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当前初中青少年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渗透德育思想于初中语文教学”为目标,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资源力量”三个方向开展教学实践,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智育和德育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 渗透 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专业知识,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把初中语文教学同学生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语文教学和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双丰收。
初中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十四岁左右的青少年,其人生观、世界观等正处于形成阶段,是学习知识和养成优秀品德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不加强德育引导,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巨大。当前,青少年群体存在着与我国“礼仪之邦”不相称的现象,不尊重他人、说脏话、叛逆、自我、厌学、沉迷网络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思想容易走极端,这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科渗透,进行品德教育。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尝试以渗透德育思想于初中语文教学为目标,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资源力量”为方向开展教学,具体实施如下:
1 第一课堂: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德育渗透的主要渠道。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初中语文要求在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阅读、交际和写作等运用能力。基于以上目的,拟从“听、说、读、写、评”五个环节开展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1.1 听,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名言、导语、范读等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感染,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如《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论语》教会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出师表》让学生感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1.2 说,是指说话训练和口语交际方面,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直接作用于德育渗透的效果。比如《的少年时代》要求学生评价近期所读名人传记的主人公,其中就包含着大量人格和品德方面的内容;《我的老师》、《第一千个球》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
1.3 读,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能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发挥情感育人的作用。《破阵子》表现了辛弃疾“醉里看剑,梦回沙场”的赤诚之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描绘了一幅“梦赴战场,山河复归”的爱国之情。
1.4 写,主要是指学生的写作。作文不仅能反映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情况,同时也是思想认识的表达。教师选择有积极教育意义的主题和素材,让学生自由发挥,如表达孝敬慈爱的主题“我爱我家”;表达爱护环境题材的“感受自然”;表达团结友爱的“让世界充满爱”等。
1.5 评,主要指针对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大都是经典作品,寄寓人生,感慨流年,应当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感物抒怀、咏物育人。
2 第二课堂:课外活动
从当前语文教材内容来看,教科书对德育渗透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不够具体,有待进一步提高。况且,课堂时间仅有45分钟,必须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我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尝试:
2.1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实施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更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根据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荐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如《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作品系列》、《论语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细节决定成败》等,改变学生泡网吧、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学生在阅读后,受到有益的感染,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在阅读和交流中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课外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思想觉悟,加强了德育渗透的效果。
2.2 日记小结。正值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精力旺盛、冲动、自律性差,认知较为简单片面,但同时又敢于拼搏、富有激情。教师可指导学生日记写作,规范日记评阅,发挥日记德育的特殊功效。日记的写作要避免“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写作”的情况,强调学生直抒胸臆,发泄自己的情绪,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哀乐,在评语中进行心理沟通,包括思想教育和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深入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日记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是德育的最佳载体,是“润物细无声”的完美体现。
2.3 班级活动。班级课外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扩大学生的眼界,化无形德育为有形活动,既直观形象,又易于接受。成功的集体活动能加强师生的互动,方便教师观察学生的情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具体操作有:精心组织有计划、有质量、有效果的主题班会;建立学生分类档案,创设展现学生长处的舞台,培养学生自信心,使特长生更优,后进生进步,问题生减少违纪情况,确保零犯罪率;开展“诗歌朗读比赛”、“班级故事演讲赛”、“书法比赛”等竞技活动,提倡贵在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开展“手拉手”帮扶等小组和群体性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公德教育,形成较强的班级凝聚力等。
3 第三课堂:资源力量
在第一、二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监控者,师生为教学的共同参与者。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效果,必须加强教学与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开设第三课堂――-资源的力量。
3.1 学校资源,包括作文网、网络学校、班级网站、班级博客等,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拓展德育空间。
3.2 家庭资源,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平台,与家长建立广泛的联系,反馈学生在校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听取家长对学校和教学的建议,拓展语文教学思路的同时,提高了思想道德教育水平。
3.3 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有针对性地宣传初中语文教学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重要性和链接点,引发社会的广大关注,把语文教学同生活实际、地方德育素材联系起来,将德育渗透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此外,必须注意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初中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个人修养,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影响学生,处处体现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4 总结与展望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表明“对学生情感、道德修养的培养”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德育虽然不是作为“精神的奠基石”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却是必不可少的。德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感受-共鸣-领悟――个性形成”的动态内化过程,这四个阶段与语文教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随着语文知识的不断提高而积累升华,净化学生的心灵,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终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不断发掘教材中的德育教学点,把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结合课内、课外和各种资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到自身修养,达到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顾振彪.21世纪初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改革――人教版课标《语文》(7-9年级)介绍[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7-8):28-32
[2] 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 (9):10
[3] 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主编.《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4] 何绒菊.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情感教育[M].教学与管理,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