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一种篇1
摘要:近年来,中考作文中半命题作文不断涌现,学生往往无从入手,现我就以“XX也是一种XX”为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失去也是一种收获,贫穷也是一种财富,哭泣也是一种享受……生活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东西,换个角度去理解,你就会从悲叹中找到慰藉,躁动中学会冷静………请你以“XX也是一种XX”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关键词:考场作文;拟题;审题;选材
近年来,中考作文中半命题作文不断涌现,像扬州2007年的请在“吃”后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将题目补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008 年浙江嘉兴卷中考作文:请你以“第二次――”为题写一篇文章。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语文作文“――,让生活更美好”为题目。2009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作文题:请以《像――那样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2010甘肃省兰州市 “――让我陶醉”,2010江西省 以“我读XX”为题,写一篇文章。2011东营市 题目:“――竟然如此” ,2011菏泽市 题目:――就在我身边,2011辽宁朝阳市:我与――同行 ,2012安徽省作文:以“――在其中” ,2012四川省 泸州卷题目:――的风景 ,2012四川省广安卷 题目:生命,因――而闪光 。这些半命题作文,往往使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现我就以“XX也是一种XX”为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拟好题目出华章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面对这样的题目,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拟题训练,要拟出富有创意的标题,必须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积极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出击”。具体的思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⑴以具体事物拟题。这种以具体事物入题的方式可以以小见大,使选材新颖具体。比如,《吆喝也是一种旋律》⑵以抽象事物拟题。这种拟题方式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写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比如,《无言也是一种表达》⑶以特定情景拟题。这种拟题方式新颖别致,能创设一种特定氛围,给人一个让思绪飘逸、遐想的空间,极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 比如,《无视也是一种尊重》。
再者我们还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点易错点:比如1.拟题俗套,重复雷同。2.拟题过大,难以下笔。3.脱离主流价值观,惊世骇俗。像,以“XX最美”为题,写一篇文章,若是写索马里海盗最美就脱离了主流价值观。
二、审清题目不偏移
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审清题目非常关键。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题目:失去也是一种收获,贫穷也是一种财富,哭泣也是一种享受……生活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东西,换个角度去理解,你就会从悲叹中找到慰藉,躁动中学会冷静………请你以“XX也是一种XX”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这个题目在选材中有很大的自由,关键在于如何巧妙的点题,如何凸显“也”字。“也”表示同样,写作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看似矛盾的,但经过作者个体独特的感受、认识和升华之后,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思考。一个“也”字要求有作者认识的转变,转变的过程可以减省,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比如《歌声也是一种美》、《坚持也是一种财富》、《宁静也是一种美》这些题目就没有审清题。
三、选好材料不撞车
由于半命题作文写作内容的自由度较大,所以在选材的时候就要避免和他人撞车的现象。写作文时要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特的认知,独特的思考。像《失去也是一种收获》、《责备也是一种关心》、《给予也是一种收获》这些题目就容易出现碰碰车。
当然,选好材料还要注意不能人云亦云,照搬照用,在某本作文书中看到一篇优秀作文,直接贴进来,简单化的贴标签,只会离题万里。像这个题目若贴上像“母爱、父爱、外公、外婆之爱、爷爷、奶奶之爱、老师之爱、同学友爱”等“爱”的文章就会南辕北辙。
四、材料无序惹麻烦
写作的散文化倾向,最常用的就是 “板块组合式”结构。这种结构有很多好处,比如说条理清晰、方便阅读。但在采用这种结构时,将材料无序和空泛的罗列却是很多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所在。
纠偏的方法:一就字数而言,并列的篇章要控制在3-4段,太短言犹未尽,太长过于冗繁;
二要有共同指向,不能多主题;三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组接,或时间顺序、或事理因果、或层层递进、或由小及大、或由浅入深……只有这样,阅卷老师才能透过文字发现作者的“匠心”。
五、他山之石可攻玉
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文,这些作文虽都有些不足,但可取之处也很多。
比如,《无言也是一种表达》这篇文章,作者开头写秋阳洒落,丹桂飘香,一如妈妈的发香,寻香而去发现妈妈的白发。接着写我帮妈妈拔掉白发,相顾无言,却在心里表达着酝酿着情感。秋雨中,妈妈无言的脱下外套给我披上。秋风无言,丹桂无言,母爱无言。结尾:亲爱的妈妈,我也将无言表达对您爱的感恩。这篇文章写的虽是母爱的内容,但标题有深度是个不错的亮点。
再如,《吆喝也是一种旋律》开头写有些声音即使不是音符,也能在心中流淌成一首动人的旋律,接着写遇到卖橘子的俩父女,女儿天真的把父亲的吆喝以为在唱歌。父女俩很是温馨。结尾是他们是社会中平凡的一员,但因为有爱,所以父亲的吆喝和女儿的笑声才汇成一首爱的旋律。吆喝本身是一种很难听的声音,而作者写出来自己独特的见解,很有新意。
再如,《无视也是一种尊重》题目本身就传达出了作者自身的独到见解。文章写的是作者在一个中午发献血的传单遇到一个样貌极丑的人,朋友制止我和他接触,我最终无视了他的缺陷,看到了他美好的心灵,给予了他尊重与爱护。文章立意有深度。
总之,文章要脱俗,也就应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独特的素材:言他人之未言,写他人之未写。“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感受去写作。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生命的真谛绝不是紧紧抱着春天不放,苦苦等待花开的时刻,只要我们把握每一个今天,春未暖,花亦开。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穿越阴霾, 阳光洒满你窗台,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在作文中再现自己独特体验、理性地审视,你的作文也会迎来花开的时刻。
也是一种篇2
【中***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2
《行道树》是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散文,作品借行道树豪迈的自述表达了为人类的幸福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文章用客观的事物形象地阐述了一种崇高的思想精神。因此,讲读这篇课文就应该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体验进入文本,把握文章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以及这种思想的表现技巧,最后拓展学生的视野,由点到面,由文本到社会去认识这种思想精神的现实表现,即本课的教学沿着生活体验——文本——社会历史这一思路展开,整个教学不论收放都紧扣一个主题: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行道树的象征意义,以及象征意义的表现形式,在品析与感染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点
行道树的象征意义及表现形式。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大多在城市生活,你对城市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好的感受?
