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种植篇1
从食用菌种植现状看,绝大多数是单家独户的分散化生产经营,其弊端是难以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和生产经济效益低下。食用菌主产区的成功经验是:有规模才有商品量,才能引来客商上门订货;上规模才能实施规范化生产管理,优化产品质量,从而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现把“中国食用菌之都”――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规模种植的成功经验介绍如下,供有意从事食用菌规模种植的读者朋友参考。
规模与组织形式
1.规模:食用菌生产为集劳力密集型和技术于一体的产业。按照现有食用菌生产模式大都是按袋栽计量,中等规模:茶薪菇是10万~15万袋,银耳是20万~30万袋;较大规模一般是50万~100万袋。
2.组织形式: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和劳动力状况,可独家经营或几户联营,还可建立农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集体经营。
基本设施与资金投入
1.生产场地选择与条件:随着《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和广大民众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市场准入条件要求食用菌产品必须达到无害化。因此,食用菌种植场地的环境条件应符合农业部农业行业标准NY/5358-2007《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应选择无工业“三废”,地势高燥、平坦,周围环境清洁卫生,水源、电源、交通方便的地方。具体要求:远离虫源,如畜禽场、堆肥场、垃圾厂等;无粉尘矿业污染,如石灰厂、煤矿等;无发酵工业,如酱油厂、酿酒厂、抗生素厂;无化学污染,如化工厂、印染厂、制革厂、皮毛加工厂等。作为无公害或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的,还需检测土壤、水源水质和空气的安全质量。
2.房棚建造与要求:食用菌种植的房棚,分为菌袋培养室和出菇棚两类。两者在条件上有较大差别,具体安全条件如下:
(1)菌袋培养室要求:规格种植场应专门建造菌袋培养室。标准的菌袋培养室必须达到如下五个要求:
①远离污染区。培养室至少在周围300米以内无食品酿造工业、畜禽舍、垃圾(粪便)场以及水泥厂、石灰厂等扬尘厂(场);还得远离公路主干线、医院和居民区。防止生活垃圾、有害气体、废水和人群过多造成污染。
②结构合理。培养室应坐北朝南,地势稍高,环境清洁,室内宽敞,一般以32~36平方米为宜。培养室内搭培养架床6~7层。栽培1万袋食用菌,需要菌袋培养室125平方米。室内墙壁刷白灰,门窗相对,能开能闭,并安装每厘米20目的尼龙窗纱防虫网;设置排气口,安装排气扇。
③生态适宜。室内卫生、干燥、防潮、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遮阳避光,控温23~28℃,空气新鲜。
④无害消毒。选用食用菌专用的气雾消毒剂,使之接触空气后迅速分解成既对环境、人体和菌丝生长无害又能消灭病源微生物的物质。
⑤物理杀菌。室内安装紫外线灯照射或电子臭氧灭菌器等物理消毒设施,取代化学物质杀菌。
(2)子实体生长棚要求:子实体生长房统称菇棚。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其生态环境技术要求如下:
①结构合理。菇棚要求能保温、保湿,具有抗御高温等恶劣天气的能力,有合理的空间和较高的利用率;结构固定安全,操作方便,经济实用。采用竹木作骨架,棚顶的经纬木竹条绑紧扎实;四周内用塑料薄膜,中间用塑料泡沫板,外盖黑色薄膜;棚顶开通窗,顶上铺上茅草、树枝或草苫等遮阳物,形成“三阳七阴”的环境。菇棚北面、西面的围物要厚些,以防御北风和西北风。菇棚大小视场地而定,茶薪菇棚一般为12米×4.6米×4米(长×宽×高),内设6层架床,每棚可立袋排放2.5万袋;银耳专业房为12米×4.3米×4米(长×宽×高),内设15层架床,可卧袋排放5000袋。菇棚长向两端开2个相对的门窗,以利空气对流。
②场地优化。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排灌方便,水、电源充足,交通便利,周围无垃圾等杂乱废物的场地。菇棚周围可种枝叶茂盛的高大植物,以阻拦尘埃。固定性的棚旁可栽藤豆、猕猴桃、金银花、佛手瓜或其他藤蔓茂盛的作物,既可遮挡阳光,又可增加经济收入。
③土壤改良。种植场的土地,必须在进行深翻日晒后灌水、排干、整畦。采用撒石灰粉或喷茶籽饼、烟茎等生物剂,取代化学农药消毒杀虫。
④水源洁净。水源要求无污染、水质清洁,最好采用泉水、井水和无污染源溪河流淌的清水,不得使用池塘水、沟积水。
⑤茬口轮作。不是固定性的菇棚,应采取一年种农作物,一年栽菇类,稻菇合理轮作,隔断中间传播寄主,减少病虫源积累,避免重茬加重病虫危害。
⑥物理防虫设备。菇棚必须配备物理防虫杀虫设施。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华农筛网厂研制的一种以聚乙烯(PE)为原料,添加紫外线稳定剂及防氧化处理,经拉丝编成的网状织物,无毒无味,用以做成隔离网,将虫害拒于网外。同时不同颜色的防虫网的反射、折射光对害虫还能产生一定的驱避作用,属于绿色食用菌生产防控设施。产品规格一般为20~80目,幅宽1~3米,卷长500米,适于房棚门窗和周围防控害虫设施。菇棚内还可安装专用灭虫器和动感粘虫板,粘杀菇蚊、菇蝇、菇蛾、螨蛹、蜘蛛,诱捕马蓟。
3.配套设备的购置:配套设备包括机械设备和灭菌设施。
(1)机械设备:规模种植主要是培养料搅拌机、装袋机和产品烘干机,可根据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确定购置。
①培养料搅拌机。应选用自走式搅拌机,配用2.2千瓦电机,生产功率5000公斤/小时,参考价5000元。如果当地是食用菌社会化生产基础较好的乡村,有专业性搅拌机出租使用,就不需购置。无此条件的乡村,拌料可以采用手工操作。
②装袋机。可选用普通多功能装袋机,配有多种规格的套筒,采用1.5千瓦电机,生产能力1500~2000袋/小时,其价格360元不带电机,经济实用。
③产品烘干机。较为适用的为LOW-260型,生产功率为鲜菇入机10~12小时干燥,每台次可加工鲜品250~300公斤,参考价3500元。
(2)常压灭菌灶:这是培养料装袋后必不可少的灭菌设施。下面介绍两款经济适用灭菌灶:
①钢板锅大型罩膜灭菌灶。采用砖砌灭菌灶,灶体长280~350厘米、宽250~270厘米,灶台炉膛和清灰口可各1个或2个。灶上配备0.4厘米钢板焊成的平底锅,锅上垫木条,料袋叠放在离锅底20厘米的垫木上。叠袋后罩上薄膜和蓬布,用绳捆牢,1次可灭菌料袋6000~10000袋。
②蒸汽炉简易灭菌灶。采用铁皮焊制成料袋灭菌仓,配锅炉或蒸汽炉产生蒸汽,输入仓内灭菌。也可采用蒸汽炉和框架罩膜组成的节能灭菌灶,利用汽油桶加工制成蒸汽炉灭菌灶。每次可灭菌料袋3000~4000袋。
4.种植品种选择与种源:种植的品种和规模,应根据当地市场或附近城市居民消费习惯和容纳量来确定。可以通过了解蔬菜市场鲜菇畅销品种和日销量状况,以及超市、土特产品公司等销售企业所需品种,实行订单农业,与上述经销商签订供货合同,确定供应品种和日供货量,达到产销衔接。
菌种来源:可向当地食用菌科研单位或专业菌种厂购买栽培种(三级菌种)。引种前应先考察供种单位是否有《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菌种在菇农应用中的反应、信誉度等,以确保菌种质量安全。
5.资金投入与效益回报:规模种植的资金投入多少,取决于生产规模的大小,一般投资范围20万~50万元不等。下面举两个不同品种的例子:
