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礼”源于周代以前,算起来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了。
中国古代各种行礼的方式沿革至今,除了“鞠躬”之外,好像只保留下“作揖”了。现在,无论是春节还是其他传统节日,行“作揖”礼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特别是影视节目的主人公、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的示范,往往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但是他们不规范或完全错误的行礼方式误导了大批年轻的观众,并假以“标准的传统礼俗”向世界有华人的地区迅速传播。在北美华人地区过中国传统节日时,我曾多次见到,人们身着唐装互相“作揖”表示节日的祝贺。但是行礼的不规范,往往让人啼笑皆非。一是男人的手势很随意,有故作风雅之嫌;二是女人也行男人的“作揖”礼,不伦不类,让人感到十分可笑。
通常的“作揖”就是抱拳拱手,抱拳是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是将抱拳在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一般施于平辈之间。这种“左手抱右手”的作揖方式称为“吉拜”,《论语・微子》中就有“子路拱而立”的记载。反之,如果换成了“右手抱左手”,那可就变为“丧拜”了。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稍向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秋官司仪》还对前三种作揖方式作了诠释:“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
至于妇女的行礼方式,则与男子有很大区别。当然,替父出征的花木兰,与梁山伯比翼齐飞的祝英台,由于是女扮男装,模仿男人行作揖礼是不奇怪的。到了唐宋时期,民间白话小说有了相关记载,妇女相见行礼,往往是口称“万福”;后来人们把她们所行的礼也就叫“万福”了。所谓“万福”礼,即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半握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这种行礼方式,在京津地区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亲眼看到过,在过年、过节、祝寿等比较庄重的场合下,缠足的姥姥和我的母亲、大姨、舅妈之间都互致“万福”。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女人之间有互相“作揖”的礼俗。
不过,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曾提到,女子也行“作揖”礼,并指出:“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但是,唐宋以后流传于民间的白话小说并不支持这种说法。
宋代《京本通俗小说》卷十五中有《错斩崔宁》一篇,其中记载了当时男女相见各行其礼的情节:“那后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小娘子独行无伴,却是往那里去的?’小娘子还了万福道:‘是奴家要往爹娘家去。因走不上,权歇在此。’”从中可以看到,在当时,男女相见,男方“深深作揖”,女方“还了万福”。
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夜听琴》第三折,张珙见红娘,称“拜揖小娘子”,红娘唱“则见他叉手忙将礼数迎,我这里‘万福,先生!’”(注:自唐迄宋,汉人一般行揖礼,连带有叉手和唱喏。)
清代《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沈琼枝看见两人气概不同,连忙接着,拜了万福。”
这些例子说明,至少在唐宋至清代,男女之间就已经是各行其礼的了。
到了清朝,满族人成了统治者,他们的行礼方式必然反映在民间。满族男子向人请安时,所行的礼叫“打千儿”。《红楼梦》第八回就描述了“打千儿”的情景:“独有一个买办,名唤钱华,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儿请宝玉的安。”故宫元老朱家先生特别对男子请安姿势作了规范性的解说:“先端正姿势,如‘立正’的样子。然后向前迈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顿;眼平视,不许低头、扬头或歪头;双肩平衡,不许弯腰,左右腿的间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迈的自然距离,不可向后蹬腿。”在八旗人家,晚辈见长辈、平辈中幼见长,奴仆见主人乃至亲友相见,都行这个礼。在衙门或公共场合,在办公事的情况下,“譬如各部司官见堂官、在大堂上回公事或请画稿(即批示公文),则无论旗人汉人都行打恭礼,不能请安”。在社会上,譬如商人对顾客和东家都不请安,见面只能作揖。值得一提的是,满族人平日相见或送别时,主要施鞠躬礼与执手礼,入关后,礼仪开始汉化,逐渐在众多场合以抱拳礼等代之。
满族妇女请安的行礼方式与男子也不相同。女子的行礼方式十分优雅,即双手扶在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下蹲时腰要笔直,方显姿势端庄。也有人认为,行“蹲安”礼时,满族妇女也有的将唐代万福礼结合行之的,即女子双腿平行站立,两手握放于左腰间,膝略屈成半蹲状,身板要直。媳妇早晚向婆婆问好或见客时,均行此礼。现在,很多人认为京剧《四郎探母》“坐宫”中,铁镜公主所行之礼就是满族妇女所行之礼。这种以戏说史的作法,实在不可取。礼俗和穿戴是密不可分的。在南府的《穿戴提纲》中,对穿着已经作了十分科学的说明:在戏曲舞台上,作为清代时服样式而存在的“清装”所表现的服饰含义,渐渐脱离了仅仅表示清代人物的穿着,而是具有表现一切少数民族服饰的程式。由于程式已经戏剧化,尽管礼俗形似,但也难免增添了不少美化的成分,所以,铁镜公主的请安动作,不能作为满族礼俗的样板供人们模仿。
另外,满族的大礼是跪叩礼(主要是新年请安之礼),一般是老人坐在炕上,年轻人一跪三叩首。男子叩头时,手须扶地。女子叩头要复杂些,《清文汇书》云:“妇人满礼叩头,两手按腿三叩后,以手加额直跪着点头,如汉人跪拜之礼。”“以手加额”的动作,即用手按腿三叩首后,右手指(手心朝外)从眉上额头至鬓角连抚三次,然后点头目视长辈,然后起身。民间称此礼为摸鬓角礼、抚鬓儿。后来,以平辈妇女平日相见,抚鬓点头行礼,称之为抚鬓礼。此外,《宁古塔纪略》中对“抱见礼”、“执手礼”等有详细记述,本文不再赘述。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今人在继承传统文化时,不能凭空臆造,特别是媒体、影视作品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须严肃、慎重行事,否则造成混乱、误导,就十分令人遗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