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怎么成功的”
最近,在美国,一本名为《孩子是怎么成功的》书引起家长和关心教育人士的热烈讨论。书中通过引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孩子要成功,智商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孩子身上具备的某些品质。这个话题也许对家长来说并不新鲜,不过因为这本书,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讨论与思考:
1. 哪些品质对于一个人很重要,究竟哪些品质需要家长着力培养?
2. 对于还没上学的孩子来说,品质培养这个话题是不是太早?
3. 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品质呢?
第一个问题,有一个现成的答案供参考,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列格曼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提到24种品质对人的一生都很重要,通过研究,量化,测试,最终浓缩为7种重要的品质:坚韧不拔、自制、热情、社交智商、感恩、乐观、好奇心。
第二个问题,品格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否太早,取决于父母怎么做。我的看法是品质的形成肯定不是通过老师或父母灌输的,而是需要通过孩子自己的体验,在经历中逐步形成。那这么说,家长是不是就无所作为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下面,我就用我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来现身说法吧。
作为心理学博士,我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品质
第一步:在具体的事例中帮助孩子理解自制力
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是具体思维为主,所以我们要在具体事情里介绍品质的概念。在我们家,自制力是很重要的一个品质。从孩子3岁多起,我就一直在向孩子介绍自制力。举个例子,滑滑梯时,大家都想滑,你推我挤,谁都玩不好,而且不安全。所以你要等一等,等轮到你的时候再去玩。这个世界不是以你为中心的,是大家的,很多你想要的,你想做的,可能不能马上得到,可能不被允许做,所以有时候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这就叫自制力。当然,我不是凭空介绍,当孩子在一些情况下表现出自制力时,比如,买冰激凌的时候排队等待,和小朋友轮流玩玩具等等,我就对他们说:“对,这就叫自制力。”这对他们理解自制力,以及将这样的行为发扬光大有帮助。
第二步:积极强化,帮助孩子建立联系
孩子在生活中逐渐学习,我们要在具体的事件里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行为和过去成功体验的联系,自己的具体行为和抽象概念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性循环,孩子能逐步在行为上体现一些品质。有一次,3岁多的小宝发烧了,我们去看医生。做常规检查时,耳鼓看不清,被耳屎遮住了(医生需要排除中耳炎)。医生拿来工具要把耳屎挖出来。小宝在医生看耳朵时就不高兴了,有点不配合。医生把工具递给小宝,让他拿在手上玩一会儿,让他把手指握成一个圈,把挖耳朵的工具放到圈里,轻轻地挖,告诉他:“我待会儿在你的耳朵里就这样轻轻挖。你不要乱动,你要是乱动,可能会把你刮伤。坐着别动,我很快就挖好了,不疼。”(好的儿科医生都是这样,通常会告诉孩子我将要做什么,让他了解并且有心理准备)小宝居然听进去了,点了点头。医生开挖了,小宝明显很紧张,肩膀、手臂都有点抖。我一边抱住他,一边鼓励他:“你做得太好了!谢谢你一动不动地这样坐着。这个就叫做自制力啊,我想你会是今天最好的病人。”小宝虽然紧张,但是一直没有发出声音,也没有乱动。终于挖好了,医生也看到耳鼓了。小宝含着泪提醒我们说:“我是今天最好的病人!”我赶紧夸他:“是的,你这次真的表现出非凡的自制力!”
我的鼓励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很具体地告诉他:“你这样的行为表现出自制力。”这相当于给他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定义。一个3~4岁的孩子体验并认识了:“哦,医生挖耳朵时我有些疼,但我能够不动,这样做是有自制力。”
陈博士笔记:
总结、解释孩子的行为并鼓励,原本很抽象的概念就和孩子具体的行为联系起来了,孩子不仅理解了概念,他的行为也受到了鼓励,当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家长再提到这个品质,他会回忆起这次成功的经历,自我激励,进入良性循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些品质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在行为上也会越来越得到体现。
3个早餐故事,教你发现品格教育的机会
基本方法了解了,接下来就是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教育的机会。我一直很赞同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人如果有积极的态度和品质,会从积极的角度去解释困难和挫折,并从错误中学习,解决问题,下次会做得更好。所以我很想培养我的两个孩子有积极的态度和品质。这个目标很大,也是长期的,关键得在平时。
有一次早餐时间,大宝喝牛奶,他心不甘情不愿地抱怨:“妈妈,我讨厌凉牛奶!”(写在纸上觉得没什么,但当时他的语气是很不好的)我说:“你这么说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你不喜欢喝凉牛奶,想让妈妈帮忙拿去热一下,你就要好好说:妈妈,麻烦你把牛奶热一下。”孩子通过这样的对比,能够明白不同的言语和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感受是不同的,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积极的言行才能解决问题,才有好的结果。
一天,还是在分秒必争的早上,两兄弟起纠纷,小宝冲着大宝喊:“我讨厌你把盘子放到你那边!”我在百忙之中冲过去,跟小宝说:“请你好好说话。”小宝也知道这么说不对,改口说:“能不能请你把盘子放中间?”于是大宝就把盘子放中间,并且把自己的椅子往中间挪了挪。(有时候我会一人一个小盘子,有时候会忘了,但与其我再找一个盘子直接平息战火,不如引导他们自己解决。)
我立刻总结、解释他们的行为并鼓励他们:“妈妈很高兴看到你们能这么做。小宝,如果你有任何要求,请你好好说出来。你看,你好好说话,就能解决问题。大喊大叫,抱怨不能解决问题。大宝,我很高兴你把盘子放到中间,而且你把椅子也挪过来,这样你们两个都能够得到盘子,我很为你高兴,你积极解决了问题。”别嫌我嗦,这可是为以后好的行为播下种子。
再举一个培养孩子感恩的例子,感恩也是一个很抽象的品质和情感体验,怎么通过生活中细微的事情去实现呢?还是吃早饭的时候,大宝说:“谢谢妈妈给我做面包。”通常我会说:“不客气。”那天我说:“我真高兴你这么说。”这个回答和平时不一样,大宝问:“妈妈,你为什么很高兴呢? ”我说:“我很高兴你感激我的劳动,你这么想我觉得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两个孩子纷纷过来感谢我,拥抱了我。我高兴地说:“孩子们,我感到了爱。”在这件事情里,我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妈妈是普通人,妈妈也需要鼓励,也需要被认可。很多时候,承认自己是普通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来体贴自己,所谓爱的教育,感恩的教育也就在这样的生活点滴当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陈博士笔记:
生活即教育,品质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完全靠讲课、听课这样的方式进行灌输,或者把孩子送到某所教育机构进行上品格教育的课。对小孩子来说,他需要在生活中,逐步让孩子通过具体的事件和行为去体验和实践,逐步加深理解,并在行为上体现出来,从而为今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品质教育,就在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