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成本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1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精确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2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傅光明,2002);***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府官员“失节”,即造成的损失。其五是***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3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社会成本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用战略-机会成本决策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对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下进行物流自营或者外包决策提供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1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外包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于80年代中期提出,其观点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得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活动的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的业务表现。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包括物流外包在内的业务外包应运而生。这是因为随着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原来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不仅未为企业带来预期的利润,而组织规模的扩大反而导致企业结构臃肿,反应迟缓,资源未能获得最高效率的应用,企业开始重新配置供应链,企业的组织方式正是在这种整体战略设计下,围绕核心能力展开的。要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快速的研发能力、高质量高柔性的生产能力、完善发达的销售能力,全方位的物流能力,而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外包使企业能集中有限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这样,企业就突破了传统的“内部资源选择”战略。运用有限资源发挥自身最强的优势,以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各种社会服务部门之间的联合,增强企业竞争力。
2促使企业选择物流外包或自营的原因
欧洲目前使用外包物流的比例为76%,美国为58%,日本为80%,同时欧洲有24%、美国有33%的非外包物流用户已积极考虑使用外包物流。相比之下,我国的外包物流却门庭冷落。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比例只有18%,而商业企业物流第三方承担的更少,仅占总比例的5.9%。根据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2002年对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进行的调研显示,企业选择外包物流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占访谈企业的33%),然后是为了强化核心业务(占27%),第三是为了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占24%)。另一方面,不少企业选择物流自营的原因,首先因为自身已拥有一定的内部物流供应能力(占33%),其次是对目前的即L服务水平缺乏信心(占24%),再次是缺乏优秀的即L(占21%)。
3决策模型
在当前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有许多因素将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右企业作出物流外包或者自营的决策。对此,可以应用不少模型来进行决策,本文提出一种方法是首先运用战略一机会成本决策模型进行定性分析,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到最优决策。
3.1战略一机会成本决策模型
首先考虑企业物流系统的战略重要性,即识别物流子系统是否构成企业核心能力。识别标准如下:
3.1.1它是否是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它是否使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而难于为竞争对手模仿;
3.1.2它是否存在顾客可感知的价值,具有价值优越性?
3.1.3它是否覆盖了企业的多个部门或者产品?是否提供了潜在的进人市场的方法?
如果回答肯定则可断定物流子系统具有战略重要性。由于物流系统是多功能的集合,各项功能的重要性和相对运营能力还有差异,故需对物流各项功能进行分析。判断某项功能是否具有战略意义,关键是看它是否只被本企业掌握还是也被其他较多的第三方物流(TPL)企业掌握,如果几乎只有本企业具备该项能力,则该项功能具有战略意义,企业应该自营该项功能并发展它。否则的话,则可判定该项功能不具有战略意义,企业可以考虑外包。在对所有功能判断完后,应对可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整合,选择最优的物流运作方案。然后,看企业物流资源的机会成本有无竞争力,如果有竞争力就自营反之考虑外包。如果企业的物流系统是非战略系统,则在确定物流运作方案后,看企业是否具备自营能力,若企业具备自营能力,则看企业自营所需的机会成本是否具有竞争力,若具备的话就自营;否则外包仰L企业。具体选择哪种方式,根据成本决定。若企业不具备自营能力,则决定外包并根据成本选择TPL企业。
3.2层次分析模型
参考美国学者T.L.sat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Andyti。HierarehiealProcess),该方法在经济决策、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进行多准则决策中已获得成功应用。本文借助AHP算法,对物流提供商(本文把企业自身和外包物流企业均看成物流提供商来进认评价)的质量、成本、技术、交货期等因素进行非量纲化评价指标模糊描述,并且使用AHP法作综合决策,从而建立物流提供商评价指标体系和多级层次分析模型。
3.2.1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评价指标具有评价标准和控制标准的双重功能。本文采用如***2所示的递阶层次结构和全面评价指标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专家组的评价确定决策评价指标集)。该层次分析结构将考核物流提供商的n个因素,并将其按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条理化目标层、子目标层和因素层
3.2.2AHP法定量分析步骤企业的物流决策的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主要的步骤:
3.2.2.1由专家组成评审小组,确定影响决策因素,建立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3.2.2.2确定几个备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和本企业作比较;
3.2.2.3由各位专家对各个因素进行评比,确定其各级的判断矩阵;
3.2.2.4使用方根归一法,计算出单级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
3.2.2.5通过一致性检验,调整判断矩阵;
3.2.2.6由专家对企业和几个外部物流企业水平进行评价,根据权重,并运用加权平均确定各级的分值,最终确定决策的分值。
3.3AHP决策分析的实例
假设某企业正在进行物流外包还是自营的决策,该决策的评价指标若干,可供选择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是本企业和物流企业A。
3.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可以通过专家组讨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一般选择依据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3.3.2层次单排序(A一Bi判断矩阵见表1,B1一c判断矩阵见表2,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其他BZ一C,B3一C,B4一C同表2方法,分别通过一致性检验)
3.3.4最终决策层判断矩阵,Ci一D判断矩阵(见表4一表6,其余C4一CIO一D的判断矩阵同理可得,分别通过一致性检验)
得分如下:DI二0.2386DZ二0.761433.5结论根据AHP法的最终得分,可以作出决策采用物流外包。当然,如果有多个物流企业可供选择,则各企业有不同的Ci一D的判断矩阵,采用此法进行多次计算,然后比较,最终作出是自营还是外包;若外包,则该选哪个物流企业,扒而得到科学合理的决策。
4结论
本文结合战略一机会成本决策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AnalvticHierarchicalProcess),对供应链管理背景下企业物流自营或者外包决策提供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使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下进行的物流模式决策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MohammedAbdurRazzaque.Outsoureing。flogistiesfunerions:alireraturesurvey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eal,1998,Vol.28:89一107.
2p.Hu:。phreys,R.Melvor,puter,&Indus-trialEnglneering,2002,42:567一585.
3Davidsimehilevi,philipKanminsky,EdirhSimehilevi.DesigningandmanagingthesupplyehainM.China,Shang-hai: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4田宇,龚国华.第三方物流决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0,1:33一35.
