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小故事篇1
“米小,今天遇到有趣的事了吗?给妈妈讲个故事吧!”从女儿三岁开始,我便有意引导女儿讲故事。女儿是幼儿园的插班生,刚入园时比较胆小,不敢跟小朋友一起玩。见她那么孤单,我鼓励她把自己在幼儿园的表现讲给我听,让她的情绪抒发出来,也有意锻炼她的表达能力。我想,如果女儿表达能力强了,就会变得自信、勇敢了吧!
可女儿总是用怯怯的声音对我说“妈妈,我没有故事”或“妈妈,我讲不好怎么办”,好像如果她讲不出或讲得不好,就会被打骂一样,这让我更加心疼。有一次,我从婆婆家把她接回来后说:“跟妈妈讲讲你今天遇到的事情,不要怕讲不好,不管你讲成什么样,妈妈都喜欢。”我以为女儿会像以前一样不愿意讲,或者跟我讲奶奶给她做了什么好吃的之类的事情,她却说:“我今天看到好多蚂蚁,它们在一起排队走路,跟我在幼儿园一样。”说着,她便兴奋起来,“要下雨了,我在家里和奶奶玩,我穿着蓝色的雨衣,蚂蚁躲起来了……”听女儿这么讲述着,我忽然十分感动,女儿的表达能力其实很强,所讲的故事也很完整,她的内心世界和想象力都很丰富,不应该被小朋友孤立。
从那以后,我便有意识地培养女儿讲故事的能力。我给她买了很多故事书,每天晚上都会给她读一篇。周末,我尽可能地带她出去玩,让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遇到一些事情时,我就引导她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再让她说出理由。在她讲故事时,我会不失时机地提醒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她讲完了,我依旧让她说说对这件事的看法。不管女儿讲得好坏,评价是否得当,我都会不吝赞美之词,夸她有进步,然后指出如果怎样讲会更通顺更有情感。
在我的鼓励下,女儿讲得越来越顺畅了,我的提示则越来越少。如今,六岁的她已经习惯了在晚上洗澡时、睡前、上学放学的路上给我讲故事。有时候是我鼓励她讲,大部分时间都是她主动跟我分享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她常跟我说哪些小朋友最喜欢听她讲故事了。看着女儿的活泼劲儿和高兴劲儿,我明白,她在幼儿园跟小朋友相处得很开心。
有一天,我送女儿去上学,那天正好下雨,地上有很多被风雨吹打落的泡桐花。我就让女儿给我讲个关于泡桐花的故事。女儿想了想说:“我们幼儿园操场上有两棵泡桐树……”见她沉思着不再往下说,我着急地问:“然后呢?怎么不讲了?”女儿却故意卖弄关子说:“妈妈不要着急,我得构思构思。”我“噗嗤”一声笑了,从六岁女儿的口中说出“构思”两个字,真令我啼笑皆非。女儿不慌不忙地开始了讲故事:
“操场上有两棵泡桐树,它们开着淡紫色的花,味道好闻极了。泡桐树下还有一个小兔子的窝,兔子是我们的好朋友。要是我也变成小兔子,住在泡桐树下的兔子窝里,该多好呀!或者我变成喜鹊和小燕子,飞着藏在泡桐树的花朵和叶子间,那我就能观赏蓝天和白云了,还能通过泡桐树的枝条爬进教室……”
我还沉浸在美丽的故事中,女儿却进行总结了:“故事的情感就是我喜欢这个幼儿园,喜欢这两棵泡桐树。”
女儿会写的字不多,作为故事的倾听者,我会不失时机地以文字或者录音的形式帮她记录下来,从最初不成形的句子到如今百字的短文。闲暇时,我常把女儿讲的故事发到我博客上,引起很多妈妈的围观,她们都夸我女儿是个“小小故事家”。
前几天,我把别人夸女儿的话念给她听,她听了十分高兴,直嚷嚷着:“我还要做‘大故事家’呢!长大后,我要讲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
成就小故事篇2
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喜欢听故事,就像喜欢吃糖一样,故事对孩子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一些经典的故事,他们可以百听不厌,而故事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是深刻而长远的。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来点拨课堂,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既符合儿童年龄认知水平,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色。故事内容包罗万象、用之不竭,传承着人类集体的宝贵知识和体验。语文课堂上用故事来点拨,一方面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培养了语感,又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人类的智慧。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是推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故事来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甚至可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故事导入:抛砖引玉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运用与新知识相关的,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增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上课的开始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能顺利地将学生领进课文,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练习8》中的“春联”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过年的来历 》的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一直深居海底,在除夕的时候就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大家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直到有一年除夕,大家像往常一样逃离村庄的时候,有位白发老人留了下来。当“年”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爆竹声,“年”浑身战栗,再也不敢进村了。然后那位白发老人身披红袍出现在“年”的面前,“年”竟然仓皇而逃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最后转变成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家家贴的红对联上都写了写什么呢?
