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甚小。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到了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本文以《归去来兮辞》为底本,来论述陶渊明的田园情怀在《归去来兮辞》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陶渊明 辞官归田 田园生活
[中***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62-01
陶渊明是东晋的大文豪,他的诗文以及人生经历都被历代文人所津津乐道,他的《归去来兮辞》就是其中久负盛名的名篇,这篇赋以“归”“去”“来”表述了他在官场和田园之间做出的选择。
一、厌恶官场,辞官归田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这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弃官的根本原因。《宋书・陶潜传》 中有一段文字提到了陶渊明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归去来兮辞》应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陶渊明不满于腐朽的现实,厌恶黑暗的官场,因此挂冠去职,并写下这篇《归去来兮辞》,来表达心志。“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有酒与闲,陶渊明依然觉得富足,这是在互相倾轧与勾心斗角的官场中绝对感受不到的闲适与自在。同时也表现了他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息”“绝”都为“断绝”之意,两字并用更为有力地体现了作者远离喧嚣尘世的决心。
二、回归田园,平淡自然
陶渊明十分向往归隐田园、躬耕陇亩的生活,常人或许觉得农村生活艰辛贫苦,但是在他的眼中却别有一番情趣。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写景的语句都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尽管在表达方式上《归去来兮辞》更侧重于抒情,但其中亦穿插有对田园景物和山水风光的描绘,融情于景则是《归去来兮辞》的主要表现手法。
在这篇辞赋的开头,诗人便说“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诗人未因辞官而沮丧,反而倍感轻松,是回到了自己最纯真的本性罢了。“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官场生活已经让自己身心疲惫,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过去犯的错误既已无法挽回,那就在余下的人生中享受真正的生活吧。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这是作者对自己居所的描绘,“衡宇”即陋室,就如同刘禹锡所讲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样,作者面对陋室没有感到失望或凄凉,而是欢喜地奔跑过去,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期待在此溢于言表。同时作者还对周围的植物进行了描写,陶渊明在未归隐时就很敬仰前朝那些不慕名利的耿介之士,厌恶官场上趋炎附势的风气,“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次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它们拥有如此正直秀丽的姿色,卓尔不群,堪称严霜之中的豪杰。这样我们可以看出这仲冬之日尚存的松菊是他对田园生活神往的又一原因。菊前松下才是陶渊明孤独灵魂的栖所。尽管文中所绘之景大多实乃虚写,但却是陶渊明的心中之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一句,不仅道出田园风景让诗人激情澎湃,对于田园合家欢的生活,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三、隐逸人生,快乐为之
《归去来兮辞》大量写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这和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分不开的,萧统说他,“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因此,《归去来兮辞》的最后一段一直是在抒发自己乐天安命的情怀,意在表明自己对人生已看透已醒悟,从而不再有所哀叹;“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自答,从正面说明自己只能选择归隐山林这条道路。并且这一句还包含了一层意思,富贵荣华终是虚幻,修仙成神更是缥缈,人终有一死,不如快乐为之,“聊乘化以归尽”,这也是作者的处世哲学。
【参考文献】
[1]钟嵘著,周振甫译.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宋婕.避世逸隐之心声――简论古琴曲“归去来辞”的意境[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3).
[5]兰,王成才.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另一种解读[J].文学教育(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