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帮助他们内化并运用这些词语是培养学生自主读书、自主习作的基础工程。但从教学现状看,有些老师割裂理解与运用的关系,理解时简单说意思,词义成了脱离文本的抽象符号;运用时机械地练习造句,句子成了脱离生活的文字组合。结果,学生接触的词语不少,有些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有些在心中沉睡,难以激活。可见,要将词语内化为学生的积极库存并随时迁移运用,还真得动点脑筋。
一、 在语境和生活的沟通中迁移运用
文章中的词语,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实践表明,语境不仅是理解词语的根据,而且是运用词语的样板。教学中可借用文本语境,再联系实际生活,寻找相似之处,运用词语进行描述。这样,语境的拓展,就沟通了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情境的丰富,就畅通了理解与运用的渠道,就能使简单的词语转化为语义、语境、语情的统一体,存储于学生大脑中,成为他们能力的一部分。如:《蒲公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第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对句中的“迷惑”,教者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虽然太阳公公再三嘱咐,但有一粒种子被金光闪闪的地方迷惑了,另一粒种子被银花朵朵所迷惑了。作者是怎么写它们被迷惑的呢?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生默读、圈画)
师:哪句话说明一粒种子被金光闪闪的地方迷惑了?
生:(读句子)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
师:其实那金光闪闪的地方是什么?(生齐:沙漠)里面真是金子吗?
生:不是金子,而是沙子,那里气候干燥,根本不适合植物生长。
师:对,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可是这粒种子不知道,认为去了一定会变成百万富翁。看来,它真的被迷惑了。知道了这些,你会对这粒种子说什么?
生:唉,告诉你,你被闪闪的金光迷惑了,那不是金子,而是沙子啊!
生:你不要被金光所迷惑,那里是沙漠,没有什么金子。
生:那闪闪的金光是能迷惑人的,你可要弄清楚,那是沙子,不是金子呀!
师:你看,这粒种子不动脑筋,被闪闪的金光迷惑了。(理解另一粒种子被迷惑,略)不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它们却认为是好地方,两颗种子都被迷惑了。回忆一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被迷惑过?
(学生沉思片刻后)
生:一次,我和表哥到大街上玩,表哥看到一些人在路边玩套圈的游戏,赢了不少钱,他也要去玩那个游戏。我说这是个骗局,不能被迷惑。他不听,结果,他身上的钱都输掉了。
生:一次,爸爸打开邮箱,看到一个漂亮的***标,被迷惑了,认为里面有好东西,便打开了,结果电脑中了病毒。
生:那次,我和爸爸到树林里去玩,我看见一个很漂亮的蘑菇,便迫不及待地伸手去采,爸爸告诉我,那是毒蘑菇,不要被它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听了爸爸的话,我没有去采。
师:是啊,生活中,有些现象能迷惑人,如果留心一点,细心一点,就不会被迷惑。
“迷惑”一词,对三年级孩子来说较难以理解,要他们联系课文说迷惑的意思,更是勉为其难。而在上述案例中,教者将“迷惑”的理解和运用有机地渗透到情境的想象再现、情境的联系描述中,自然而不露痕迹。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弄清种子是怎样被眼前的情景所迷惑的,借助种子的心理再现迷惑的情景;既而引导用“迷惑”对种子真情告白,表达自己对种子的关心;最后又联系生活,运用“迷惑”描述生活情景,表述自己对某件事的关切。这样,“迷惑”的内涵丰富而具体,就能有效地促进它的内化。
二、 在虚景跟实景的关联中迁移运用
插***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对一些意思抽象的词语,可引导学生观看插***,让词语的意思具象起来,利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双线并举,相得益彰。如:《西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自然段有这么一句:“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句中的“掩映”难以理解,一教师这样引导:
师:“掩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读读句子,然后看看插***,体会体会。
生:***中三个小岛长满了树,把岛上的一切都盖住了。
师:再仔细看,是都盖住了吗?
生:一部分盖住了,一部分露出来了。
师:(指着插***)你们看那个湖心亭,大部分盖住了,只隐隐约约露出一个角,这就叫“掩映”。(生若有所悟)其实,这样的画面能用“掩映”说好多句子,你能说吗?
生: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在绿树丛的掩映下,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生:树木苍翠挺拔,无比茂密,在它们的掩映下,小岛变得更加迷人。
生:来到小岛一看,这里野花遍地,绿树掩映,神奇异常。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回忆学过的《山行》这首诗的内容,能用“掩映”一词说一句话吗?
生:诗人站在山脚向上望去,只见山顶有几户人家掩映在绿树丛中。
师:说得真好!如今,我们的居住环境也可谓美不胜收,像本课描述的美景,《山行》描述的美景,比比皆是。你们能说说生活中你见过的这种“掩映”的情景吗?
