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申克的救赎篇1
“最近有朋友对我说,儿子的同班同学得了强迫症――典型症状是每天必须做满100道奥数题,一天不做就浑身发痒,且以此为乐。如果他不是数学天才,那就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还记得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个服刑五十年的罪犯老布吗?近半个世纪的关押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然而,当老布获知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面临精神上的崩溃,因为他已刻骨铭心地爱上了那座剥夺他自由的监狱,所以在出狱后,他最终选择了自杀。对此,影片主人公之一的瑞德曾有过一段表述:“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我没有能力对“体制化”如此宏大的问题发表论断,因为这实在需要对人类历史的深厚造诣和现实社会的敏锐感知。孤陋寡闻的我只是想就自己所从事法律工作中的一种“制度化”缩影――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发表些议论。因为在初次听到有关这种心理现象的一起刑案时,着实让我有些匪夷所思。
1977年5月,美国女子卡罗被北加利福尼亚州的卡门龙囚禁充当性奴。在长达三年的拘禁中,卡罗每天先是遭受一顿毒打,然后光着身子被吊在门檐上,脚尖仅能接触到一丁点地面,接受***狂卡门龙任意的侮辱、猥亵和强奸。在确定卡罗再不会逃跑的情况下,卡门龙决定和这个女孩“结婚”,并赋予其更多的自由,她可以每天去洗澡、做家务,甚至可以外出慢跑。令人惊讶的是,拉罗也每天自觉回到卡门龙家中,以致邻居一度认为这是他家的保姆。直到卡门龙的妻子在一次心理咨询中谈及这桩事件,心理医生报警后才东窗事发。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当检察官提起控诉时,卡罗却显示出对卡门龙深深的眷恋和忠诚,极力维护这个毁灭其青春的恶魔。必须声明,这不是一起你情我愿的性虐和受虐的桃色事件,而是一桩血淋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典型案例。
顾名思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首起研究案例发生在瑞典首都。1973年,罪犯Jan Erik Oisson和Clark Olofsson抢劫一家银行并劫持四名职员。在与警方僵持了130个小时后,歹徒放弃抵抗投降。然而此后,这四名倒霉透顶的职员却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更有甚者,一名女职员还爱上了Clark 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实在是重口味的可以。
于是专家们便开始研究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他们发现,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本身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如果当遇到一种强大的外力,让你把生命、自由、尊严全部剥夺,然后再逐渐授权你行使一些本该属于你的权利,那时日一久,有的人就会转变为对加害者的感恩戴德。专家将它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写到这里,笔者也有些坐不住了。难道我长期习惯的被父母管、被妻子管、被领导管,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变体吗?在经过一番内省后,我发现自己想太多了。通常来说,这种心理现象产生源于突如其来的胁迫或威吓,使被害者笼罩在不安的环境中,而通过加害人和被害人的长期接触,给予被害人以洗脑,最终潜意识中产生了服从感乃至亲近感。很显然,这与我所说的伦理道德、家庭美德和工作纪律截然不同,前者并未违背当事人真正的意志自由权。谢天谢地,本人侥幸没有陷入这种精神病症的泥淖。但事实是,是不是必须失去自由才能作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前提?
