶韵。人生如茶,去邪而求其正;人品如茶,去浊而求其清。......杯中茶味浓,儒释道相融相生;壶里乾坤大,仁智勇共通共存。古茶为神道,茶济苍生;茶祖引造,造福千庶,实为厚德也。今茶为国饮,茶行天下;茶业中兴,兴隆万家,谓之盛世也。”
三、文化创意时代,助推“六次产业”健康发展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灯戏茶乡”的文化创意,贯通了民俗生态文化与绿色产业的桥梁,使文化与茶叶产业、生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对接互动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创建了“六次产业”发展的“白杨模式”。“六次产业化”的概念,是由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他指出可以通过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户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利润,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文化创意等为第三产业。“六次产业化”,把农产品的产、加、销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大农业”的发展理念。“1+2+3”等于6,“1×2×3”也等于6,推进“六次产业化”,用的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侧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提出如果没有农业生产,一切都是零,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六次产业化”,主要是解决农产品附加值低,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收入增加的现实问题,其核心在于“一体化”和“融合”。
[5]它更加丰富了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内涵,注重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广大农户更多的分享加工增值利润,实现富民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意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创意设计、数字出版、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门类。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发展方式和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有价值的生产力。早在20年前,著名经济学家罗默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但作为一种国家产业***策和战略的“创意产业”理念,则是由英国在1998年明确提出。随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发展创意产业的***策,将其视为对未来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有重要贡献的增长领域。“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用“创意”为产品或服务提供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最终提升了产品的经济价值。在三次产业渐近融合与结构顺序调整的大趋势下,恩施州加快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优势资源开发型工业,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是“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的总体发展战略的具体化,体现了科学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的有效选择。[6]
白杨教学设计篇8
通过各分支学科的有机结合与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国高等化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专业化、专门化”的“窄、专、深”课程体系,化学实验的目的重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技能的训练,人为地消弱了化学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渗透,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化学人才的培养。为了打破传统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旧模式,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渐进发展的新模式,各高校教师进行了深化教育改革的研究工作,编写了好多综合化学实验的书籍,发表了大量综合化学实验的论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4-9]。综合化学实验的内容大多来自于教师科研项目成果,学生通过综合实验领悟到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使得学生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2开设大学化学综合实验的条件
大学化学综合实验是完成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之后,在化学学科层面对化学知识、实验方法综合运用的一门实验课程,是高等教育本科基本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在掌握基础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该类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实施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解惑的作用。引导学生按照实验题目准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和试剂,教会学生科技文献的查阅方法,让学生参阅参考文献列出实验的详细步骤,培养学生连接单元操作、设计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实验,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提高其科研工作能力。