社会成本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各级***府间的税收竞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学界及实务界对税收竞争褒贬不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府间税收竞争的理论基础等问题存在认识上的误差,忽视了我国业已存在的***府间税收竞争的实践基础。为了正确处理各级***府间的税收竞争关系,展开有效的***府间税收竞争活动,本文试***阐释***府间税收竞争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以澄清有关问题。
一、***府间税收竞争的理论基础
(一)税收竞争的内涵及外延通常说来,税收竞争是指***府间为增强本级***府(及其所属部门)的经济实力,提高辖区(或部门)福利,以税收为手段进行的各种争夺经济资源及税收资源的活动。税收竞争是***府间竞争的重要内容,是制度竞争或体制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国内***府间税收竞争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上下级本论文由***府间的竞争、同级别***府之间的竞争以及一级***府内部各部门的竞争,它主要通过税收立法、司法及行***性征管活动来实现。
(二)公共选择的非市场决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作为非市场决策(***府决策)的经济研究,成功地将“经济人”假设成功地引入了***治学领域,认为各层次***府的行为同样是符合“经济人”模式的。尽管***府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在行为活动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府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它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①),但是***府同样要受到“用脚投票”(VotingbyFeet)的约束。在这个“准”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级***府同样必须具有竞争意识,需要努力改进***府工作的效率,从主观到客观真正造就一个更能谋求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府。税收竞争作为***府间竞争的主要工具,在保持和创造各层次***府的竞争力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受到各级***府的青睐。
(三)财***联邦主义的财***分权理论财***联邦主义(FiscalFederalism)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形成的财***分权理论(FiscalDecentralization),它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去寻求为有效地行使财***职能所需的财***支出和收入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府之间的最优分工。它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中央***府必须单独行使财***的收入分配与宏观本论文由调控职能,但就财***的资源配置职能来说,一个多级***府的财***体制却是合理的。
②在“经济人”理论的框架下,中央***府与地方***府都是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具有相对***的经济利益,各方为寻求自身利益而展开的竞争能够实现共同的利益,即从“自利”向“利他”转化。多级财***体制及相对***利益的形成是各层次***府展开税收竞争的前提。多级财***体制及***利益的形成要求各级***府为了实现其目标,获得更高的***治支持率,需要占有更多的***治资源。通常来说,***治资源的获得必须依靠一定的经济资本论文由源,这就是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各层次的***府为争夺经济资源和税收资源的税收竞争便逐渐展开。
(四)演进主义的制度竞争理论建构主义学派认为,在新古典主义的框架下可以由“经济人”通过成本利益分析选择出有效的国家***治经济制度。而演进主义理论认为,个人理性在理解它自身的能力方面有一种逻辑上的局限,这是因为它永远无法离开它自身而检视它自身的运作。因此在演进主义者看来,社会活动的规则(包括***治经济运行体制)应当由社会活动中的博奕尤其是重复博弈来产生。简单一点说,就是社会活动主体间的竞争产生活动规则。竞争不仅是在特定秩序下的活动,竞争活动本身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在平等市场环境下的竞争能够本论文由保证生命力旺盛的制度胜出,使之成为社会活动者共同遵守的规则。***府间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制度竞争或体制竞争,它突出了内在规则和外在规则体系对于各辖区的成本水平以及辖区竞争力的重要性。
正是这种竞争成为转型期***府运行体制有效性的裁判。***府间税收竞争作为***府间竞争的重要内容,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为各层次***府获得一定的经济资源及税收资源,而在于它是高效率制度的发现者和维护者。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强制性制度变迁存在一个“诺斯悖论”,而***府间的税收竞争则构成“诱致性”变迁或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中央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可能真正实现其目标,而税收竞争作为制度的发现者和维护者反而更容易实现转型期的制度选择,从而构成财***分权制度完善的外在条件。①
二、***府间税收竞争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治经济制度急需实现转型,财***制度不断实现分权化,伴随财***分权的深化地区间经济竞争也不断加剧。其中,加快***治经济制度的转型使有效的***府间竞争(包括***府间税收竞争)成为现实需要,80年代以来的财***分权实践则为税收竞争提供了适格的竞争主体,而地区间经济竞争的加剧则使税收竞争的作用更加凸现。
(一)***治经济制度的转型集中计划经济实践的失败使中国及东欧国家走上了实现***治经济制度转轨的道路,而经济制度的转轨在中国则先行一步。怎样摆脱集中计划经济运行模式的束缚,建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模式,是我国及其他转轨国家的重要任务。在这场转轨竞争中,谁能选择优质高效的制度,谁能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转轨,谁能及早实现制度的转轨就能成为优胜者。国际间的竞争是如此,国内各地方***府间的竞争也遵循同样的规则。在国内的***治经济转轨中,一般都是中央采取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通过推行一系列***治经济改革,引进大量优质高效制度以实现制度转轨。我国的改革开放大致上就是这种模式。
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无法回避“诺斯悖论”,不可能完全实现其改革的目的。为了实现***治经济制度的转轨,中央***府提出发挥地方***府的积极性,开始推动地方***府的自主性改革探索,以寻求改革的有效路径。地方***府的自主性改革探索,强化了地方***府的自身利益机制,逐渐形成了自下而上改革的“第一行动集团”。地方***府为了维护业已形成的自身利益,及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府间竞争由此而展开。这种***府间竞争围绕资本、技术及优质劳动力而进行,目的在于获取足够多的生产要素,谋求竞争制高点。而在***府间竞争中,本论文由税收竞争是其重要内容,它一方面通过税收竞争获取足够的经济资源和税收资源,另一方面利用经济资源和税收资源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谋求更丰富的经济和税收资源。
(二)财***分权改革实践自两步“利改税”初步建立我国的工商税收体系后,以税种来划分中央地方收入的财***体制正式拉开了我国财***制度的分权型改革,我国集中性的财***体制开始向分散的、分层的财***体制过渡。1994年分税制改革及对它的完善和补充,如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等,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地方***府对地区性事务的自主管理,财***分权改革进一步深化。伴随着分权财***体制的构建与“地方所有权”的确立,地方***府的资源配置权限不断扩大,特殊的地方经济利益逐渐形成。地方特殊经济利益的形成,使各地在经济竞争中拥有了相对***的竞争主体资格,从而为***府间税收竞争的展开提供了有效的竞争者。