生甲:车水马龙,好烦。
生乙:垃圾遍地,真脏。
生丙:车鸣人喊,太嘈。
师:是啊,老师就住在临街,不要说车嘈,半夜里常常被酒醉的人嘈醒,(学生笑)还有吗?
生丁:空气污染严重。
师:是,这才是主要的,那么城市用什么办法来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生:植树造林。
师:树木的家园在农村,在山沟,现在它却被移植到城市,满身灰尘,为大家供给清新的空气,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奉献精神。
师:奉献是一种牺牲,但也是一种快乐,今天我们从行道树身上去认识这种精神。
2.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学生组合朗读。方式有二。
第一种,学生全体齐读首尾两段,一到四组分别朗读第2、3、4、5段。
第二种,学生全体齐读首尾两段,学生四人分别朗读第2、3、4、5段,要求单人朗读声音洪亮,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朗读指导:第一段,调子稍高,感情豪迈。第二段,略微平淡,第三段,由平淡渐趋高昂,读出坚定自豪之情。第四段,调子放低,用抒情的略带低沉的语调读出寂寞,痛苦。然后渐渐上升,读出迎接黎明的庄严。第五段用高昂的语调读出奉献的快乐。第六段,把激昂豪迈之情推向高潮。
3.分析主旨
师:请问课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生甲: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师:注意,象征是表现手法,我问的是修辞手法。
生乙:文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行道树的自我独白,表现了为城市奉献绿色与清新,迎接黎明的忧愁与快乐。
师:很好,可以看出行道树在这里具有象征意义,那么它象征了一种什么形象?
生:奉献者的形象。
师:课文哪一句话最能够体现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精神境界?
生甲:“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这只是奉献精神的一个侧面,还不能够包含全部内涵。
生乙:“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师:这是外在形象与感情的概括,还未深入到事物的灵魂深处。
生丙:“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师:这讲了它的职责,还不具备概括思想境界的作用。
学生齐答:“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对,这才是核心所在,请问你们对这句话怎么理解?(顺水推舟)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因为奉献精神是神圣的,奉献是对个人利益的牺牲,所以是痛苦的,但是牺牲了个人的利益,却为大家换来了幸福,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而快乐,所以说又是“深沉的”。到这里,我们能否明白“行道树”为什么自称为“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生甲:忧愁是因为它们终年披着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乙:快乐是因为它们装点城市,迎接黎明,制造清新,为城市的美丽和人们的幸福作出了贡献。
师:回答很好。
4.探讨技巧
师:我们通过整体感悟,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即对奉献精神的礼赞,那么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课文是怎么表现这种精神的?