(1)种植茶薪菇15万袋的栽培场:总体投资32万元,其中:基本设施12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用于生产成本(平均每个菌袋成本1.36元)。年产鲜菇70吨,产值36万元,除去成本20万元,毛利润16万元,生产周期10个月。
(2)种植银耳20万袋的栽培场:总体投资30万元,其中基本设施20万元,每批种植4万袋,产值15万元,生产成本10万元(平均每个菌袋成本2.5元),毛利润5万元,生产周期40~45天。银耳一年春秋两季可连续种植5批,累计年种植量达20万袋,产鲜耳150吨,总产值75万元,除去成本50万元,毛利润25万元。
银耳规模种植技术
下面以银耳为例,具体介绍其规模种植技术。
1.种植季节安排:银耳属于中温型菌类,根据它的生物特性,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2~26℃,子实体生长发育时最适温度为23~25℃。由于银耳生产周期短,从接种到采收仅40天左右,其栽培季节通常以春秋两季最适宜。由于我国南北省区气候不同,季节差异甚大,因此必须掌握当地气候,因地制宜安排栽培季节。一般长江以南省区春栽宜在3~4月份,秋栽宜在9~11月份;低海拔山区,夏季气温不超过28℃,春、夏、秋季均可栽培。华北地区春栽宜在4~6月份,秋栽9~10月份;西北、东北高寒地区,在春季解冻气温回升后,以5~7月份栽较适宜,秋栽8月中旬至9月份。
2.原料选择与配制:银耳栽培原料以棉籽壳最为适宜,杂木屑和其他农作物秸秆如玉米芯、大豆秸、葵花子壳、木薯秸、甘蔗渣等均可。下面介绍常用的培养基配方。
(1)棉籽壳培养基配方:
①棉籽壳82%,麦麸16%,石膏粉1.5%,蔗糖0.5%,料水比为1∶1.1~1.2(以下同)。
②棉籽壳80%,麦麸15%,玉米粉3%,石膏粉1%,蔗糖1%。
(2)杂木屑培养基配方:
①杂木屑75%,麦麸20%,石膏粉2%,蔗糖1.3%,硫酸镁0.4%,黄豆粉1.3%。
②杂木屑76%,麦麸19%,黄豆粉1.5%,蔗糖1.5%,过磷酸钙1%,石膏粉1%。
(3)混合培养基配方:
①棉籽壳50%,玉米芯26%,杂木屑18.5%,石膏粉2.5%,黄豆粉1.3%,蔗糖1.3%,硫酸镁0.4%。
②杂木屑30%,玉米芯25%,棉籽壳25%,麦麸17%,石膏粉1.5%,蔗糖1%,硫酸镁0.5%。
③玉米芯40%,棉籽壳40%,麦麸18%,石膏粉1.6%,尿素0.4%。
按照上述配方,在配制时加入适量清水,搅拌均匀,含水量掌握在60%~62%,pH值5.8~6.2。
3.培养料规模化装袋:银耳栽培袋采用低压聚乙烯原料加工的成型折角袋,规格袋扁径宽12~12.3厘米,长度50~55厘米。每袋装干料量600~650克,湿重1300~1400克。培养料采用装袋机装袋,每台机配备操作人员7人,其中上料1人,掌握1人,传袋1人,扎袋口2人,打穴1人,胶布封口1人,每台/小时可装1000袋。每个料袋打接种穴3~4穴,穴宽1.2厘米,深2厘米、采用胶布贴封。
4.料袋灭菌:装料后的料袋,及时排叠于常压灭菌灶上。通常要求装袋2小时内应进灶结束并开始灭菌,避免拖长时间引起培养料发酵变酸。上灶叠袋要求一行接一行,自下而上重叠排放,上下袋形成直线,前后叠中间留有空隙,使气流上下畅通、蒸汽能均匀运行。然后罩紧薄膜,外加帆布麻袋,用绳索绑扎牢固。
灭菌时间从灶内点火至达100℃后,保持5小时,必须打开所罩薄膜排冷气,然后再覆膜罩严密,重新上100℃后,持续16~18小时,中途不停火,不加冷水,不降温。达标后趁热卸袋,运到环境清洁卫生的场地排袋散热。
5.接种无菌操作技术规程:银耳接种要求严格,其具体操作如下:
(1)接种环境消毒:料袋接种前先要将场地清洗干净,并用“南北牌”食用菌专用烟雾消毒剂对环境进行消毒,按每立方米空间用量5~8克,点燃后产生烟雾消毒,杀灭室内潜伏的杂菌。
(2)料袋温限:经过灭菌的料袋,必须待料温降到28℃以下时方可进入接种工序。
(3)菌种搅拌:银耳菌种与其他菇类不同,它是由纯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两种混合构成。因此接种前必须进行上下反复搅拌,使两种菌丝混合均匀,才能确保出耳率。
(4)接入菌种:接种应选择晴天的早晨或午夜进行,此时气温低,杂菌处于休眠状态,且空气流动小,接种较安全。接种时一人打开胶布一角,另一人用接种器从银耳菌种瓶中提取菌种接入穴内,顺手把胶布原封盖好。接种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然后按上述操作进行第二批接种。
6.发菌培养技术措施:料袋一经接种,即称为菌袋。菌袋接种后搬进菌丝培养室内发菌培养,管理上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1)菌丝萌发期:接种后1~3天,室内温度控制在26~27℃,不超过30℃。
(2)发育期:接种后4~8天,穴中凸起白毛团,菌丝伸入袋壁,此时温度控制在24~25℃,不超过28℃。
(3)伸展健壮期:接种后9~14天,菌丝伸展,并不断健壮,呈现黑云色,逐步伸向料中。这阶段室温控制在23~25℃,但不得低于18℃,也不宜超过28℃,温度过高或过低对菌丝生长均不利。
(4)注意事项:菌袋培养阶段注意四点:一是干燥,室内要防湿防潮;二是控温,注意不同生长期不能超过极限温度;三是避光,培养室门窗遮闭,防止光线透射;四是通风,每天早晚打开门窗通风换气1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二氧化碳沉积伤害菌丝发育。
7.高产优质出耳管理技术:银耳进入出耳生长阶段分为3个时期,其管理技术如下:
(1)开口诱耳期:菌袋接种后经培养15天左右,应把上原有封盖的胶布揭去,同时进行“扩穴增氧”,即在原四周用刀片割去薄膜1厘米,使扩大直径达4~5厘米,增加氧气透进袋内,促进菌丝生长发育,同时用报纸覆盖袋面,并喷水保湿。夜间打开日光照射2~3小时,促进原基分化幼耳。
开口诱耳这个环节,也可以采取在菌袋旁边正中位置划破袋膜透气,称为“划线增氧”,以此代替割膜扩口。袋旁划线长度3~4厘米,深度以划破袋膜、不伤菌丝为适度。采用袋旁划线增氧工序的,其菌袋培养15~16天时,先将胶布撕掉,然后在穴面上覆盖报纸,喷水保湿5~7天后,方可进行袋旁划线增氧。
(2)幼耳生长期:扩口或划线之后,进入幼耳生长阶段,每天早晚喷水1次,以保持覆盖袋面的报纸湿润不干燥。当幼耳长到1.5~2厘米时,可把袋面覆盖的报纸取出置于阳光下暴晒干燥,趁此时让幼耳免盖报纸露空,适应自然环境12~24小时,然后再覆盖报纸喷水保湿。幼耳生长期室内温度控制在23℃左右,不超过26℃,不低于20℃;空间相对湿度保持90%~95%,每天开窗通风2~3次,促使空气更新,同时引进光源,光照度500勒克斯,促进耳片增厚、色白。
(3)停湿造形期:一般银耳接种培养30天后,子实体直径长到12厘米左右,进入成熟期。这时到采收仅需6~10天。这阶段停止喷水,使耳片向内吸收养分、水分,促长势均匀、朵形圆正,称为“停湿造形”。这阶段管理,温度要控制在23~25℃,不超过28℃,不低于22℃。春秋两季在自然气温适宜时,应整天开窗通风;在夜间气温下降时,应闭窗保温,在早春秋末气温偏低时,应在保温的前提下,每天上午8~10时通风30分钟,并让阳光透进耳架。
8.病虫害无公害化防控:银耳生产过程中主要病虫害发生在菌袋培养阶段,常见有绿色木霉、链孢霉、曲霉、毛霉等杂菌污染。只要按照规范料袋灭菌彻底,杀灭潜藏在料中的杂菌、细菌;菌袋接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控制“病从口入”;菌袋培养阶段做到环境消毒,注意室内通风,控温,即可免遭杂菌危害。
银耳进入子实体生长期,一般虫害是菇蚊、菇蝇、菇蛾等昆虫类,可通过菇棚内安装的黑光灯、杀虫器和粘虫板进行物理诱杀。长耳期喷水的水源要清洁卫生,以勤喷微喷为好,防止过湿,以免引发霉烂。同时加强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新鲜,以增强菇体自身的抗逆能力。
