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在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的同时,失业人口、失业率亦不断攀升。通过对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现阶段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失业;失业率;就业弹性系数;扩大就业
在十六大报告中,同志提到“就业是民生之本”,这说明日益严峻中的失业问题已经引起***和***府的高度重视。失业问题解决的结果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问题的解决通常是建立在对其客观情况有所认识,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也将由此入手探求解决现阶段失业问题的可行之策。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世界各国***府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失业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而我国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标准与此存在明显的差异,失业人员是指非农户口,在一定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因而,我国的失业统计仅仅包括城镇经济,无农村经济;仅限于有城市户口的经济活动人口,没有包括来自农村但实际常住城市的劳动力对象;仅包括在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人员,遗漏了没有正式登记的人员;同时也没有包括下岗人员。然而,只是从近年来***公布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数字看来,我国的失业状况也正在逐渐恶化。
另外,根据2006年***统计的数据,我国公开的城镇失业人口达833万人,失业率为4.2%,与2005年基本持平。总体看来,我国的失业人口从1995年的519.6万增加到2006年的833万人,失业率从1995年的2.9%增加到2006年的4.2%,失业人口,失业率都在不断的增加与提高。如果从世界范围来讲,4.2%左右的失业率应该说是不高的,而833万失业人口对一个13亿多的人口大国来说也无大碍;但这些***公布的失业人数仅限于城镇登记的公开失业者,那些农村的,没有去登记的,没有合同单位的,下岗的,以及新增的许多劳动力等等都没有包括其中,如此看来,我国的失业人口、失业率恐怕要比4.2%多的多,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跨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就业问题深层次矛盾也日益突出,使失业现象呈现以下特征:
1、经济高增长与失业率高增长并存,就业弹性系数开始下降。所谓就业弹性系数是指由国民经济变动带来的就业量的比例,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是0.303,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303万人就业。2005年,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下降为0.105。这是与传统的周期性失业现象不同的。
2、失业率不断上升,再就业率的不断下降,失业回滞开始出现。失业回滞是指由于失业率长时间居高不下,自然失业率开始上升的现象。前面已经叙述过我国的失业现状,仅城镇公开登记失业率就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再就业率却逐年走低,从1998年的50%下降至2002年的15%,近年来仍处于下降趋势。失业率上升与再就业率下降的共同作用导致就业弱势群体的出现。处于就业弱势的劳动者由于长期失业或者频繁失业,最终形成“失去信心的劳动者”,从而使得自然失业率上升,成为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一大障碍。
3、失业与空位并存,结构性矛盾空前突出。一方面劳动力总量上明显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级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技术型劳动力则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结构性失业的存在造成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障碍,进而大大削弱了企业进一步吸收就业的能力。
4、知识型失业出现并普遍化。我国高知识群体失业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1996-2005年分别为93.7%、97.1%、76.8%、79.3%、82.0%、90.0%、80.0%、70%、73%、72.%,如此大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高校的扩招,高学历的劳动力不断增加,原来基本均衡的供求关系被打破,高学历低工资,高学历低就业,甚至不能就业的非正常现象变得自然而平常了。人才资源的积压、浪费也使我们国家的失业问题变得更加棘手,更加复杂。
二、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
现代西方经济学说的失业理论始终围绕人口、市场、经济体制和***府***策四个领域展开讨论,本文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成因。
1、劳动力供给人口的扩大。劳动力供给量的迅速扩大是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基础原因。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8.7亿,每年新增数量不少于1000万。据国家***网站“就业形势分析”称2006年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峰值年。经济学家斯诺预测到2020年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将达到9.4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还将有数百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部分国有企业由于资源枯竭等问题不得不退出生产经营,同时又导致几万多职工退出劳动岗位。如此“开源节流”的劳动力供给对我国的就业造成,长期总量压力,成为我国失业问题的基础原因。
2、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是我国失业问题的直接原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指的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表现在就业方面就是建立健全的以劳动力价格即工资调节机制的劳动力市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市场失灵问题开始出现。从市场角度看,改革的深化对国有企业、集体经济单位存量冗员挤出效应增强,就业强势主体的“职业搜索”阶段延长,用人单位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宁愿支付较高的“效率工资”也不愿雇佣价格较低的就业弱势群体。二元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两个市场由于劳动力素质不同,劳动力价格不同很难沟通,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明显。
