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镇位于天津西部,明代称“古柳口”,因盛产杨柳而得名,此地交通便利,商肆众多,据史记载,约在明代万历年间有了年画的产生。最早开业的有戴廉增、齐健隆两家,初期的年画,已少有存留,如今能见的多为明代以后的作品。由于杨柳青镇地邻北京,受皇家文化和文人画的影响,所以年画从开始便吸收了宋、元、明的士夫画的优良传统,之后又受到清代画院木刻画及透视法的影响,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乾隆年间达到全盛,内容和题材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此时较大的年画作坊就达100多个,全镇从业人员3000余人,是为“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杨柳青随之成为北方年画的重镇。然自光绪之后,杨柳青的年画出现了衰微之势。但文人和宫廷画家的参与从不同程度上丰富了杨柳青年画。 海派早期画家钱慧安及弟子到天津为杨柳青绘制画稿便是一例,他们为日趋衰弱的杨柳青年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丰富和拓展了杨柳青年画的内容和形式。
钱慧安,又名贵昌,字吉昌,别号清溪樵子。晚年更号烂柯子,退一老人,让三堂主等,浙江湖州人,生于道光十三年。光绪年间钱慧安到了杨柳青。蔡绳吾撰的《北京岁时记》中写到钱慧安先后为齐健隆、爱竹斋两家画店制作画稿。从现有的作品来看,钱慧安创作年画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并赋以前人诗句,另外,还有数幅尚未被刻印的遗稿,这些遗稿皆以“铁线描”勾于皮纸上,人物头部采用传真画法,可谓:“每画一像,烘染数层,必匠心而后止”。自题画诗句这说明他绘人物的特点,即注重“染”的作用,这与年画的制作具有同工之妙,都以烘染为主要技法。像这样就减少了画稿与年画之间的失真程度,适于将钱慧安人物画中生动自如的神情移植于年画之中,另外,钱慧安所用的线多为“铁线描”其用笔的顿挫与年画中刻板刀法是一致的,但即使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钱画稿烘染的微妙性、线条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洗桐***》为钱慧安画稿中较有特点的一幅,此幅画作取材于倪云林好洁洗桐的典故,画面中会有高桐一株,一童子正攀爬在树杈上洗拭,画右的木雕以上端坐椅白发银须的老者,树右绘一提桶欲取水的童子,回头似在听取老者的嘱咐,背景也极为简单,仅树后一低栏,画面清新、疏朗,人物形态生动。而这种在对称中求变化的构***方式在文人画中也是不为多见的,人物的面部特征和衣纹的处理同以往年画存在着极大差异,这极大体现了钱慧安对年画的创新。另有画作《笑掷骰盘呼大彩》画一暮春庭院小景,院内高楼上有一老者在倚栏读书,旁边的童子正俯身探头,看庭院内一群儿童在石上作嬉戏,另有一孩童正用竹竿挑蜻蜓,一腿抬起,表情顽拙,院内点缀古柳春树,远处零星着作池边小景,与《洗桐***》不同,此幅构***更为丰满,背景亦较为繁复,再左上又有提款“笑掷顾盘呼大彩,等闲输却买花钱”,并有“时在庚寅年六月,仿华秋岳笔意”等字样,是诗书画印的文人情怀与民间艺术充分结合的佳作。
这一时期的年画在钱慧安的影响下,艺术上确有很多突破,从其特点上看,对比以前有些呆板僵硬的画面,此构***比较新颖灵活,一些局部的细节,也处理得较为精练。人物的形象更为生动和富有情趣,钱慧安把民间传统的年画色调改为淡色匀染,并试***与传统人物画更接近些,线条多样变化更富于表现力,人物的勾勒大都在钱慧安所擅长的“铁线描”基础上进行加工变化,衣着用笔挺练,较多折角,与其面部的圆滑有所对比,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只是在年画刻板印刷中或由于其原作失真之处,但从未刻印的遗稿中我或可见其形态一二,在钱慧安的影响下,年画的题材也丰富很多,在此之前,杨柳青的年画大多以仕女娃娃,戏剧故事及民间艺术中喜闻乐见的成语典故为题材,钱慧安为出新裁以历史故事和前人诗句入画,创作了大批画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他画了不少以《红楼梦》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花蔷费解》、《误入怡红》、《鹦鹉犹诵葬花诗》、《金闺独许占才名》等数十幅,这些画作情景交融,人物的神情动态生动,景物不多而足以使人一眼便知是何情节,形象、衣着及景物布置也极切合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境地。