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支架”,是模仿建筑支架,提出的一种支撑教学活动的虚拟概念。依据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理解,分析了合理设置和使用“教学支架”,对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关键词:教学支架;最近发展区;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支架”,源于建筑行业的术语,我们称之为“建筑之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下***左)。楼房建造是主体。支架不过是一种临时性的、过渡性的辅助工具。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也是一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适时、适量的支持,随着学生学习的发展,这种支持就会渐渐地减少,直到学生解决了问题,学会了学习,就不再需要支持。这种支持师生教学活动的支架,我们就称之为“教学支架”(下圈右)。
二、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认识
“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提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它的宗旨是“教师的教(引导)应当走在学生学(发展)的前面”。为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提出了区分学生学习的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它由学生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学习者能够***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即为“最近发展区”。这一水平表现为:学习者还不能***地解决任务,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集体互动探究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解决这些任务。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理论依据的是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有效教学,实质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有效学习。
三、合理设置“教学支架”。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欲运用教学支架支撑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有效和高效,就要科学地认识、合理地设置教学支架。
现在,我们试***从建筑支架与教学支架的不同,谈谈自己的认识。
1.建筑支架从地基开始,随着建筑物的成长而率先成长。建筑支架的高度由建筑物的预期高度而定(***左①②③)。建筑物很难逾越建筑支架的高度。
教学支架则不然,并非从零开始(***右⑤)。教学支架辅助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找到学生生长点、需求点。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处,寻求架设教学支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2.教学支架要基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对于接受和预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而言,可以略高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右⑤⑥⑦)。
只有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学支架才出现在学生面前。但教学支架的基础,不能无限制的高,一定要落在最近发展区之内。
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学习其认知潜力之内的未学任务,使之成为新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在这样的循环中促进学生的成长。
以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的学习为例,经历了位移、速度的概念的学习,在尚未掌握加速度的概念之前,位移、速度的概念就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速度的变化率(vt-v0/Δt)、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vt=v0+at)、位移随时问变化而变化的关系(x=v0+1/at2)等知识就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时课堂教学的“教学支架”,就不宜到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等领域。
3.建筑支架的高度完全由建筑物的设计高度而定。正常情况下,要超过建筑物的预期高度。
教学支架要起到对学生适时帮助的作用――在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最需要帮助时提供适当的支架支持。
(1)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前置测试,根据学生学习的生成程度。架设适当的教学支架。
课堂教学设置教学支架,除了课前预置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临场状态,灵活机动地生成一些新教学支架,适时、适当地调整课前预置的支架,以便促进和拓宽学生有效学习的空间。也就是说,教学支架有些是预制的,有些则是非预设的。
在课前,教师设计一定数量的预期问题和教学步骤,是应该的。但若一味按照课前预设的问题和情境进行教学,脱离当前班级教学实际,就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师生教学活动的最优结局,是在学生学习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教学支架会逐渐淡出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淡出讲台”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否者,学生就不会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更不会养成终身发展能力。
怎么生成理想的教学支架呢?教师的鼓励、讲解、提问、提示、反馈、演示等都是支架!讲授本是支架,但是,如果不管学生现状.不顾学生的愿望和欲求,讲授就是灌输;如果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再讲则是一种支架。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时,引导学生发言,使教学互动恰到好处,这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架设了最好的教学支架。
4.教学支架支点位置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学生学习的发展变化,教学支架的支点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支架支点和长度的变化。随师生互动而变化(***右⑤⑥⑦)。
(1)在教学之初,教学支架是以概念的建立为服务对象的。但是在教学后期,教学支架就变得由现象认识和概念建立。转为方法和规律的应用。如果教学不能深入到规律的运用,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谈不上有效和高效。
(2)教学支架的长度,是随着师生教学互动的深入而逐渐变短。一般正常的情况是,学生的学习增长速度快,而老师的支架增长慢。
总之,通过教学支架的辅助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现有发展区”提升到“最近发展区”,教师也将学习的责任逐步从自己的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去,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应当适时、适当地设置教学支架。只有将教学支架设置在现有发展区的上方,并主体布在“最近发展区”,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支架的高度随学习的发展而升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实现高效。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议“教学支架”的生成与有效教学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