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鲁迅的《春末闲谈》,是一篇借谈昆虫习性进而揭露统治者所实行的统治术就如细腰蜂的毒针***猎物的运动神经一样,使人民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的批判性“檄文”。本文试***以《春末闲谈》为例,浅析鲁迅杂文中突现的言意与审美的矛盾性及因其而生的可推敲性和说理的形象化。
关键词 春末闲谈 言意与审美 晦涩 说理形象化
《春末闲谈》是一片寓意深刻的杂文。文章写于1925年4月正值以北洋***阀***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在思想上提倡“尊孔复古”,妄***用封建思想将***战士的思想腐化,以瓦解社会眼下进行的***运动。站在文化思潮前沿的鲁迅深知这是一场***封建秩序的文化战争,写下了这篇具有***思想意义的文章,揭露中外古今的统治者,妄想永远作威作福、奴役人民,采取了种种禁锢和***人民思想的统治方法:从古代圣人的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到近代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以及外国统治者的不准集会、不许开口等等。但无论什么方法,都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中国历史上常常改朝换代,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终被,说明统治者的各种***术,都不能奏效。文章引陶潜诗句,指出被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恐怕总难得太平”,表现出对人们的力量、对人们的反抗斗争精神的信心和乐观态度,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辛辣嘲讽。
文章从“闲谈”细腰蜂为后代提供营养食料开始,这细腰蜂不但是生物界“残忍的凶手”,而且还是“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它为了孕育后代把小青虫虏去,用神奇的毒针往它运动神经上一螫,将其“***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卵,封入窠中。文章的主旨即由此而萌露。作者通过联想这一手段,将生物界现象导入社会现象,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所施行的残酷手段,这便是精神“***术”。他们也要人民像小青虫一样:“要服从就必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这“不活不死”实是统治阶级愚民***策的高度概括,它是维护统治者“黄金世界”的重要手段。鲁迅善于化腐朽为神奇,易枯燥为生动,在《春末闲谈》里,他大量引述儒家经典言论予以排列,从而为人们编织了一幅“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画,少数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锦衣玉食,作威作福,而广大人民则压在生活底层,饥寒交迫,当牛作马。鲁迅一针见血指出,这就是“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孜孜以求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实际上就是人吃人的世界。
古今中外统治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这是《春末闲谈》所要阐发的另一主要思想。鲁迅依然借助丰富的历史知识,饶有趣味地影射现实,他指出皇帝总是梦寐以求“万年有道之长”的,可是这一“黄金世界的理想”总不能实现,“难免时常改姓易代”,“《二十四史》而多至二十四,就是可悲的铁证”,外国也一样,尼古拉二世驾崩后,罗马诺夫王朝就“覆宗绝祀”了。何以故﹖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用尽各种手段,但“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人们深知作为文学先驱的鲁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出自他手的文章常因语言隐晦难懂、推敲严谨而难以被现代人理解。关于文章中明显体现的审美与言意的矛盾莫过于在于鲁迅深受文言影响下对个人思维表意的限制。 “先于个人而存在的语言”在本文中体现的就是与白话文写作相悖的文言语言。在《春末闲谈》随处可掇:如谈及国外愚民***策是有言语写道:“然亦可见至道嘉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固无华夷之限也。”犹如“三者得一,阔人的地位即永久稳固,统御也永久省了力气,而天下于是乎太平。”等都有明显的文言特征。其矛盾也表现为鲁迅常用古代诗文或者古文献中的句子作证或深刻进一步表达文章中心:如文章中“刑天舞下戚,猛志固常在”的引用,或是“仓颉造字,夜有鬼哭”、“覆宗绝祀”等。这些无非因为其本意隐涩难懂而成为了我们要理解鲁迅表达本意的障碍。而文章中许多引经据典的文论也从“言与意的距离差异与矛盾”方面体现了现代人理解鲁迅其意矛盾的重要因素。
关于鲁迅所作之文皆因其中包含丰富发人深省的***治社会批判获得了时代与历史的铭刻。针对于“揭露封建文化的祸害与愚民性”这一具有现实性思想,鲁迅在作文中克服了文学中的“来自文学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盾”:在《春末闲谈》,鲁迅用洒脱笔触将深刻批判意义融入这篇“闲”谈中,饶有风趣却又深刻犀利,用昆虫习性的视角去放大整个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愚民***策,使得读者轻松领悟其中道理又能深刻反思,将文章本身富含的难以言尽的意蕴理解透彻。而鲁迅实质上也做到了用最精准的“言”表达了“意”,避免了“文不逮意”或“言歪曲意”的情况。文章因为写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其中还表现出来的言意矛盾也在“因为禁忌而不明言说”这点,比如将逆历史存在愚民***策隐晦的用昆虫习性来导引文章的开篇。同时文章也在“为制造氛围使言意矛盾”方面有所体现,鲁迅将那些***府***派称之为“特殊阶级分子”或将那些愚民***策称之为“圣经贤传法”等,文章的深刻的讽刺意味也在其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鲁迅的文章,也许正是因为其中的言意与审美的矛盾而使他的文章更富有推敲性,所有的那个时代的观念因为人们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解读而更具有深刻性。
作者简介:
陈昱钰(1990- )女 广西梧州人。汉族。学历:本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汉语言专业200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