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位教学法专家。他继承、发扬了前人宝贵的教育和教学研究成果,又总结了自己长期任教所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套培养雄辩术人才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他在这方面所阐述的许多观点,不仅对当时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做出过贡献,而且对后世教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从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以激励原则反对体罚,启发诱导,防止学生过度疲劳,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这六个方面浅析了昆体良的教学法,旨在为当今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昆体良 教学法
昆体良出生于西班牙一个雄辩术教师的家庭,他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之上和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系统地总结了教学方法方面的经验。他对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所创立的教学法,他是西方第一位教学法专家,他的教学法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因材施教
分班教学有它的弱点,对全班进行集体教学时,统一的教学内容、方法、进度和要求会使学生的个性特点被忽视。因此,昆体良将希腊先哲倡导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继承了柏拉***、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天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具体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弥补班级教学的不足。他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心性各异。“各个人的才能的确有着不可思议的差别,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在分班教学的同时,作为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研究、了解他们的天赋、心性、个性特征,然后才能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倾向和才能,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一个高明的教师,当他接受托付给他的儿童时,首先要弄清他的能力和天赋素质”。教师在了解学生之后,应从两方面入手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第一,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昆体良认为,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千差万别的,不应当用同一个方法对待所有的人。第二,教师要善于使每个人在他最有能力的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应敏锐地观察哪些学生的天性乐于运用简洁优美的演说风格,哪些学生乐于运用单刀直入的、庄重的、和颜悦色的、猛烈的、华丽的或机智的演说风格,然后在教学中适合各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使每个学生能发挥各自的长处”。
二、量力性原则
昆体良是教学中量力性原则最早的倡导者。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在深入观察、了解学生个性及能力的基础上,奉行量力而行的原则。教学必须适度,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分量要适应儿童的天性,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避免要求学生去做力所不及的事,又不可让学生放弃力所能及的课业――“有两种情况必须尽一切力量避免,一是企***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一是让学生放弃力能胜任的事去做不能胜任的事”。因此,教师本身要小心谨慎,节制自己的力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在教育头脑尚未发育成熟的学生时,不要使他负担过重,要节制自己的力量,俯就学生的能力”,“正如紧口瓶子不能容受一下子大量流进的液体,却能为慢慢地甚至一滴一滴地灌进的液体所填满,所以我们也必须仔细考察学生的接受能力。他们远远不能理解的东西是不能进入他们的头脑的,因为头脑还没有成熟到能容受它们”。对此,昆体良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同一个走路很快的人,如果他恰好和一个小孩走在一起,他就会用手牵着小孩,放慢自己的步伐,不能走得太快,免得他的小同伴跟不上。”昆体良主张,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于智力差的孩子,要尽量适应其能力,以便按照自然的诱导对他们的智力加以训练;而对于天资优异的孩子,则应该让他们去学习一切知识和技巧。不同年龄时期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教育的能力,教育要切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教材不能过简或过繁。“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纠正错误要用不同的方法。作业的分量和改正错误的标准都应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但是昆体良也认为,即使儿童不能完全理解各门学科,教师仍应在儿童适当的年龄多传授给他们一些知识。“昆体良完全理解,教育必须自始至终适合学生的年龄。因为学生不能完全学好一门学科,就根本不教这门学科,这种做法是毫无道理的。幼小的心灵虽然不能理解全部灌输给他的内容,但至少能接受其中一部分,而且能进一步向着全面理解的道路迈进”。