(三)地区间经济竞争加剧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区间首先在吸引外资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措施、提供优惠条本论文由件以吸纳外国资本。由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及沿海开发区等在税收***策上拥有比较大的优惠,且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吸纳了我国吸纳外资的绝大部分。如,2000年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它投资3,702,825万美元,占东中西地区合计数4,204,386万美元的88107%。②同时,各地为争夺原材料等资源的竞争也逐渐升级。
在某些领域中,控制了原材料渠道,就能够保证在经济竞争中保持较大的优势。而欠规范的市场秩序又为原材料提供了条件,因而在80年代爆发了诸如“生猪大战”、”羊毛大战”、“蚕茧大战”等。另外,地区间区域分工的竞争也逐渐展开,各地为了在经济竞争占据有利地位,纷纷向“高新”科技行业靠拢,区域间经济目标同构化严重。国家计委的测算表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为9315%,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为9719%。
③经济竞争的加剧要求地本论文由方***府寻求有效的竞争手段,在以优惠***策获取资源的时代里,税收优惠***策无疑受到极大的追捧。因此,税收竞争在地区间的经济竞争中优势明显。要说明的是,税收竞争是在相关***府***策的辅助下发挥作用的。
三、影响我国***府间税收竞争有效展开的外部因素
(一)地方保护主义的兴起随着地方经济竞争的加剧,地方保护主义日渐兴起,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纷纷采用多种保护措施分割市场。法国经济学家庞赛的研究成果说明了中国国内市场的分割程度。庞赛发现,1997年中国国内省际间贸易商品平均关税为46%,比10年前提高了整整11个百分点。46%的平均关税相当于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关税,并且超过了同期欧盟成员之间的关税。美国经济学家阿伦杨也有与之类似的发现,在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国内各省之间劳动力的生产率和价格的差距拉大,而按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计算的GDP却呈收敛性,这正好与作为统一市场应该出现的情况相反。
④由此可见,随着财本论文由***分权运动的展开,各地不可避免的为着自身利益加强了对本地经济资源和税收资源的保护,由此导致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分割。地方保护主义是地区间经济竞争的产物,或者说地方保护主义是地区间经济竞争的一种表现,它的兴起使***府间税收竞争更加混乱。地方***府间的税收竞争本来是要发现和使用更有效的制度,但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却使之反而成为统一市场制度秩序运行的障碍。
(二)弱稳定的***府间关系建国以后,我国相继颁布了宪法及一系列法律准则,保证了我国***府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但是,由于受制于历史传统及现实客观因素,我国各层次***府间关系的稳定性还不够,从而影响到***府间
税收竞争的有效性。第一,由于深受悠久的中央集权制传统影响,我国建国后形成了单一制的***府体制,中央***府或高层次***府在国家的***治经济生活中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第二,我国缺乏地方自治传统,地方***府或基层***府往往依赖于中央***府或高层次***府。
第三,我国现有***府官员的考核与任免机制主要受制于中央***府或高层次***府。
①而在我国的现实***治生活中,中央***府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约束,时常对地方***府事务进行干预,难以保证各层次***府间关系本论文由的稳定性。在弱稳定的***府间关系下,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受中央***府的影响过大,常常危及地方***府积极性。首先它将影响纵向的***府间关系。由于中央***府难以得到宪法及有关法律准则的约束,导致其活动范围过于宽泛,常常超出其有效活动边界,造成越位。中央***府难以受到约束的超强活动能力及超宽活动范围,使中央***府同时扮演着“运动员”与“裁判员”的角色,破坏了中央与地方***府的平等竞争关系。其次,它将影响横向的***府间竞争关系。中央***府或高层次***府对各地的发展畸轻畸重,往往会损及地方***府的平等竞争权,弱化部分地方***府的经济竞争能力。由于我国现有体制下缺乏稳定的***府间关系和竞争性***府主体,导致我国***府间税收竞争还处于弱势有效性阶段,还不能有效实现转轨期***府间税收竞争的主要目标,即实现***治经济制度的顺利转轨。
由于缺乏稳定的竞争规则,***府间税收竞争无法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即没有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向社会利益的转化。而过分强调财***分权,地方***府对经济资源和税收资源的争夺过于惨烈,各地被迫卷入了地方保护主义和分割市场的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正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反对***府间税收竞争的主要理由,因为它确实扰乱了地区间的正常经济往来,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四、结论
尽管***府间税收竞争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府间税收竞争在实现***治经济制度的转轨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能够发挥各层本论文由次***府在寻找高效制度方面的积极性。因此现阶段的任务在于维护***府间税收竞争的良好秩序,规范各方的行为,实现***治经济制度的有效转型,而不是全盘否定***府间的税收竞争活动。
(一)维护良好的财***分权秩序尽管我国财***分权改革缺乏稳定的法律基础及理论基础,造成了财***分权过程中的某些无序化行为(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但是财***分权及由此而起的税收竞争却构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维护有效的财***分权秩序,主要是建立地方财***的有限分权模式,保证地方***府的分权利益不受高层次***府的干预,而这也是***府间税收竞争有效展开的条件。要保证我国的强势高层次***府不干预低层次***府的分权利益及税收竞争利益,就必须建立稳定的***府间关系,即构建稳定的***治法律制度以固化各层次***府间本论文由的事权及财权关系。
对此,可以考虑建立一种超稳定的双层约束机制,既约束中央***府(包括高层次***府)对地方***府的干预,又约束地方***府的非规范性活动。
(二)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分割,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有效的***府间税收竞争必须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的泛滥,而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及市场分割的有效途径莫过于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我国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运动中,可以借鉴美国的双层司法体制及其宪法中的商务条款。双层司法体制中,中央司法机构主要解决全国性的司法案件并对地方之间的案件纠纷有审判权;地方司法机构主要解决地方性司法纠纷。美国的商务条款则建立了中央***府对地区间贸易争端的专属解决权,我国的现实地方***府屡屡干预地区间的贸易。因此在我国建立类似条款,对于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可能会更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1]蒋洪1财***学教程[M]1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斯蒂格利茨1***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1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3]戴敏敏1一个市场还是n个市场?[N]1经济学消息报,(200211118-1)
[4]冯兴元1中国辖区***府间竞争理论分析框架[Z]1天则内部论文稿,2001,(2)1
[5]钱颖一1警惕滑入坏的市场经济———论市场与法治[N]1经济学消息报,2000-06-231
[6]韦森1注意哈耶克慎思诺斯[N]1经济学消息报,1999-01081
[7]周克清1论转轨期***府间的税收竞争及其有效性[J]1涉外税务,2002/03.