答案是否定的。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失去自由意志并且“心甘情愿”服从于不合理权威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妇联的一项报告中,大部分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认为被丈夫殴打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其中当然不乏文化的因素,但更多也是对恐惧底线突破后的一种逆来顺受的自我催眠。最近有朋友对我说,儿子的同班同学得了强迫症――典型症状是每天必须做满100道奥数题,一天不做就浑身发痒,且以此为乐。如果他不是数学天才,那就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孩子放弃爱玩的天性,选择主动接受并逐步爱上现行的教育制度和家长的现实压力。还有,笔者所在检察院曾经办过几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传销的案件,不少受害者非但不选择指正组织者,反而千方百计为他们开脱,希望他们能重获自由。他们为虎作伥的心理动力绝不仅仅是希望挽回自己的经济损失,也有很多是对加害人“能力魅力”发自内心的崇拜和信任,这和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很多心理动因是高度相似的。在一个个地下团体中,建造出《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座座无形的监狱,铸造出卡门龙案件中一条条无形的枷锁,只是幻化为更具迷惑性的面容。
好吧,我承认自己已经试***谈及国人精神层面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那还是就此打住吧,我确实没有能力再展开了。从这点上来说,本人或许也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谢申克的救赎篇2
为让刑满释放人员更好适应社会,降低重新犯罪率,浙江乔司监狱设立全省首个出监分监狱,为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规划职业生涯。提供逼真的“回归生活”,引起社会关注。
看过美国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恐怕都忘不了片中有个叫布鲁克斯的老人。他在肖申克监狱服刑50年,当他终于获得假释要离开时,竟因惧怕外面的生活而企***伤害其他犯人。出狱后,他因为不适应社会,最终选择自杀。
现实中,或许极少会出现布鲁克斯老人这样的悲剧,但如何让刑满释放人员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降低重新犯罪率,显然是一个急需解答的社会课题。
我省在乔司监狱探索设立全省首个出监分监狱和回归中心,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需要。
出狱,先学习适应
“Do都城”,是杭州一处专供孩子体验社会生活的“虚拟城市”。
在乔司监狱,也有这样一个“Do都城”。不过,在这里,它是服刑人员走出监狱前的最后一站,为的是让他们踏入社会时,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
“你知道怎么回家吗?”“听说现在有高铁,我很想坐,可我现在连怎样去火车站都不知道。你知道吗?”在乔司监狱出监分监狱的模拟社会实训中心,即将刑满出狱的刘江(化名)和其他服刑人员在小声地讨论。外面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已很陌生。
站在模拟交通服务站前,刘江小心翼翼地触摸了一下电子地***上的“城站火车站”,屏幕上立即显示从乔司监狱到杭州城站火车站的换乘公交和详细线路。
“真神奇!”刘江搓了搓眼睛,简直不敢相信。他今年33岁,来自江苏农村,因入室抢劫,被判11年有期徒刑。在乔司监狱服刑期间,他因表现较好,减刑2年6个月。
“外面的变化太大了。”从派出所、人才市场,到行***办证中心、银行,刘江一路体验下来,“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模拟银行里,有两个业务窗口和一台“自助取款机”。在由民警扮演的“银行工作人员”指点下,刘江第一次体验办银行卡。很快,他就拿到一张外形逼真的“银行卡”,黄色的卡片里还存了一笔“钱”。
插卡、输密码、查询余额、取款……刘江连着试了好几次,终于掌握了整个流程。民警在边上提醒他:“输密码时,要记得用手挡一下,别让人家看到。”
通过一系列体验,刘江学会投币乘公交、到派出所落户、参加人才市场招聘、办理银行卡、申领营业执照,以及结婚登记、网上购物等等。
“这下我出狱后,就不会两眼一抹黑,被人瞧不起了。”走出模拟社会实训中心,刘江依然很兴奋,“我准备一回老家就去考驾驶证,开出租车。”
回归,从这里起步
“在监狱里,服刑人员学到不少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但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离,很多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心理十分矛盾,既期待尽早出狱,又害怕面对社会。”曾多次到出监分监狱授课的浙江警宫职业学院犯罪心理学副教授邵晓顺这样说。
阿健(化名),出生于贵州西部的一个偏僻山村。18岁那年,他跟老乡跑到温州,老乡带他抢劫,他参与布置并望风,还把受害人打成重伤,随后被判入狱,刑期儿年。
回忆起2003年刚进监狱时的情景,他用“生不如死”来形容。低迷消沉,但无济于事,在给家人寄去一份书信后,他决定好好改造。
在监狱里,他的生产劳动是箱包加工。一般别人每月可挣100多元的生产报酬,他可以挣到300多元。8年下来,他有了一笔足以支付回家所需费用的积蓄。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在出狱前顺利拿到了浙江省劳动保障厅颁发的箱包生产二级工的职称。按行情,他出去就可以找到月薪4000元以上的技术工作。
因为表现突出,他还获得了3年4个月的减刑。
出狱前的一个月,阿健用“近乡情更怯”形容自己的心情:离出狱日子越近,他越害怕。家,总要回去看一看,村里人见到从监狱出来的自己,会说些什么难听的话,自己的头还能抬起来吗?
