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的是具有建构精神的木构建筑的设计手法及理论。建构视野其实就是让建造本身产生意义,让形式、结构与空间统一为一个高度契合的整体和系统。作为论文研究的延伸和理论实践,我设计了观景塔、冥想台和滨水环廊三个木构建筑,尝试对现代木构建筑创作中材料、结构、形式、空间之间辩证统一的建构精神进行阐释。
滨水环廊位于场地中心位置,濒临核心水面,一半凌于水面,一半于坡地之上,与道路相连,环间有俏木丛生,环外近水远山。屋顶与地板限定出与传统意象相似的水平空间,屋顶根据环境产生细微的起伏变化,由此丰富其空间体验,使结构、形式、空间、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冥想台为一个木材层层叠架构成的巨大空间屋架。阳光之下,厚重的混凝土矮墙之间光影阑珊,时空推移、光影变换,可静思可观心。在此结构即空间,空间即功能。观景塔,可远观,可休憩,可思己,在这里我追求的是建筑功能之外精神层面的延伸。顶层观景平台视野良好,豁然开朗。塔间设置了四个供休息和观景的箱形空间,通过控制空间尺度以及开窗的大小与朝向来塑造不同的空间氛围,以此形成与顶层所不同的或凝重或疏朗的观景体验。
我对木结构非常感兴趣,它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和建造体系,具有独特的自然与环保属性。而让这种建筑结构在现展起来的反而是欧洲,我觉得很遗憾。欧洲木结构建筑在材料与加工、结构与建造技术、设计与创作思维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诞生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我认为欧洲的城市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但在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城市化存在一种自更新的过程,在***府或建筑师大的规划和引导之后,它会不断地更新、衍生,这其实是具有生命力的,也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研究生的课程更偏重研究方法的训练,特别是建筑学院,更偏重于学术训练。每个工作室又有各自的特点和方向。另外,我觉得建筑设计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包括工程技术类的知识,以及管理与沟通等方面的技能,这些其实在校园里面的训练得比较少,这方面还需要完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