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论战是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事件。从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看,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论战过程的界定,论战的原因,论战的内容,论战的影响。
中苏论战;过程;原因;焦点;影响
1.论战过程的界定
“一年论战说”认为,中苏论战仅指公开大论战。从1963到1964年,中共连续发表了“九评”,同样地,苏共也发表了一系列论战文章。“五年论战说”认为,论战起于1960年中共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苏共针对性也发表一些文章,讫于1965年3月莫斯科会议。“十年论战说”认为,论战始于1956年苏共二十大,止于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这种观点着眼于中苏分歧的由来、扩大到两***关系恶化、中断整个过程。
2.论战的原因
综合因素论。中苏论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有学者认为,论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更有国家利益的冲突,还有领导人之间的好恶,其中也夹杂着历史的积怨[1]。还有学者从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分歧、历史积怨、朝鲜战争和中苏国内***治变动等五个方面对论战的起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2]。
主因论。国家利益主因论。有学者认为,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苏联大国主义***策与中国***自主方针的严重对立,是中苏矛盾发生发展并最终导致论战爆发的根本原因[3]。
意识形态主因论。有学者认为,论战主要源于双方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分歧[4]。
不平等关系主因论。有学者认为,中苏两***两国关系由友好到恶化到最后破裂,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苏共的大国主义、大***主义,对待中共的不平等态度[5]。
领导人个性主因论。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和两位领导人个性差异明显,没能建立良好的领袖外交,左右了中苏关系发展的方向[6]。
其它因素论。其它因素包括:社会主义阵营同盟关系中的结构性弊病[7],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传统模式发生危机[8],双方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9],“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纠错机制难以形成[10],美苏争霸引发了人们关于国际形势与时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思考[11]。
3.论战的内容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苏论战的焦点问题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三和两全”理论、如何评价斯大林。
中苏双方都认为新的世界大战有爆发的可能,也有制止的可能,但侧重点不同。苏共强调战争制止的可能性,制止战争的方法是苏美合作和国际裁***。中共强调战争爆发的可能性、紧迫性和危险性,制止战争的方法是壮大世界和平力量和亚非拉地区民族***运动。大多数学者认为中苏双方在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的认识上皆有得失。20世纪50至70年代,时代的主题处在由战争与***向和平与发展的转变之中,所以增加了双方准确把握的难度。
“三和两全”理论是中苏争论的又一个焦点。起初,中共同意苏共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但随着论战的升级,中共把它们否定了。而全民国家、全民***的提法,一开始就遭到中共的激烈反对。中共认为“三和两全”理论是“修正主义”纲领。目前,学术界对“三和两全”理论争议很大。近年来,学者对赫鲁晓夫提出的若干理论进行了重评。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对传统的世界***理论重新进行审视,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基本符合“二战”后历史发展的要求,许多观点和论述已具有开创性,对其全盘否定显然是不足取的[12]。
如何评价斯大林,是中苏之间的第三大分歧。中共不同意苏共对斯大林的评价。随着论战升级,中共逐渐从原来的立场上后退,从中肯地批评斯大林的错误到忽略甚至为斯大林错误辩护。于是,中苏双方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孤立地看待斯大林问题,没有把斯大林问题与体制问题联系起来,所以,在中国出现对个人崇拜的同时,苏联也重蹈了个人迷信的覆辙。
4.论战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论战对中国的消极影响有:***治上,继续维护斯大林体制,扭曲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治建设正常探索的进程;理论上,促使中共对社会主义教条化理解甚至误解,认为苏联、南联邦、东欧国家***资本主义,为“无产阶级下继续***”理论奠定了***治依据;经济上,坚持“三面红旗”,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迷失了正确方向;外交上,加强了对抗,孤立了自己,错过了发展机遇[13]。学者尤其关注中苏论战对当时中国国内***治的消极影响。也有学者认为,中苏论战对中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比如说,中共维护了国家、民族尊严和***的尊严,增强了***自主、自力更生建设国家的信心,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的力量。
对苏联的影响。对苏联的改革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大论战使赫鲁晓夫面临巨大精神压力,使其改革全面后退[14]。
对国际共运的影响。一方面,论战导致社会主义阵营***,使许多国家的***陷于***;另一方面,论战打破了国际共运“一个中心、一种道路”的传统模式,促使各国******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道路。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中苏冲突背后存在着一个世界***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的***治背景,战后形成的东西方两个阵营对峙的***治格局逐渐向“三个世界”的***治格局演变,继而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15]。
[1]左凤荣,潘正祥.中苏大论战:起因、焦点与教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01
[2]蒲国良.中苏大论战的起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3]薛钰.对六十年代中苏论战中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中共***史研究.1996.02
[4]李明斌.中苏论战的理论实质[J]科学社会主义.2004.04
[5]刘克明.中苏关系40年的历史教训[J]东欧中亚研究.2000.01
[6]朱瑞真.中苏***的根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7]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吴德慧.中苏论战的实质[J]科学社会主义.2007.03
[9]沈志华.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和结果[J]中共***史研究.2007.02
[10]宁玲玲.中苏决裂的制度因素分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
[11]杜康传,李景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唐玉琴.赫鲁晓夫若干理论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3
[13]张欣.试析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影响[J]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14]叶书宗.没有胜利者的中苏大论战[J]探索与争鸣.1995.04
[15]董宝训.略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国内学术界关于中苏论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