3、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是新一轮失业问题的原因。用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考察我国现阶段的移民经济,可以看到我国正处于二元经济中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阶段――传统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低下,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工业部门转移。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策过多侧重于城镇导致“三农问题”日益严重有着密切联系。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由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过渡,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没有提高,导致原有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新的就业机会尚未出现。具体到三大产业部门,原来是就业主渠道的第一产业开始释放劳动力;第二产业由原来的“短缺经济”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的“关、停、并、转、破”使得下岗失业人数急剧增加;说到第三产业,本来应该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但由于其发展缓慢,经济重型化严重,不仅制约了普通劳动力的就业容量,也压制了对知识劳动者的吸纳能力。
4、***府在部分***策安排上的偏差。***府在部分***策安排上的偏差是我国失业问题的***策原因。在投资***策方面,由于受到传统体制惯性支持的“所有制偏好”的影响,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及联营经济等是具有较高就业劳动力的经济部分。学者胡鞍钢认为,产业经济的垄断***策,特别是“国有经济长期垄断服务部门不仅阻碍经济增长、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还极大的阻碍了创造就业机会。”另外在教育***策上,仅仅单方面实行大学扩招,只能将就业压力推迟,并没有彻底的解决就业问题。
三、解决现阶段就业***策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了我国的失业现状、失业问题的成因,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加以解决呢?本文将从六点进行阐述。
1、就业优先。在当前这一特定期间内,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要优先于其他要素市场的培育,劳动者利益要适度优先于资本利益,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的***策成本要优先于其他财***支出给予安排,降低失业率的调控***策要优先于反通货膨胀的调控***策,就业岗位的增加要优先于社会收入水平的增加。
2、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就越大,增加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反之,企业用工越少,失业率上升。我国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合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3、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就业岗位。在企业规模上,扩大就业还是要靠发展中小企业。一是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客观现实的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一是要清除体制,使这些企业在税收、投融资、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并鼓励有条件企业做强做大;二是提供***策支持、税收支持等等,解决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建立其贷款主渠道,地方财***对小企业应实施减免***策,以促进其发展。在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和人员培训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拓出巨大的就业空间。完善就业服务体,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是***府基本职能之一,***府一方面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重返劳动力市场。
4、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必须改变目前失业保险覆盖面,经费来源单一,统筹范围小,基金提取比例低等问题。国家应该采取以下***策:首先,要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其范围应包括全民集体、个体、私营及三资企业的所有劳动者;其次,应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从长远看,应强化基金筹集,进行社会统筹,实行国家、用人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再次,加强对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保证其功能的发挥和增值;最后,应成立统一的社会保障机构,做到行***管理与资金的营运分离,并建立***的监督系统,确保所有款项花在失业人员身上。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保障体系是防止失业问题引起社会震荡的有效措施,是新型劳动就业体制建立不可或缺的前提。
5、组织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其就业转移建立良好的环境。首先,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向农村深度和广度进***,扩大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容量;其次,要推进城镇化建设。应集中才力和物力,重点发展县城和县城中心镇;再次,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最后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从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转移。
6、抓住国内外机遇和挑战,适时的推动我国的就业工程。入世和申办奥运的成功,为我们创造了难得的就业机会。我们应当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抓好软件质量的提高,开发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经营乃至全民的素质,在迎接机遇的同时,完善自我。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应当把就业摆上日程,将就业观念和理念融合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当中,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提高自己的竞争水平。
参考文献:
1、2003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2、扬宜勇.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胡鞍钢.跨入新世纪的最大挑战――中国进入高失业阶段[M].浙江出版社,2000.
4、程连升.中国反失业***策研究(1950-200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王承英.中国再就业[M].四川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7、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三联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公路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