9.产品采收加工:银耳从接种到采收一般需35~40天。子实体成熟的特征是:耳片全部伸展,表现疏松,停止生长,没有小耳蕊,形状似牡丹花或,颜色鲜白;手按耳片稍有弹性;朵径可达10~15厘米,单朵鲜重150~250克。此外,还可根据菌袋的重量来判断,完全成熟的子实体,其菌袋握在手中很轻,表明养分已被全部分解耗完。
鲜耳除一部分采用真空包装、冷藏进超市供应外,绝大多数采取脱水烘干成干品常年应市。鲜耳脱水加工时,先用清水漂洗干净,排于烘干筛上,进入脱水机烘干箱内,起烘温度50~60℃,并开动排气窗,使鲜耳水分尽快排到窗外。烘干温度通常恒定在50~60℃,烘干时间一般为10~12小时。鲜干耳比为10 ∶1,即10公斤鲜耳烘成1公斤干耳。烘干后即用塑料袋包装,防止回潮。
10.菌渣利用:种过银耳的废袋,或在银耳生产过程中菌袋被杂菌污染的废料,称为菌渣,这些菌渣废料均可用作再种不同菇类的栽培原料。使用时可用“废菌料脱膜破碎机”将废袋脱去薄膜,取出菌料,然后集中,加入3%石灰进行集堆发酵,杀菌2~3天后,打开晒干。使用时按70%的银耳菌渣加入30%的棉籽壳或玉米芯等新料,混合拌匀,用于栽培鸡腿蘑、大球盖菇等菇菌品种。
菌渣还可用于堆制生物有机肥或茶果专用肥,或沤制沼气池原料,从而减少废菌渣污染环境。
规模种植的注意事项
规模种植食用菌,无论是经营什么品种,都应注意经营管理。下面以银耳为例加以说明。
1.掌握市场变化:银耳这一产品目前已成为市民日常菜篮子品种,其价格适宜,一般银耳干品零售价为每公斤60元,而1公斤的干品可泡发鲜耳10公斤,约合每公斤鲜耳6元,与一般蔬菜价格差别不大,因此很受市场欢迎,发展前景看好。
随着产业发展,消费市场也会发生变化,生产者应做好产销衔接,尽量避免市场风险,以免影响生产效益。
2.培训操作技能:银耳由于生物特性与其他菇菌品种不同,其生产周期很短,不同阶段每个生长期仅5~10天,在这期间难免发生不正常的极高或极低气温,如果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就可能导致失败。为此必须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管理走上规范化。
3.加强经济核算:规模种植比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生产投资大,整个生产过程的基建,设备、原料采购,生产管理,加工销售等,都需精打细算,从各方面减少费用开支,降低生产成本。
食用菌种植篇2
经实践证实,由于食用菌含有大量的氨基酸、核营酸、多糖、维生素等,因此其具有提高机体免***力、防治病毒感染、降血脂、降胆固醇、防治肿瘤、益智、补铁补血、保健益寿等作用。食用菌生产具有投资少、技术简单、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可充分利用工农业生产下脚料,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季节差利用剩余劳动力创造财富,增加群众收入;食用菌可为人类提供优质丰富的植物性蛋白,除营养丰富外,因其极少有农药残留,是一种绿色的安全食品[2]。
1哈密林区食用菌生产的发展优势
1.1消费潜力大
目前哈密地区是拥有40余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东出西进的咽喉,南北国道、省道东联西出,近年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据市场调查,哈密鲜食用菌年消费量在200 t,主要是平菇、双孢菇和金针菇,少量的鸡腿菇、香菇和阿巍菇,其中可自足20~30 t,不足部分由甘肃、陕西市场转入。按我国现年均消费鲜食用菌水平30 kg/人计算,当地消费量应在1 200 t。干货市场销量少,品种花样少且加工粗糙,包装简单。由于当地食用菌生产分散不集中,规模小,目前尚无专业食用菌加工厂,没有统一完善的行业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这些因素说明在哈密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前景乐观。
1.2具有***策优势
地区各级领导对发展食用菌生产十分重视,哈密市和巴里坤、伊吾2个县都有食用菌种植,并有***策扶持,有发展扩大的趋势。地区农校有专门机构进行天山野生食用菌的驯化栽培研究,还有天山菌业研究所、各地菇农协会等民间组织,为发展食用菌产业创造了一定的研究、交流、学习环境。
1.3野生食用菌品种丰富
哈密林区位于天山东段,支解的山顶准平原——巴里坤大草原,气候温凉湿润,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据调查这一带集中了东天山95%的动、植物种类,大型野生真菌就有60种以上,其中可食用的有30种以上,雨水充沛年份产量较大,慕名前来游玩采食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当地特色旅游的一大景观。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特有的种质资源优势。
1.4栽培环境优越
哈密地区紫外线照射丰富,空气湿度适宜、早晚温差大,空气清新,水源干净无污染,具有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必备条件。栽培所用的培养料均取自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副产品,无农药残留、水源、空气等污染。可充分利用当地3—9月自然气候特点,降低控温控湿的成本投入,生产反季节的食用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1.5栽培原料丰富
栽培食用菌的原料丰富,如麦秸、油菜秸(糠)、菜籽饼、棉籽壳、玉米秸、牛粪、驴(马)粪等,不需远距离购买运输,就地利用成本低。同时,废料可作有机肥施入农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1.6劳动力富余
林区各族群众经济收入偏低,有较多富余劳力和时间,家庭闲置的牛、羊、马棚圈都可用来种植食用菌,以增加群众家庭收入。自2002年开始,巴里坤县已有群众种植食用菌。2005年伊吾县盐池乡、吐葫芦乡开始大面积种植。虽说前几年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不显著,但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自2008年以来,在各级***府和科研机构的帮扶下种植技术逐渐成熟,农牧民发展食用菌意识增强,食用菌的经济效益逐步发挥出来,现在2个县都有了食用菌协会和连片的种植基地,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村富余劳力之路,增加了农牧民的家庭收入。
2种植规划
2.1经营模式
一是引导龙头企业投入少量资金,利用现有设施,扶持有能力的群众种植;企业统一包装销售,利润分成,以带动职工群众种植。二是各级***府以借贷形式出资扶持有能力的群众种植,提供销路帮助销售,以鼓励群众发展家庭式种植方式。三是由***府或菇农协会出面联系销路帮助销售,以提高种植户经济收入,借以带动群众的种植规模。四是争取***策,得到相关农业部门的支持,通过***策扶持、引资、合作等方式发展食用菌生产。通过各种形式的扶持、鼓励、带动,逐步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走农户+基地+公司的经营运作模式,培育特色品种,形成品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3]。培养料质量良好,菌种质量可靠,播种季节适宜,无重大病虫害侵染,按一般正常管理要求进行管理,使投入产出比达1∶3。
2.2选址原则