“你有一门正当的本领了,回家后你变成一位能自食其力的人了,你成功改造回家了,有什么可羞耻的。”乔司监狱出监分监狱的副监区长施俊杰开导他说。几次谈话后,尤其是在出监分监狱监禁式、过渡式和社区式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后,他豁然开朗了许多。
2011年4月10日,出狱的日子。剪着平头的阿健提着行李包迈出乔司监狱的大门,他一点都不慌张。他先坐509路公交车到金海城商业中心,随后换乘508路到城站火车站买票。
他想回家,崭新的人生在等待他。浙江省海宁市一家箱包厂对他有聘用意向。坐在509路车的窗边,阿健轻哼起《浪子回头》。
浙江省司法厅副厅长葛炳瑶告诉记者,在乔司监狱试点设立出监分监狱,就是为了探索如何进一步巩固教育改造成果、提高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融入社会的能力。自2010年12月8日开始试运行以来,分监狱已先后收押近2000名即将刑释的服刑人员。
据介绍,出监教育为时3个月,分两个阶段实行:第一阶段由各分监狱对刑释前的罪犯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出监教育。主要对职业技能培训获证情况进行排查,对未按要求获证的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系统学习就业知识,为罪犯回归社会后的就业谋生创造条件。
第二阶段由出监分监狱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教育和培训。以罪犯回归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为出发点,对罪犯开展传统文化、法制道德、形势***策、就业与创业、社交礼仪、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组织临释服刑人员参加模拟社会的适应性培训,使他们做好回归社会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能力准备。
出监分监狱监狱长谢谷民说:“出监分监狱实行的是‘监禁式一过渡式一社区式’分级管理模式,目的就是为了使服刑人员逐步适应从‘服刑人员’向‘合格社会人’的转变。”
记者看到,回归中心内,还设有罪犯新生更衣室、淋浴间、新生宣誓室、民警谈话室、检察官谈话室、监狱领导预约谈话室和社会帮教室、罪犯家属休息室、候接室等功能区。
在张某刑释的当天,前来接他的家属连说3个想不到:想不到监狱里竟有如此人性化的回归中心,有休息室、茶吧,还有电子叫号系统;想不到民警如此良苦用心,主动表示今后遇到什么问题还可找他;想不到张某会有这么大的转变,不但思想行为成熟多了,而且也了解外面的很多变化,相信他能很快适应社会。
重生,需合力帮扶
《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依靠自我的才智和坚毅完成了自我救赎。而对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刑满释放人员而言,他们在监狱的改造,只是完成了自我救赎的一部分。重新回归社会做有用的人,不再犯罪,才是真正达到了自我救赎与自我重生的目的。
出监分监狱2011年3月30日正式成立那天,招聘室来了3家企业进行现场招聘。
诸暨一家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季伟枫说,他们经常来这里招聘即将刑满释
放人员,所录用人员都有技工证,技术很不错,工资最少每月2500元。获得箱包缝纫初级工证书的服刑人员李某顺利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书,“这样出狱后就不用担心了,我要好好生活,走正道。”
刚出狱仅几个月的永康人陈某,如今已是当地一家企业的中层干部。他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喜欢做生意,但一次经济犯罪使他身陷囹圄。
“在牢里我深刻反省,决心重新做人。”陈某坦言,出狱前他也曾担心自己能不能被社会接受,但通过出监分监狱警官和外聘专家的开导,使他重新树立起信心。结果,他回到地方后,通过努力工作,很快就受到企业的破格重用。
为帮助服刑人员更好更快地回归社会,出监分监狱还积极开展与社会企业联系合作,为刑释罪犯建立短期就业安置基地,使他们更好地度过社会适应期。同时,做好与社区矫正机构和罪犯家属的对接,避免出现罪犯刑释后无人管理、无人关注的“真空期”。目前,分监狱已与嘉兴、舟山等13个市、县的司法行***部门签订对接协议,建立合作帮教关系。
