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动态能力内涵界定出发,基于位势(Position)、流程(Process)和路径(Paths)三要素模型,划分了动态能力中企业能力、感知能力、整合重构能力、吸收能力、网络协作能力的五个维度,并由此推导出了动态能力实现的五大途径。
关键词:动态能力;构成维度;实现路径
中***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动态能力理论建立在资源观与核心能力观基础之上,是为了在动态环境下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领先竞争对手而发展起来的。动态能力表现为一种动态的非均衡性能力,它持续不断地被肯定和否定,是培养能力的能力。
一、企业动态能力内涵及界定
Teece & Pisano(1994)最先提出了动态能力的理念,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的竞争能力进行整合、构建或者重置以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此后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遵从Teece的研究框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Eisenhartd和Martine(2000)从组织管理和流程角度,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利用资源的流程——尤其是获取、整合和释放资源的流程。Wang, Catherine. L. and Ahmed, Pervaiz. K.(2007)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不断整合、重新配置和更新资源,再创造自身能力的行为取向,提出企业的动态能力应该包括3方面的能力: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Gianmario Verona & Davide Ravasi(2003)指出动态能力是由知识创造和知识吸收、知识整合、知识重置组成。Tsai(2005)观点强调知识学习朝向持久性竞争优势的累积与知识价值的创造为动态能力。Winter(2003)提出,动态能力必须是一种可以反复执行的“惯例”,并认为动态能力来自于学习,它们是修正厂商营运惯例而形成的系统化方法。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需要强调动态能力的以下特点:(1)动态能力不同于基础能力,是组织能力中的高阶能力;动态能力是作用于基础能力的能力,对基础能力进行提升以匹配变化的环境,而资源位势对于动态能力是基础。(2)动态能力是植根于组织过程中的能力,动态能力融入在企业日常组织程序中,表现为组织惯例的集合。(3)动态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追寻新知识的过程,改变能力的结果是建立一套新的知识结构,即知识的吸收整合重构过程。(4)动态能力取决于市场机制密切相关,作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动态能力的稳定性随着市场动态性的增强而减弱,它的特点将随着市场动态性增强而变化,更加难以获得和保持。
综上,我们从企业动态能力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自然反应过程出发,得出本文对于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在已有资源(位势)的基础上,扫描环境并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组织及个人的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现有知识,实现企业各方面的协同,以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达到持续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的能力。
二、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
在早期关于动态能力研究的基础上,Teece,Pisano & Shuen(1997)给出了动态能力的3P模型,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环境适应机制,在现有组织支持系统下,对组织资源和能力进行组合、配置、整合的机制,其框架由位势(Position)、流程(Process)和路径(Paths)三个要素所组成(***1)。
***1三维学说的典型维度模型
资料来源:Teece, D. J., Pisano, G. &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在Teece三维能力构成模型的基础上,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基于三维度、四维及其五维模型的多维度学说。具体包括的环境洞察能力、价值链配置与整合能力、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维度(李兴旺、王迎***,2004);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和柔性能力维度(焦豪、崔瑜,2008);洞察机会能力、捕获机会能力和变革更新能力维度(刘智勇、姜彦福,2009);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Wang, Ahmed,2007);整合能力、组织学习能力、重构与转变能力3个(黄俊、杨柏、白硕,2008);市场定位能力、吸收转化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学习能力(张钢、徐海波,2006);资源位势、常规能力、组织学习和企业的模块创新(杨水利等,2008);吸收能力、转移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诚,2009);重组能力、市场导向、吸收能力、协作能力以及集体心理(Pavlou,Elsawy,2006);信息利用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内部整合能力、外部协调与资源释放能力(曹红***等,2009)等。
通过以上对不同为维度的整理,并结合本文对动态能力的定义可以归纳出企业动态能力的五个理论维度:1)基于资源的企业能力;2)市场导向的感知能力;3)整合重构能力;4)组织学习的吸收能力;5)网络协作能力。
三、企业动态能力的实现路径
1.资源位势与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是内生的和环境依赖的,形成的来源包括公司的资产(例如,技术的、财物的、声望等等)、演化路径(例如,内部学习)和管理的惯例。公司的资产即我们所谓的资源位势(Positions)。它是指组织在某一时点上拥有的不同资源组合的结构和存量,包括特定的技术、智慧财产权、互补性资产、顾客基础与供货商的关系等。
显而易见,通过对企业所拥有的资产的加强无疑会对企业的动态能力起到正向的加强作用,即资源位势是与企业的动态能力成正比的,资源位势越强企业的动态能力越强,反之亦然。资源位势是动态能力的形成基础,是企业参与动态市场竞争的基础与前提,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能够利用的资源总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增强资源位势的方法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可以加强技术的研究开发,取得领先与市场的技术能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利用,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正向促进作用,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以支持不同的创新模式,同时应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重视企业的资本经营策略,获得社会资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
2.市场感知力与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资源再配置能力,所谓的“再配置能力”是一种重新配置程序,且有能力响应环境变化的市场感知能力,使得企业家感觉环境变化、了解顾客需求的市场导向能力(Pavlon,2004)。在面对不同环境变动程度的市场下,厂商运用知识的集合能力、战略弹性、能力的配置、能力生命周期、能力层级的交互作用、重置资源的动态管理能力与管理组织间关系或厂商网络的能力等,都与市场导向的感知能力有关。