一是菇房集中连片,不积雨水,交通便利,有充沛干净的水源。二是周边环境清洁,上风口或附近无垃圾、杂菌病毒等污染源,四周开阔通风。三是菇房要具备保温、保湿、阴凉、通风的条件,附近有一定面积的堆料场地,便于菇房进出培养料。依据菇房设置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本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减少投入的原则设置菇房[4]。
2.3菇房设置
菇房坐北向南(或坐西向东),菇房棚宽12.5 m,净深7 m,可设4行4~5层的床架,每行床架长6 m、宽2 m,单层菇床种植面积48 m2。菇床与菇房垂直排列,即菇房东西走向,菇床南北排列,靠窗的两面走道宽0.5 m,靠墙两面走道宽1 m,中间2行菇床间距1 m,床架每层间距0.6 m。床架可用竹竿、木杆搭设,保证牢固简便实用,菇房侧墙上各开上、中、下3个窗,窗口长、宽各0.3 m,棚顶开拔风窗[5]。菇房向阳面用竹竿(木杆)搭建斜面(拱面)上覆黑色不透明棚膜(或透明棚膜外遮盖草秸帘),保证菇房的控温、控湿操作。菇房门开在阳面。
2.4品种选择
菌种质量对蘑菇产量影响极大,建议选用质量好、抗病抗逆性强、遗传稳定性好、丰产性好的品种[6]。可选用适合当地栽培、具有一定稳定的销量、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品种,如双孢蘑菇AS2796或AS3003、金针菇、阿魏菇等,还可与科研单位联合进行种植、科研双重经营,种植一些驯化栽培品种,例如哈密职业技术学校驯化试验栽培的天野一1号、天野24 -1等品种。
3参考文献
[1] 王黎.中条山林区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西林业科技,2010,39(1):49-51.
[2] 张少莉,毕英杰.漫话林区野生食用菌开发利用[J].林业勘查设计,2007(4):69-71.
[3] 邰志***.发展林区食用菌业的建议[J].林业勘查设计,2004(3):55.
[4] 李宏.延安国有林区野生食用菌保护与开发初探[J].陕西林业,2005(3):28.
食用菌种植篇3
文章导读:通过几年的实践,我对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坚定了通过自身所学带领家乡人民科学致富的信心。下一步,为加快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家乡人民科学致富……
回乡后,为全面深入了解家乡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实地调查,并与种植户进行了深入交谈。经过调查,我发现虽然家乡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但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农民对食用菌种植的知识了解甚少,多数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种植成本较高;虽被命名为“中国灵芝之乡”,但是本地尚无自己的菌种,种植成本高,严重限制了本地灵芝产业的发展;种植的食用菌品种也以低档食用菌为主,缺乏中高档食用菌,制约了本地食用菌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我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希望为家乡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09年8月,我和家人一起成立了安徽健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以北冬虫夏草、灵芝生产为主线,辅以中高档食用菌,主要从事珍稀食用菌和药用菌的研究和生产。先后投资近百万元构建了微生物实验室,该实验室能够进行食用菌菌种分离、纯化、筛选、保存、扩繁,以及优化食用菌的生产工艺,为实现本县食用菌菌种自主化、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平台,公司也因此被纳为“全国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利用该平台,结合菌种限制我县灵芝产业发展现状,2012年,我们成功分离纯化获得了几十株灵芝菌种,通过不断优化、筛选,获得了几株高产、适合本县种植的菌种,经实验,这些菌种品质优良。下一步,我们将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高产优质菌种,有望解决我县灵芝产业菌种长期依赖外地引进的问题,为我县灵芝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保障。公司自成立起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蔡祝南教授、张国珍教授等多名专家的悉心指导,并与多家高等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公司成功培育出高品质的北冬虫夏草子实体,并与北京金贝尔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发出包括虫草子实体礼盒、虫草茶、虫草子实体胶囊等系列虫草产品。这些产品一经推向市场,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先后获得“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宣城市旅游产品”等荣誉称号,通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公司年总产值可达到300万元。
食用菌种植篇4
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有一排红顶的房子,门口的红色瓷砖上刻着“乌鲁木齐食用菌研究所”,这里就是侯绪营的家。
一米七的个头,身体瘦弱却显得精干,红润的脸上添了多处深深的皱纹,再配上有些宽大的白大褂,使侯绪营看起来有点单薄,经常和他打交道的朋友都开玩笑说,侯绪营身上有股“霉味”。
侯绪营的这个研究所,占地40多亩,被划分为研究办公、菌袋生产、食用菌生长等区域。20年前从山东大学学习食用菌研究技术回疆后,侯绪营自此就与食用菌结缘了,他也没想到,20年后他会有如今的“排场”。侯绪营在大学里接触了千百种形态各异、颜色各异的食用菌,并深深迷恋上了它,并萌生了钻研食用菌的梦想。
而当时的***和乌鲁木齐,食用菌的种植还处于萌芽期,食用菌产业更是微乎其微。回到乌鲁木齐后,侯绪营先是在三坪农场附近的一个酒厂工作,但是却和生产酒没关系。侯绪营回忆说,当时由于酒厂效益不好,当时的厂长知道他对食用菌熟悉,便让他用酒糟来种蘑菇。
正是这个机会,让侯绪营积累了最初的技术,也奠定了他对***食用菌市场前景的信心,所以他1998年“下海”,创立了这家食用菌研究所。在很多种蘑菇的农户看来,侯绪营是一个“科学家”。
侯绪营的户口一直还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于科学家的称呼,他觉得有点夸张了。
但“科学家”这个称呼却也不无道理。
15年以前***农户仅仅知道平菇,***市场蘑菇品种比较单一。而现在通过他的研发,***野生阿魏菇资源,得到了产业化推进。
侯绪营经多次试验后,研究出阿魏菇胶囊,经乌鲁木齐县南郊食用菌研究所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兴奋剂及运动营养测试研究中心等部门后,获得通过。
“96粒胶囊需要32公斤阿魏菇做原料,这些蘑菇如果卖最多值600多元,但做成胶囊就翻了三倍多。”侯绪营说。为了保证原料供给,侯绪营提供菌种,带动板房沟乡、安宁渠镇农民种植阿魏菇,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袋。
