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马克思来说,“人”一直是他研究与关注的重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就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探索的一个初步尝试。文章将通过对这一文本的考察,探究马克思类本质概念的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来源,分析马克思对二者类本质概念的超越。
【关键词】类本质;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
一、黑格尔的“个人是类”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认为“国家的成员是私人,而作为能思想的人,他又是普遍物的意识和意志。但是这种意识和意志只有在充满了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就是特殊的等级及其规定)的时候,才不是空虚的,而是充实的和真正有生气的。换句话说,个人是类,但是他只有作为最近的类才具有自己内在的普遍的现实性。”在黑格尔看来,整个世界只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历史,绝对精神是一种普遍的本质,普遍总是抽象的,为了认识和实现自身,它就必须把自身外化为具体的事物,以这个具体事物为中介,并在这个具体的对象中辨识出对象其实就是自身,从而返回自身。人的意识使人不再局限于单个的肉体之中,而是过着一种“类”生活即普遍的生活。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错误主要是将现象的矛盾解释成在理念中的统一,黑格尔只是把事物的单一性和普遍性直接对立;其次,黑格尔将人的本质看成是“自我意识”,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但是黑格尔所说的劳动还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劳动,因而归根到底黑格尔讲的人的本质还只是精神性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非是黑格尔所说的“自我意识”,而首先是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生活在世界之中。
二、费尔巴哈的“类本质”
马克思的类本质概念直接来源于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不是孤立的、彼此无关的个体,而是一种类存在物,那种使人结合为类的东西就构成了人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这种使人结合为类的东西是意识,“因为,如果是就自我感或感性识别力这意义而言,就根据一定的显著标志而做出的对外界事物的知觉甚或判断这意义而言,那么,这样的意识,很难说动物就不具备。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做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动物固然将个体当作对象,因此它有自我感,但是,它不能将类当作对象,因此它没有那种由知识得名的意识。”这种与动物的个体自我感不同的类意识就是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类意识,“动物只有单一的生活,而人却具有双重的生活。在动物,内在生活跟外在生活合而为一,而人,却既有内在生活,又有外在生活。人的内在生活,是对他的类、他的本质发生关系的生活。”因此他认为,人既是类的又是个体的,而类的一面是规定人的本质的主要方面。但是,费尔巴哈对人的类本质的看法是仍然抽象的,因为他还是受到了黑格尔思想的影响。费尔巴哈相对于黑格尔的进步之处就在于他把绝对精神“还给”了人,并借助于人的类本质思想超出了黑格尔。费尔巴哈认为只有那未被实践所“污染”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真正理论直观的对象,只有不进行实践活动,而从事理论直观的人才是现实的人。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自然界并不是一成不变、始终如一的,自然界是一种历史性的生成过程;他讲的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现实的人,现实的人应该是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人,这种现实的人无时无刻不在现实世界之中进行着感性活动。
三、马克思的“类本质”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他认为人同动物直接区别开来是因为人进行的是一种有类意识的生命活动、过着一种有意识的类生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实践活动表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从而将劳动理解为人的类本质,这种劳动是一种对象性的、自觉的、社会性的活动。只有通过劳动,人才能使得自己的“类本质”得以实现,才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去构造。”
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马克思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作为自然存在物而存在的,人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和改造对象,并且在认识和改造对象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类生活;其次,马克思将实践活动理解为人自由自觉地活动,从而将劳动理解为人的类本质,这种劳动是一种对象性的、自觉的、社会性的活动,只有通过劳动,人才能使得自己的“类本质”实现出来。马克思从现实的人、从现实的劳动出发,把劳动和劳动产品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并以此来认识和解释历史。总之,马克思以人的有意识的自由活动为切入点,揭示了实践在实现人类本质时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一条实现人类***和发展的现实道路――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 余源培,吴晓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费尔巴哈著.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作者简介:任娟(1990- ),女,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马克思的“类本质”概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