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10篇

中药化学篇1

一、西药中药化论点的提出

近百年来,人们对中药进行着大量现代科学研究,从中获不少新药物,如黄连素、麻黄素、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 等。它们均具现代科学内容:物质组成成分清楚,质量能够控制,可制成多种剂型;生物活性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和术语表述,***西医药学概念的相应疾病。尽管如此,但却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仅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 现实摆在面前:若所有中药均被如此研究,则中医临床无药可用。问题提出: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到底要把中药研究成什么样药物?笔者之见,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即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

现代科学化中药,正如上述,应具两方面内容,具体来讲,所谓中药基本内容,应包括:(1)药物本身性能得特殊表述,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理气、活血、安神、舒肝平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通称得君臣佐使关系,各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得作用。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可称中药。所谓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阐述,就是以现代 “科学”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达相关内容,例如寒性,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呈寒性作用,寒性作用到底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再如活血化瘀作用,到底是哪些类型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又是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改变达到的,其它亦然。

根据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令现有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固然可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令现有西药具中药基本内容,亦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否具有中药基本内容,即西药能否中药化。

二、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第一、理论上讲,中药和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故二者具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第二,历史上看,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其它医药学理论改革的药物乃至非药物物质的中药的传统,吸收的前提是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确定相关药物或物质的中药基本内容。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西药,同样可被吸收为中药。第三,实践表明,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的《医学衷中 参西录》视阿斯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用来***表热证,六十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姚正平先生写到: “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陆续也有具体西药研究结果发表。如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研究结果表明:性热、味辛,具回阳救逆等功效,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从而解释何以0.5-1500毫克均有中毒报道,指导临床用药。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不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金亚诚等研究头孢菌素,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不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肺、胆、膀胱经,具体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结果仅实热证者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再如利血平、按中医药学适用于ⅰⅱ期高血压患者,结果仅肝阳上亢者具效,其它证型不效或效不佳,表明其具平肝潜阳功效等。如此多类型病例研究,则可确定相应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 至于其它研究方法,如动物试验、文献研究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研究完成西药中药化。

三、西药中药化为中药现代科学化捷径的分析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史达百年,但尚难说哪种中药已为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固然与以往研究目的相关,亦与研究难度大相关。就物质基础看,中药大多为动植物的组织或全体,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现代化学学科发展水平,是可能研究确定内中各种成分的,但实施难度确客观存在。而确定每种成分对具体中药基本内容的贡献程度,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阐述者,若将一种中药的基本内容各方面均达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实施难度很大,尤其现代科学对中医药学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尚未确定之前,更有实际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以人参为例,尽管已对其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近百年,确定内中百种以上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报告达数千篇,但仍陆续有新成分,新作用的报告,可见难度之大。

西药中药化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途径,从近10余年研究情况看,尽管尚不能说哪种西药已被中药化,但却明显呈现方便之处。第一,现有西药已为法宝药物,可按前述研究方案和方法,直接由临床进行研究;第二,研究工作在医院进行,病例和病种多,检测指标多,可在较短时间获具体药物对人体作用的更多资料,且资料准确性高;第三,研究者可多方面的配合,如中医间配合、中西医配合、研讨会更广泛配合,故资料和结论可靠性大;第四,现有西药已积累的大量临床和试验资料,可资参考。

上述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等在较短时间取得的研究结果,尽管尚不能说它们已达中药化,但就所确定的中药基本内容,已在很大程度上可指导临床用药了。

现作有根据的设想,一名中医于一位西医配合研究一种西药,决用不了10年则可能使其达中药化。就按10年计,两千名医师研究10年后,则可使药典二部所载约千种西药均达中药化,即获4种现代科学化中药,可见速度之快。加之现有西药多为单练化合物、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达其生物活性、将这些内容与中药基本内容再做联系性分析、归纳研究,则较方便地使中药基本内容的共性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如寒性、理气、活血化瘀等的物质基础和对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关系,易得以确定。众多此类单体化合物中药得到后,又可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现代科学的复方中药,且利于中医药学组方规律的现代科学阐述。可见西药中药化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

四、西药中药化研究的误解与澄清

中医药学吸收西药而用,正象西医药学吸收中药而用一样,乃为学科丰富和发展的正常情况,但目前对西药中药化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1、 西药不能中药化。此认识源于中药不能西药化、理由是由中药所得西药尤单练化合物西药,不能代表原中药全部功效,且又有西药弊端为不良反应,即未达中药化为西药,同理、西药亦不能化为中药。对此,只要明确中医药学优势在宏观,西医药学优势在微观。则能澄清。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 微观用来阐述宏观。故中药难于完全纳入西医药学,但西药却可能完全纳入中医药学,即西药能中药化。例如前边举到的头孢菌素,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并未丢失其对细菌感染的可能应用内容,只是使应用针对性提高,适用于细菌感染的实热证者。再如黄连及其活性成分黄连素,被研究成俱抑菌消炎作用的西药后,置中药基本内容如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等于不顾,应用于细菌感染的虚寒证者,虽抑制了细菌,但亦出现纳呆、腹胀等不良反应。可见,西药中药化与中药西药化不能等同类比。

2、 西药中药化是药物研究的倒退。此误解依据是:西药成分清楚,作用明确,已很科学,若再研究确定其性味、补 气、养血等模糊不清的内容,实为倒退。若从西医药学如此认识,确可理解,但若从中医药学看西医,连寒热性都不知,简直不科学到不能使用。客观情况却是,对具微观优势的西药,并做到中医药学的宏观认识,只能是被认识得更全而深刻。例如前边提到的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即为明证,提高使用针对性,有意避免不良反应。再者,还可能发现现有西药的潜在作用,例如d860,有人研究其对阴虚阳亢糖尿病者具效,表明其具滋阴潜阳功效,但阴虚者决不止糖尿病,有人试用于阴虚的慢性支气管炎者,男性不育者、同样具效,可见,西药中药化是前进,非倒退。

中药化学篇2

[关键词] 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中药化学;项目教学法

[中***分类号] R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8(a)-0059-04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through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ZHAO Hua LI Benjun PAN Qi

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dicine,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10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peciality, combined with 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dicine adopt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practical technology teaching to promot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In this paper,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design of the project and task,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evaluation, teaching achievement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goals are demonstrat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solving problem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peciality;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中药一直以来以历史悠久、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药物的滥用等因素导致的某些疾病无法医治,如20世纪8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西方国家转而求助于中药。2011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人们更加意识到中药之于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目前中药由于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一药多来源及生产、采收、炮制、加工、运输、贮藏等因素的影响质量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1]。故应培养中药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以有效控制中药材及中药制剂的质量,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开辟通道并更好地为全世界人类服务。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01年设置中药制药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就业岗位群分析,使学生初步具备中药制剂的制备、调剂、质量控制的能力[2],并能胜任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技能性操作岗位及管理岗位等。通过对该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分析,《中药化学》为其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中药专业知识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药药剂员职业资格考试中,中药化学为其考试内容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中的黄酮、生物碱、蒽醌、香豆素和木脂素、皂苷、强心苷、萜和挥发油等常见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3],能采用合适的方法提取分离中药中的各类成分,并且进行检识。

1 目前中药化学教学现状

中药化学需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作为前期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基础差,且化学成分结构、理化性质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学习本门课程难度相当大,学习兴趣不大。就教师而言,上课容易出现“一言堂”,几乎就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被动式学习,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我校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化学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32学时,理论、实践几乎各占50%,但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先理论再实践,学生无法将理论更好地融入实践,操作过程中只是机械的重复验证性实验,缺少主动性思考过程,更多的情况下只是问该做什么,而不去想为什么。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我校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教育现状迫切需要进行中药化学的教学改革。

2 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2.1 关于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最早源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得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德国引进后制订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法规,并开始应用于现代职业教育[4]。项目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改由学生和实践项目为中心,由教师或师生共同制订相应教学内容的项目并且完成这些项目[5]。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演示讲解、现场点评、师生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在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并以此来推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环境与模式改革,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死读书、读死书,而是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可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2 课程设计思路

本着“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适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6],采用项目教学法,结合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未来岗位群、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确定适合学生学情的项目及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与未来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2.3 课程教学目标

2.3.1 知识目标 掌握中药中类化学成分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及必备的理论知识,并了解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存在、分布及生理活性及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新技术、新方法。