社会成本论文范文第4篇
何谓***府成本?我国管理学家何翔舟教授提出***府成本理论时给出的概念界定是:***府成本是***府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费用和开支,及其在管理社会活动中所引发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直接的、间接的负担;这些直接的或间接的费用开支和负担是可以通过***府的优化决策和行***管理行为加以适当控制的。我国学界在***府成本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出现了一批很有深度、很有分量并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价值的成果。其中,何翔舟教授在2001年第7期《中国行***管理》发表了《论***府成本》(《新华文摘》曾全文转载)一文,初步建立了***府成本理论,此后他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的“***府管理活动中的风险成本问题实证研究”,并先后在多家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行***成本及其治理》、《公共事物的高成本运作及其民营化改革》等研究论文,出版了《***府管理半径及其成本的研究》、《***府决策的机会成本问题研究》、《***府成本论》(合著)。此外,郭正平在当代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地方***府运行成本控制与核算实务》,贺新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重塑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等等,都是近年来研究***府成本的重要成果。在此前后,一批学者包括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府公务员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府管理成本问题,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对一些重要问题,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是从建立服务型***府、责任型***府以及和谐社会角度考虑的***府成本。如何翔舟教授认为,***府在管理社会活动中所引发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直接的、间接的负担,可以通过***府的优化决策和行***管理行为加以适当控制,并从***府组织与管理社会的基本职能、***府“生产”与***府成本的转嫁、控制***府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樊刚教授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也认为***府成本决定区域竞争力,并把***府效率、服务水平等与***府成本联系起来分析。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多数学者认同上述观点。
还有一些学者,是从***府行***支出的角度认识***府成本的。他们认为,***府所要关心的是自身在行***活动中的物质损耗情况,通过对自身组织的约束或自律,规范自己的收支。这样,***府成本就是***府最终消费支出的大小,研究***府成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用会计方法、审计方法来规范行***管理经费。
在何翔舟看来,之所以***府成本在非常广泛的领域存在,是因为***府是社会治理的特殊组织。企业家管理一个企业,他的成本就是企业活动中一切成本,而***府管理整个社会,其成本必然影响到社会,如果说诸如循环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治文明建设等和谐社会方面的问题***府不承担责任,那么与私人组织以外的所有问题都会成为“公地悲剧”。因此,他认为***府成本最主要的是机会成本而不是会计成本,包括***府对有形公共产品的决策与无形公共产品决策。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把一切社会责任都推在***府身上,既然是社会问题,社会组织都有责任,所以,***府成本概念不应当过于广泛。
社会成本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处理与传递已突破时空与地域的界限,网络化、全球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已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2000年以美国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烧钱”运动如瘟***一般传向世界各地,完全电子商务陷入了困境,在电子商务热潮回落之际,另一支电子商务生力***———传统企业却在悄悄地崛起。对于我国传统企业走电子商务之路,就有必要对电子商务进行重新审视,立足我国实施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传统企业怎么走电子商务之路,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对电子商务的再认识
(一)电子化是手段,商务才是目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给传统企业的竞争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但是,光有先进的技术、迷人的网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竞争地位,纵观几年来世界各国实施电子商务企业的成败表明,市场竞争的规则没有改变,创造真正价值的能力仍然是评判企业之间竞争胜负的标准。实施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建网站,宣传企业的形象和产品,更要利用互联网的电子化通信技术,进行商务活动和企业的资源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虽然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但它毕竟是通过网络技术对传统商务活动进行改造的产物。其主要作用是在于使商务活动更有效率,开辟新的销售市场,针对不同的销售对象制订不同的销售策略。因此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立足点应该是商务,而不是电子,对传统商务活动进行电子化只是手段,更有效地开展商务活动才是目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二)电子商务不是万能,没有电子商务万万不能
近十年来,飞速发展的国际互联网,促使了网络技术应用呈指数增长,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通过互联网开展商务的热潮,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公司争先恐后地上网开展电子商务。传统企业被人冷淡了,处于前所未有的寂寞,谈及企业发展,就是e化,电子商务似乎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希望,困境企业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企业进入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并不意味着企业能成功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拥有一席之地。虽然电子商务有利于企业获得先动优势,但并不能保证企业获得成功。网络的建立仅仅是使企业获得了竞争优势的可能,但并不能弥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弱势。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显然能在信息的传递、交易的方式、流通的渠道等方面比传统的商务活动更快捷、方便、简捷,可这些方式的改变对于企业间的竞争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像生产的核心技术、员工的经验、有效的后勤支持系统等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些关键要素并未因网络技术的应用而发生改变。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只是一种相对优势,虽然实施电子商务能获得一些优势,可这不一定成为核心竞争优势,因为竞争对手同样也可能获得同样的优势。此时企业要获得优势的途径在于企业如何将传统的资源有效地与电子商务进行整合。
毕竟电子商务是传统商务活动在计算机时代的一次创新,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是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手段,给传统企业的商务活动带来新的活力。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可以超越交易的时空界限,有效地将供应商与消费者连接起来,同时还能降低交易环节的成本,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共享,通过网络技术和EDI技术将企业内部的采购、制造、财务、营销等部门及企业之间形成紧密高效的联系。此外,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市场全球化,以美国为代表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的推广与普及,我国传统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实施电子商务也是必不可少。
总之,传统企业对电子商务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要被扭曲的市场信号所迷惑,认为实施电子商务可解决企业的一切问题,也不要因为我国电子商务还处于尝试阶段,而认为实施电子商务是十分遥远的事情、甚至不切实际。毕竟电子商务的优势决定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传统企业走向电子商务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因此,对传统企业来说,关键在于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应用方式,才能取得成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三、实施电子商务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实施完全电子商务主要还存在以下障碍:11社会信用:市场规则欠缺,消费者保护力度不够,市场交易中诚实信用度不高,全社会商业信用的缺乏是最大的障碍;21支付体系:目前,我国购货人主要采用货到付款的购买方式,信用卡在我国尚未普及,因此实现***支付还存在较大的困难;31配送体系:配送系统不健全,物资配送速度低,差错率高,各个配送点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且大量雇用劳动力,工作效率低下,使得商品的周转时间变长,产品的成本反而变高,商品的流通性受到限制;41地区差异:我国电子商务目前仅是区域性地集中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所形成的是一个区域性市场,此外,我国地区经济条件相差较大,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基础设施亟待改善;51观念障碍:在中国,大多数人还停留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购买原则上,对眼见为实的商品尚且存在疑惑,又如何相信网上的“虚拟”商品。此外,在通信设施、法制保障、融资渠道、信息技术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1995年开始导入电子商务的概念,最早的推动者是IT企业和媒体,后来***府部门、科研院所及许多企业加入对电子商务的探索与研究。随着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大型企业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加入电子商务行列中,现仍处于尝试与起步阶段。目前大多数企业采取完全电子商务模式,可失败的不少,成功的不多,表明现阶段我国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还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商业模式,因为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现状决定了传统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必须与现有的业务流程相结合的道路。
四、实施电子商务企业内部现状分析
(一)实施电子商务企业类型划分
由于不同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提品和服务的不同,对信息的反应程度不一样,所以不同企业对实施电子商务的敏感程度就有所差异,这种敏感程度可用企业对实施电子商务的速度和深度来判定。速度就是行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快慢程度,也就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该行业实施电子商务企业的数量状况、交易金额的大小。深度指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程度,也就是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质量,可通过企业供应链改造的进程情况进行衡量,决定了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所付出的代价。根据不同企业对实施电子商务的敏感程度,可将他们分成四种类型(如***1所示):适应型企业、摧毁型企业、迟钝型企业和互补型企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互补型企业是指能够利用电子商务全面改自己的业务流程,但是改造速度相对较慢,如零售业、出版行业的企业。摧毁型企业是指在目前的网络经济中,企业原有的核心业务可以完全通过网络技术,利用电子商务而进行,并且可以快速地实现电子商务,如金融业中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银行等。迟钝型企业是指虽然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但影响业务流程面窄,效果不甚明显,电子商务化进度较缓慢,如建筑行业的企业。一般来说,与信息服务相关的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敏感度较高,对信息依赖较强的企业往往会成为网络时代摧毁型企业,而那些对信息要求不高、自身改造力不强,而且外界对它冲击也不大的产业,通常可以归为迟钝型企业。