学生回答,积极讨论。答案多样,
教师相机点拨: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我提示一下,课文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旨的。
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追问:请同学们找出对比的内容,并概括是那些方面的对比?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同学们举手如林,发言非常积极,在此,我将同学们的发言归纳如下。并板书。
生甲:自己的家园在森林,而自己站在双线道的马路边;自己的同伴在吸风饮露,而自己却披着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里将同伴与自己对比,家园与城市对比。
师:总之,这是生活环境的对比。
生乙:读第四自然段,将城市的繁华与自己的孤独寂寞对比。
师:这是生活情景的对比。
生丙:读第三自然段,将别人的同情与自己的选择对比。
师:这是思想境界的对比,即将世俗的同情与奉献者的选择对比。
总结:总之,课文通过三个方面的对比,突出了“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甘愿牺牲自我,造福大众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
5.拓展训练
师:也许作者张晓风是有感于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而作此文,但是当此文问世后,行道树就不只是一种树,具有十分广泛的象征意义,具有高度的概括价值,它成了所有奉献者这个群体形象的化身,现在,我们再由课本放眼课外,说说在社会历史和现实中,还有哪些具有行道树精神的人物,并作简要解说。
学生甲:诸葛亮,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学生乙:***,将有限的生命贡献给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学生丙:***。
学生丁:焦裕录、孔繁森。他们为人民的幸福耗尽了最后一滴血。
师:很好。以上属于历史人物,他们离我们已经久远了,现实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学生甲: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学生乙:护士,用青春守护生命。
学生丙:清洁工,在人民熟睡的时候,她们已经在创造一个清洁的黎明。
学生丁:交通警,不论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都站在十字路口,做交通安全的守护神。
教师小结:同学们对生活观察很细,感受很深,是生活的有心人,其实,历史现实中的奉献者真是浩若繁星,我们怎能列举得尽呢?正是这数不胜数的奉献者,才有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奉献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动力,今天,不仅各项事业的兴盛需要奉献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奉献精神,为了美好的明天,请我们也自豪地做一棵象征着奉献精神的行道树吧。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感觉还是满意的,整个教学我作到了成功的调动,成功的引导,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主题明确,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积极,我教得轻松,又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由本节课的教学我领悟到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做到;
1.烂熟教材,把握重点,突出主题,要有明确的思路,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零敲碎打。
2.要研究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深刻的体验入手,切入教学,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3.要重引导,让学生沿着你铺设的思路前进,给予相机点拨,顺水推舟,象行云流水一样自然,舒畅。引导要遵循“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的启发式原则,如此就是上乘的教学。
也是一种篇3
地震了,把你“皮袍下的小”震出来了?
汶川地震那天,我正在26楼,忽然整幢楼都摇了起来。看到同事们往外跑,我于是也跑,跑前想:拿上什么呢?最后,拿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那一刹那,我想起了她。我才知道,这几年来,我一直没有忘掉她。我想,我真的很对不起她,伤害她,拒绝她,后来她找我,我连她电话都不接。当时我给自己的借口是:为了她好,让她更快地忘掉我。但我心里明白,我是怕她缠上我,我是想眼不见心为净。
可是,为什么,地震的时候,我第一个想起的人是她呢?我想见她,真的想。听说她已经结婚生子了,我会打扰她吗?
我一般不在这种回信里带上激烈的个人情绪的,可是,当我看到你这封信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千言万语化作一个字:K!
在安居乐业的日子里,你离开她,一定有你的原因,这一定是一个权衡利弊、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这决定无关对错,人性生来自私,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来说性价比最高的事。
然后,地震了,把你“皮袍下的小”震出来了,你开始内疚,你准备去向她忏悔,去上演伟大的现实主义名作《复活》?人家已经结婚生子了嗳!
省省吧,伤害已经铸成,别假装你说一句“对不起”就能挽回。继续过你的日子吧,偶尔内疚一下――如果这内疚能让你心情愉快,自觉自己是一个纯粹伟大的人。正如地震不是生命的常态,你的“想见她”也不是。
恨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生产力
是,我是成年人,我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与他同居7年,打胎6次,是我不懂得保护自己。7年后,我发现他一直有长期女友,早就谈婚论嫁,仍然是我错,我太笨。他们结了婚,我还是放不下,和他打了很久电话,是我贱,我的确是个***。
可是……我真的恨他。他把我的一生都毁了。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他,梦到我对他拳打脚踢。我恨透了他,我该怎么才能放下恨?
你只梦到过拳打脚踢,我还梦到过买凶杀人呢,一声***响,负心人脑浆四射。醒后,看着自己干净的床单,无限惆怅。
更成熟睿智的女子,会对你说:放下恨吧。但如何放?她们也无非说:时间会***一切伤害――这跟没说有什么区别?
我说:不必急着放下恨。恨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生产力,恨到咬牙切齿,说:“我一定要活出人样儿,”会让人昂扬向上。说:“我要看你怎么死。”至少会让你不自杀。
带着恨,一路前行吧。也许上帝会把他交到你手里,以后的事,谁说得准呢,你可以复仇,报复了自然也就放下了。也许你能说“一笑泯恩仇”,那,也是放下。
亲情和爱情,哪个更重要
我一直是乖乖女,工作后,却阴差阳错爱上了父母不喜欢的男人。我男友没什么问题,就是大我12岁,离过一次婚。我父亲一听就很生气,说:我们家的姑娘,怎么能嫁离过婚的?连他的名字也不要听。我父亲太爱面子了。
我很委屈,觉得父亲对他不公平,可是我也相信父亲是为我好。我该如何选择呢?
还是尽量避免这选择吧。
又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代,也不是战火纷飞、不共戴天,父亲与丈夫,忽然不能两全;亲情和爱情,必须放在天秤上秤量?
我相信父亲是爱你的,他的拒绝不见得完全出于面子,也许他是太深知中年男人的软弱与卑微,或者他太了解这莽苍世界里的虎狼,有些东西,年长的父亲无法向年轻的女儿解释。
慢慢与男友交往吧,同时观察他的优与劣,也多听取父亲的心声吧,这里面包涵的爱,一生都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