据介绍,分监狱在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一个月后,以书面问卷的形式向罪犯户籍所在地的安置帮教机关了解刑释人员的安置情况,有超过80%的浙江省籍刑满释放人员顺利找到工作或得到妥善安置,有的成为企业骨干,月收入超过6000元。
“这些人回归社会后,从曾经的社会破坏因素变成如今的社会建设因素,可有效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乔司监狱监狱长张仲祥告诉记者,乔司监狱是我国建监最早,规模最大的监狱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在服刑人员中全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的监狱。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改造工作,告诉服刑人员,只要认真忏悔,踏实改造,道路就会宽广,前途依然光明,从而真诚地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它告诉监狱人民警察,要恨其罪,救其人,从而正确履行职责,在拯救灵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它告诉全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以宽广胸怀去接纳刑满释放人员,认真做好帮教和安置工作,齐心协力地帮助他们重新扬起新生活的风帆。”张仲祥说。
2011年3月30日,司法部***组书记、部长吴爱英和浙江省委***、副省长葛慧君视察此地,并为出监分监狱揭牌。
吴爱英部长说,建设出监分监狱,就是要在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同时,实现监狱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出监教育搞好了,既可以让刑释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做一个守法公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对其他在押犯也能起到一种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谢申克的救赎篇3
《一九四二》这部大腕云集的影片,从开机到上映一直备受瞩目。影片分为“天”、“地”、“人”三大主线,负责诠释“天”这一主线的,是奥斯卡影帝蒂姆.罗宾斯和金马影帝张涵予。
张涵予着实不算是一个高产的演员。除非剧本打动他,“有一个剧本放在眼前,一下把激情都调动起来了,这时候什么也拦不住了,死我也要演”。今年,他只拍了两部电影,《一九四二》和管虎的新片《厨子戏子痞子》。在《水浒传》和《鸿门宴》中间,他给自己足足放了一年的长假。“好多人说我也太奢侈了,怎么敢在家呆一年,但拍戏得有激情,还得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这样才能享受,或者在痛并快乐中给自己最大的刺激。如果你没激情也没精力还要强迫自己去做,那太痛苦了。”
这里发生的一切主知道不知道?
在《一九四二》中,张涵予饰演一位乡村牧师,是一个从小在教会里长大的乡村神职人员,坚信上帝,坚信主可以帮助苦难的人脱离苦海。他觉得遭受的种种灾难都是因为人们不信主,同时他又觉得这是一次机会——当年摩西带着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在故事里他觉得现在主也让他带着河南难民逃出苦海。这是上帝给他的机会,他要在真实的灾难面前教育那些愚蠢的农民。可是,残酷的事实却将他击垮——当他对着上天祈祷的时候,祈祷下来的,却是日本人扔下的一颗炸弹。在离他很近的地方爆炸了,如果不是一个他天天开化教导的难民及时将他推开,他就粉身碎骨了。于是,他的信仰,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一下子就轰然倒塌了。他找到梅甘神父(蒂姆.罗宾斯饰演),问,这里发生的一切主知道不知道。神父说,主都知道。他又问,那主怎么不管呢?我一直祈祷他怎么不管?魔鬼和上帝到底谁斗得过谁?怎么老是上帝输?魔鬼这么厉害,那还信上帝干嘛?
在《一九四二》拍摄期间,张涵予和蒂姆.罗宾斯聊起《肖申克的救赎》(该片由后者主演)。蒂姆.罗宾斯说:故事最打动他的,是希望。《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还有这样一段旁白: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韩三平说谷子地跟他爸一模一样!