(二)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层次划分
鉴于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企***一步到位,跨越企业发展阶段,则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不同企业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不同,开展电子商务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样,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和高级。
初级层次: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信息是隔离的,不能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对信息的整合限于企业各部门之内。对于这一层次的企业,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电子商务奠定基础,如建立企业内部网———Intranet,利用网络技术,将企业内部各分支机构和管理部门连接起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内部信息传输和交流效率,降低管理费用,通过信息流来有效地配置资源,弥合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差异。中级层次:企业内部已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实现了信息流和物资流的互动,企业的内部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但局限于企业内部,缺乏与外部信息的及时传递及资源的充分利用。处于这一层次的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包含网络联盟企业、供应商、顾客、其它服务提供者的信息网络,实现电子商务在局部环节上的应用,如建立外联网———Extranet,进行业务伙伴间约定文件或单据的传输,以及市场调研、市场开拓、向供应商订货、开展售后服务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高级层次:处于此层次的企业最为成熟,已将整个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能够很好地进行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可以跨越种种业务,和外部网络联盟企业形成互动,这种层次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完全通过Internet进行,具有领先优势,应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与企业的核心能力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内部办公自动化和外部交易电子化连接。
五、实施电子商务的策略
传统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关键要从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企业的类型、实施电子商务的成熟程度及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特色,实施电子商务一定要与企业的业务流程有效结合,围绕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找出一条适合本企业应用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一)B2B作为首选类型
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社会信用不足、配送体系不完善、对电子商务认识不充分等问题,B2B形式的电子商务是国内大多数企业的首选。因为B2B商务活动只是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可在局部超越发展电子商务各种不可控制的障碍,此外,这种半开放系统环境中的不可测定因素较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就相对较低。
(二)先商务电子化,后电子商务化
传统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应立足于如何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实现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的结合,这种结合必须建立在传统经济的业务良好运行的基础上。发展电子商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存在不同的层次。目前我国传统企业大部分对信息整合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成熟度不够,业务流程活动还不能较好地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因此,从实施电子商务的进程上看,应是先商务电子化,然后实现电子商务化。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三)企业实施策略框架
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实施电子商务的策略就存在差异。结合企业类型和成熟度,形成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框架如***2所示:
11摧毁型企业:由于其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因而面临的竞争形势最为严峻,必须尽快实施电子商务,时间非常紧迫,否则只有退出或面临生存的危险。处于初级、中级层次企业应尽快信息与业务的整合,寻求与网络企业建立合作联盟,以加快电子商务的进程。
21适应型企业:其所在行业实施电子商务的速度较慢,对企业供应链改造所付出代价较大,这种类型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时间较为从容,但不可无动于衷,转化为摧毁型企业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要努力提高企业的成熟度,抓住时机,积极采取行动,加快网络技术在业务流程中的应用。处于高级、中级层次的中小企业可采取服务外包,大型企业可构建内联网、外联网、***网站,为业务活动提供服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31互补型企业:这类企业危机不大,可利用网络技术,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关键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发挥互补效应,努力实现***交易,离线支付。处于高级层次的企业可利用互联网进行B2B、B2C等形式的商务活动,实施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
41迟钝型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对他们似乎很遥远,可其未来命运也最不确定。目前可利用网络技术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如构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简单信息的),提高对外、获取信息的能力,适当时候,可尝试性地调整经营策略,为未来发展做出积极准备。
六、结束语
总之,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全球化竞争中,传统企业走向电子商务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传统企业实施电子商务,要有正确的心态,此外,在时间的把握和方式的选择上,各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全面规划,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开展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张炯.传统企业如何电子商务〔J〕.中外管理,2001,(2):24-25.
〔2〕易卫平,宋亦平,李鑫.网络时代的企业战略思考〔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0):17-20.
〔3〕郑友敬,[美]拉塞尔·派普.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决策〔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
〔4〕王学义,张永清,刘辉.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运作方案〔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吴涛.传统企业“触网”策略选择初探〔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4):36-42.
〔6〕孙健,林则夫.试论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0,(2):42-44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给传统企业的竞争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传统企业的商务活动带来新的活力。实施电子商务是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立足于我国实施电子商务存在的实际情况,传统企业怎样走电子商务之路,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社会成本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字:脚手架工程施工;技术要点;管理要点;
Abstract: The scaffolding is a commonly used tool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scaffold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scaffolding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sues that need attention, first from the scaffolding of structures on 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analysis of how structures can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the scaffolding; followed by data analysis, security technical points from scaffolding structures, fire safety, security checks, and programming of th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of scaffo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oints; Finally, the thesis process cantilevered scaffolding structures prone to problems, the analysis of the technical points in this process, by icon analysis, intuitive operation essentials reflected cantilevered scaffolding structures.Keywords: scaffolding construction; technical points; Management Guidelines;
中***分类号;TU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研究现况和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建筑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建筑行业脚手架工程施工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一项工程要实现工程正常进行、进度有效完成,选择脚手架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对于脚手架的选择和搭建的研究也是很多的,国外的一些建筑专家同样也有很多的研究,他们都是本着以安全为基础,降低成本为辅这样一个原则。大部分研究焦点都集中在悬挑式脚手架的研究上,这种方式主要的特点是钢管投入量低、工程的周期短,成本较低,这些特点使得脚手架工程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普及应用。