这时候学生都沉浸在故事中,对故事中的对联也充满了兴趣。这个小故事既是一个课堂导入的点拨,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再进入对联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也更加专心,而且在课堂上也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教师若能运用恰当的故事,快速巧妙地导入新课,不但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探究,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让学生把这节课甚至以后几节课的学习当成一种快乐。
二、识字故事:点石成金
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标中指出,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就是让孩子们乐于识字、学会阅读。但是有些字却不是那么好记忆的,而且不能生搬硬套,让学生强行记忆,因为那样会让学生对识字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之后的识字学习。这时,教师可以在必要时添加一些新鲜的故事元素,用小故事来点拨学生的识字教学,让学生的识字学习更轻松、更有趣。在教学《狼和小羊》这则故事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说:“为什么狼那么坏,狼字右边放善良的良字呢?”我当时就想着,是“形声字”。但是我还没来得及开口,就有学生举手,说:“我知道!”我就点头示意让他回答。他说:“人们都知道狼太坏,就想让它变善良点,所以在它的右边放了个良字。”大家都恍然大悟,我也大大地夸奖了这个孩子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你看,一句话,一个识字故事出来了,有了这样的故事来点拨,学生还记不住“狼”字吗?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只要坚持了“快乐识字”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识字认读都将变得轻松,愉快。
又如在教学“拔”时,很多的学生会把“拔”和“拨”混淆,尽管我强调了很多遍,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分。这时,正好赶上学生举行拔河比赛,我灵机一动,就这样来点拨学生,说:“小朋友都喜欢拔河,大家拔河的时候太使劲了,会不会淌汗呢?”学生立即表示会的。我又问:“联系拔河比赛这件事情,能不能编个故事帮助大家记住拔字呢?”有学生说:“小朋友们用手拔河,太使劲都流汗了,就是拔河的拔字。”这个识字故事说得非常好,“小朋友用手拔河,所以是提手旁,右边是放小朋友的友字,淌汗就加一点”。之后,我们班的学生很少有人写错“拔河”这个词了。
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成功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的孩子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在满足中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欢乐,之后他们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去创造。识字不像听故事那么有趣,但是可以在有的字上运用点小故事,给这个字加深印象。这个故事可以是老师旁征博引来的,也可以是杜撰的,甚至可以是学生即兴变出来的,目的只有一个:点石成金,帮助学生识字。
三、课中穿插故事:画龙点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对此,我就利用一些和课堂教学相关的小故事来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在遇到看似枯燥的知识点时,也能易于接受了。例如,我在二年级教学标点符号,为了向学生介绍看似不起眼的标点符号,却对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给他们讲了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唐朝时,一个穷人到他朋友家去玩,这个穷人非常的聪明。有一天,下起了雨,这个朋友想让他快点回去,不好意思说,于是,写了一封信,但没加标点。这个朋友写的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信的意思是想让他赶紧走。没想到,这位聪明的穷人在信中加了标点,把意思全变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他把主人的完全颠倒了。这下,学生是哈哈大笑,觉得标点符号是那么生动,那么有趣,还有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而产生的求知欲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及意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就可以化难为易,将学习的内容轻松装入学生的脑海,并且让学生对后面要学习的内容也迫不及待。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片欢乐、和谐。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讲究课堂语言的艺术。课堂点拨语形象、生动,就能调动学生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状态,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引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形成新的表象,达到一定的思维阶段,并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接受语文知识。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也必然也是个讲故事高手,不管是历史故事,还是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名人故事,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必然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语文课堂教学增色。一个经常受故事熏陶的学生,必然也会喜爱读书,喜欢讲故事,喜欢编故事。
总之,语文课堂的小故事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满天繁星中的一颗星,虽然不起眼,却能让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出现意想不到的闪光点。语文课堂需要这样的故事来点拨,学生需要这样的故事来点拨,老师也需要这样的故事来启发,故事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解不开的“情结”。
(责编 张亚莎)
成就小故事篇3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儿童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们。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时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就可以极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将故事和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也是课程整合的意义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故事中获得科学知识。所以在科学活动中适时地讲述科学小故事,不仅能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于接受,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科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吸引注意力,激发想象力,烘托活动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初步形成。
一、精心选择 合理安排
