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背景:
《少年王冕》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寡母、学画荷花的故事,表现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
当课文读到“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时,张宇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王冕的话前后是矛盾的,明明说在学堂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快活,为何放牛的时候还要带几本书去读?他为什么这样说?是不是他真的不想去学堂读书?”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议论纷纷。我想,既然问题来源于学生,还应回到学生中去。于是我说:“老师为同学们的敢于质疑而自豪!听话听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阅读课文,联系母子的对话及王冕的行动好好去想一想。”
大家纷纷端起课本,认真地读起来,有的边读边标边写,有的苦思冥想,有的欣然一笑。一会儿,小手如林:
李志率先发言:“老师,我认为王冕不是不想去学堂读书,他这样说是在安慰母亲。”
孟岩说:“我同意李志的看法。因为上文中母亲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从‘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可以看出王冕家庭的贫困。”
李萌接着说:“从‘不是我要耽误你’、‘实在’、‘只好’可以看出母亲的无奈。她也不舍得让王冕放弃学业去放牛,只是没有办法。”
张跃说:“我从资料上看到: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而古时候女人是不能抛头露面的,靠做针线挣的钱本来就少,一个妇道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年岁不好,柴米又贵,家里几件旧衣服、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那时别说去学堂读书,家里都揭不开锅了。”
钟云说:“作为一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都愿意为子女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哪怕有一丁点的办法也不愿耽误孩子的学业。母亲让王冕去给人家放牛肯定是出于无奈,她的内心一定是难过的,是酸楚的,是愧疚的。”
赵婷接着说:“这样看来,王冕的话是不矛盾的,王冕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并不是不想去学堂读书,是为了宽慰母亲,以此减轻母亲内心的愧疚。”
赵云道:“王冕真是个善解人意,懂事体贴、孝敬母亲的人,他那么小就知道体谅母亲的难处,替母亲分担负担,真值得我们学习。”
纪怡帆站起来抢着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一开始我和大家一样,也认为王冕是在安慰母亲,宽母亲的心,他并不是真的不想去学堂读书。后来我读着读着,发现王冕是真的不想去学堂了。因为这三年来,他亲眼目睹了母亲的劳累,母亲的辛苦,母亲的起早贪黑,母亲的无能为力。”
刘庆接着说:“我同意纪怡帆的看法。假如是我,看到母亲为了自己那样累、那样难,我也会寝食不安,不仅不会再去学堂读书,还会缠着母亲将我送到隔壁秦家去牧牛,想方设法为母亲分担负担。”
听到这里,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单翔道:“从下文王冕的做法中也可以看出他虽然没去学堂读书,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从‘秦家每天给的点心钱,他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可以看出他勤奋好学。”
陈思接着说:“他不仅把点心钱拿来买书读,还把秦家给的好吃的拿回家给母亲吃。他还非常的孝顺。”
冯旭说:“正是经过三、四年这样的坚持读书,王冕学会了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明白了人要孝敬母亲的道理。他博览群书,学习勤奋,刻苦学画,终于成了画荷花的高手,改善了家境,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张成说:“从文中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成名以后他更孝敬母亲,除了画画、读书外,他每天都用牛车载着母亲去湖边欣赏美景。”
褚洪翰说:“我从资料上看到:当母亲病重时,王冕是遍访名医求药;当母亲去世后,王冕抱脚痛哭数天数夜,邻居也都涕泪涟涟。”
我语重心长地说:“是呀!‘羊有跪***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王冕浓浓的孝心天地可鉴。他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一是源于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自学成才,成了有名的画家和诗人,最重要的还是源于他倾其一生所有孝敬自己的母亲。”
孙梦莺感叹道:“王冕的勤奋好学值得我们学习,王冕的孝敬父母更值得我们效仿。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竭尽所能为自己的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大家纷纷称是。
正是在这一步步地对话交流中,问题越辩越明,不仅拓展了课文内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领悟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触摸到了王冕那颗难能可贵的心,还调动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学生受到了勤奋刻苦、孝敬父母的价值观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是由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课上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把课内与课外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学会用一双慧眼看世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们的课才会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