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3月28日
地点:人人健康咨询室
专家:孙晓芳,资深心理专家,心理专栏作家
男人在职场打拼,多数很在乎“付出要有回报”。社会对男人的压力,是经济与地位的双重挑战。在人际关系中,权力之争随处可觉察到。加上男性本身雄性激素的影响,难免“血气方刚”、思虑过重。
这位40岁的沈先生,担任着中学副校长职务,在1年前因与校长关系紧张,出现心慌,四肢乏力,头昏出汗,手抖约半小时,自我调整后好转,后反复发作,持续20~30分钟可缓解。每次发作前均心情压抑、生气,4个月前再次与校长争执,出现惊悸、胸闷、气急、出汗、送到医院拟诊为“冠心病”住院,期间检查心电***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做CT、心腹B超、生化检查未见异常。***1个月无好转,后又服中药***也未见好转,只要看到校长就会立即出现腹痛、腹泻并伴有心慌、头昏感,回家未经特殊***就可好转。
经过咨询师的启发式谈话,还原了沈先生的成长轨迹:他自幼生活在本地农村,7岁前由祖母养育,上小学后才随父母生活。父母对他要求苛刻,遇到心情不好会无缘无故对他打骂,讽刺挖苦,感到恐惧无助和自卑,暗自发誓要考上大学,证明自己的能力。
师范学校毕业后历年来担任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升学率在当地处于领先。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副校长,与前任校长配合默契,暗自庆幸自己前途光明。1年前换了新校长,新校长沉默寡言,工作上没有特色,沈先生多次提出好的建议也没有得到认可。每次看到校长阴沉的脸就感到心慌、生气、出汗,每逢提出好的建议不予采纳心慌更加剧烈。
回到家里经常向妻子发脾气,妻子不想吵架沉默对应时,也同样会出现以上症状。在社会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争辩,当别人不和他辩论,就从内心厌恶对方,行动上与这种人拉开距离。
其症状的形成与来访者生活经历及人生态度有关:一方面在潜意识中对自我实现的愿望,但又无法控制学校出现的“领导无能”自卑现象;另一方面沈先生在意识及潜意识水平上对自我实现的愿望采取补偿的态度,表现为发奋学习,努力工作,出人头地,而在行为上采取逃避策略,因别人对他反应沉默,就与之保持距离,回到家里经常向妻子发脾气,常感到上级以及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无能”,心理非常压抑,预感到快要生病死去,出现心慌剧烈、胸闷、出汗、腹痛、腹泻,这是一种暗示和转化。
沈先生患上了焦虑性神经症。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沈先生在与交往人相处的过程中保持克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反过来影响他人的情绪,再进一步改变彼此的态度,最终达到以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目标才可实现。
咨询师在第一次***时间,通过聊天让沈先生: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来访者自由联想、宣泄情绪;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的意愿;并让他回家继续完成***作业,回想往事:寻找与校长、争论者、妻子等之间问题的规律及基本情况;与同事谈谈,看同事是如何忍耐校长的;与妻子沟通,寻找家庭支持力量。
第二次***时,咨询师通过交谈和前景展望的方式,让沈先生增加了更多时间让心中郁闷充分发泄出来;让妻子谈对丈夫的感受,促进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争取妻子支持;寻找自己对校长的认知态度是否有误;展望如果和校长、妻子和睦相处的景象是什么样,增强其改变现状的愿望及信心;学会放松训练方法、脱敏***。
第三次通过交谈的方式,让沈先生谈了***作业的实施情况,寻找成功的地方及成功的原因;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这次***结束的作业是:尝试在与妻子、校长相处的感受以及影响他们的态度。
第四次除了交谈以外,咨询师还采用了认知行为法,并让父母加入影响沈先生的行动中来。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巩固原有社会关系。
咨询师后记:
精神***要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他为什么那个样”的真正原因,设法将潜意识进入意识,通过自我认识,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挖掘深藏的潜意识,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患者借助于医生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底顿悟和认识自己;医生再加以疏导,使患者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