现在侯绪营正在推广试种成功的真姬菇,并计划在南郊地区大面积推广。据了解,真姬菇产自日本,是一种富含营养价值的蘑菇,对生长条件要求苛刻。要种植真姬菇,首先要将玉米粉、麸皮等材料搅拌发酵后制成菌袋,经高温低压灭菌插入菌棒,随后送入发菌车间。菌袋一般在发菌车间培育3个月左右,菌丝培养成熟,即可转入出菇室长成成品菇。
笔者在出菇室里看到,一排排已培育成功的菌袋被整齐摆在菇架上,上面已长满了一个个如指头般粗的蘑菇,工作人员掰开一个成熟的蘑菇,里面肉质细腻、手感嫩滑。由于这种蘑菇的菌株肥大,如果连菌袋一起买回去,放在10℃左右的环境(冰箱中就行)里就可以继续生长一周左右。侯绪营喜欢研究食用菌,更渴望将新的技术引进到食用菌种植环节当中,为了研究“液体菌种”,他整整花费了11年。
液体菌种是采用生物培养(发酵)设备,通过液体深层培养(发酵)的方式生产食用菌菌球,作为食用菌栽培的种子。侯绪营说,液体菌种的种植技术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中国该技术还处于一个试验阶段。当初研究这种种植方式,最大的难点就是缺少资料,没有相关的产业化技术材料,而且中国对于这种技术的自主研发基本上是空白的,多半引进的是日本、韩国技术。
食用菌种植篇5
目前,合作社种植食用菌3300亩,种植社员1068户,年产鲜菇14000吨,年创纯收入5000多万元,安置剩余劳动力8000余人,食用菌种植成为出头岭镇主要的经济支柱,出头岭镇种植、销售食用菌的火爆场景成为蓟县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官员及市、县有关领导多次考察合作社及下属基地,并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赞扬。
身份转型,我先行
几年前,戴建良也和大多数村民一样,每天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南方水果大量涌入北方市场,造成本地水果滞销,价格压低,丰产不增收。在做了深入的调研后,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今食用菌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能不能把现有的葡萄大棚进行改造,种植食用菌呢?戴建良决定率先尝试。他找农广校的老师请教咨询,踊跃报名参加农广校计算机培训班。一有空闲时间,就用拿惯锄头的粗手开始笨拙地敲打键盘,学会了计算机的使用,方便了与专业老师的沟通,也增加了他种植食用菌的决心。百姓看到戴建良实验成功后,纷纷建起了大棚,和他一起种植香菇。蓟县农广校帮助菇农联系了天津师范大学的食用菌专家郭成金教授,请郭教授到大棚现场指导,提高食用菌的质量和品质。农广校根据出头岭镇的发展情况,在该镇中裕村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免费配备了电脑、复印机等设备。农广校还在村里举办了农村信息员培训班,教菌农学会计算机,戴建良担任班主任。当地香菇质量好,销路顺畅,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每个菌棚年收入达到10万元,带动本镇建设食用菌大棚100余座。
培训先行,富农民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给农民开辟新的致富门路,戴建良紧紧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了天津市蓟县中亿建良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施“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典型示范工程,不仅为社员引进新品种,还与天津市著名大专院校取得联系,每月聘请专家教授举办培训班、为社员进行现场指导、发放技术光盘等,开通了食用菌专家郭成金教授和市场营销专家夏瑛教授主持的24小时服务热线。蓟县农广校和合作社联合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农民培训5000人次,举办培训班106期,发放技术资料8000多份,发放技术光盘2320个。
戴建良结合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总结编写了《白灵菇栽培技术》手册并作为蓟县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教材,免费为学员发放。戴建良对白灵菇种植深入研究并申请两项专利:“一种利用已出菇平菇菌棒移栽白灵菇的方法”和“一种使白灵菇高产的方法”,两项专利已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这两项专利可使白灵菇产量增加30%,优质菇率由50%提高到95%,能带动合作社成员每年增收12000元,当地种植户增收800多万元。
食用菌种植篇6
***1996年创建了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以来,他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行机制,对食用菌生产户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跟踪服务。他先后引进选育推广了10多个种类30多个优良品种的食用菌,研究开发了18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食用菌高产稳产生产技术,获得联合国“科技发明创新之星”奖1项,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13项。
靠种植食用菌,***富了。可他认为,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才算本事。因为他是一名***员,深知农民群众的所盼、所想。**县榆林乡破庙王村和大宋村1996年前都是全县有名的穷村,牛子叶等5户农民找到他说:“咱们订个合同,你提供技术,利润提成由你定。”但他考虑到多数农民家里还不富裕,就说:“技术我包了,并且我用家产保你们投一收二,达不到要求赔偿全部损失。”这一年他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挨户指导,两个村126户种菌户全部种植成功。仅此一项,两个村分别纯收入36万元和32万元,菇农家家纯收入超过XX元,还有5户种菌户产值超过万元。如今,仅榆林乡就发展了8个食用菌种植专业村,食用菌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为了使更多的群众走上富裕路,他筹资18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食用菌培训学校和实习基地,并自编教材,亲自讲课,向广大群众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对家庭困难的,他还免费提供食宿和资料,学成后免费提供原种,帮助他们致富。对无法来学校学习的菌农,他就主动上门服务。几年来公司先后举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398期,培训学员30多万人,遍布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
XX年6月5日,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在省、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公司的食用菌培训基地、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和实习基地。张部长高兴地说:“你们为增加农民收入闯出了一条路子,我代表农民朋友感谢你们!”