根据平时进行的科学活动,你会发现幼儿非常喜欢听科学故事,而且听得十分认真。为什么喧闹的孩子就能够静下来?当听完故事后,幼儿为什么会争先恐后的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呢?那些蕴涵科学道理的小故事何以这么受欢迎?如此现象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精心挑选小故事的内容,牢牢吸引幼儿,使他们从故事中获得情感的陶冶和科学知识的熏陶,也就自然激发了幼儿浓厚的科学兴趣。
1、选择日常生活方面的科学小故事。日常生活是幼儿熟悉的环境,是幼儿知识的源泉。日常生活类型的科学小故事能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产生联想和讨论。这类小故事一般要求有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有争议或不同直观想像的结果。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小蝌蚪的妈妈到底是谁?幼儿对这类故事有不同的观点和争论,有的幼儿认为小蝌蚪的妈妈是大蝌蚪,还有的幼儿认为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这些问题能激起幼儿的参与意识。教师可先不讲结果而是先让幼儿分别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理由,然后再观看小蝌蚪成长的示意***,这样幼儿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学得扎实,如果有条件的话,可组织幼儿到现实生活环境中观察小蝌蚪生长过程。在幼儿园阶段,日常生活方面的科学小故事是占据主要部分的,这方面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常识,任何的科学理论和经验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2、选择科技发现和成就的小故事。在幼儿的观念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但对祖先光辉灿烂的科学成就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在科学活动中可以穿插一些我国的重大科学成就和科学发现的小故事,有利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宇宙的奥秘》时,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宇宙间星球的认识,萌发幼儿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介绍一下我国近几年的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如“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嫦娥一号” 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绕月球飞行的卫星;“天神”手动对接成功,中国向建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等等。
3、选择重大科学理论的小故事。每一次重大的科学理论发现都带来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高层次。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爱因斯坦和霍金的理论推动人类对未知世界时空观的认识。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对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发展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重大科学理论及相关科学家的介绍能使幼儿认识到科学理论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家的远见卓识。由此激发幼儿创新意识。
二、谋划策略 助推成效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还是重大的科技发现和成就,都可以形成一个个生动而形象的科学小故事,只要精心选择,合理安排就能在幼儿阶段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怎样让幼儿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更多的科学理论和经验呢?讲究策略,取得实际效果显得十分重要。
策略1:生活化、情景化的科学故事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世界上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许有很多,但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孩子们对故事有天生的兴趣,他们能记住故事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将科学知识溶入于幼儿喜欢的故事情节中,使幼儿在学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科学的兴趣。如讲述科学小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时,可以创设情景再现小雨滴去旅行,在太阳公公的帮助下变成了水蒸气,在风爷爷的帮助下有变成了白云,最后又变成了小雨落进了大海的这么一个过程。运用这一方法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道理浅显的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孩子们容易接受和理解。借用《小水滴旅行记》这个故事还可以在生活中反复讲述,让孩子们加深了解“蒸发”这一科学现象和“雨”的形成。
策略2:新颖式、融汇式的科学故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动物的各种特征和生活习性是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的重点。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中,如果教师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幼儿就不能牢记动物尾巴的形状特征,对尾巴的实际功能了解也甚少,对于形状特征相似度较高的,之后还有可能记错或记乱,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而“运用故事”将科学知识贯穿融汇于童话故事中,让幼儿的学习和故事情节同步进行,这样被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学习起来兴趣也高。在这个故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借尾巴”这件事将“尾巴的功能”展现出来。幼儿被深深的吸引到故事中,在为小壁虎借不到尾巴而担心的过程中了解了尾巴的各种功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策略3:表演法、对话法的故事形式真正做到寓教娱乐
让幼儿先通过表演故事情节,展现故事内容,教师再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回想故事情节、挑起矛盾最后达到学习相关科学知识的目的,这便是表演法、对话法的故事形式。在《小动物冬眠了》这个故事里可通过音乐游戏《小青蛙打呼噜》的情景来对话表演,幼儿兴趣高涨、活动气氛活跃。反之教师用出示小刺猬冬眠方式的***片,讲解相关知识,则整个过程单调枯燥。而采用故事表演小朋友对刺猬之间的情景式对话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幼儿乐于参与,自然也就乐于学了。教师和幼儿一起溶于故事中,真正做到寓教娱乐。
三、设疑引趣 满足需求
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和好奇心,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讲究方法和策略,就能满足幼儿科学探究的需求,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从小在幼儿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科学的种子。那么在运用科学小故事时该注意什么呢?