在他的影响下绘成的八幅《红楼梦***》、(《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等八幅,每幅分左右两部,左面绘有《红楼梦》故事,并皆用八字注明故事内容,背景也不全用全景式构***右面画有博古花卉四周加以赋色的***案边饰,这种格式极为新颖,近似于版画中的“无双谱”的体制,在年画中也可以说是较为少见的;另外,钱慧安的这些《红楼梦》题裁的作品对海上一些画家以其故事入画也有一定影响。
而在予以杨柳青画稿的同时,也丰富了钱慧安本人的创作内容。增添了灵感,从钱慧安晚期的一些作品看来,无论是风格还是体裁都反映出他善于吸收民间艺术的特点,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去。钱慧安可谓融合各家于一体的大家,因此其画风也独树一帜,杨逸在《海上墨林》评钱慧安“善画工笔,以人物仕女为专长,间作花卉山水,均能自出机抒,不落前人窠臼”。康有为在著名的《万木草堂藏画自序》中说“中国画至国朝而衰敝,至今郡邑无闻画人者。其余二三名宿,摹临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如草,味同嚼蜡,岂能复传后,以与今欧美、日本竞争哉!”诚然,清代许多文人画家沉泥于摹古而毫无创新,钱慧安能摆脱迂腐、僵化的程式,而深入到民间为年画创作稿样实为难得。他在天津的活动虽没有很多史料记载,但从他题画是常用的作于一灯一塌楼,可见,在天津时的作坊内条件是极其简陋的,而钱慧按当时以为上海著名画家了,也应不会像与他同时的吴有如一样创作年画主要是为了谋生,在这种情况下有如此多的画作也不会只是一时兴起。所以,现代著名画家程十发对他“海派源流”的评价实不为过。
清末,日落西山、萎靡沉闷的社会风气影响了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钱慧安并没有把杨柳青年画再度推向艺术的高峰,其光景依然每况愈下,蔡吾绳在《北京岁时记》中称道;“光绪中钱慧安至(杨柳青),为出新裁,多拟典故及前人诗句,色改匀淡,高古俊逸,惜今皆不存,徒见俗鄙恶劣一派也。”其中称钱慧安的作品“今皆不存”,但从现存的年画来看他的作品还有大量存世,此种说法或许差异,但若将其理解为钱慧安开创的高古俊逸的画风“今皆不存,徒见俗鄙恶劣一派”却也可以解释的通。光绪末期的年画,大都质量低下品位粗俗。但历史上任何艺术光彩的消失也自有其必然性:清朝末年内乱外争的年年战事,使得中国的经济情况已经大大不振,帝国主义的侵略更是接踵而来,中国的本土手工业经济趋向破产,已难于乾隆年间经济稳定发展的阶段相比。此时的年画必须降低成本并要大量普及到穷乡僻壤,才可能从中获利。所以,已经失去从前 精致、工细的特点,大部分都构***草率,着色呆板,走入了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一途,为了能够取得更好利益,在创作技法和内容上也不得不迎合广大群众的喜好,为农民、小市民群体所接受。故钱慧安创作的年画风格题材没有被广泛传播效仿,甚至还在杨柳青留下数幅未刻印的手稿,如此自然难以有长远影响。另外,此时中国民不聊生,对年画的需求和购买力也相对减弱,整个年画行业的光景也随之衰落。就连戴廉增,爱竹斋这样大的画店都无资金去刻钱慧安的新作了,可见其当时景况之惨淡。
历史上文人参与到民间创作中的事例并不少见,丁云鹏为墨工制模印,陈洪绶绘制《水浒叶子》、萧云从制铁画等等,都能说明此类问题。钱慧安与杨柳青便更为这一典型,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艺术的兴衰流变着实难为一人而改变,但却也能在短暂的时间中为其发展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王树村:《中国年画史论集》,1991。
[2]杨 逸:《海上墨林》,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 鸣: 烟台大学建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