三、以激励原则反对体罚
在世界教育史上,昆体良是最早明确提出反对体罚的教育家。他重视学校纪律,主张对学校进行严格管理,但坚决反对罗马教育界盛行的体罚之风,认为体罚的做法是下流及卑鄙的行径。用这种方法来驱使学生学习,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相反却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善于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昆体良指出:“有必要提醒教师注意,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如果过于吹毛求疵,学生就会丧失努力的信心,意志消沉。最后会憎恶他的功课,担心动辄出错,什么功课也不想做。”对于年幼的学生,在纠正他的错误时,“教师要尽量和蔼,不论对错误的纠正多么严格,也要以温和的方式进行。学生的作业有一部分应受到表扬,有一部分要马虎过去,有一些要重做时,一定要说出重做的理由。有时在隐晦难解之处要加上教师自己的批语以进行启发”。昆体良特别强调:“对于如此纤弱、如此无力抗拒***的幼年,任何人都不允许滥用权威。”因为,第一,体罚是“一种不光彩的惩罚,它只适用于对奴隶的惩罚,事实上它无疑是一种”。第二,如果申斥还不足以矫正孩子的过失,他就会对体罚习以为常。“如果孩子的倾向卑劣到不能以申斥矫正,他就如同最坏的奴隶,对鞭笞习以为常”;第三,“如果有人经常跟在他身边监督他勤奋学习,这样的惩罚就完全没有必要”。第四,幼年时使用体罚,一旦到了青年期,恐怖失去作用,就更加难以驾驭。“当你用鞭笞强迫儿童以后,待他到了青年时期,这种恐吓手段已不能再用,而他又有更困难的功课要学习的时候,你又如何对付他呢?”第五,体罚造成儿童心情压抑、沮丧和消沉。“当孩子受到鞭笞的时候,由于痛楚和恐惧,他禁不住要发出以后会令其感到羞耻的不体面的哭叫,这种羞耻心使他心情沮丧、压抑,使他不敢见人,经常感到抑郁”。从上述昆体良反对体罚的理由中,可以看出他对儿童的深刻了解、对儿童人格的尊重以及对正面教育的强调。
昆体良在公元1世纪就提出了反对体罚的主张,可现在某些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中,对学生的体罚仍然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家长的支持。这就说明,昆体良反对体罚的主张至今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
此外,昆体良提倡在教学中更多地使用表扬与奖励的方法。他认为尤其对那些脆弱、缺乏自信的孩子来说,赞扬能激发他们的斗志,激励能鼓舞他们上进。“我坚持认为这种方法能提供较之教师的训诫、教师的监督和家长的期望所能提供的更强有力的激励”。昆体良强调,赞扬比责备、惩罚更能促进儿童的学习,“赞许能激起竞争,他会感到,不及与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学生是可耻的”。因此,在教学中,当有的学生学习不认真时,昆体良并不去直接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当着他的面去赞扬另一个学生,以唤起他获得赞扬的愿望。不过在昆体良看来,赞扬激励时要掌握尺度,对学生的表扬“既不可吝啬,也不可浪费,因为吝啬使学生产生对课业的厌恶,浪费则产生
自满”,总之,要以促进学生上进为标准。
四、启发诱导
苏格拉底(Soerates,公元前469―前339年)的“产婆术”是西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起源,昆体良继承了这一思想,在公元1世纪首次在教育史上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深刻见解。在他看来,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各种知识,而且在于养成***的判断力、创造力以及其他各种能力。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昆体良认为,启发诱导的主要方法是提问。这种方法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要“善问”。在他看来,课堂提问是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雄辩术教师不仅要亲自给学生讲授这些功课,他还要经常向学生提问,以测验学生的鉴别能力。这种课堂提问还可以防止学生漫不经心,防止他们对教师的讲课听而不闻。同时,这样做就可以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而这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问答与讨论有助于组织教学、维持秩序,激发兴趣和发展能力。因此,昆体良将之称为“最诱人的练习”。他还主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二是教师要“善答”。他要求教师应当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回答学生的疑问时,语言应简单明了、确切,但也并非有问必答,可进行反诘,以利于启迪学生的心智。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还必须做出正确的评价,其评价的语言、态度均应严肃认真、公正而恳切;正面的指责宜少用,更不能因发问或回答不当去斥责学生。
五、防止学生过度疲劳