1、目标明确 激发动力
在进行科学活动教学时,教师经常会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提问其中包含了怎样的科学道理,这样的问题往往一两句话就足够了,剩下的事就是等着孩子们发言了,和引用科学小故事相比优点是省时,缺点是氛围营造不足,缺少幼儿喜欢的探密情节,科学小故事恰好具有这一优势。科学活动引用的小故事有着强烈的目的指向性,那就是让幼儿能透过故事的包装发现或推断出其中所含的科学道理或规律。进而对幼儿理解所讲知识有激趣或拓展的作用。即科学小故事一定要服务于科学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比如讲“食盐的溶解”一节,可以利用“小马过河”的故事,教师为配合本次科学活动可以稍加演绎:妈妈让小马驮着盐到集市上去卖,路过一条涨水的小河,小马小心地往河心走,最深的地方才到小马脖子的一半,小马放心地游过去了,到了河对岸,小马感到身上轻松多了,回头一看身后,原本鼓鼓的两麻袋盐现在不但湿了,而且扁扁的贴在身上。“哎呀,谁偷了我的盐?”表情安详的水牛爷爷看着小马有心想考考它,说:“你看那麻袋口扎得不是很紧吗?你过河时不是也没有谁跟着你吗?”这样一说,小马更糊涂了,“牛爷爷说的都对,那我的盐怎么会没有了呢?”讲完这个故事,幼儿的思路也会跟着故事留下的悬疑继续走下去,积极地思考小马身上的盐到底哪儿去了。教师利用这样有目的性的小故事设疑会加深幼儿对溶解的认识。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思想首先要先行,只要激发起思想的火花,后面的学习才更有探究的动力。
2、把握时机 却到好处
小故事里隐含的科学问题实际就是课程教学中要解释的重要知识点。插入故事的时机依据教学活动的前后可分为导入和拓展。在一节活动的开始就讲科学小故事那是设疑,幼儿的发言都只是猜想、推测,在开始阶段就接触小故事可以激发幼儿思维的发展,但发言的角度会因对规律没有深刻认识而五花八门。在教师看来利用小故事作“引子”能很快地稳定幼儿,使幼儿随故事更快地进入探究科学知识的轨道。带着问题学习,在设疑讨论实验小结释疑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这种插入故事的时机可以说是以故事开篇,以故事中的问题引领幼儿走入正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结论回答故事中的悬疑,给一节活动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教学活动后引出科学小故事那是巩固、是拓展。是思维的扩散,由于有观看实验过程和动手实验的体会,对知识基本的了解。教师在幼儿得出初步结论后引用科学小故事,引发幼儿更多的思考,科学本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能通过故事中展现的生活现象来解释其中的道理和规律,实际也是在拓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活动后插入的小故事也是对幼儿的一种拓展训练:拓展语言、拓展交流、拓展讨论、拓展思维。经过科学小故事等实例的演练,幼儿对知识的把握将不再只停留于教师的演说,他们会感觉出科学的趣味,放眼于生活中的现象,专注于去生活中观察、讨论和质疑,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解决问题。
3、突出小字 挖掘大处
科学小故事的来源既可以是现成故事的采集,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性地自创或改编而成。现成故事也要有删减,删去科学结论部分换成吻合结论的问题,在幼儿讨论发言后教师再小结出谜底。自编科学小故事虽说少了现成资料的辅助,增加了备课时间,但另一方面也会让教师无拘束地构想科学小故事框架,锻炼了文笔。小故事中的主人公最好是个性鲜明的小动物形象,因为幼儿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也可以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形象,目的就是拉近和幼儿听众的距离,使他们也设身处地地替主人公出主意、想办法。自编故事的语句要简短,口语化要强,使幼儿易听易记,考虑到教学活动时间的分配,科学小故事要突出“小”字:篇幅短,情节简,对话少,枝蔓无。只有这样才能既发挥小故事本身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热情的作用,又使幼儿在故事指引下形成乐于思考的好习惯,为积极探究做好铺垫或拓展。
自然科学的内容本身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它包罗万象。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宝藏,从周围生气勃勃的动植物到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只要教师善于组织这些内容,采取适当的方法,就比较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而科学小故事就是其中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能讲故事的教师特别受欢迎,幼儿对教师的感觉也会更亲切。他们会乐于与老师交流体会,这种对科学保持浓厚兴趣的孩子也才会更有目的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小故事会让更多的孩子迈进科学的奇妙世界,那就让科学小故事更多走近幼儿,扮靓我们的科学活动吧!
【作者单位:扬州市商业职工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