张涵予从小爱看电影,时间全用在看电影上了,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演员。一开始他是配音演员,后来配着配着自己觉得不行,还是得演一演。结果这一演就演成了影帝。
2008年,凭借《集结号》获得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第4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第13届华表奖优秀男演员等奖项,一举成为五料影帝。
谷子地让人们记住了张涵予。很多人把《集结号》看作张涵予演艺生涯的转折点。拍完《集结号》,张涵予有一年半没走出来。“上演以后,我都没有从里面走出来,锁在这个人物里面,锁太长时间了。我老跟小刚说,说我还是出不来,他说都演完了你还出不来。刘恒(编剧)每次见到我都说你得赶紧出来,你的眼神不对,你不能再这样了。”张涵予回忆说。
第一次看《集结号》的剧本,张涵予痛哭流涕,他当时就觉得如果一个男演员,把谷子地这个角色给演下来了,那就是一个表演考试,“这是让你施展所有才能的一个角色,你有多大本事就使吧”。韩三平看完《集结号》说跟他爸一模一样,说张涵予演的就是他父亲,也是瞎了一只眼进城。“你怎么骗啊,多少人的父亲都是这样?我们院的那些叔叔阿姨,那些老兵,都是这样。所以这个角色你没法骗,他离我们很近,你用技巧来演,观众就用技巧看,你用心去演,观众肯定用心去感受。”张涵予说。
《集结号》在法国上映时,张涵予跟着剧组去法国访问。法国观众都看哭了,说这比《拯救大兵瑞恩》拍得好;在韩国,韩国人看不明白这是谁跟谁打,背景的那些事儿全不知道,就知道一个哥们儿找他的兄弟,受了这么大委屈,兄弟们都埋在煤堆里,他就想给他们挖出来证明。就这么一个感人的事儿。张涵予说,“全世界,这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自打上学的时候,张涵予就迷上了***诗词,他能把***所有的诗词倒背如流。在他为数不多的微博里面,时不时会冒出这么一条:想当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挤兑中国,苏联先提出给中国扔原子弹,说必须让中华大地回到青铜器时代,美国说正在研究给中国扔几颗的问题。***写诗回敬。诗曰: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为什么会喜欢***诗词?“波澜壮阔,大气!”张涵予说。“他每一个阶段不一样。在***初期的时候,他用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影响着中国***。在低迷的时候,他发表一首诗词可以鼓舞士气。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写了一些诗,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很有气势。这是一个帝王、一个君临天下的人写出来的一种情怀,一种改变世界的愿望和决心。比如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很鼓舞人,气势磅礴。”
在张涵予看来,李白的诗格局略小,而***的诗词格局更大。比如脍炙人口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当年在重庆一发表,******很多要员都傻了,被惊呆了,还有很多人叹口气说完蛋了。
如此的文学修养和***治觉悟,让人不禁觉得他当演员真是可惜了。不过,张涵予想得很明白,任何事他心里都有杆秤。“我没任何权力的欲望,让我当官我可不干,更不会管人了,连我女儿都管不了。我崇拜***,是因为他的情怀,这个湖南韶山冲里走出来的年轻人,有种磅礴的、想要改变世界的情怀。我也憧憬他的柔情,从文献中我知道,他是个儿女情长之人,经常拉着工作人员一哭两个小时,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哭,也许只是想起某个他心爱的女人。”
看似硬汉的张涵予其实也容易哭,“特别是看电视的时候,稍一煽情我就不行了,明知道那不过是演戏,是骗人的,我也没办法,忍不住眼泪就掉下来”。
四九城里长大的玩主
张涵予是地道北京皇城根生长的爷们儿。就像那些四九城里的八旗子弟,到哪儿也不能丢了自己的姿势。
