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了好多次了,应该是很熟了。此次又重新备课,我想,《想北平》真是好,可到底好在哪?我反复研读,觉得有三大特色:爱到血液里、精妙的语言和读者意识。
一、 爱到血液里
爱北平,怎么爱?
(1)像爱母亲一样爱。"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老舍先生是一个大孝子,他对母亲的感情真挚、深沉而厚重,读来让人感动。他像爱母亲一样爱北平,那爱有多深!
(2)爱到血液里。"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他和北平的心灵已黏合在一起,爱到血液里,爱到心灵深处,爱得刻骨铭心。"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和北平已合而为一,分不出你我了。
(3)对北平的感恩。"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母亲生育了"我",北平培养塑造"我",北平在"我"心中。
(4)爱北平的生活方式。北平"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平城和自然,人和自然的和谐。"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北平城的历史感与文化味,在北平生活的安适、安全、温和和快乐。北平城庭院里的乡间风貌,田园风情。与之连接的"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还有新鲜的带有泥土气息的瓜果蔬菜。
二、 精妙的语言
(1)《想北平》语言纯净、简洁、自然。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寥寥数笔,北平城的历史感,自然景致,人的快乐和安适的情感,都跃然纸上。自然天成,让人感到亲切而惬意。
(2)呈现出浓厚京味。
"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用"捡着"而不用"选择",用"躲开"而不用"回避";"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用"廿七"而不用"二十七";" 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用"牛的一毛"而不用"九牛一毛"。 作者对口语化追求苦心孤诣,老舍散文语言的北京味也体现在这里。
(3)语言的诗情画意。
"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仿佛一首散曲或一首小令。"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化用古诗,使文章有浓郁的诗味儿。"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泥点",让文字有泥土的芬芳,"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让人感受"诗似的美丽"。 "一层白霜儿",多么新鲜、多么自然,多么乡土。有一种田园风光,乡村气息。
(4)语言的炼字功夫。
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
"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的"粘合","粘合"有"融合"的意思,表明北平与我血肉相连,北平的历史、风物深刻地影响着自己。
"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的"浸"字,作者对北平的爱到了血液里,也表达了作者想把自己对北平的挚爱表达出来的急切的心情。
"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的"愧杀"。用拟人手法,对自己家乡风物透着那种自豪。
三、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设定并贴近读者的意识。老舍先生在写作时就体现了很强的读者意识。
(1)读者是倾诉的对象。
老舍先生想表达的是对北平的思念和爱。在写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向朋友(读者)倾诉的形式。他娓娓地叙谈,讲北平的一景一物,讲北平的风格特点,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他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述说感染着读者,也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
(2)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
比如,老舍先生说,我真爱北平,可又想说说不出。后来想想,就和爱母亲差不多。这就让人比较好理解了。
再比如,为了写出北京的特点,他拿巴黎等城市进行对比,使人有一种直观感、形象感。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这带有"京味儿"的语言,明白晓畅,又有很强的概括力既体现了作者观察力的敏锐,又能很好地体现了"京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