生:在我们富泰华庭小区休闲的地方,樟树、槐树高大挺拔,游廊掩映在绿树丛中。
师:你们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真幸福呀!
生:我们学校的天趣园,杨柳婀娜多姿,东润亭掩映在柳树丛中,好像很害羞似的。
师:你的描述真精彩,你的想象真丰富。
“掩映”一词,初次接触后能自主运用的孩子并不多,重要原因在于词义抽象,难以用浅显的语言描述。上述案例,在借助插***展示词语形象后,教者引导用“掩映”自我描述小岛的景色,既而又叙述《山行》和生活中的场景。相信有了这样的引导,此后阅读中出现“掩映”,学生大脑中自然会勾画出相关的情景;生活中出现相关情景,学生脑中自然会跳跃出“掩映”这一词语。
三、 在朗读与表述的联系中迁移运用
有些词语,一味借助语言传达意思,往往是教者越说越玄乎,学生越听越糊涂。为此,可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活灵活现的表达,促使学生去真切地感悟词语,读出词语的“味道”,“味道”读出来了,词语的意思也就能领会了。在此基础上,提供相似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词语,便水到渠成。
如:《学会查“无字词典”》(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最后这么叙述:爸爸意味深长地对聪聪说:“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词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为让学生具体理解“意味深长”,教者以“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师生演读”等方法,再现爸爸对“我”说话的情境,把爸爸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语气的把握、语音的控制、心理的体会尽力表达出来。通过不断揣摩,反复练习,学生一个个都能“意味深长”地“说”这句话了,对“意味深长”的意思虽不能言传,但都意会了。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情境,进行“意味深长”的表述:① 小明做作业时粗心,老师会怎样“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呢?② 王小刚不爱惜学习用品,爸爸会怎样“意味深长”地教育他呢?③ 李英常常与同学闹矛盾,妈妈会怎样“意味深长”地对她说呢?④ 评选三好生时,投小兰的票了,小芳没有举手。后来投小芳的票时,小兰不但自己不投,还叫身边的同学也不要投。老师会怎样“意味深长”地对小兰进行教育呢?
朗读指导,再现了文本情境;生活场景,提供了语言情境,为学生角色参与、真情劝说创造了条件。如此引导,对于“意味深长”不仅能够理解,而且能够运用了。可见,对小学生而言,意会是词语理解和运用的重要方法,它可引导学生进入语境,再现情境,并为相似情境的引入和运用创造条件。
四、 在肤浅向深刻的转化中迁移运用
词语的准确理解,是正确运用的前提。由于认识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理解词语容易浮于表面、望文生义。一旦理解有误,运用也必然出错。为此,对学生理解容易出错的词语,可巧用误导,超前调控,再合理引渡,促使学生对词义的把握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肤浅走向深刻;对词语的运用由错误走向正确,由呆板走向灵活。如:《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自然段中的“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金字塔的宏伟。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进而能正确运用,一位教师这样引导:
师:课文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金字塔的宏伟呢?请大家认真朗读,圈画出有关的词语。(生朗读圈画)
生:我觉得“巍然屹立”这个词语写出了金字塔的“宏伟”。
师:你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巍然屹立”是高高耸立的意思。高高的金字塔当然宏伟啦!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我觉得“傲对碧空”这个词语也能说明金字塔宏伟。武林高手笑傲江湖,说明武艺高强;埃及的金字塔傲对碧空,说明它高大宏伟!
师: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事物,你能用这两个词语来描述吗?
生:我们学校的善知楼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很有气势。
师:(故意夸奖)不错!
生: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的陶情楼掩映在绿树丛中。
师:(又是故意夸奖)好!(很快转折)能这样描述吗?同学们,请你们读读第3自然段,画出能具体说明埃及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的句子。
生:“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师:高146米多,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真是“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啊!同学们,我们学校的善知楼、陶情楼几层?大约多高?绕它一周,大约要走多少米的路程?
生:我们学校的教学楼4层,大约10多米高,绕它一周,大约要走200米的路程吧。
师:那你们觉得用“巍然屹立”“傲对碧空”来描写我们的教学楼恰当吗?
生:(摇摇头)不恰当,相比之下,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师:是的,那你们见到的哪些景物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描写呢?
生:上海东方明珠塔。
生:四川的乐山大佛。
……
学生对“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容易片面理解、简单迁移,难以理解词语的本质,难以准确运用词语。为此,在学生初步理解后,教者便由金字塔联系到教学楼,巧设圈套,轻而易举地带学生进入歧途。而在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描述时,教者话锋一转,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借助课文情境与迁移情境的比较,使学生具体而真切地感受到了“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与“金字塔”的本质联系,感受到了“金字塔”与“教学楼”之间的明显差异,从而明白了“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的用法。相信,这样的教学过程,定会连同“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的形象意义和真正用法,永远地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
【张怀秀:江苏省泰兴市教研室】
【唐有泉: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