虽然在《鸿门宴》中出演“谋圣”张良,在《水浒传》里出演忠义两全的宋江,如果回到古代,这两个人张涵予却一个都不想做。“我不想那么累,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陶醉在自己的那片天地里,和复杂的关系保持一点距离。”张涵予说。“我更想做乾隆皇帝,不是贪慕他的权力,而是羡慕他坐拥盛世,系统整理和编排中国字画,有风雅的趣味。”
张涵予的古玩收藏级别在整个圈内都属于高段位。“收藏需要时间积累,需要激情也需要冷静。这分寸你得拿捏得特别好。”最开始收藏的时候,张涵予也有过不少次打眼的经历,现在他都把那当作是交学费了。不过好在那时候没什么钱,也买不了那么多那么贵的玩意儿,所以损失也不算太大。
张涵予的第一件藏品是一张宋元风格的罗汉床,前一段还被借到中华世纪坛展览。那是他2000年收藏的。这件藏品差点就去了美国。一个美国人买了它,交了定金,等着运走,结果9.11事件,那哥们正好在那栋大楼里……于是,这张罗汉床就留在了中国,被张涵予给弄来了。“我觉得这也是缘分啊!”张涵予感慨道。马未都老说张涵予这张床应该放在他的观复博物馆里,但张涵予舍不得,得天天摸到它才踏实。
现在,张涵予大大小小有百十来件藏品,家具、文房、石头……都在他的收藏范围之内。他说他没想过这些藏品以后的去向,也没想过办展览。“收藏嘛,就得藏,自己玩。”每天一睁开眼睛就能看到这些东西,张涵予觉得是最高兴的事儿。不过他也想回头出本书,收录自己所有的藏品,和圈儿里的人分享。“我特别想起《自珍集》这名儿,但这名儿已经被王世襄给起了。”张涵予有点遗憾。
“喜欢”,是张涵予秉承的价值观,对他来说,干什么事儿都得先喜欢。他只发过70多篇微博,还都是拍戏的时候闲着没事儿干,手机发的。不拍戏的时候他是绝对没时间上微博的,因为他“有好多别的事儿要干,忙不过来”,全是关于玩的事儿。“我这人从小就不安分,爱玩,爱做梦,小时候挨打在院里都是出名的。不过,你纵观中国历史,包括民国、晚清、明代,很多著书立说的大家,实际上都是大玩家,玩出来的。张伯驹、王世襄,全是玩出来的,玩出一片天地。”张涵予还说得头头是道。
谁没事说我真幸福啊
“亲民”两个字着实很难和他联系在一起,“酷”、“男人”、“硬汉”倒是形容得恰如其分。张涵予做任何事都没做过计划,他觉得计划都是枷锁,“一听‘计划’两个字就浑身哆嗦”,做什么事都是随心所欲和激情。“我不太愿意听别人的意见,别人基本左右不了我。”张涵予说。
从配音演员到跑龙套,从《集结号》到《风声》、《鸿门宴》、《一九四二》,张涵予在银幕上塑造了无数令人动容的坚强硬汉形象。而对读书、古玩、***诗词的热爱,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位硬汉身上不同角度的闪光点。他抽雪茄,能把雪茄的产地和各种烟叶的配比讲得头头是道,对着装和生活品质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并坚决贯彻执行。总之,日子一定要过得闲适、讲究、体面、有滋有味。男人不只一面,张涵予对这句话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BQ:你理解的品质生活是怎样的?
ZH:现在就挺好的,看看书、淘淘古董。但若能再给我多一些自己的时间,就更好了。
BQ:对着装有什么要求吗?
ZH:简单就好,最重要的是要适合自己。
BQ: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你幸福吗》特别火,你知道吗?
ZH:我觉得这个节目挺神的。
BQ:要是我现在问你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你幸福吗?
ZH:你说你让我怎么跟你说呢?其实不如问你快乐吗?幸福这个词本身就挺空洞的、挺虚的。你说我读这本书,我也可以说我挺幸福的;或者我特冷的时候晒着太阳,哎哟我真幸福。但是一瞬间我有可能也非常郁闷,比如有件特烦人的事儿。所以幸福不是一个常态。很多愉悦、兴奋瞬间就过去了,不是一瞬间的幸福,就代表着幸福。你看这幸福,有时候都成一开玩笑的词儿了。谁没事说我真幸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谢申克的救赎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