2.3.2 技能目标 能熟练根据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分离的步骤和方案,并可采用化学检识法初步鉴别中药化学成分的基本技术。

2.3.3 素质目标 具备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利用书籍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并经归纳整理,能够解决岗位实际问题;具备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达到目标。

2.4 教学项目的选择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如何针对所选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是问题的关键,既要保证教学的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项目的选取上一定要注意难度,项目不能太大、太难,必须保证学生在必要的指导下顺利实施。同时项目的设计既有以小组为单位的大项目,也有以个人为单位的小项目,或者有些项目二者兼有。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环节既可体现小组的团结合作,也可体现个人的实际操作水平,避免出现小组中某些或某个学生参与度不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比如,皂苷的提取与检识方法,在项目设计中,以三七中皂苷为例,采用甲醇回流提取并回收溶剂,取适量三七皂苷的甲醇提取液,进行Liebermann-Burchard反应的定性检识。操作过程中,三七皂苷的提取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而理化反应检识可单独评价。

当代职业教育目标,将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内容分割成两大模块,项目。两大模块分别是中药提取分离方法、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项目分别是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技术。对每一项目进一步分割成适合教学基本目标的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设计基本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实施项目化教学。通过子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对应知识点的理论要求及能力要求。

以生物碱为例,生物碱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已知生物碱种类约10 000种,是中草药中最为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如黄连、苦参、防己等均含生物碱,且为其重要的活性成分。生物碱结构种类很多,性质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时通常感到难度很大,学起来很吃力。我校在过程中选用项目《一叶c中一叶c碱的提取、分离和检识》进行教学,通过一叶c碱的提取和分离来掌握生物碱的基本性质和一些提取分离方法[7]。见表1。

表1 生物碱教学项目设计

之所以选择一叶c中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是因为过程中用到了渗漉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索氏提取法等多种方法,而且通过分离可得到一叶c碱的单体,学生实验结束后直接可看到成果――一叶c碱的浅黄色结晶,更为直观,也更有成就感。据笔者了解,多家同类院校在生物碱一章中多选择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作为实训项目,过程中包括酸溶碱沉、盐析的操作,而且得到的是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的混合物,无法得到单体。相较而言,一叶c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是更多的实验操作,成果显著而直观,可说是生物碱一章的经典实训项目。

2.5 教学实施过程

将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每班学生30名左右,分成8组,每组3~4名,明确各组分工及成员分工。教学过程包括创设任务情境、知识铺垫、制订方案、项目实施、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完成既定任务,并进行组间及组内讨论、组间互评及对每组学生进行教师评价,总结记入成绩。如以上述一叶c碱的提取分离为实例,首先布置查阅文献,确定提取分离路线。开展组内讨论及组间讨论,并适时教师介入点评。根据模块――提取分离方法的学习,确定索氏提取法的操作要点及对应分值。观看视频,并对既定评分标准进行修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自评、组间评分或随机抽调几人为评分小组进行打分。操作结束后各组进行讨论,总结心得。教师随即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回忆操作过程及要点难点,如索氏提取法的优点和操作要点,为什么树脂先经碱化后再用石油醚索氏提取。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索氏提取法及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的操作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师扮演的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给予必要时适时、适度的指导,避免出现将项目教学法的课堂沦为把理论课搬到实验室中的尴尬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同学生的交流,既包括课前交流、课堂交流,也包括课后交流。有些同学在专业学习、课程学习及未来就业形势或生活等方面产生困惑时应及时解惑,鼓励健康向上的行为及观点,及时纠正片面或偏激的行为;课堂交流主要指在授课过程中耐心解答随堂产生的疑问并配合学校德育部门及时解决;课后交流主要指课后或学生毕业后做到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本门课程学习情况或行业应用情况,并及时对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完善。教学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知识的生硬传授,所谓教书育人,不仅仅要达到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8]。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改革上,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培养,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6 教学手段

目前全国各大院校在中药相关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除传统的教学模式外,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9]、任务型教学法[10]、TDL教学法[11]、感官刺激法[12]等多种方法应用其中,提高授课效果。但由于中药化学教学内容很多,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在中药制药专业的授课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方式,并且在必要阶段辅以其他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另外,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主持的药物制剂专业的资源库建设,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充分利用既有的网络资源,如***片、视频、动画等开展教学。

2.7 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模式下,采用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实践课采用各类化学成分的理化检识操作,期末考试为闭卷答题所得的分值,三部分所占比例为20%、20%和60%。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考试发挥不理想带来的成绩不好的情况。学生参与并完成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为此,笔者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弱化终结性评价,以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13]。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方式更为灵活、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及期末考试四部分,理论考试的比例也下调至40%。

3 中药化学教学改革未来发展目标

3.1 教材建设方面

在现行版本的中药化学教材中,糖和苷类单列一章,但在历年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涉及很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而且在以后各章节教学中,有些重点内容反复提及,如糖和苷的检识反应――Molisch反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直接将其打散,揉入其他各章。如在黄酮一章中,选用“槐米中的芸香苷提取、分离和检识”为例,将芦丁的检识方法作为子项目,采用Molisch反应进行检识,从而将抽象的方法作为一个可操作、可以直观观察到结果的形式出现,令学生更加印象深刻;再比如苷的水解反应是一个难点,将其结合到强心苷的酸水解反应中,两方面内容互相补充,互相说明,授课效果更好。

另外,现在许多教材虽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进行编排,但许多内容根本不适应教学,一些有效成分的提取只是参见以前版本的教材。比如,甘草中皂苷类成分的提取,实际在操作过程中很难得到甘草次酸单体。笔者近几年也多次参与《中药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是关于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也在逐渐摸索中,未来期待能编写更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中药化学》教材,而不仅仅是拘于编排形式的变化。

3.2 教学项目的设计

教学项目的设计应注重与药物分析、中药炮制、中药药剂等学科的融合,通过开设学科交叉的项目设计,使学生做到中药学知识的系统掌握,而不是死学硬学。目前开设的实验多与现代工业化药企的生产差距较大,所以未来将开展与更多家药企合作,通过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制订教学项目,真正实现工学结合[14]。

3.3 师资建设

中药化学的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和不断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教学模式的改变带来的成果毋庸置疑,但笔者想说的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的是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经试讲、面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具备教师资格,从一个学校走向另一个学校,没有企业生产经验[15-18]。笔者认为教师应不仅仅拘泥于校门之内,拘泥于学校的实验室,更应该走向药厂,结合生产一线强化实践技能。目前许多高校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形式,企业出于生产效益、风险预估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让实践者参与其中,教师专业素质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可想而知。期待以后更多院校和药企关注此类问题,使教师真正具备双师资格。

4 小结

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无可替代,但实施起来问题较多,诸如每年学生情况不同,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是一线教师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把理论教学搬到实验室中的情况,同时,教学评价方法也应逐步完善。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多所职业院校在《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相继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但辽宁省可说寥寥无几,故此次教学改革除可填补这一不足之外,也期待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为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红梅.中药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对策探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5):471-72.

[2] 胡德奇.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8):135-136.

[3] 杨红.中药化学实用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 许高炎.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2008,(10):8-10.

[5] 赵正平,陈静.项目驱动教学法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114-115.

[6] 王翰华.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设计[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2):95-96.

[7] 吴剑锋,王宁.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8] 陈旭辉,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在数控铣床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8,(18):23-24.

[9] 喻春皓.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化学的教学方法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2):160-163.

[10] 马哲,张颖,曲琰,等.中药化学任务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217-218.

[11] 马哲,黄煜,张颖,等.TDL教学法在中药化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166-167.

[12] 陈双华,李远.“感官刺激”教学法应用于中药化学实验教学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7):127-128.

[13] 廖克顺.项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5):49-52.

[14] 孙彦君,陈辉,郝志友,等.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浅谈中药化学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23.

[15] 李忻,纪耀华,白雪洁,等.精品课网站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150,152.

[16] 冯维希,刘德***.见习期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3):92.

[17] 何细新,张翠仙,高幼衡,等.中药化学实验记录的规范教学[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5):118-119,170.

