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若特,河北省曲阳县人,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系中国雕塑协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粗犷朴实,内涵深厚,刻画细腻,曾多次赴京举办个展,并多次参赛获奖。他以独特的原生态的艺术题材、雕塑语言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作品被众多的泥陶爱好者收藏。
地之灵上的人杰
土地是有灵的,这儿长一棵松,那儿生一株柳,都是土地的钟爱;人才也是,比如陕西的商州出了一个贾平凹,渭水出了一个实,黄土高原上出了一个路遥,都得益于一方水土的滋养,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水深土厚的陕西文化的整体的代表,所谓地灵人杰,正是此之谓——地灵在前边,先有地灵,才有人杰,人的杰出,是聚了地的灵气的。
想起这回事,是因为见到了马若特,一个捏泥人的艺人,在保定的曲阳县。
捏泥人就是捏泥人而已,但马若特不做常人想,而是把它做成艺术,就像毕加索画牛、齐白石画虾,他赋予泥人以情感、意趣、思想和力量,让手中的泥人活起来,表达生活、觉悟、哲思和远大理想。
曲阳县以石雕闻名,出工匠,也出大师。马若特听着铁锤凿石的“叮当”之声长大,是天然他受了艺术的熏陶的。当他对着石头要雕刻的时候,却突然想起了自家村庄后山坡的黄泥,想起了老爹牧羊时随手用黄泥捏搓的泥人泥羊——这是顿悟也是天启,他便放下铁锤钢钎,拿起了泥巴。一种迥异于石雕的泥塑,就在他的手中创作了出来。这是他十几岁学艺时的事,如今马若特年届不惑,二十多年的艺术远征,他已从一个山娃,脱胎换骨,成长为一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是代表了一方文化的精英。此正是地之灵的人杰之谓。
“大师”是一种责任
马若特说话有点结巴,但表述清晰流畅,说到创作,语言生动。
问:你现在都是大师了,何种感觉?
答:有人叫我马大师,我浑身不安。
他说他和“大师”的称谓还有距离,这个距离,得用一生的精力去追赶。
“我对大师的理解是,艺术上要有创新,有个性,有独特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是一个苦修苦炼的过程,有了丰富的生活、人生的阅历,包括爱情、苦难等等的磨砺磨炼,才有可能成为大师。‘大师’,更像是一种责任。”
艺术是做人生
禅佛是马若特贯彻始终的创作题材,那种智慧和超脱凡尘的仙气,让他的泥塑灵动飞腾。他说他原来做的佛都是苦相,一天一个来的喇嘛看到了,说:我们修佛,内心是快乐的、幸福的,为什么你要做这副脸?马若特当即开窍,再做佛,就成了一种有大境界的、不生不灭的“佛相”。
他创作的题材也越来越广泛,从山村里的老头老妪、村娃村居,到都市丽人、文化人物、思想家、哲学家……不一而足;创作材质也从泥巴而到铜、铁、石、木……多种多样。
他说:原来是做眼之所见,现在是在做人生。
“学多了,学杂了,什么一弄,就成了。”
他说这就是艺术大家。说这句话时,他是有底气的。
行走在艺术的时空里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给马若特做了一个专题,江苏昆山的***府人员看到了,联系上他,请他过去做一个大工作室。南方的气候、生活、习俗、文化,都不一样,做出的东西也就细腻一些,潮润润的。
环境的不同,一定对他的视野有一种新的开阔,其间的变化,影响到作品,影响到心灵,自然也影响到他的相貌。主要的,还是他的艺术臻于成熟,是从青涩到甜美的转变,他的天地打开,形神都有了质变。
但有一个是不变的,就是他作品的辨识性,一以贯之,凡出自他之手的泥塑,都有强烈的马氏风格。还有,他塑的泥人都是笑的,即便是平常的表情,也给人素心的明净感。
相晤时间不长,转身告别,门口放着的一个石人猛然跳了出来。
马若特说:这是我最珍爱的一件雕刻。
雕刻简朴,五官只是几道划痕,如汉石雕,身形夸张,侧看是个“人”字。他勇往无前地行走着,像是行走在风中、行走在时空中,而他又把悲欢、饥寒,甚至时间、历史都忘掉了,只是那么行走着,就是全部意义。
这是马若特自己的写照吧,在艺术的大道上,他就这么行走着,大步流星,勇往无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马若特 “大师”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