建筑安全目前在国内受到***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所以基于高层建筑常用的脚手架工程施工技术是高层建筑工作的核心,能否为建筑工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施工设施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种人身工伤事故告诉我们脚手架施工的有效实施,对于防止和避免不必要的工程责任事故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实际的脚手架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工程施工和工程操作,通过研究和分析工程实际问题,才能提高脚手架工程施工技术,多总结才能有经验。
二、安全技术要点分析
(一)悬挑脚手架搭设技术要点分析
本论文以脚手架搭建方式、位置施工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为案例进行分析。首先我们看悬挑脚手架,下***受建筑物平面效果的限制,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纵向布距是不同的,型钢的间距一般是在一米六以内,其中实际设计实施偏差应在五厘米以内,搭设时要十分关注纵横向的木杆和竖向的木杆的假设方式,确保主节之间要十分的稳定,杆件交错要十分的具体科学。这样可以增强脚手架的牢固性,挑架搭设的过程中要以第一步脚手架的步距一般情况下是从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挑梁的最下边开始设计实施的。
***1 脚手架搭建设计***
(二)脚手架搭设的安全技术要点分析
脚手架的基础必须经过硬化处理满足承载力要求,做到不积水、不沉陷,顶板基础的混凝土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才能施工。搭设过程中划出工作标志区,禁止行人进入,统一指挥、上下呼应、动作协调,严禁在无人指挥下作业。当解开与另一人有关的扣件时必须先告诉对方,并得到允许,以防坠落伤人。开始搭设立杆时应每隔6 跨设置一根抛撑,直至连墙件安装稳定后,方可根据情况拆除。
脚手架及时与结构拉结或采取临时支顶,以保证搭设过程安全,未完成脚手架在每日收工前,一定要确保架子稳定。脚手架必须配合施工进度搭设,一次搭设的高度不得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两步。在搭设过程中应由安全员、架子班长等进行检查、验收和签证。每两步验收一次,达到设计施工要求后挂合格牌。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风荷载是重要的水平荷载,是使结构产生内力和位移的重要因素。对于外脚手架也不例外,随着高度的增加,风荷载的作用会逐渐增大。在立杆的稳定性验算中,对于基本风压较大的地区,有风组合为控制组合,因此在分段悬挑时,应使上一步悬挑高度小于下一步的,确保立杆的稳定性。对于型钢悬挑梁固定端锚固点设置数量及设置方式应符合如下规范要求:型钢悬挑梁固定端应采用2个(对)及以上U形钢筋拉环或锚固螺栓与建筑结构梁板固定,U型钢筋拉环或锚固螺栓应预埋至混凝土梁、板底层钢筋位置,并应与混凝土梁、板底层钢筋焊接或绑扎牢固,其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钢筋锚固的规定。
(三)安全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1.明确责任
施工企业要完善重大事故问责制度,针对工程施工技术问题产生的事故要明确责任。通过工会成立专门的技术问题处理机制,设立技术处理小组,定期对所属项目的危险源进行检查。工程项目部一般也要定期对整个项目部的员工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和管理,通过教育员工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操作和施工,防止事故的发生。
方案编制
悬挑架施工时一般要提出一个有效的设计施工方案,这要求项目工程师参加的。需要指出的是,项目工程师依照工程要求设计施工***纸,评估小组进行方案论证和核算,监督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技术监督,符合条件的就进行下一步,不符合条件的坚决立即停止施工。
3.安全检查
社会成本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 披露 质量 诚信缺失 披露测量
一、上市公司内部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不真实的现象。会计信息的呈现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虚假宣传和包装上市的手段,骗取相关部门的材料审批和投资者的信任。这类上市公司通过宣传材料和招股说明等对本公司的盈利情况进行虚假宣传,对公司的利润情况进行夸大。这种现象导致投资者盲目投资最终血本无归。另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对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的披露刻意的夸大或改变客^事实,甚至对公司的利润率进行虚报和作假,通过这些手段对投资者进行误导,在募集资金的同时却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不及时的现象。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和法律法规,上市公司在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时,必须及时、有效,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保护广大的股市投资者的权益。举例说明,我国的银鸽股市上市公司在购买银广夏的股票时,投资金额超过上亿元,但是如此重大的购买项目并没有及时地对外界进行信息披露。举例说明的例子,虽然后来受到我国股市证监会的强烈谴责和相关制裁,但是相关责任人并没有得到惩罚,股市的利益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对投资者的投资也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此外还对公司的形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和内容不充分。上市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时,主要包括会计信息披露和非会计信息披露了部分。为了满足我国投资者对投资多样化的日益增长的需求,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与开发信息披露不充分。目前我国对研究和开发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并没有专门的相关规定,但对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开发活动进行监管,使其投资表格和利润表格的相关费用并没有被要求展示,因此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也并没有主动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公司的研究和开发相关费用。
2.对重大的投资项目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的成功与否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成败与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失误和错误的投资向项目有可能导致企业瞬间倾家荡产。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对项目进行投资时,在资产的附件表中的在建工程资产、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资产等项目并没有进行相关的信息披露。
(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较高。同传统的会计工作相比,在进行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新增加了很多成本,这些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以及国家的相关补贴和实施过程中的效益损失。所以,上市公司若想履行会计信息披露过程,就必须着重强调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的承担解决问题。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原因
从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的信息披露等相关问题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影响的因素是多样而广泛的。本论文从上市公司本身、会计***策、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信息披露的规范、审计质量和监管力度等方面,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跨级信息披露监管存在问题。当前我国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不健全,通过股东进行控制通常会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屡禁不止。由于公司董事会缺少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强力约束,所以董事会对信息会计的披露内容随意更改,甚至出现通过配合庄家进行炒作获利的不法行为。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当网络股票成为市场投资的热点之后,一些上市公司为了通过股市的波动盈利,虚假公告和信息。当这个投资热点逐渐降温之后,这些投资事项也并没有真正实现资金注入,而且公司也未对之前的虚假信息进行任何解释和说明。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意识不强。“改革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应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和重塑”。但是根据目前调查结果来看,现代化市场经济中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意识非常薄弱,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几乎不存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没有树立会计信息披露意识是财务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一是,尤其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出现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解决对策
解决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主要包括***府和相关服务、监管部门,同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其他公司和公司本身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三个方面。本论文从公司自身的角度展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并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法和方案。基于公司治理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完善财务信息披露控制方法,增强诚信度。凡是涉及财务信息披露的财务及先关工作的授权的法律责任、程序控制、相关权限和包括范围等因素,该企业的各级部门和管理层都要在授权范围内行使和承担相关财务信息披露财务信息披露责任,相关经办财务人员也要在相关业务框架内进行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办理。
社会成本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成本会计的定义及传统成本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后阐述了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新趋势,它所发展的新趋势有:时间驱动作业法、弹性边际成本法、资源消耗会计。有了新的趋势,必然也会有与之对应的良策,那么它的对策就有:效益成本法、节能降耗法、使用软件管理方法等。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个经济范畴,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产主义商品生产时,对成本的含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就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就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产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很多人都认为:成本就是产品的成本,其实不然,产品成本属于成本,但成本并不等于产品成本。成本涵盖了产品成本、期间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相关成本、可控成本等各种具体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因此,经济学家将成本的定义进一步拓展,认为凡是经济资源的牺牲都是成本。成本包括支出成本和机会成本。支出成本是指现在、过去、未来的现金流出或实物消耗。机会成本是将所放弃的资源用于可能实现的收益。因为机会成本不能被很好地确定和计量,会计系统重点还是记录支出成本,但是机会成本不可或缺,在制定决策上要认真予以考虑。