中药化学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8)-11-0074-03

1 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足以发人深思

自1840年中国田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的医药学传入中国后我国才有中医药学和西医药之称谓。其在防治疾病中,很快显示了优势作用方面,尤其弥补了中医药学的一些不足之处。故很快传播开采,并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面对此况,中国的中医药学工作者,陆续对西药学进行研究,力求吸收之,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和出现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中西汇通派医药学,此即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开始,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此段时间,有一批中西汇通类医药学著作问世;张锡纯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尤涉及药物学内容较多,至今被人们瞩目。此阶段吸收西医药的研究工作特点为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出特点为***府大力提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这样,就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由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进而成为有组织的联合行动。如此优越的环境和形式,对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是极为有利的。然而进展如何呢?“中西医结合”的明确提出,若从1958年算起,至今已40年,尽管中西医结合早已被视作中国卫生界三支力量之一,但从学术角度讲,小西医结合后的医学,其学科范畴和内函,却尚处争议中。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的形成或建立,需如此长时者,实属少见。此况,内中必有原因,发人深思。

2 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与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应相辅相成,终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作为一个医药学理论体系,由其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关系,即有区别,又有关联。区别在于各有侧重,关联在于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决不是彼此能够包含或替代的关系。同时,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中西医药学结合,其中西医学结合和中西药学结合的关系,亦然。多年来,仅提中西医学结合,并着力从事研究;不提中西药学结合,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似乎中西医学结合研究就包含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如此,则从认识上和行动中,呈现着根本性的大偏差,故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难于有较快和较大的进展。

再从中西医学本身来看,结合后的医学,为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将使用何样的药物呢?使用现有状况的中药或西药,恐怕均难适用,只能使用中西药学结合的药物。鉴于以往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自然难有相应药物可供选用。无可供选用药物的中西医学结合后的医学,难于谈到其真正的存在或称达到。可见,若仅有中西医学结合,而无中西药学结合,客观讲,中西医学结合的研究工作,难于深入和真正结合。只有视中西医学结合与中西药学结合为相辅相成关系,并作大体同步化的研究,在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学结合。

3 中西医药学结合及其研究工作,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目的,就实质讲,乃为使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二者的优势得以保留和结合,劣势得以消除或避免,进而形成新型的医药学。客观现状是:中西药学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认识论表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宏观包括微观并统帅微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整体的准确性和局部的不精确性;微观用来阐述宏观,决不能完全包括宏观,更不能统帅宏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局部的精确性和易致整体的不准确性。现状的中西医学的实践,正是如此。就药物使用来看,中药准确性强―安全有效而不伤或少伤机体,但精确性差―质量控制不严和对局部病性针对性差;西药精确性强―质量控制严格和对局部病灶针对性强,但准确性差―有时易致不良反应而伤害机体,此为其弊端。正是中医药学的客观优势而能容纳西医药学内容,中西医药学结合,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纵观以往的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不仅如前述仅强调中西医学结合并付诸研究而漠视中西药学结合,更在结合研究工作中,亦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作中医药学的证型分类研究,如高血压病,可有阴虚阳亢型、痰浊内阻型等;(2)中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西医药学的何种疾病,如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可用来***肿瘤.微循环障碍等;(3)中药使用的目的,多在于如何增强西药作用或减弱西药的不良反应;(4)研究中药的目的,在于吸收中药为西药或称由中药获得新西药。如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中医药学内容为西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中医药学纳入西医药学。正是这种理论基础方面的大偏差;西医药学结合是难于取得较大进展,亦是难于实现的。

中西医药学结合,如何才能体现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呢?为此,突出应作如下几方而研究:(1)中医药学概念的疾病,到底包括西医药学概念的哪些疾病;(2)西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中医药学的何种疾病,例如抑菌消炎药,可用来***实热证还是虚寒证等;(3)如何用西药增强中药的作用或减弱中药的毒性:(4)研究西药,将其吸收为中药等。如上亦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西医药学内容为中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西医药学纳人中医药学。如此才能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终将实现中西医药学的结合。尽管如上研究工作尚少,但理论上思考,确应如此。同时,亦有部分实践表明,确能如此。仅以将西药吸收为中药而言,将西药研究成中药后,不仅仍保留其微观优势。又能获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从而达到宏观与微观的辨证结合地使用,即准确而精确地使用,更好地发挥***作用。

西药中药化――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的突破点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是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中医药学理论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基础,但处于微现劣势的现状,尚不能与微观优势的西医药学相结合。只有获得微观表述之后,才能与西医药学具有共同的内容表述,实现结合。而微观表述,实质即为其现代科学表述,故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乃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换言之,中医药学的现代和科学化,则意味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

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中药学和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那么,二者谁先实现现代科学化更方便呢?这要从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对象,而人体组成及功能状况,诚比药物的组成和功能状况复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中西药学结合更容易。再从人体和药物的现代科学化程度来看,仅就药物的组成而言,现已达现代科学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而人体组成的了解,却远远没有达到如此程度,起码从程度上即普遍性方面讲,确实如此。最后,从研究方法看,药物为物,其现代科学化的研究方法,由于人选择的随意性大,即可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进行提取,分离的处理,甚至可烧成灰进行研究;生物活性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可由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动物实验,则可对动物进行解剖乃至处死的处理。然而,对人体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达到现代科学的微观阐述,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如对药物研究方便。总之,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较中医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故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研究先行,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以达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心内容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就需要先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准。笔者认为,现代科学化中药应具备两大方面内容:(1)宏观内容,即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2)微观内容,即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表述,包括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方面。一种药物,具备如上两大方面内容,则可视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上两大方面,缺一不可,如缺宏观内容,则不为中药了,难称现代科学化中药;如缺微观内容,则仍为现有中药而非现代科学化中药。

4 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中药化学篇4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0108

国内刊号:21-1313/R

邮发代号:8-10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药化学篇5

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化学类课程的设置比重很大,达七、八门之多。而这其中,中药化学又有着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它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不仅是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常识和技能,而且也是理解和掌握后续专业课程的前提基础。但是,由于中药化学本身涉及的面很广,加之学生在此之前所接触的化学类基础课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对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化学类课程的“惧怕”心理,也给中药化学课程的讲授增加了相当的难度。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如何合理地应用多媒体和双语教学等教学手段来更新中药化学的教学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一、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恒的主题

任何一门课程,无论其难易程度如何,只有对它产生了兴趣,有想学它的欲望和积极性,才能学好、学深、学扎实。授课教师始终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颇为关键。

1.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课程的重要地位

中药化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四年制本科的第五学期,这个时候刚好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学习的转型期。在此之先学生虽然已在校学习了两年,但因为是基础课,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熟悉,有很强的欲望想了解自己今后做什么的,可以干什么。这种欲望为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加之此时一般进行科研导师的选报,部分学生已跟随导师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学生正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知中药。因而,在中药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明确中药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地位。中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就必须借助现代的手段展开药理、药效、制剂、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都必须以化学成分的研究为前导。中药要想进行药理药效的研究,就必须将成分提取出来;要想制成片剂、颗粒剂等剂型,更要将提出的成分分离和精制;而中药也只有弄清成分之后,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才能为国际认可和接受。

2.让学生走上讲台,秀出自己

学生开始学习中药化学时,已经是大学三年级,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经过两年的磨合,也已完全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方式,课内课外培养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走上讲台,讲解书中部分内容,不失为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模式。教师在上课前的两、三个星期,选择教材中内容较为简单、条理较为明晰的部分(相应授课时间大致控制在15到2”分钟)交给授课班级,请他们选定代表上讲台讲解。在准备的两、三个星期中,有问题可以请教教师,并且教师还应鼓励他们在讲解过程中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或者用自己所查到的文献来补充教材。课讲好后,允许听课的学生提问,或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来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做点评,并对其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回顾和补充。

3.让学生用宏观的事物来感知微观的化学

由于化学类课程构建的基础是物质的微观世界,这个原子也好,那个分子也好,没有一个能用肉眼感受得到,要凭自己的意识去想像,因此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和厌烦,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学生座谈会时,“上课能不能多联系点实际”也是常常提出的建议和要求。

其实现实世界无处不是微观世界的体现:课桌、书本、树木、花草包括人类,都由化学物质组成;人类的生老病死,也就是化学变化的发生过程。因此,化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极其密切。

草坪修剪过后所散发出的清香味源自其中含有的香豆素类成分;玫瑰花的香味源自其中含有的萜类成分;蟾蜍的分泌液之所以有毒是因为其中含有强心苷类成分;大黄之所以能致泻又能止泻是由于它既含有泻下的蒽醌类成分,又有止泻的鞣质类成分;而八角茴香之所以能用来防治甲型H1N1流感则是由于它所含有的莽草酸正是“达菲”的原料。这些物质虽然细小甚微,但无数个分子的聚集体就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用眼睛看到的,用鼻子闻到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化合物分子。