市场的感知能力包括机会辨识能力、适应能力和资源再配置能力。机会辨识能力就是德鲁克所说的“不断地搜寻变化,回应变化,把变化当作潜在的机会”的能力,机会辨识能力的本质就是企业家对以前未被认识到的市场机会的敏感机警。适应能力是厂商对市场机会的鉴别与资本化的能力,它是按照组织演化规律来发展的,并通过战略弹性来探索与运用,同时较高的适应能力则有较佳的动态能力。而有效地选择资源配置结构必须要先了解顾客需求与市场趋势,环境判断力、传播市场情报以及开始实施与行动,这是动态能力的核心所在。机会辨识能力、适应能力和资源再配置能力贯穿于市场导向的始终,它通过确认、传播与放大市场情报的杠杆作用来发现机会、适应市场、促进资源再配置。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市场感知能力通过机会辨识能力、适应能力和资源再配置能力体现在企业的动态能力中,提升这三方面的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至关重要。分析发现,有六种因素在影响市场导向的感知能力:(1)以顾客为中心;(2)分享相关情报信息;(3)合作协调的机制;(4)贵在实际行动;(5)组织学习;(6)强化顾客关系。加强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对于正向促进企业的动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整合重构能力与动态能力
Eisenhardt和Martin认为,动态能力的实质就是企业重构或者整合内部资源与能力使得企业的竞争力能够与外界竞争环境变化的要求相吻合。整合和重构能力是能力深度演化的最重要阶段,指企业创造现有新知识的新应用,并通过内外学习整合知识的能力。整合能力一方面获取和消化企业外部的知识,另一方面将其与企业内的知识、规则、职能和专业间整合。企业发现机会后,在组织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对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获得优势。资源需要不断的整合,因为能力最终被腐蚀、被其他更高的“学会学习”的能力所取代,所以理想的动态能力必须持续地拥有一种更新的动力,包括组织学习与组织革新,即通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及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所进行的交流、沟通以及对各种经营活动进行创新、变革以提高企业的效率。
Teece认为在发现市场机会后进行相应的资源组合、重构从而将潜在机会转化为企业的优势。作为一个动态能力,资源重构是难以理解、描述和复制的。资源重构能够提供战略柔性来适应环境变化以取得竞争优势。环境变化摧毁了现有能力的潜在价值,导致了核心僵化,这些僵化的打破需要剧烈的行为,逼迫组织去重新整合他们的现有资源,使之更好的与新的环境相适应。高速率变化的环境增加了资源重构过时的几率。在这种环境下,对于资源重构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基于以上的讨论,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资源整合重构能力,以提升自身的动态能力,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竞争优势。
4.组织学习吸收能力与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是一种内嵌于组织流程中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稳定的集体活动模式,使得组织能透过模仿或试验来重整组织的资源,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组织的竞争优势。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新的内、外部信息价值,并通过消化将之用于生产和服务输出的能力,即把它们转化为商业结果的能力,是一种“企业识别新价值的一种能力,识别新的外部知识并掌握吸收这种信息并将其最终应用于商业贸易……一种基于对知识预知并评估和使用外部知识的一种能力”。一个企业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将展现出向对手学习的迫切愿望、整合外部信息并将其转变为嵌入式企业内在知识。关于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显示在不同方面:(1)当面对不确定的时候,展现长期性资源承诺度(而不是一遇到失败就显示短期性或者变得更为保守);(2)从不同的伙伴和自我学习中开发新技术的第一手知识(而不是竞争性的模仿和二手知识);(3)在应用新技术的相关领域拥有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企业运用能力去获取外部的、新的知识,吸收已经存在且内在的知识,创造出一些新知识——这是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显示越多的吸收能力,则企业展现更多的动态能力。
5.协作能力与动态能力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动态能力的实现最终要通过不同部门的执行来完成,而这必然涉及到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如果各个部门各自为***缺乏基本的沟通交流协作能力,势必会造成工作的重复进行和组织资源(包括物力和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延缓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即降低了企业的动态能力,贻误企业的时机。因此企业的协作能力与企业的动态能力正相关。企业通过打破现有流程和职能部门的藩篱,发挥部门协作能力,组建跨功能团队并综合利用资源去完成任务。同时,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应该加强企业共同文化的建设,建立合适的组织管理机制,同时保证信息的流通,促进部门间的协作沟通,从而增强企业的协作能力。
企业的协作能力不仅体现为企业内各部门或员工之间的协作,也体现在不同企业间的协作,企业有效地将外部客户、供应商的需求、意见传递给内部相关部门,及时做出改进,从而增强企业对外的反应速度;加强外部合作,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实现运营、投资、管理和销售的协同,同样也是增强企业协作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Teece D.J.PisanoG.and 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Vo.l 18:509-533.
[2]Eisenhardt, K.M. & Martin, M.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0):1105-1121.
[3]Wang, C L,and Ahmed, P K. Dynamic capabilities: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9(01):31-51.
[4]Helfat, Raubitschek. Product sequencing co-evolution of knowledge, capabilities and produc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Vol.21:961-979.
[5]Winter S G.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24(10):991-995.
[6]Collis, D. J. 1994. How Valuable Ar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pecial Issue),Winter:143-152.
[7]罗珉,刘永俊.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9(01):75-86.
[8]杨水利,郑建志,李韬奋.动态能力关系质量与合作绩效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8,30 (19-20):133-138.
[9]曹红***,赵剑波,王以华.动态能力的维度: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01):36-44.
作者简介:沈锭荣,男,博士生,从事市场营销方向的研究。
王琛,男,从事战略管理、组织创新方向的研究。
项目资助:***项目(11YJC630199);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B-5400-11-003);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shwm0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动态能力维度及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