3大学化学综合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本实验以有机合成、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机金属离子为主线,辅以物理化学中表面张力的测定及临界胶束浓度(CMC)的确定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有机化学实验中水杨基荧光酮的合成方法。(2)巩固物理化学实验中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及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确定方法。(3)掌握分析化学实验中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离子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3.2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电动搅拌器、三口烧瓶、回流冷凝器、加热套、721型(或722S型)分光光度计、pHS-3C型酸度仪。试剂:对苯二酚、乙酸酐、浓硫酸、无水乙醇、重铬酸钾、水杨醛。钼(Ⅵ)标准储备溶液:1mg/mL,准确称取0.1500g光谱纯MoO3于100mL烧杯中,加入10mL10%的氢氧化钠溶解,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使用时逐级稀释为1.00μg/mL的标准工作溶液;水杨基荧光酮(SAF):0.001mol/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0.02mol/L;pH=1.8的KCl-HCl缓冲溶液。
3.3实验内容
(1)无机离子显色剂水杨基荧光酮的合成水杨基荧光酮的中文别名为邻羟基苯基荧光酮,9-(2-羟基苯基)-2,3,7-三羟基-6-荧光酮。水杨基荧光酮以其高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被广泛用于铁、铜、锌、钴、钼、铝、锡、锗、钨、锰、锑、铬、钛、铑等金属离子的测定中。在岩石、矿物、药物、食品、环境水等领域的无机离子分析、药物分析以及生化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水杨基荧光酮按文献[10]由30g(0.12mol)的1,2,3-三乙酰氧基苯溶解在热的400mL50%的乙醇中,滴加20mL浓硫酸,在70~80℃时与8g(0.0655mol)水杨醛反应4h.冷却,在暗处放置二周后,用乙醇重结晶而得。反应方程式如下:(2)水杨基荧光酮与金属离子钼(Ⅵ)的显色反应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某种金属离子与水杨基荧光酮进行显色反应。本文仅以与钼(Ⅵ)显色为例说明实验的设计过程。钼的特性和钼工业的发展为钼的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钼的分析研究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钼的分析方法甚多,其中分光光度法因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而倍受欢迎。而荧光酮类试剂光度法以其高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被广泛用于钼的测定中。
3.4实验方法
在25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5.0mL的1.00μg/mL钼(Ⅵ)标准溶液,2.0mLpH=1.8的KCl-HCl缓冲溶液,3.0mL0.001mol/L的水杨基荧光酮(SAF)溶液,2.0mL0.02mol/L的CTMAB表面活性剂,水定容,摇匀,10min后,以试剂空白为参比,用1cm比色皿于最大吸收波长525nm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3.5结果与讨论
(1)吸收光谱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显色,测定有或无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相应配合物在不同波长下以相应试剂空白为参比的吸收光谱曲线,绘制吸收光谱,求出两种情况下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工作波长。探索表面活性剂是否使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是否对显色反应起到增敏作用。(2)临界胶束浓度(CMC)与络合物形成的关系探索取一定量的CTMAB溶液按实验方法显色,以试剂作空白参比测量吸光度,并用表面张力仪测定相应CTMAB浓度下显色液的表面张力,得到不同浓度CTMAB溶液的吸光度和表面张力,结果见表1。以CTMAB浓度的对数lgc为横坐标,以对应的吸光度和表面张力γ为纵坐标绘制CTMAB浓度与表面张力(曲线1)和吸光度(曲线2)的关系曲线。从曲线1折点求出此体系中CTMAB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找出吸光度与表面张力的关系见***1。(3)工作曲线取不同量的钼(Ⅵ)标准工作溶液,按实验方法测定在2.0mLCTMAB存在下的吸光度,绘制工作曲线,求出线性回归方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及25mL溶液中钼(Ⅵ)符合比尔定律范围。
4结语
白杨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生成性有效教学;初中语文;策略
一、生成性有效教学实施目的
1.突出能力的训练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教学才是最根本的目标,教会学生使用汉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教学根本。语言学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解和应用。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理解汉语言文化,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应用语言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口语表述,一个是书面表述。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着手于这些能力的培训上,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综合应用水平,才能使得学生获益最大化。比如:“口语交际”中关于文明得体交流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通过一组训练题引出说话得体的重要性,以及做到说话得体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寻找平时的相似场景,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说话得体。比如设计一道训练题目为:①当遇到同学突然生病住院,应该如何联系学生的父母,说明情况。②学校任命你作为小记者去邀请某报社的编辑给同学们做一次讲座,你应该如何进行表达。③有的同学情绪低落,你需要怎样去劝说他等。对于类似这样课堂教学设计,需要从细节着手,精心准备,筛选合适的教学材料,并进行留白设计、活动设计,应用教学多媒体工具等让课堂的气氛更加生动、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2.注重课堂素质教育