4.让学生感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惯有的授课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一不二,学生默默接受。有时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问或让学生做练习,但这也无法完全扭转学生的被动心理,要让学生感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非常微妙。“槲(h’)皮素是芦丁的苷元,其结构中含有5个酚羟基,以前有一位学生告诉笔者,因为槲和五读起来相近,所以槲皮素的5个酚羟基她也记得特别牢”;“对萃取过程中形成的***化层有多种破***方法,如加热、冷冻、添加新溶剂等等,但这些方法在今天的实验中均不适用,建议大家采用你们前面的学长学姐在实验中找到的方法——用玻棒在***化层处轻轻搅动,这个方法感觉还是十分有效的。”这样,虽没有反复地强调,“槲皮素的五羟基结构”以及“搅动以破***的方法”却已在学生脑海中印象深刻了。而且,他们在潜意识中还会有一种改变:原来自己也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科技在教学领域的良好应用,它不仅能将所需讲授的知识更加直观、立体地生动表现出来,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在黑板板书上所花费的时间,缓解了中药化学讲授内容日益增多而课时数日益减少的矛盾。但是,由于多媒体授课时在短时间内所呈现的信息量非常大,又缺乏教师板书时提供给学生的一个思考和记忆的缓冲时间,学生普遍反映“听到了(教师的话)没有看到(幻灯片上的内容),看到了又没有记(忆)到”,这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得授课教师陷入一个非常为难的处境:如果按照黑板授课的模式一直对着幻灯片不断讲解,学生可能跟不上;但如果在讲解过程意停顿下来让学生思考和记忆,次数多了,又有一种“冷场”的感觉,没有了上课的氛围。同时,多媒体幻灯片上的结构式或流程***等都是和书本一样的印刷体,学生看不到书写过程,导致学生在练习、实验报告乃至试卷上画出的结构式或流程***让人啼笑皆非,学生对着强心苷、皂苷等稍微复杂一点的结构式无从下手。因此,对于多媒体授课不能一味盲目套用,需要结合教学特点,扬长避短。

1.建立以多媒体授课为主、黑板板书和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

授课内容主要仍以多媒体幻灯片的形式展现,但对于其中的要点、难点及逻辑层次,教师可借助板书进行讲解,提供学生理解、记忆的缓冲时间,展现相关知识的体系和结构,发挥黑板板书的特长。另外也可在各章节结束后选择难度始中的练习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解答,从而通过多种方式刺激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的能力。同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尽量精简每张幻灯片上的内容,一张幻灯片只说明一个概念或一个问题,切忌劈头盖脸一堆文字,或在一张幻灯片上堆砌四、五个概念。动画、声音等元素应适宜地引入幻灯片(注意不可滥用),比方说在解释苷类化合物的酸水解过程时,H+的进攻、苷键原子的质子化、苷键的断裂以及糖的形成可通过动画一步步演示出来,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官印象。

2.让学生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学生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往往有着较高的技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来。在讲授了一些章节的课程内容之后,教师选择部分内容的课件让学生进行修改,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然后以班级(大班授课)或小组(小班授课)为单位,将他们的课件在课堂上演示,让其它班或组的学生进行点评,指出好或者不足的地方。

在学生熟悉了课件制作的基本模式之后,教师还可选择尚未讲解的新内容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自己讲解。这种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创作修改课件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而且也对新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预习,这比强行要求他们预习和复习有效率得多。经他们修改或制作的课件,不仅更富有创意,而且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在制作课件、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教师在备课授课时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因而在课堂上也表现得更加主动、更加配合。

三、循序渐进地开展中药化学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实施,是知识信息现代化、国际化的迫切要求,是大势所趋。由于本身语言体系存在的差异,加之教育环境的不同,我国学生无法象欧美等西方学生那样熟练地使用英语,致使他们较难走出国门、与国际交流;专业英语语言技能的匮乏更成为他们今后在国际领域有所突破或建树的首要阻碍。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手册里,外文文献翻译得五花八门,“flask”、“tube”、“chromatography”等基本词汇的含义都不明确,有些学生甚至将中国学者撰写的外文文献都翻译得不知所云,这种情势使得双语教学的开展更加刻不容缓。

双语教学的界定,指的是使用高质量的外文教材,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的同时,使用另一种通用外国语(主指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进行教学。但目前一些高校开设的双语课程,或是教师拿着外文教材,全盘中文讲解,感觉像英语翻译课;或是从头到尾全盘英语授课,这对于大三学生而言,对于本身就比较复杂需要理解的中药化学课程而言,有着相当的难度。因此,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英语的使用尺度,是最需把握的关键,把握不好,不仅达不到营造专业英语表达氛围的目的,反而连原本中文授课的基本要求都无法实现。

1.从实验课着手开展双语教学

由于中药化学实验课的实践性很强,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在理论课上也已经理解和记忆,所以从实验课着手,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实施双语教学较为适宜。实验课的教材可借鉴5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与指导6(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实验双语教材),根据学校实验开设的实际情况选择和修改。从其中一个实验着手(以第二和第三个实验为宜),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授课过程中除对专业词汇适当进行讲解外,其它则尽可能使用英文讲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问或回答问题所使用的语言从最初的“允许使用汉语”、到“尽可能使用英语”,最后过渡到“只允许使用英语”。这样,实验课不仅成了理论课的复习和巩固,也成为理论课的深化和提高。

2.从部分章节着手开展双语教学

中药化学理论课的讲授,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尚缺乏适合的外文教材,虽然国外介绍NaturalProductChemistry的相关书籍可以作为借鉴和参考,但两者的侧重点还是有较明显的差异:中药化学更注重成分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如何进行植物体内成分的提取和分离;NaturalProductChemistry更注重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旨在弄清成分在生物体内的衍变转化过程。因此,中药化学理论课的双语教材,也需要边实践边摸索边修正:既要能融入天然药物的现代研究成果,又要反映中医药的特点,还要符合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

中药化学篇6

1透彻解析中药药性理论,加强中医思维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主要内容,各从其不同方面来解释中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这些理论是我们的祖先经过无数次的人体实践后总结出来的,其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毋庸置疑,现在有很多的中医药学者试***采用现代仪器来证实和进一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的奥妙。中药与西药不同,不能单纯从现代医学的抗炎、镇痛、镇静等作用来解释中药的功效与应用。中药必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即便是制成中成药也不能完全脱离其根本的药性理论来应用,如小建中汤由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这几味中药中除芍药药性为微寒,但用酒炒后寒凉之性已极其微弱,其余几味中药都为温性,可推断该方剂的药性为温性,即使被制成小建中颗粒剂,用于***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时也应当是属于虚寒型的才可以应用,如属于湿热型则绝非所宜。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使他们认识到掌握中药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时刻保持中医思维,是学好中药的关键,避免临床应用中药时只看药物作用,不分药性寒热,不辨患者体质寒热虚实的胡乱应用。其次在授课时逐条逐句的将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的概念、临床作用、临床指导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讲解清楚,尤其是四气与五味,四气、五味是阐明中药疗效最基本的理论依据,既要让学生掌握它的一般作用及规律,又要掌握四气与五味的复杂性,采用总结归纳、举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条分缕析地进行讲解,避免死记硬背带来功效应用的混淆。气味相同,作用类似,如紫苏与生姜气味均为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两者均可发散风寒。气味不同,作用有异,气同味不同或味同气不同,则作用亦不同,如白芷与饴糖其气均为温性,但白芷为辛味具有发散风寒之功效,饴糖为甘味,具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之效;另外薄荷为辛味但其性属凉,具发散风热之效,与白芷同为辛味,但功效有别。一气兼多味药物的功用有多种,如苍术辛、苦,温。辛温能发散风寒,苦温能燥湿,归脾胃经,能祛风散寒,燥湿健脾。掌握了药性理论的基本规律,为以后学好每一味中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药物气味对阐述中药功效非常重要,但其只能概括出药物的一般作用规律,不能具体指出药物作用的部位,而归经、升降浮沉理论弥补了四气、五味的不足,基本指出了药物在人体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的作用和作用趋向及主治证。因此,阐明药物功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四者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具体得出某一药物的功能与应用。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学的核心,在中药学的教学中,要深入透彻地讲解中药药性理论,才能在以后讲解各论中药时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甚至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部分中药,降低授课压力,也为以后学习中医学其它专业课程树立牢固的中医思维。