在成绩面前,他没有止步。他以建设**食用菌科技园区为新的起点,拉开了新一轮的创业帷幕。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工程也已启动,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解决**及周边各省、市的食用菌产品销售难问题,每年可带动6万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可安排闲散劳力20万以上,年产值可达6亿元。
食用菌种植篇7
最引人注目的,是占地100亩的食用菌示范园区和极具现代化气息的菌包生产线,特别是示范区内,利民、冀屯、益三村三个合作社刚刚建成的厂房整齐划一、崭新别致。
再向前行,各村的菇场和菇棚走进视线,它们遍布在田间地头,为这片土地展现着丰饶的景象。在冀屯镇八冀线两旁,有大小10余家食用菌合作社。别小看这些合作社,就是它们将全市6万余名从业人员凝结在一起,最后编织成为一张完美的食用菌产业网。
坐落于众多合作社中间的还有辉县市食用菌研究会和辉县市食用菌协会,它们承担着食用菌产业的前期研发和各合作社之间的组织协调。此外,担任着善后任务的利民循环经济研发中心和利民保鲜烘干盐渍厂,也在整个食用菌产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八冀线终端是辉吴路,右拐沿辉吴路前行至冀屯镇张千屯村,河南中孚农业科技公司就静候在这里,位居冀屯食用菌产业区旁边的它,紧紧守护着食用菌产业的最后一道大门,菌包到了这里算是完成了最后使命,摇身一变成了身价倍增的生物有机肥。
如今在辉县市,“小平菇变成大产业”的故事交口相传,食用菌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朝阳产业,源远流长而朝气蓬勃,承载着6万余名菇农的生活与梦想。
早在1992年,“以菌立镇,以菌强县”的理念就坚定了辉县这个位于太行山脚下的县城发展经济的信心。经过多年的发展,辉县食用菌已经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分工明确,细致入微。比如,引进的新品种均由专业合作社进行示范种植,得出的各种实验数据都向社员公开共享,需要的菌棒都由专业厂家提供,采好的鲜菇都由专业经纪人收购和加工、销售。菇农若想规模化种植,只需做好大棚的日常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会不定期上门进行指导。
目前,辉县市已有20多个食用菌品种实现了规模化栽培,传统的大棚与现代化的菇房比肩而立,发达的物流和干练的经纪人队伍让辉县鲜菇插上翅膀,方圆500公里之内的所有市场次日即能到达。近年来,辉县市不仅因食用菌闻名,平菇种植师傅更是走向全国,哪里有平菇种植,哪里就有辉县人,他们或传授技术,或收售产品。
辉县市因菇知名,因菌骄傲。2011年,辉县市食用菌协会制定了“食用菌多品种种植,产品分级销售”的奋斗目标。如今,一支强大的队伍,正在为这一目标努力奋进。
“寻梦菇乡,养生冀屯”。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冀屯镇这个辉县食用菌发源地的鲜明特征,形象描绘了这里特色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不仅如此,神奇的食用菌还给这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地方平添了几分祥瑞之气。
20多年来,一望无际的菇棚养活了一代代菇农,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纯玉米芯种植平菇技术,研发出了自走式粉碎机和自走式翻料机,引进并改进了人工栽培北冬虫夏草、香菇、银耳、鸡腿菇、毛木耳、猴头菇、草菇等种植方法,既富裕了自己,也造福了人们。
数年来,在传统与现代化种植模式的不断对接中,一个个新的产业平台应运而生,新建的利民合作社平菇交易市场开业4年来,已成为外地客商的温馨家园。从培育新品种到种植示范,从规模种植到产品深加工,再到初步实现电子商务,这个交易市场发挥的作用无处不在。
如今,借助互联网,利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还新成立了一个新媒体平台,利用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轻松实现短消息、线上支付、线下配送、大数据共享、无公害种植监管等业务。
生物饲料和有机肥,既是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衍生品,也是食用菌产业走向强大的主要标志。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而正是秉持这样一种发展理念,辉县市食用菌产业才始终充满着生机,昂首走在行业的最前头。来到冀屯镇食用菌生产基地,这里细致的产业分工、高端的机械化程度,以及良好的生产环境,会让你发出由衷的赞叹。如今,结合南太行的诸多天然景区,食用菌产业正成为辉县市一道观光休闲的亮丽风景。
悉数起来,全国有很多食用菌主产县,许多也颇具规模,但像辉县冀屯这样产前研发之细、产中规模之大、产后工作之强、善后工作之彻底的食用菌产业链并不多见。
面向未来,辉县食用菌产业“有地位、有活力、有前途”的发展前景不容置疑,这一产业,不仅追求富裕的当地农民离不开,每一位追求舌尖上美味的人更需要。
食用菌种植篇8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发展对策;云南宁蒗;宁利乡
中***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30-01
食用菌美味可口,风味独特,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多种身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矿质元素,是一种富有营养的保健食品[1]。研究表明,食用菌所含有的真菌多糖,可以抑制病毒和癌细胞,常食食用菌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起到防病、保健之功效。现对宁利乡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进行总结及分析。
1 基本情况
1.1 宁利乡基本情况
宁利乡位于宁蒗县城西南面,全乡幅员面积338.1 km2,下辖5个村委会,72个村民小组,境内最高海拔4 500 m,最低海拔2 100 m,属典型的山区、二半山区,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区,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显著,年均降雨量910 mm,年均日照时数2 298 h,年均无霜期200 d,年均气温12.7 ℃。境内居住着彝族、汉族、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摩梭人、白族等8个民族,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山区农业乡。
201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了5 077万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829元,增幅为17.5%。
1.2 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食用菌产业在宁利乡初步发展,截至2012年该乡仅有1家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年生产各类人工食用菌棒7 000根,平均每根菌棒生产鲜菌5 kg,年可生产各类人工食用菌35.25 t,市场价8.00元/kg,可实现年均食用菌销售收入28.20万元,年净利润12.50万元,合作社户均食用菌年收入达到了2.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 发展食用菌产业优势
2.1 原材料优势
食用菌是一种草腐及木腐菌类,栽培原料主要是稻草、秸秆、玉米芯、米糠、木屑等。宁利乡原材料资源比较丰富、易取,大部分农户秋季农作物收割后,稻草、秸秆、玉米芯等都遗弃在地里让其自行腐烂或放火焚烧,严重污染环境。可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用被遗弃的稻草、秸秆、玉米芯等原料作为食用菌的养料[2-3]。栽培食用菌所产的废弃料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还田还地后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20%左右,而且还具有改善土壤理化结构,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的作用,达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还可以用于生产沼气及生产菌糠饲料,变废为宝。食用菌栽培技术简单易学,容易掌握,生物转化率高,在剩余劳动力多、就业门路窄的农村,适合大面积的推广和种植,可以延长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为农民提供就业及致富的机会。
2.2 场地优势
宁利乡是烤烟种植大乡,2012年全乡共有卧式密集型大烤房24群、190间、4 110 m2,烤烟育苗温室大棚19个、10 500 m2。1年当中卧式密集型大烤房使用时间为3个月(一般为7—9月),烤烟育苗温室大棚使用时间3个月(为2—4月),其余时间都处于闲置的状态。可以发动全乡烤烟种植农户利用闲置卧式密集型大烤房、烤烟育苗温室大棚及配套设施开展食用菌的种植生产,利用现有的资源为农户增收致富。
2.3 市场优势
人工食用菌生产不受季节、地理条件的制约,常年均可生产上市,这一特色食品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长期以来,宁蒗县市场对人工食用菌需求量持续扩大,消费量也急剧增长,市场价格高,而目前当地没有标准化、规模化的人工食用菌生产基地,只有一些零星的人工食用菌生产个体,产量相当低,对当地市场供不应求,市场上的大部分人工食用菌主要靠外县输进,货源长期紧张。
3 发展对策
3.1 制订产业发展思路及优惠***策,加大对食用菌产业投入力度
目前,食用菌产业已从种植业中的从属地位***起来,成为与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并列的第三大产业——菌业。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府支持或采取招商引资方式投入一定资金,制订一些鼓励***策,针对条件优越的地区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走“公司+合作社+基地+社员(农户)”的生产模式,进一步将当地人工食用菌建设成为公司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一项特色产业,生产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人工食用菌产品,带动农户走上发展创业的道路。
3.2 培育龙头企业,加速产业化建设进程
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战略机遇,实施区域式发展,立足于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大户),进一步辐射及带动其他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生产,使农户有一条立足资源、依靠劳动实现增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为缓解当地食用菌消费市场供求矛盾和丰富城乡菜篮子工程做出积极贡献。
3.3 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及产量
随着市场经济及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发展,对食用菌的质量及产量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人工食用菌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针对食用菌的市场现状,农业部门要加大对食用菌生产的技术指导,着力改变以往食用菌生产户专业技术落后、产品样式单一、产品产量及质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状态[4]。选派具有一定素质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和技术指导者,对种植户进行生产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或聘请人工食用菌专家对菌类栽培技术员进行指导及培训,真正解决食用菌种植户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关。同时,技术指导员要引导种植户生产具有当地特色而无公害的优质产品,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充分保障农民的收益。
4 参考文献
[1] 兰良程.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5):205-208.
[2] 马云桥.我省食用菌生产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5(4):32-34.