综上所述,成本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管理的需要就不同,相应的成本含义也会随之变动。但是在成本的演变进程中,有两个基础特征始终不变:一是成本是以某种特定目的为对象的。目标满足于管理需要,可以是有形或无形的成品,也可以是某种特殊的服务。二是成本是为了实现这种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消耗,没有目地的消耗是一种损失,不能称之为成本。另外基于一个重要的会计特征,即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成本还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否则就无法进行成本的核算。
一、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系统是指构成成本要素的有机组合,以及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但传统的会计系统存在许多弊端。
1.成本信息失去了相关性。这是因为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无法对经营决策者提供充分的成本信息,即经营者手头的成本数据与现场的经营活动变得不对称。因此,最需要成本会计信息的经营者,反而对成本管理数据产生了一种不向荣的感觉,从而使这些数据失去了相关性。
2.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难以观察到制造环节的成本形成过程。
3.从传统产品成本中无法获得制造缓解的信息。
4.无法有效地将成本信息应用于管理。
5.成本信息的“质”不明确。传统成本核算系统提供的成本数据,其提供的是置换成了货币价值的定量信息而不是质量信息。因此,需要对成本状况进行判断时,经营者不得不依赖于金额的高低来做质量好坏的评价。
6.难以计算出正确的成本。
7.业务活动、数据处理系统以及与财务会计的协调的不充分。
8.经理人员的不懂行导致对成本信息的不理解。
二、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之一: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就是采用估计的工作时间来计算作业成本,而不是以调查确定的工作时间来计算基础。其做法就是,在实施将一个责任中心的成本分割为若干作业时,放弃追踪而采用估计,这种估计与上述的方法不同。它仅向经理人员进行估测,不是像过去那样,按员工调查来确定分割比例。
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之二:弹性边际成本法
这种方法和前种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该方法下的成本中心的划分和成本分配更能够反映出一个部门的责任,从而有利于加强责任控制。
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之三:资源消耗会计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它在非金额方面,应用基于量化的产出消耗、因果关系的关联性,将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归于“结集点”;为了与计划数量或者标准数量相比,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有助于负责业务活动的经营者进行成本管理。
三、成本会计发展的对策
对策之一:效益成本法
所谓的效益成本法,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成本是否发生、发生范围、额度及其分配去向的一种现代成本计算方法。它的内容如下:
1.分析成品生产过程中各种消耗对企业内部可剂量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确定各种效益成本和投资成本等。
2.确定耗费效益系数控制支出,同时确定效益奖励率提高效益。
3.采用经济效益剖析法确定立项核算的效益成本。
4.确定效益成本的支出方式。
5.设置专门账户汇集各种效益成本,然后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支出进行结转。
它的主要特征有五点:
1.耗费同效益挂钩。
2.成本核算对象既不是产品,也不是责任单位,而是立项的成本性效益。
3.核算具有阶段性。
4.核算具有辅。
5.核算对象与管理目标相统一。
对策之二:节能降耗法
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是成本会计管理的一项目标,而节能降耗又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面。所以,节能降耗是解决企业能源效率低下的首要问题,是优化企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选择,会计人员应从节能降耗的必要出发,对节能降耗的会计主体、会计核算、核算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尤其是要对节能讲好成本的核算的内容和方法、节能降耗效益的核算内容分方法进行深入的设计。
它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采用节能降耗措施所花费的代价——节能降耗成本会计:二是节能降耗所带来的效益——节能降耗效益成本。
对策之三:使用软件管理方法
使用会计软件如会计电算化,进行电脑操作,减少人工的投入,就是减少成本的支出,还有就是方便快捷,减少失误。因为会计电算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没有会计电算化,新的成本会计方法就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对策之四: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现代成本会计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成本会计的全盘否定,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成本会计方法,更不是要求成本会计高等数学化。我们认为,只要是适应我国企业生产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这必然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会计方法,都应视为现代成本会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学义.会计改革热点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林万祥,胡玉明.成本会计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社会成本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经济核算制度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经济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入手,借鉴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提供参考。
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经济向新型循环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推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还存在诸多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设置了障碍。
一、体制障碍
1.税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碍。我国现行税制不仅缺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环境污染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而且还存在某些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1)增值税。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的比例。虽然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对利用三废产品生产的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也实行其他税收优惠***策,但是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过少,征收范围也过小,很多企业均享受不到国家的这些优惠***策。
(2)资源税。现行资源税是针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国资源税规定对开采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生产盐的7种矿藏品征税,并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税率。就目前而言:一是资源税征收范围过小,仅限于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大量非征税资源价格偏低;二是已开征的资源税税率太低,导致资源的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这些不但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加大了初次资源和经过循环生产的再生利用资源之间的价格差,使得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3)消费税。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流转税。目前,我国消费税包括的11个税目所涉产品的消费大多直接影响环境状况,消费税的征收起到了限制污染的作用。其中,对汽油、柴油和小汽车、摩托车征收的消费税对环境污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总的来说,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程度非常有限,许多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尚未被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一次性用品、煤炭、化肥、农药等。我国的消费税还没有起到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的作用,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对消费环节的绿色要求。
(4)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建立十多年来,为污染控制筹集了大量资金,对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该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收费标准偏低,使得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二是收费方法不合理,总体上实行的是单项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即只对超过浓度标准的排污者征收,且当排放的污染物在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有害物质时按最高一种计算排污费,导致排污者仅注重被收费的污染物的治理;三是排污费的使用不合理。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用排污费补偿治污资金的不足,因此排污费的80%要返还排污者治理污染,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返还的资金只有少数被用于污染治理。可见,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不利于企业自觉采纳循环生产模式,不利于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核算制度上存在的障碍。以往的预算、统计、会计和审计等经济法律制度在进行国民经济资本与成本评估时都未将环境的价值因素纳入社会成本中,这就在无形之中助长了人们以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去谋求暂时的、局部的经济利益。
(1)会计制度。我国传统会计只反映了企业主体与企业主体内部的经济关系,只承认那些能以货币计量的并且能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东西,未将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计入成本,仅计算了微观的经济成本,而没有计算宏观的社会成本,变相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短期利益的做法。
(2)审计制度。传统审计制度重企事业单位的财***财务情况、轻企业的经济绩效审计,对于环境绩效审计更是一片空白。根据环境审计具体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将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细分为以下四类分项目标:①评价环境法规***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策制定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策与制度;②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影响其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③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有关部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④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当前我国的审计制度设计上,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审计或者内部审计,这一方面都很欠缺。