2以中药药性理论为主线,解释功效与临床应用

中药药性理论、功效、主治证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中药药性理论是对功效与临床应用的概括总结,在教学中不论是讲每类药的概述,还是单味中药,都可以从药性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病因病机及主治,采用由一般到特殊,由点到面,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将中药药性理论与功效、临床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融会贯通,例如:麻黄,辛、苦,温,归肺、膀胱经[1],因辛能发散,苦能降泄,温能胜寒,入肺、膀胱经走一身之肌表,故能发散肌表之风寒,风寒除,腠理开,汗自出,表自解,故有发汗解表之功。适用于风寒外袭,腠理闭塞,卫外之气郁内不能宣发于外,体温不达之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等风寒表实证;因其能辛散苦泄,温通宣肺,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职,故善宣肺平喘,为***肺气壅遏所致喘咳之要药;又因其能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疏通水道,下输膀胱,以助利尿之功,故能利水消肿,用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之风水水肿,小便不利者。通过系统性,一环扣一环的讲述,启发学生从性味、归经引出功效,从功效引出主治证,反过来,从主治证推出功效,从功效推出性味和归经,运用中医思维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3引入中医医案,运用中医思维分析如何用药

中药是中医师治病的法宝,中药的应用必须在中医师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进行应用,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处理过程,在选用中药时要考虑到病证的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的盛衰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学习中药学课程时即使将中药的功效、应用、使用注意等都背下来,也不能在临床上游刃有余的应用中药。因此,在中药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以中医医案来讲解,如讲祛风湿药时引入保定市首届名中医邢国献主任医案[2]:患者,女,35岁,中学教师,2014年5月16日初诊,肢体关节对称性肿胀疼痛2个月,以双腕、双肘、双踝关节肿胀疼痛为主,晨起后关节僵硬,活动后僵硬缓解,全身不适,乏力,酸困,双腕、双肘、双踝关节肿胀明显,有压痛,双踝关节跟腱部可见风湿结节,舌红苔黄,脉浮。辨证为风湿热瘀凝滞关节。治以清热除湿,化瘀通络。方用祛湿捻痛方加减:羌活15g,独活15g,川芎10g,牛膝15g,威灵仙20g,秦艽10g,豨签草30g,红花10g,黄芪30g,赤芍15g,薏苡仁30g。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2014年5月24日复诊,患者关节肿胀减轻,仍疼痛,晨起僵硬,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上方加透骨草15g,骨碎补15g,血竭2g(研冲)。10剂,水煎服,药渣热敷患处。2014年6月5日复诊,疼痛消除,守上方继服半月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分析邢国献主任***风湿除用羌活、独活、秦艽、豨莶草、透骨草这几味祛风湿药之外,还用到了川芎、牛膝、红花、骨碎补、血竭这几味活血化瘀药,同时也加用了黄芪来补气养血,其***用药印证了古代中医师***风湿病的经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3]“养血可以祛风”[4],同时针对关节肿胀疼痛,施以赤芍、薏苡仁清热消肿,方药中牛膝、透骨草、骨碎补又可补肝肾、强筋骨,以防肝肾不足。通过分析这则病案使学生不仅对风湿病多采用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补养阴血等***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也为以后临床用药养成运用中医思维来选择药物的习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避免出现临证用药将功效或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简单堆砌的现象。因此,采用医案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体会借鉴医家治病救人的丰富经验,培养临证知常达变的能力,为其将来步入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5]。

4深入浅出,将中医文化融入课堂

既要深入,又要浅出,似乎矛盾,实际是辨证的统一。“深入”是要求教师对教材所涉及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的熟练度。“浅出”则要求教师把自己理解和消化过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我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形象比喻法,借用“国老”———封建国王的和事佬,来形容有“调和诸药”作用的甘草;用“将***”———威震三***的统帅来形容功大力强的大黄,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提高学生对学习中药的兴趣,加深对这些药物性能的理解;将传说与故事等中医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如人参,枸杞子、黄连、女贞子、三七的传说,车前草、当归、何首乌、刘寄奴、杜仲等药名的由来,山药、玄参、延胡索等药名的变迁等;将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与中药的功效、应用相结合,如“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说明灵芝具有安神镇静的作用,“不怕到处痛的凶,吃了玄胡就会松”指出了玄胡索(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知母、贝母、款冬花,咳嗽神仙一把抓”指出三药均有止咳作用,“常山与草果,摆子无处躲”表明二药有截疟之效,可用于***疟疾。这些传说、故事、民间谚语等中医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药时既感到了趣味性,又体会到了中药的实用性。中医文化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使得生命能够繁衍不息,代代相传,传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是每一位中医青年的责任与使命[6]。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医文化不仅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时刻接受中医文化的熏陶,在现代人对中医药的应用尚未完全获释的大环境下能够增强信心,加强对中医药的学习与研究,以期在以后的中医职业生涯中,能熟练运用中医药文化与理论来阐明疾病的病因病机及选择最佳的***方法。中医思维是中医药学的灵魂,是中医药学得以传承与发扬的根基,深受中国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影响,运用中医思维来理解、使用中药,才能更准确地体现中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在中药学的授课中必须时刻灌输中医药理论及中医药文化,学生才能在以后的临床中应用中药不被西药化,才能将病人的疾病作为一个整体来辨证论治,从而获得药到病除的***效果。此外,在教学中我们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中药饮片与生药材辨识,中药动物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良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进一步拓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学习方法与素材。

参考文献

[1]陈蔚文,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2:36.

[2]杨树国,邢国献.邢国献主任辨治风湿痹证经验拾萃[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40.

[3]李中梓.医宗必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74.

[4]张景岳,刘孝培,邱宗志.景岳全书•杂证谟选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19-20.

[5]林怡,戴铭.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应用医案教学法的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88.

中药化学篇7

【关键词】 中医药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承;自觉性;路径

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凝聚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实践经验、健康养生理念以及哲学智慧。它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医药院校学生不仅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还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继承发扬的历史重任。所以在校期间,有必要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开展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教育。

一、中医药院校学生应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理论、本草学、针灸学、病证与治法、养生、医家、医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周易、儒家、道家、太极哲学等文化的融合。[1]传承性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它不仅传承精湛的医术,还教导学生修身、立品、济世,传承高尚的医道。

所谓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2]费孝通先生不仅对文化自觉性做出定义,他还指出,文化自觉性不是随波逐流,不是全盘接受外界影响,也不是简单的固守文化传统,而是始终保持一份自知之明,清醒而自主的认识文化谱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自主的文化地位。

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当代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关键。目前,西方医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已成为医药体系的主导,本文就中医药院校学生应该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概括为三点。

1、主动性

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主动性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基础。具体表现能主动阅读中医药典籍,自觉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厚重浩然。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被世界称誉为中国第一“国粹”。[3]中医药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而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自觉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是对中医药院校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2、甄别力

中医药文化的甄别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甄别包含两方面,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及优胜劣汰。深入研究是优胜劣汰的前提。

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指深入精髓,研究其核心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4]具体表现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淡泊名利、悬壶济世。

中医药文化的优胜劣汰是指对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思想、人文精神、理论方法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是对经典文献文本进行演绎,承者通过对经典文献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启发,不断实践,有了新的领悟与发现。二是基于师承教育模式,师徒之间相互理解,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观摩体会、临床实践,不断形成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在不断地互动中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融合创新

目前,一方面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西方医学强势崛起;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认可。目前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并同176个国家进行了中医学术交流,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医医疗机构,其总数已超过8万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每年有3成当地人和7成以上华人接受中医药服务,全球约有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针灸、按摩、中草药等中医传统疗法诊治。[5]

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270个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中,“中医”列位第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标签,中医药文化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要坚持中医药文化主体地位,增加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克服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抵触情绪,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借鉴和融合世界各民族医药文化,博采众长,在时代的背景下赋予中医药文化新生命及活力,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让中医药文化为世界所知、所用、所爱。

二、当前中医药院校学生欠缺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表现

当前中医院校及学生大都注重中医药理、医术等知识技术层面的学习,忽略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理解,更不用说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培养。对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主动性欠缺