食用菌种植篇9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真菌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是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包括细菌)能够把大量的动、植物残骸分解,一方面将这些分解产物作为养料予以吸收;另一方面,也在保持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真菌的分解作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残骸就会堆积如山,最终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生态系统也将遭到严重破坏,物质循环也不能正常运转。
一高两低的“植物肉”
真菌通常分为3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木耳、竹荪、羊肚菌等。它们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
许多大型真菌(即俗称的蘑菇类)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特别是它们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是人类非常理想的食品。可食用的真菌很多,如我们常食用的茭白(菰)就是由一种黑粉菌寄生在茭白的叶柄中,使叶柄组织膨大所形成的。可食用的真菌绝大多数还是蘑菇类,即担子菌的子实体。子实体是担子菌长出地面的部分,样子很像一把小伞。成熟子实体的形状、大小、高矮、颜色、质地等差别很大。最大的直径可达40厘米左右,高可达50厘米左右;小的直径不过半厘米,高不过1厘米。它们种类很多,资源丰富,有人估计自然界有5000种食用菌,我国已知的野生可食用蘑菇有900多种,其中有几十种可以进行大规模人工栽培。
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驯化并成功人工栽培香菇、木耳、银耳、草菇、金针菇、猴头菌、竹荪等的国家。
它们的营养价值都较高,据测定,鲜蘑菇中蛋白质的含量为1.5%~6%,干品中则占15%~35%,个别种类的粗蛋白含量可占干重的44%,被称为“植物肉”。1000克蘑菇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2000克瘦肉、3000克鸡蛋或12千克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所以,食用蘑菇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十分好的蛋白质来源”。蘑菇中氨基酸的组成也比较全面,大多数蘑菇都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8种必须氨基酸和其他多种非必须氨基酸,一般谷物中所缺乏的赖氨酸,在金针菇、草菇等蘑菇中的含量很丰富。蘑菇中所含的维生素也很丰富,如木耳等含有丰富的人体较易缺乏的维生素B1,其所含的维生素B12也比肉类高,它可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血脂和预防恶性贫血。蘑菇中通常含有较多的麦角醇,该物质为维生素D2原。经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化为维生素D2。在1克干香菇中维生素D的含量高达128~400国际单位,大豆中仅含6国际单位。每100克鲜草菇中含206.27毫克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和蔬菜中都高出很多。蘑菇中还含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矿物质,其中以磷、钠、钾的含量最高,其次为钙和铁。香菇、木耳等含铁较高,银耳中含磷较多,香菇中含钾较高,为高级碱性食品,可中和食用肉类产生的酸。
总而言之,食用菌集中了食品的一切良好特性,其营养价值达到“植物性食品的顶峰”,一些科学家将食用菌推荐为十大健康食品之一。特别是蘑菇类食品对不能多食肉类的高血脂和体胖的人群更为适宜。
药物资源宝库
真菌不仅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是人类重要的药用资源宝库。我国对药用真菌的研究和应用已有2000多年历史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和后来历代本草学著作中记载有灵芝、茯苓、猪苓、雷丸、马勃、冬虫夏草、蝉衣、木耳等很多种类。近代研究发现,有一定药用价值的真菌至少在270余种以上,还有人估计有1000余种。
实际上,许多食用真菌同时具有药用价值,如蘑菇、木耳、银耳、猴头菌等。研究发现,约有150种以上的真菌含有抗癌成分,现在可正式药用的真菌有近50种。其中应用较多的药用真菌有灵芝、树舌灵芝、香菇、云芝、猴头菌、猪苓、茯苓、银耳、冬虫夏草、蜜环菌等。研究发现,从真菌中提取的真菌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调节机体免***功能和抗癌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目前,应用真菌药物***疾病的方式有3种:一是作为中药配方的成分之一,二是全部用一种或数种真菌作为药物,三是用真菌提取物进行口服或注射。实际应用于临床***的真菌或其制剂已有多种,如用灵芝制剂***慢性支气管炎,总有效率可达93%~100%,对哮喘型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更好;灵芝制剂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总有效率达56.2%~89.6%,而且还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灵芝制剂对神经衰弱及失眠有显著疗效;灵芝多糖还用于胃癌、肺癌、结肠癌、肝癌、***癌等癌症的***,有助于增强患者免***力,改善患者症状,升高白细胞水平等。云芝提取物制成的云芝肝肽,对医治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有良好的疗效。香菇多糖(针剂和口服液)被用于***胃癌、结肠癌、肺癌等癌症,有抑制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作用,可提高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改善症状,与化疗联合应用有减轻化疗毒性、提高化疗效果的作用。猴头菌多糖有抗溃疡、抗肿瘤、保肝护肝、提高机体免***力和降血糖和降血脂的作用,用猴菇菌丝制作的猴菇菌片对胃癌、食道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有一定疗效,对癌细胞有抑制和杀伤作用。
我们现在应用的抗生素大多是从原核生物链霉菌中提取的。在真菌中也发现约有200种以上的真菌可产生抗生素,它们也是抗生素开发的重要资源。但从真菌中提纯应用的抗生素还很少,其中发现和应用最早的是青霉素。1929年,英国的弗莱明从一种真菌青霉菌中首先发现了可抑制细菌感染的青霉素。直到1940年才有人将青霉素进行了提纯和临床应用。时至今日,青霉素不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且在20世纪中期使人类的平均寿命从40岁提高到65岁,被誉为人类生命史上的第二次***。1956年,牛顿和阿伯海姆又发现了另一种抗菌素,即头孢霉素,它既具有青霉素的主要优点,又不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现在已得到广泛使用。
真菌在医药上的价值还表现在菑族化合物转化方面,菑族的激素药物对机体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是近年来口服***药的主要成分。但过去合成这种药时需要高温、高压的环境,现在利用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则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完成合成。
由真菌来源的化学药物还有麻黄素、麦角碱、核黄素、β-胡萝卜素等。
工业生产中的“高手”
真菌几乎遍及与人类生活相关的食品、纺织、制革、造纸、医药、洗涤和三废处理等各个工业部门,它们在其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食品工业中,松软、醇香的面包的生产就离不开酵母菌。许多真菌的发酵产物是东方各民族所特有的调味品,如酱油、酱、食醋,还有各种酒类。不同的真菌,其发酵产物的颜色和香味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它还可以将纤维素分解为糖类,以增加粮食的来源。在化学工业中用酵母发酵可生成甘油,至今美国还在采用耐高渗酵母大规模生产甘油。在有机酸工业中,柠檬酸的生产全部采用真菌发酵法生产。在酶制剂工业中,对550种酶制剂生产的统计表明,有1/3是用真菌来生产的。真菌蛋白酶可用作消化剂和动物饲料及蚕丝的脱胶和电影胶片再生,并可用作皮革脱毛。真菌淀粉酶一般用来生产糖浆和葡萄糖,代替沿用已久的酸解法。真菌还可生产果胶酶、葡萄糖氧化酶、凝***酶等。在造纸工业中真菌可用来进行纸浆发酵,在纺织工业中用真菌可进行织物退浆,在石油工业中用真菌进行石油脱蜡等。总之,真菌在许多工业中具有极其重要和关键的作用,有些作用甚至是无可替代的。