(3)GDP核算。传统GDP核算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因而社会成本和效益并不清晰,既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及社会公众的福利状况,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对策
1.税收制度上。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生态税收,这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起到环保作用。
以德国为例,为了更好地贯彻循环经济法,德国于1998年制定了“绿色规划”,在国内工业经济界和进入投资中将生态税引进产品税制改革中。德国生产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产品的企业只需缴纳所得税即可。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年度内折13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日本***府一直积极支持循环利用项目,制定了各种资金投入和税金制度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税收上,日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府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②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剔除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③对公害防治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根据设施的差异,减免税率分别为原税金的40%~70%。④对各类环保设施,加大设备折旧率,在其原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N14%~20%的特别折旧率。
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美国康奈狄克州对前来落户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提供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美国对公共事业建设和公共投资项目,包括城市废物贮存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市***污水处理厂等,给予免税的优惠待遇;而企业单一的污染控制设施难以享受这一优惠待遇。
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①增值税。扩大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让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享受到国家的增值税优惠***策,也可以参照日本采取退税***策。②消费税。树立绿色消费税的立法理念,将有关措施进一步改进和细化。特别是在实行差别税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差别税率的差距。③资源税。扩大征收范围,对某些虽可再生但速度缓慢及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的资源也征收资源税;完善计税依据,只要自然资源被开采,无论资源是否销售或自用,开采企业都要纳税。④排污费。可以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开征污染税。污染税的课征对象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
2.经济核算制度上。
(1)会计制度设计。应逐步构建和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绿色会计把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上,来计算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它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增加,产生“社会利益”,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减少,形成“社会成本”,并将社会利益与社会成本加以比较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贡献。
绿色会计应克服传统会计的缺陷,其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环境信息,为决策者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信息帮助。
(2)审计制度设计。对应于绿色会计,我国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发展绿色审计。绿色会计提供企业在履行环保责任方面的会计信息,此信息是否真实有待于绿色审计的监督、评价与鉴证。绿色审计是一种控制活动,通过检查企业的环境报告,对其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实现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过程的控制。其目的是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积极有效运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这为绿色审计工作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3)GDP核算口径。绿色GDP(也称EDP)是指从目前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O在进行核算时,绿色GDP考虑了人类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即考虑了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正确且客观地反映了人类真实的经济活动结果。它代表着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更具综合性的经济福利水平的测量。绿色GDP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的比重越大,表明经济增长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大,反之亦然。绿色GDP的真正意义,是要探索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途径。
社会成本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工程变更;程序;变更管理
【中***分类号】 TU7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4—016—03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府对所投资的建设项目一般都采用由使用单位设立一个临时机构来管理的模式。随着项目通过各项审批后,设计和建造商的重心就转向了使用人,***府投资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被明显弱化,进而导致超标准、超规模、超预算、拖工期成为常见现象。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地方***府在改革***府投资项目建设的实施中也涌现了各种创新模式,“代建制”就是其中相对比较先进的一种。
代建制,是指根据有关规定,通过市场竞争等方式择优选择有相应工程管理能力的企业,作为项目实施期法人,按照合同约定全权负责项目投资管理和组织项目实施的一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代建制是我国***府投资体制改革和项目管理制度创新的产物,是一种项目组织和合同安排的方式,是一种项目管理模式。它能更好的控制投资,提高管理水平,有助于节约***府投资项目管理的社会成本。
我国各地的代建制大致来说,项目参与者有投资方、使用方、方、设计方、承包商。代建制的运作程序分成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投资方决定需要投资的项目;然后由使用方提出投资额,经***府审批后,有使用者主管单位选择方;方进行设计招标,确定设计单位;施工***完成后,方选择招标机构进行施工招标,待施工承包商确定后进行项目施工。代建制的管理组织机构大部分是由使用单位的上级行***主管部门与方签定合同。
“代建制”即投资人利用国家非经营性***府投资,委托以赢利为目的的招标公司,选择专业化的项目建设单位负责落实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实施,管理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
在我国,从1993年开始福建省厦门市就通过采用招标或直接委托等方式,将一些***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委托给一些有实力的专业公司,并在改革中不断地对这种方法加以完善,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项目代建制度。实施代建制通过市场招标选择项目代建人,即***府投资人从市场采购项目管理服务资源,这样既落实了***府投资人对项目监管的深度和力度,提高了***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又能使***府的项目管理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转变,规范了***府自身投资行为,遵循市场规则。
在房价疯涨的背景下,两会上许多代表都提出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来平抑房价的建议,商品房降价之外,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重视并探索适应调控的另一条路径——建设保障房。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主要形式就是代建,即***府出钱,开发商代建,***府同时会支付开发商一定管理回报。
保障房项目一般具备体量大,施工周期长,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将贯穿全程,其中业主方(***府)提出的工程变更是造成项目目标变化的主要根源,且影响是多方面的。代建项目团队(开发商)只有加强了业主方(***府)工程变更的管理,项目的计划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保障房项目***府工程变更的分析研究,向代建人(开发商)提供管理业主方(***府)工程变更的有效流程,以优化工程变更管理,利于保障房项目的目标的实现。
工程变更是指在工程项目过程中,对于已有的条件、要求、计划等的改变和修正。由于工程项目在技术、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复杂性,工程变更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工程变更干扰工作流程,可能造成工期延误、成本超支、质量缺陷等问题。因此,全面认识工程变更的类型、原因及后果,加强工程变更的管理,对于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和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是十分重要的。
按照变更的内容,工程变更一般包含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两大类。设计变更,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完善工程设计,纠正设计错误以及满足现场条件变化而进行的设计修改工作;一般包括由原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通知单和由施工单位征得由原设计单位同意的设计变更洽商单两种。工程签证,是指承包商就施工***纸、设计变更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由于施工现场的各种原因,出现了与合同规定的情况、条件和事实不符,需要由建设、监理、施工单位负责人共同签署的,用于证实施工活动中某些特殊情况的一种书面手续;如施工条件变化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所引起的工程量变化。
按照提出者不同,工程变更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由设计部门提出。由于设计部门在原设计时时间偏紧、工作不仔细、工作深度不足、设计基础资料不齐全或不准确,导致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造成不合理设计或设计错漏。因设计者本身造成错误设计,以致施工中无法按原设计实施或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及其功能实现,必须进行设计修改或优化。
第二类,由业主(建设单位)提出。一般是提高设计标准或改变设计方案或业主在合同限定范围内,根据工程投资、建设、进度需要提出变更。
第三类,由监理提出。监理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为满足质量要求,认为有必要提出修改设计,或由于原设计过于保守、浪费或施工不便等,对原设计进行优化。
第四类,由施工单位提出。施工过程中遇到不能预见的地质条件或地下障碍,以及为了节约工程成本或加快工程进度等情况下,可提出工程变更。
第五类,由工程相邻地段的第三方提出。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而提出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