文化理解和认同感的欠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中医药院校学生课程繁多,课业繁重,大多数同学了解中医典籍及典故主要靠课堂的教授,只有极个别的同学能在课后主动阅读;二是很多中医药专业学生由于受到成绩限制,无法报考西医相关专业而被迫选择中医药相关专业,缺乏对中医药典籍学习的动力;三是中医药典籍大多晦涩难懂,学生对其缺乏阅读的兴趣,自学难度大,不求甚解。

2、甄别力欠缺

首先,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多为理科背景考生,重理轻文,多数只重视中医药技术的学习,忽略其价值核心和文化内涵;最后,由于条件限制,多采用西方医学教学模式,一名教师授课,50多名学生学习,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师徒之间的互动更不用说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文化融合观念欠缺

文化的融合是文化的传承的动力,目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我国的医学教育以西方医学为主体,中医药院校授课是较多采用西方医学授课模式教学,学生习惯用西医的思维和视角来审视中医药文化,用西方医学的长处来对比中医药的短处,仅把中医药当作西方医学的补充。二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尤其在“取消中医”论战之后,更是对西方医药文化产生抵触心理。很多学生认为西方医药仅仅是医疗技术,根本没有文化可言,而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而中医以病人整体为***对象,辨证施治,不仅疗效好,对人体伤害小,更是能治病根的绿色医疗。片面狭隘的眼光最终导致的是文化的断灭。

三、传承中医药文化,全面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从温病学说到体质学说,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师古不泥古”,这就是中医药文化能传承两千多年的原因。当代,中医药仍在不断创新发展,不仅用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更被利用在抗击SARS、H1NI甲型流感等重大***情中。这都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结果。全面培养和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1、师者为先,文理并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医药文化重在师承,更是讲究言传身教和尊师重道,一名缺乏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教师难以教育出具有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学生。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提出:“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李时珍《本草纲目》言:“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文理并重,方能成就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中医药院校的各科教师都需博览中医药文化典籍。如要求刚入校的非医药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学习《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典籍,了解中医药相关知识,熟悉其哲学思想、思维模式及价值观念。在教师讲课比赛中,将本专业知识及中医药文化的结合程度也作为考核的一项标准。如在进行西方临床医学教学时,介绍西方“牛痘接种术”是在中国创立的“人痘接种术”的理论之上形成的,最早的外科麻醉术是华佗研制的麻沸散等等。

授课时,教师需将中医药文化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引入《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等中医药经典,介绍董奉、张仲景、华佗等中医药大家悬壶济世之事。如陕西中医学院将体育和中医相结合,开设了选修课程――中医传统保健体育,其《孙思邈健身法》获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并于2008年8月进一步成功举办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九届传统体育保健运动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里掀起了学习太极、五禽戏、八段锦、长拳的高潮,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将中医药文化及其精髓潜移默化的渗透到课内,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

2、精勤不倦,无私奉献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云:“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欲博及医源必先精勤不倦。这要求广大师生不仅勤于学习中医药文化,更是要勤于剖其精髓,解其内涵,甘于奉献,用生命诠释内涵。如陕西中医学院将“精诚仁和”的价值核心进一步的演化,对学生提出应在品德、行为、学识、才能方面具备“精、诚、仁、朴”的要求,并以此作为校训。“精”即“精勤不倦”研学问;“诚”即为人诚笃修医道;“仁”即仁心仁术济苍生;“朴”即淳朴质朴济世人。学校入学教育时组织新生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历年来,学生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在奉献中实践着当初的誓言。上世纪80年代的大三学生邵小利因救落水儿童而不幸牺牲,她英勇献身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陕中医人。目前,学校坚持每年开展“邵小利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学生志愿服务及义诊,尽自己微小绵薄之力。老一辈德艺双馨的陕中医人更是淡泊名利,奉行“仁心仁术济苍生”的思想,精勤治学,精研医道,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校充分发挥师承教育模式,设立“导师论坛”、“名师名医讲坛”,举办“分享名人经验、成就中医梦想”系列讲座并邀请邀请“国医大师”张学了题为《对中医人才成长的几点体会》的讲座,学生们深受勉励及启迪。

3、以中为主,和而不同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传承中医药文化首先要坚定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信心。全球化不等于全盘西化,而是文化多元化的互动。学校可将中医药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及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在学生了解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与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激发爱国主义情操及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传承文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其次,与其他医药文化交流、互补、融合中,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保持中医药文化特色留住中医药文化根基,促进中医药文化现代化转型。可开设中西医文化对比课程,让学生更客观理性的认识中西医文化的优劣势;增加毕业生国外交流合作的机会,传播中医药文化,而仅非中医药实用技术。

【注 释】

[1] ***办公厅.***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S].2009.

[2]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 何薇,何春生,史炎平.加强大学新生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5)69.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S].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

[5] 廖利平.关于中医药影响世界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0(5)225.

中药化学篇8

摘 要:药学无机化学是药学院大一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化学专业课。针对学生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现代教育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本课程的多年教学经验,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手段等方面总结了几点教学体会。 关键词:药学无机化学;教学;体会 无机化学是药学院中药学、制药工程、药学等专业的主干必修课,也是这些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化学专业课。作为一门先导课程,打好牢固的基础院,掌握完整且有针对性的知识体系,对于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以及中药化学等专业课学习至关重要。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教授无机化学的教师,如何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讲透彻;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本课程教学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本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在药学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重视教材的选择选好一本适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质量的优秀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头等大事[1]。我们选用的是铁步荣,邵丽心主编, 我们课体组老师参编的《无机化学》,这本书是“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此教材为了避免与后续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做了以下变动:删去了1997年版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热力学基础、表面现象和胶体、滴定分析法等四章,以及元素章节中的金属元素的生物作用等内容。适当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作为拓展部分,如中药矿物药的应用[2]、金属配合物在医药中的应用、纳米材料与中医药等21世纪研究的热门领域。2002年版的《无机化学》教材突出中药、制药的特色,内容、举例尽量与中药、制药接轨,比较适合中医药院校对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2.1 重视绪论的讲解效果无机化学的绪论课为大一新生的第一节化学课,绪论课讲解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及积极性。同时,这也是学生由中学化学教学模式(每节课授课内容少、练习多)向大学化学教学模式(课堂讲授内容多、练习少)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给新生教授无机化学内容之前,重点介绍绪论部分,指出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目的要求,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大学学习方法以及无机化学与药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对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调整学习心理,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启发式教学老师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如在讲授缓冲溶液内容之前,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人吃的食物及喝的饮料为酸性、碱性还是中性的?”;学生通常会回答:“都有。”;问:“人体血液的 pH值能够严格保持在7. 35~7. 45之间,一般情况下,血液的pH 值不会因为人们吃了酸性食品或碱性食品而发生改变,为什么?”; 学生开始沉默,慢慢在下面讨论。这时可以告诉学生:“因为人体血液是一种复杂的缓冲溶液。”;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什么叫缓冲溶液,这类溶液有什么特性等其他方面的思考。 2.3 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药学院的学生学习无机化学是为之后学习药学专业课打基础的,如果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只单纯讲其复杂、抽象的理论,难免学生会产生“疲劳感”;,甚至会有学习无机化学不重要,因为它与药学专业没关系的错误想法。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多举一些无机化学与药学相关联的例子。如笔者在讲授稀溶液的渗透压时,学生对这一理论似乎不感兴趣,但当讲到制药厂在生产用量大、供静脉注射的注射剂时必须严格按国家药典要求,制备与血浆有相同渗透压的溶液时,学生会意识到渗透压与药学专业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会调整学习态度。再如讲铁 (Ⅲ)盐过程中指出:中药矿物药代赭石、禹粮石的化学成分为 Fe3O4,代赭石具有镇逆、平肝的作用;禹粮石具有止血、止带功效等,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会充分意识到学习无机化学与本专业的重要性。 2.4 巧设比喻根据知识的特点,运用一些恰当的比喻,既可以使复杂抽象的理论变的简单、易于学生理解,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3]。如在讲强电解质溶液时,由于离子氛的存在导致溶液的导电性比理论值低一些。可以比喻为:当一个人沿河水逆流而上时, 由于他周围的水的运动方向与他本人的运动方向相反,对他的运动起到阻碍作用,因此这个人的游泳速度一定会比他的平时游速小。这样,学生听后就很容易理解了。 2.5 与实验相结合无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实验过程中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学生通过实验课,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提高了操作技能。 3 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我们使用的《无机化学》教材是针对中药学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和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按108个学时编写的。而我们院只设了48个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讲授更多的内容并能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呢?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如讲授原子结构与周期系以及化学键与分子结构这两章的内容时,涉及许多原子、分子水平的微观空间结构,如果单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太抽象,难以理解,而且讲解起来也非常费时。使用多媒体可以突出重点和难点,通过多视频、***片的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样,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也不可忽略,例如在讲解缓冲溶液的pH值的计算公式推导时,只有使用板书的形式,学生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意义。总之,笔者认为只有使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 考核方法多样化如果按照传统的考核方法,期末考试一次定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平时学习松懈,最后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对笔记进行“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因此,无机化学成绩按平时成绩20% (包括作业成绩和上课表现)期末考试成绩占80%来考核。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上课出勤率也大大提高(无故旷两次课,平时成绩为0分)。 5 结 语无机化学在药学专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药学科学发展的重点基础学科之一。作为一门先导课程,打好牢固的基础,掌握完整且有针对性的知识体系,对于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以及中药化学等专业课学习至关重要。为了能在以后的无机化学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将继续以学生为本,不断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路及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药学无机化学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中药化学篇9