农林业又爱又怕
真菌和农业及林业的关系同样密切,一方面真菌在农、林业上有很多益处。同时,一些真菌对农、林业也有很大危害。
首先,它们在生物虫害的防治上具有重要作用,在自然界,很多真菌寄生在一些害虫体内,可以杀死害虫,起到了对虫害的防治作用。现已知昆虫寄生真菌约有100属、900种。应用寄生真菌防治虫害的例子很多,如我国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用虫霉防治苜蓿斑点蚜和茶小缘叶蝉,用团孢霉防治马铃薯蚜,巴西用绿僵菌防治甘蔗沫蝉,法国、南非等国用蝗虫霉防治蝗虫,美国用大链壶菌防治稻田的环带库蚊等,都收到了一定效果。研究发现,一些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也有杀虫作用,曾有报道称,几十种抗生素对鳞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的不少昆虫和螨类有杀灭作用。此外,有些真菌还可防治另一些真菌的危害。
其次,许多真菌与植物的根形成互利共生的复合体——共生菌根。据统计,80%以上的植物都有菌根,菌根中的共生真菌可分解一些不能被植物利用的难溶解物质,如木质素、泥炭、磷石等,并将其作为营养物质吸收,使一些树木可在石缝中生长。有些植物的种子,如兰科和杜鹃花科的种子,如果没有形成菌根菌就很难萌发。一个人所皆知的例子是在种植药用植物天麻时都要同时接种与其共生的真菌。如果没有真菌,天麻就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
另一方面,真菌对植物也会造成严重危害,据估计,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大约占植物总病害的70%~80%。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发生一种乃至多种真菌病害,轻者造成减产和降低植物品质,严重者可造成植物死亡。常见的植物病害很多,如绵霉菌引起水稻烂秧,腐霉菌引起植物幼苗猝倒和瓜果腐烂,***霉引起马铃薯晚***病,锈菌引起小麦锈病,稻瘟菌引起水稻的稻瘟病,白粉菌引起植物的白粉病等。对于这些病害的防治通常要喷施农药,不仅花费巨大,而且使作物和土壤以及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并直接影响了人类健康。真菌还会造成木材的腐烂,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一些真菌可以侵染牲畜和鱼类,给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带来损失。
真菌中的坏分子
一方面,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真菌的确对人类有极大益处,人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真菌,但也要了解有些真菌也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
真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危害处处可见,如引起食品的霉变,特别是夏天,放置1天的食品就可能发霉变质,即在饭菜上先长毛后变色,并产生异味。在水果上发生真菌霉变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2%的粮食发生霉变,我国每年有约10%的柑橘被真菌侵染霉变,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大的。皮革制品、纺织品、木器、照相机等光学仪器和电工器材等物品也都可能被真菌侵染腐蚀,这些用品一旦被真菌侵染就无法修复。
有些真菌还可侵入人体或动物,使人和动物患病。从临床上看,真菌病可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病可发生在体表各个部位,如引起头藓、脚藓和手藓、甲藓(灰指甲)及鹅口疮等。深部的真菌病可以侵染脑部、神经系统、呼吸器官、胃、肝脏、肾脏和骨骼等,而且真菌引起的疾病一般都很难治愈。
还有一些真菌产生的毒素可致人、畜死亡。近代,在一些国家发生了多起真菌毒素造成的人、畜中毒死亡事件,其中,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了10万只火鸡因食用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饲料而死亡的事件。这一事件轰动了世界。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癌毒素,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的生命安全。至今已经发现了10余种真菌可以产生致癌毒素。
此外,还有一些大型真菌(即蘑菇)有毒,误食亦可使人患病,还有些可致人死亡。世界上已记述的有毒蘑菇有1000余种,中国目前已知近500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剧毒蘑菇大约有近百种,如毒鹅膏菌、白毒鹅膏菌、鳞柄白毒鹅膏菌、肉褐鳞小伞等。有毒蘑菇的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两大类。误食后的中毒类型可以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及循环衰竭型、过敏性皮炎型6类,其中有些具有极高的死亡率。
因此,如果我们没有学习有关识别毒蘑菇的知识,千万不要随意在野外采摘蘑菇,以免发生中毒事件。不过,这里需要补充一点,虽然有毒蘑菇对人们有害,但有毒蘑菇同样具有药用价值。
在有毒的菌类植物中,有一类能使人产生幻觉的蘑菇。吃了这类蘑菇的人,眼前会出现许多奇怪的幻景。在墨西哥,经常能见到魔术师利用它玩把戏。魔术师表演时,当着围观人群的面,把一包药粉分给某位观众吃,不久之后,那个吃药人会表现出种种反常行为:浑身肌肉松弛无力,瞳孔放大,精神极度兴奋,对周围环境产生了疏离感。这时候,他的神情看上去是清醒的,但举止行为却荒诞怪异,把真事当成假事,把梦幻当成现实。为什么这个人会变得如此古怪呢?这是致幻蘑菇在作怪,魔术师把它磨成粉,正常人吃了就变得不正常了。
致幻蘑菇大多有毒,不同的种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我国云南省的一种小美牛肝菌,人们误食之后,常常表现出喜怒无常,先是不知疲劳地奔跑,然后呆立一旁,好像木偶一般,有时到晚上,眼前还会出现许多1尺高的小人,穿红戴绿,举刀弄***,在周围奔走穿行,这些使中毒者陷入到深深的恐惧之中。而另一种叫毒蝇伞的蘑菇更可怕,中毒者不仅会浑身发抖,神志不清,而且在他的眼睛里,看到的东西都被放大了好多倍,普通人在他面前,一个个都成了“超级金刚”,顶天立地,硕大无比,显得可怕之极。
食用菌种植篇10
2002年,靠着种植食用菌致富的庙耳岗村却遭受了由食用菌引起的一场灾祸,根源正是这些种完食用菌后丢弃的废菌棒。因为废菌棒当初从棚里出来以后出完蘑菇就没有使用价值了,于是被随地丢弃。特别是刮风的时候,这棚四周袋子、塑料布到处乱飞。甚至有的人把废菌棒烧掉,污染就更加严重了。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个神秘的电话打到了村支书的办公室。原来有人要用废菌棒种一种叫做佛甲草的植物,这废菌棒就是它的栽培基质。
菌棒由棉籽壳、秸秆、木屑等制成,生产完食用菌后还会残余一些养分。这种草是景天科景天属的,像佛爷的手指甲一样,就给它起了名字叫佛甲草。佛甲草在中国的分布很广泛,生命力、适应性都很强,靠着残余的养分就能生长。
打电话给村支书来要废菌棒的彭君威,是在南方用佛甲草做屋顶绿化生意的,因为看中了2008年的奥运市场而转战北京,困扰村民的废菌棒正是他们苦苦寻找并大量需求的原材料。
真是天降喜讯, 把废菌棒送给种佛甲草的人不但可以节省劳力,还可以促进生产。既可以帮助村民清理蘑菇棚培植新的蘑菇,又减少了污染,避免了发生火灾的隐患。这对于收购方和村民来说都非常有利。后来,他们便要以一年每亩500元的价格租赁一些村民的土地,建立佛甲草种植基地。
即使白给钱,一些村民也不愿意把土地租给种佛甲草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担心。因为传统的草坪培植方式,每次培植一块草苗都要带走很多土。那么长期下去,一块好端端的地,几茬草皮就弄完了。收购方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给村民做了大量讲解和现场演示, 他们在地上面铺一层布,再铺上一层肥料,然后再铺上那些草籽什么的就长出来了,不会影响土地的质量。亲眼看着佛甲草真的不会带走土层,村民们终于放心了。从此,他们开始用收来的废菌棒沤成基质种植佛甲草,那些装废菌棒的袋子也被收集起来回收利用,不再满天飞了,村里的环境很快便得到了改善。
佛甲草做绿化是要铺在屋顶上的。为了打开市场,在南方有着丰富的销售经验的旷小满,首先盯上了地面绿化完善的东城区园林局。当初他就想,在地面绿化完善,它的发展前景就是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改善环境质量。因为这种草比较耐旱,养护起来比较简单,东城区当即铺种了10064平方米的佛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