昆体良认为初等学校对儿童的教育不仅要重视思想品德和知识才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关心他们的休息和娱乐。学习与休息相间和变换课业相结合是昆体良教学法思想中极有价值的遗产。防止学生疲劳过度的一个方法是学习与休息相间。他主张:“对于一切儿童都应当允许他们有些休息,这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经受持久的劳累(即使是那些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东西也以轮换的休息而有松弛的时候,以便保持活力),而是因为专心致志的学习有赖于学生的意愿,而意愿是不能通过强制得到的。”对此,他进一步强调说:“如果学生的精力和精神因休息而得到恢复,他就能以更旺盛的力量和更清晰的头脑进行学习,而这种力量通常是不能用强迫得到的。”对于儿童的休息,昆体良坚持认为既要支持又要加强管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他指出:“应当给休息规定一个限度,否则,你不让他休息时,就使他产生对学习的厌恶,而过度放纵的休息则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防止学生过度疲劳的另一个方法是变换课业。昆体良反对强迫儿童长时间地学习单一教学科目的做法,认为这最易造成儿童身心疲劳,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降低教学的吸引力。“难道有任何一个学生能够持久地专心致志而没有疲倦的时候,如像眼睛能持续地看着同一目的物吗?”他指出:“一件接一件地做许多事较之长时间做一件事要容易得多。”“如果一个人整天只听某一学科的一个教师讲课,不论这是什么学科,谁不会被弄得头昏脑胀?如果变换课业,精力就可以得到恢复。正如食物一样,食物多种多样,食欲就旺盛,吃起来也较之单吃一种食物更为惬意。”因此,昆体良极力提倡多学科并进的教学方法,即将一天的时间加以安排,使不同的课业相互交替,使学生在每一课业开始时都感到新鲜,重振精神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的作用,提高其学习效率,也可以满足学生发展多种心智能力的需要,使他们同时学到多种知识。
六、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昆体良主张通过游戏、发展创造力和竞争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适合儿童天性自然发展的民主思想出发,昆体良把游戏作为重要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游戏是最符合年幼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在游戏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也能毫无保留地按照本来面目表现出来”,教师可给予及时的引导与教育。游戏不仅有德育的意义,还有智育的价值。昆体良指出:“我不会因学生爱好游戏而感到不高兴,那是天性活泼的标志。有些娱乐有助于发展敏锐的智力。”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与此相反,“那种总是迟钝麻木、没精打彩的、甚至对那个年龄所应有的激动也漠然无动于衷的学生,我是不指望他能热心学习的”。昆体良极力推荐“人们常用的一种刺激儿童学习的方法,这就是将有字母的象牙人像给他们玩,或者将他喜欢摸一摸、看一看,能叫出其名称并可使他增加愉的任何东西给他玩”。此外,昆体良认为开展比赛、轮流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之类的智力游戏,是娱乐活动最理想的形式。为了造就一个未来的雄辩家,昆体良希望他们在“童年时代要经常表现出勇敢、创造力,以创造为乐,虽然他们可能缺乏正确性和精确性。过头的精力旺盛是不难纠正的,麻木不仁则是不治之症”。所以,他真诚地希望年轻的学生能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昆体良认为,对初等学校的教师来说,其重要职责就在于培养儿童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切不可事无巨细地传授知识,束缚住他们的手脚,而应给学生思考和***地获得知识的余地。“我们可以向空中的飞鸟学习。它们衔来食物,分给幼弱而羽毛未干的小雏,但是,当小雏长大以后,父母就在它们面前飞翔,教给它们走出鸟巢,在附近学飞。然后,当它们证明力量已经足够的时候,就让它们自由地飞向天空”。昆体良说:“有时,要完全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否则他们就会养成事事依赖别人的坏习惯。这样他们就不能学会自己努力表现出创造性。”他很赞成“变式”教学,即在不违背作者原意以及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把教学内容打乱,给学生提供变式,让他们自己去组织和编排,认为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力与概括力。昆体良还主张,竞争是教学的良方,也是学校教学优于家庭教学之所在。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表现分成等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竞争,胜者给予荣誉,败者给予鼓励。学生有了“成就感”,就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他认为要经常开展学习竞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取得好成绩、获得他人赞扬的机会。他说:“每个学生在班上的名次并不是一次确定了就永久不变的,每个月都给失败者以再次争取获胜的机会。这样,在前几次获胜的学生不敢松懈自己的努力,而不甘心失败之心激励着未成功者努力争取荣誉,洗刷掉自己前次失败的羞耻。”
参考文献:
[1]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藤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3]吴式颖,钟印良.外国教育思想通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刘秋云.昆体良教学法思想浅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
[5]刘振天.昆体良教育艺术观概述[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4,22.
[6]季美.试论昆体良的教学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