关键词:应用型;中药学;生物化学;教学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近年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多元化。对于中药学培养模式而言,“基础知识厚、创新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更受现今社会青睐。因此,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适应现代医疗市场的重要问题[1]。生物化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其目的是在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生命活动的化学原理,从而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其理论和技术有助于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药物作用的靶点,同时也在阐明中医基本理论、揭示中药作用的现代科学内涵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做好生物化学的教育工作,既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是提高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诊疗能力的重要基础[2]。但生物化学是一门更偏重理论性和研究性的课程,而且存在着“学生学习难,教师教学难”的公认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并且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以生物化学与临床的联系为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强且比较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直到课程结束都不知道学习生物化学的目的为何,更罔论学习的积极性,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因此,在首次授课时就要向学生介绍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习积极性。笔者发现,在学生还未接触专业课和临床课之前,大多数学生对临床知识非常感兴趣,因此可以使用肥胖症患者、白化病患者、痛风患者等典型临床病例向学生展示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并向学生展示前沿研究技术以及采用生物化学手段来阐明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点明生物化学在中医药面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及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生物化学都是必需掌握的内容之一,让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精简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与实践应用的联系

由于生物化学内容多,知识点繁杂、抽象,而中药学限于专业定位,与西医院校相比,学时数非常有限,理论与实验课时一共只有48~80,故很多教师就采取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输出大量知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备课充分,对现有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归纳,结合教材,精简和调整教学内容。例如我校学生大三时开设有医学分子生物学的选修课,故笔者在备课时,就将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生命物质的代谢过程及代谢调节作为核心内容,精讲细讲,并以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为切入点,加强课程与临床应用的关系;基因重组、基因表达调控等分子生物学内容则减少授课比重,以知识讲座的形式向学生简单介绍目前最新的前沿动向。

3将案例式教学法和PBL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结合,突出生物化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生物化学的授课方法主要以多媒体授课为主,通过PPT的形式在短时间向学生输出大量的内容,而且通过***片、动画等手段使授课的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但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且由于授课内容过多,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教学法进行了一些改革,采用多媒体与案例式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案例式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结合

生命物质的结构和代谢异常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在授课时以多媒体为基础,大量使用案例式教学法,同时插入一些中医药的应用,不仅加强了与临床应用的联系,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3]。例如在讲授维生素一章时,首先给出坏血病、夜盲症、巨幼红细胞贫血等临床上常见疾病的病例和典型***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疾病为什么会发生?发生后如不及时***,会造成哪些后果?那又如何***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这三种疾病分别由于维生素C、维生素A和叶酸缺乏所引起,而为什么这些维生素缺乏会导致这些疾病发生?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想去了解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接下来教师再对维生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讲授,并介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中药,如枸杞子、人参、五味子富含维生素C,山萸肉、天麻、决明子富含维生素A,蜂蜜、当归富含叶酸,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了解了维生素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3.2PBL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结合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讨论,从而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4,5]。例如,学习核苷酸代谢一章时,在正式授课前一周先给出病例:张某,男性,52岁。患者右足趾、足背反复性肿痛3年。患者3年前在某次饮酒后,突发右足趾、足背肿痛,难以入睡,服用镇痛药1周后缓解。之后每饮酒或者受凉后即易发作,每次发作后自用泼尼松龙等药缓解,但最近半年用药后效果不佳。于1周前又因酒后受凉发作,局部红肿热痛,功能受限,来院诊治。查体:面红,跛行,右足背及右足大拇指红、肿、压痛、功能受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化验:血尿酸:0.68mmol/L(参考值:0.12~0.36mmol/L)。诊断:痛风。患者入院后使用别嘌醇***而缓解。将学生分为五个学习小组,并分配任务,指导学生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①痛风有哪些临床特点?②痛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③患者血清尿酸升高的原因是什么?④尿酸是如何生成的?⑤除了尿酸之外,核苷酸还有哪些分解代谢产物?⑥这些代谢产物分别通过哪些途径消除或排出体外?还可以结合专业特色,提出附加问题:如何使用中医药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然后由小组组长组织分配任务,进行资料查询,小组讨论整理后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进度,并进行鼓励、指导和把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而是能主动学习知识,不仅将核苷酸的代谢途径牢固掌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资料检索、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改革实践教学项目,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目前中药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如蛋白质等电点测定、蛋白质沉淀反应、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这些实验项目的操作技术较为简单,很难与学科发展同步,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的中医药工作的意义不大,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不利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适当更新教学内容,开展综合性、设计及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如血糖的测定及影响血糖的因素、蛋白质与核酸的提取和定量测定、蛋白质与核酸电泳等项目,并介绍这些实验项目在临床以及药物研发上的应用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技术与今后的职业密切相关。另外,对传统“教师讲解-示教-学生操作”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以“学生讲解-讨论-教师点评-学生操作”的模式代替,教师仅讲授仪器的操作方法,增加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而不是照葫芦画瓢按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上述措施,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蔡宇,张荣华,杨丽.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9):40-41.

[2]王祖刚.生物化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03,18(1):53-54.

[3]刘雪松,吴俏燕,安方玉.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3,32(6):45-47.

[4]金国琴,夏花英,郑静,等.PBL教学法在中医药《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生命的化学,2012,32(6):585-589.

中药化学篇10

土家族是鄂、湘、川、黔毗连地带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医药文化。竹节参、味牛膝、烈叶星果草、头顶一颗珠、亮叶桦、五鹤续断等无比珍贵的土家族道地药材是土家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恩施州的社会、经济、文化与交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从传承土家族医药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恩施州“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土家族药材资源,对建立土家族特色药材加工、提纯、研发等产业集群,推动土家族医药产业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对身处这一地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的师生来讲,将中药化学等专业知识引入民族药材加工等产业集群,不断创新,深化道地药材的饮片加工和医药中间体提取,对传承土家族医药文化、推进传统地方药业现代化、促进民族药材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土家族医药文化的视角,初步探讨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开展中药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并希望通过中药化学带动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专业课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土家族医药人才,使土家族医药事业后继有人,从而实现土家族医药可持续发展。

1专业讲授与文化渗透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传统中医药学基本理论,运用化学原理、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内容涵盖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结构测定及必要的结构改造;有效成分的生源途径,外界条件对这些化学成分的影响;有效成分结构与中药药性之间的关系等。中药化学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为先行学科,同时与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中药化学在中药学专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师有意识的从土家族医药文化视角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的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更坚定了对中药化学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决心。学生想学好中药化学,但面对相对零散的知识点觉得难以下手,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式众多、分类复杂,提取分离方法、原理、操作各异,提取分离流程难以记忆,很难对中药化学理论知识进行总体把握。