目前来说,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课堂教学,因此生成性教学法需要从课堂教学开始,融入素质教育的实质,从学生出发,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内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设计师生互动活动,在营造的互动环境中,教师应注重德育,深挖教材中涉及的人文素材、历史背景,结合课文的内容展开德育和素质教育,而不是单纯的背诵、朗读、解题教育。语文课本上的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学气息,我们需要多元化、多角度地去理解和挖掘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教育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和教案时所涉及的问题环节一定要有价值性,有启发性,有广度,有深度,有意义,能够引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化思考,而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提问。比如在教学鲁迅小说《故乡》一文时,在设计教学话题时,不光是“闰土”这一主要角色的话题,还可以设计“杨二嫂”的话题,由学生自主探讨,设计类似这样的开放性话题讨论会,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主观能动性等优秀品质,也可以使得课堂生活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生成性有效教学策略
1.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传统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被认知为机械式且具有重复性的线性教学过程,按照先前备好的课程方案,按部就班,而实际上,在信息知识高速膨胀的今天,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也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开展,建立起具有生机的课堂生态体系。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在预设教学时留有足够的空白教学,形成弹性教学模式。如讲授《智取生辰纲》时,可以设计类似这样的题目:分析杨志的性格特征。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候就可以将这个问题化解出一些小问题出来,杨志接受重任时,在杨志押解途中等不同的场景中,根据杨志的展现形式,然后综合概括杨志具备什么性格特点。如此学生就能很快地切入其中,思维也随之活跃,从而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2.有效提问,引导生成
白杨教学设计篇10
要改进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五个内容:备引入、备过渡、备变式、备个别指导、备评价。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是与学生沟通的要塞,这个环节要做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过渡也是一个很重要环节,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想办法把各条连接起来,要找到过渡的连接点,把各章节巧妙的连接。备变式即备预案,使用教学案例来说明原理,把案例组织成一个体系来说明原理。高明的教学者举的例子感到没有精心准备,但却不然,要做到案例与原理的贴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即使在同一个教学班里,学生是有个性和差异性的。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弄清楚要以什么样的学生为基准,这样才能做好全方位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一节课不是上玩就玩了,上玩过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留有空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减文本的形式,以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只要教师做到认认真真的反思、总结,用心去投入教学,那么要达到高效的课堂其实也并不是很难。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理解只有认真执着才能办好事情;懂得了怎样当好一名合格的教务主任,并明确了以后的工作方向,着力抓好教学管理,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导主任
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是近一个月来少有的好天气,在这么一个灿烂的日子里,培训已多日的我们心情似乎也舒展了很多。
据凤游寺小学校长杨建介绍,凤游寺小学在十年前还是一所较为落后,生源较差的学校。
果不其然,在第一眼看到了凤游寺小学时,感觉就没有昨日参观的小营小学气派艳丽,但却显得十分质朴素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透着一种古朴的气息。脑海中不禁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样一所其貌不扬的学校在短短的十年一越成为南京市小班化教学示范校,这里不得不佩服杨建校长深入挖掘出的校园文化精髓——凤凰台文化。
一、找出文化的根,挖掘校园文化。
凤游寺小学建在古凤凰台遗址上。2006年开始利用地方课时开展了校园凤凰台文化建设。
杨建校长说:“古人说凤凰者,仁鸟也,仁就是凤凰台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凤游寺小学从凤凰的精神出发,提出了“恭、宽、信、敏、惠”的学生培养标准。杨校长介绍:“这五个标准来自孔子的思想,恭是恭敬,宽是宽容,信是诚信,敏是勤敏,惠是慈惠,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具备这五方面的素质”。凤游寺小学为“恭、宽、信、敏、惠”编了儿歌,贴在一二年级的教室外面,又寻找了这方面的故事,贴在中年级的教室,到了五六年级的教室,贴的则是“恭、宽、信、敏、惠”的原话出处。
看着看着,不由得为进门时只见外表,不问内涵的粗浅想法而脸红,赞叹眼前这所学校文化根基的深厚。
二、塑造文化墙,打造校园文化。
踏进凤游寺小学的校门,一转手,你就会看到一块巨大的石头——“凤字铭”石,上面刻满了关于“凤”字的各种写法。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开始了“千年百尺凤凰台”的讲述: 首先是在沈约的《宋书符瑞中》“文帝元嘉……”介绍了凤凰台的由来;最引人瞩目的是 一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石刻,让我们追忆凤凰台上的历史名人。在文化墙的结尾处立着一面石墙,是南京当代诗人李朝润先生的《凤凰台题记》,诗的最后两句“翔翥世纪苍穹、更展中华雄风”对凤小提出了“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回”的殷切希望。
校园东面,面积不大,一座教学楼——凤翔楼,一座综合楼——凤翥楼,两楼之间连接着一座“凤飞亭”,“翔、翥、飞”三个积极向上的动词,预示着凤游寺小学在教育教学上的不懈地探究和持续地发展。
在学校的东南方向不远处,静躺着竹林七贤阮籍的衣冠冢;学校附近的瓦官寺,离不开东晋画祖顾恺之,相传正是他绘在庙内白墙上的一副维摩诘像,引起满城轰动,观画之人络绎不绝,得百万之捐;凤凰台边的谢公祠是纪念淝水之战的谢玄;学校西南方向的杏花村就是明朝大儒顾起元晚年的隐居所在……
不由得你感慨人文荟萃啊,一脚踩出一段历史!
三、开发校本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