事实上对于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都存在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信息流失,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温。如何把重视中药化学理论的口号转变为每个学生学习的动力,笔者尝试从“换位思考”这4个字入手进行了一些实践。简言之,站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的角度思考需要教师讲授哪些知识。笔者提出针对每一类中药化学成分引入代表性的常见中药饮片和制剂的发展历史、典故,外加课堂上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教学法。如讲到生物碱的时候,举出恩施州知名道地药材黄连,从“川黄连”的“川”进行历史沿革分析:由于利川黄连历来被运输到重庆万州后走长江水道进入中原市场,因此都理解“川黄连”的“川”为“四川”的“川”。直至恩施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全面开通,利川黄连不再需要绕道万州,而是直接走铁路或者高速公路远销海内外,也终于让世人明白“川黄连”的“川”应该是“利川”的“川”。然而不能忽视,尽管利川黄连名扬世界,产量也年年增高,但黄连为恩施州GDP的贡献却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就在于黄连饮片及其制剂的科技含量不足,很难实现高附加值。接下来介绍黄连的主要成分类型生物碱等,就用多媒体进行充分的展示,从化学式到立体结构,从性状等理化性质到提取分离方法,再到结构研究等,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黄连为支点对生物碱的学习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构建,学生十分乐于接受。

完成粗线条的勾勒以后,对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等等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觉得形象一些,也比较容易把握学习重点、难点。

2实验设计与文化传承

湖北民族学院在课程学时分配上,对中药化学的理论、实验的比例设置为1∶1,可见中药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和操作要求紧密结合。在理论联系实验的过程中,既要求把握实验紧扣基本理论,也要针对恩施州土家族医药文化的特色,勇于创新。

2.1实验设计实验的选择与设计,是中药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条件。实验教学中的知识导入、讲解、操作、讨论和总结等过程都依托实验展开,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因此实验的选择与设计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可以从公开出版的教材中精选,或者在公开出版的期刊中进行选择,亲自动手进行编辑组合成一个新的实验。立足土家族医药文化的特色,结合中药学专业学生将来很有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新药、保健功能食品的设计与开发的现实,笔者体会,不妨尝试“旧瓶盛新酒”,也就是对同一化学成分类型,实验设计的时候选择不同的恩施州特色土家族药材。以生物碱为例,土家族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用于临床的土家族特色药材品种繁多,利川黄连、石窑贝母、富硒茶叶等都可以作为设计生物碱提取、分离工艺的材料来源。那么在选择实验材料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土家医药对于地方疾病的***以及药用植物的成分灵活进行选择,不拘泥于单一或某几种药用植物。实验设计的基础是理论课教材和相关实验配套教材的方法、方案,这是应用成熟的工艺,需要引起相当的重视。

除了教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涉猎学科前沿科研成果,例如《中药材》、《药学学报》等,另外教师需要经常关注国外相关期刊的研究报道,例如《JournalofNaturalProducts》、《NaturalProductReports》等等,关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天然药材的方法、理论、技术等信息,联系土家族医药文化的实际,多思考能否有所借鉴或者有所改进、创新?立足湖北民族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有的实验室条件,尽可能将学科前沿思路、方法引入实验设计、操作中,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定的参考。

2.2实验讨论实验讨论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实验操作与实验结果讨论并重的思想。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角度发散性思维,在搜集到详实的佐证材料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实验所包含的中药化学原理以及争议点所在,启发学生正确理解实验相关的中药化学知识。

中药化学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药化学10篇

学习

兽医专业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兽医专业10篇,内容包括兽医专业排名前十的杂志,兽医专业课程大全。很高兴您在百忙之中垂阅我的求职信,在此对您表示诚挚的感谢。我是XX农业技术学院兽医医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将于今年7月走上社会,为了找到自己的事业立足点,更

学习

村级扶贫工作总结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村级扶贫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村级扶贫专干工作总结,村扶贫工作汇报范例6篇。现在共有“十大扶贫项目”目前我村开展了“九大扶贫工程”分别是: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智力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社保兜底扶贫、双基建设和社

学习

变频器原理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变频器原理10篇,内容包括变频器省电原理,高频变频器原理。

学习

实习手册学生自我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实习手册学生自我总结,内容包括实习手册自我总结怎么写,实习自我鉴定总结300字。[结果]观察组护生出科知识技能、操作技能、健康教育能力、病情汇报能力考核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对临床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

学习

兽医学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兽医学10篇,内容包括兽医学定义汇总,兽医类的知识。自拟中药方***食道炎胡海元仙人掌治鸭肉毒梭菌毒素中毒不同工艺制备的蜂胶佐剂对鸡卵黄抗体水平影响中兽医学杂志张宝康烟石合剂治牛的蚂蝗有奇效奶牛繁殖障碍中草药防治

学习

学校防火汇报材料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防火汇报材料,内容包括防火检查问题反馈汇报,森林草原防火汇报材料。三、把调整学院综治委员会、防火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名单提交给保卫处长。四、制定校园巡逻车驶出校园登记表和、校园巡逻车使用交接

学习

检索策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检索策略10篇,内容包括检索策略及方法,检索技巧案例。一、检索策略的含义和作用信息需求产生之后,如何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查找需要的信息?利用哪些信息检索系统?检索提问怎么设计才能得到好的检索效果?信息检索策略对于解决这些

学习

培训班结业总结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培训班结业总结,内容包括培训结业经典总结,预备***员培训班结业个人总结。本次培训班与以往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师资层次高。本次培训班安排了8个专题,授课老师都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和对本领域工作有

学习

学校教师考核工作总结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教师考核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教师年度考核总结及思路8篇,教师事业单位考核个人工作总结。站上教师的岗位,面临教书育人的巨大压力、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使的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不断修补自己的

学习

中药药理学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中药药理学10篇,内容包括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教学。

学习

供电局做好消防工作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供电局做好消防工作,内容包括供电公司消防工作亮点及工作思路,供电所消防新闻稿。二、加强气象服务,切实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县气象局要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高温天气预警信号,提出预防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措

学习

色彩静物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色彩静物10篇,内容包括色彩静物教学,色彩静物小稿。在色彩教学中,我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在写生和默写训练中会出现物体摆放凌乱、没有主次、主题不清晰的现象。我一直以为这是学生在构***上的问题,于是花费很多时间对构***知识进

学习

幼儿培训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培训总结,内容包括幼儿培训总结范文大全,幼儿培训内容与心得总结。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也就要求教育的不断更新,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我们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之路该如何走?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做?应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教

学习

专业主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专业主义,内容包括专业主义深度解析,专业主义范例6篇。专业主义异化了,就要告别它这些小专业的知识只能在学院里的小圈子里内部流通。但是,作为真正有眼光、有见识的研究文学和文化的知识分子,他们运用的是与专业主义不同的知

学习

中药三七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药三七10篇,内容包括中药三七,三七中药方。1.1中药三七的止血作用止血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影响止血的因素很多,而凝血机制、血管机制和血小板机制是正常人体的三种止血机制,作用于机体止血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利于

学习

中药川芎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药川芎10篇,内容包括中药川芎怎么读,中药川芎。1仪器与试药LC-2010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KQ-250E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TDL-5-A型飞鸽牌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AB135-S电子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

学习

抗肿瘤中药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抗肿瘤中药10篇,内容包括抗肿瘤的中药组合物,抗肿瘤中药熬几分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各种肿瘤相关基因异常表达的长期积累是癌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而,调节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成为***恶性肿瘤的

学习

中药文化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中药文化10篇,内容包括中药文化常识积累,中药历史文化传承。文化自信的根本是要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在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道路上,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不妄自菲薄,不厚此非彼,对不同文化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才能不断增强国家的文化

学习

中药提取物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中药提取物10篇,内容包括中药提取物使用方法,中药提取物生产厂家。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513(2010)06-0414-03TheDeterminationofTotalFlavonoidsfromChineseHerbalExtractsZHANGJing,YUJi

学习

中药泡脚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中药泡脚10篇,内容包括中药泡脚药包,中药泡脚好处。艾叶搭配红花一起泡脚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暖宫驱寒的功效,用于***皮肤干燥、关节疼痛、手脚冰凉等有一定疗效。再加入白芍、益母草、当归等中草药,还可以***月经不调、痛经等

学习

抗癌中药10篇

阅读(81)

本文为您介绍抗癌中药10篇,内容包括抗癌中药排名,中药抗癌药物。专家认为,中医抗癌利用的就是中药的毒性、偏性。对于癌症***而言,完全绝对安全的中药几乎是不存在的。常用的抗癌中药有:斑蝥、全蝎、水蛭、蜣螂、蜈蚣、蟾蜍、巴豆、硇砂

学习

中药鉴定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中药鉴定10篇,内容包括中药栽培与鉴定,中药鉴定学。1半显微镜技术在中药药材鉴定中的重要性半显微技术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中药或粉末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内含物,辨别中药成分的所含药量和真伪。它可对中药表面特征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