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散文范文第1篇
很久之前,我们还熟悉彼此的时候。我半开玩笑地问起过你,为什么不能帮我写一篇文字。你说,你不想。
很久之后,包括此时,我仍是认为,因为不够了解,才写不出。我也一样。从认识到现在,不足一年,却是经历了两次拉黑,一次你拉我,一次我拉你。这两次不愉快的举动,或许能说明什么,我们心知肚明。也曾试***一辈子不把你写进我的世界之中,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你无法驻足一辈子。那些一起聊天的日子里,我总是说你幼稚。其实,至于你幼稚与否,我又怎么能够妄下断论?只不过是,不想彼此走的太近,以至于无法活在现实中。
因为不能很了解你,所以这篇文字注定是一篇独白。以前,每晚都聊天时,我会担心;之后,每晚都是黑色头像时,我又会想念。可一切好不容易都还算差强人意,我又怎能任性地使坏?远远关注足矣,我们本不是同一世界的人。
喜欢你的文字,因为那都是真实的内心独白。有时候,读你的文字,就像是在窥探你的心事般,如此感动。你的性格中带着天性使然的羞涩,熟悉的人还好说话;在一堆陌生人面前,你会有自己的保护色。这一点,我和你很像。喜欢你穿白色帆布鞋子打篮球的样子,就算未能站在你身旁,但依然甚是欢喜。犯花痴地说,我喜欢任何一个穿白色帆布鞋的男生,估计男人是很少穿的了。想想,犯花痴的年纪也都该过了。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脑子里的片段很多,而确实有意义的,真的很少。你以前聊天的时候说起过,为什么和我这个女人说这么多废话。其实,我有多感激,那成堆的废话陪我度过太多的失眠之夜。你不是我,你也不能了解我,因为关于我,我又告诉过你什么,你又问起过什么呢?所以,很多事情是无法没节制地问下去的,因为越是问越是伤感。也可以说,许多想问的事情,到你那里,便再也无法问出口。
既然无法逾越一些东西,那就留彼此好的印象,一辈子。记得为你发过这样一条状态:我知道,爱可以排除万难,可万难之后,更是万劫不复,这是我更相信的。你说,你喜欢我;我说你是在戏弄我。在比较保守的爱情观下,我始终认为,越是说出口的喜欢,就越是开玩笑。事到如今,我们就把错过的故事,成为理所当然。是啊,在生活面前,我们要把多少遗憾,无奈归于理所应当。此刻, 脑子里蹦出一句你发给我的话——有些话,说给了一个男人听,就不要再和其他男人说了。你知道吗?这句话说得很男人,我信以为真,以为这就是爱情。罢了,路过爱情,仅此而已。
这篇独白,写的好无力。不得不承认,有一些往事,回忆起来是吃力的,因为就没打算保留一辈子。记住也幸运,忘记也要接受。生命中,经历的人事,无非就是不停遇见,然后忘记,而留到最后的,被叫做回忆。是不是不够珍惜,所以才会觉得写的足够吃力?乱七八糟,这篇似年终总结的自我检讨书,怎会如此啰嗦?这就是为什么从来不写纪念文,就在于我写不出来任何的感情。好多话,就掩埋在时光里吧。
如今,各自安好便罢。何必非要问出个所以然?
情感散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情感调动;想象力
中***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22-01
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题材广泛,结构精巧,手法灵活。字里行间,荡漾着作者真挚动人的情愫。它情与思、理与形融合在一起,幻化出一个个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而促进学生思想的飞跃,理性的升华。
1.初中教材所选的散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
初中教材中所选的散文,一般为狭义性散文。它是一种自由、灵活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独特美质在于:能够让读者通过一个十分精粹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就是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而“情”则首当其冲,因为散文的主要任务就是抒情达意,它直接取材于生活,兴之所起,笔之所至,心之所想,墨之所趋,自然潇洒,无所隐蔽。作者的主观表达得最直接,个性流露得最鲜明。纵观每一篇散文,都浓缩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它以掩抑不住的情思,向读者传递着作者的情感信息,真可谓“情者文之径”。这里所说的“情”,即作者的情感,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体验。散文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表达的正是作者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复杂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字里行间充满着深切的念父之情;《我的老师》全文充满着作者对老师的敬爱之情;鲁彦的《听潮》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藤野先生》全文则充满着深沉的爱国之情;……因此,散文的教学过程,其实质就是情感交流过程。
2.情感调动是散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2.1 情感是联系作品作者、教师、学生的纽带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之所以美,主要在一个“情”字上。作者的感情是渗透在作品之中的,如何去领会作者的“情与思”,这就是散文教学内容之一。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义项,同样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把文章提供的具体的审美对象、情感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审美情感的激励和感染,并融情感于学习中;同样,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时刻把情感反馈向教师,当教师体验到学生的情感时,就能产生情感的再激励,从而形成散文教学过程中情理交融的境界。由此可见,双边活动在实现过程中,教师情感是作者和学生情感沟通的媒介,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牢牢抓住"情感"这一中心环节,发掘隐含在作品中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因素,首先使自己的“情”和作品的“情”相融相通,达到"情理"的共振,然后再把自己体味到的“情感”感染和转化给学生,调动起学生记忆仓库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学生“情感”、教师“情感”、作者“情感”三者"情理"的同化和合一,实现以期的良好教学效果。
2.2 调动情感是学好散文的催化剂。散文教学最忌“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填鸭式”的满堂灌,只能使学生思维处于睡眠状态,吸收知识处于被动地位,因而造成教者有情,学者无趣;教师激动,学生不动的不良状态。若要改变这种不良状态,情感调动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2.2.1 情感是产生兴趣的基础。情感是兴趣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趣,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是以情感染。作者总是把自己浓厚的情感渗透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如果要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则必须要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情感",否则就不会学好这门学科。明代王守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了一个贴切的比喻:"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残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如春风,治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槁矣。“可见,兴趣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激发学生在思考探索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感到兴奋和激动,是提高散文教学效果的一窍门。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有的富有情趣,有的富有理趣;只要教师去开发、利用,就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哲理的启迪,开拓其胸襟、增长其智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散文教学的一味催化剂。
2.2.2 情感是意志的推动力量。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积极肯定的情感对人的意志有推动力。如巨大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的责任感,能激励人们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克服困难,作出贡献;而消极否定的情感对人的意志活动起着阻碍削弱或干扰作用,甚至成为意志的阻碍。一个人如果对他所要达到的目标抱着冷漠的态度,存在着畏难情绪等,就会动摇和削弱他的意志。同样,散文的教与学过程,是充满着困难的过程,学生如何学好散文,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散文创作就更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散文的教学过程,就要以情育志,教师只要善于发掘散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文章中情趣盎然描写的分析,精确科学的概括,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使学生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力,以文达情,以情出理,以理育情,以理育志,以理导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理智和意志力的情感是任何一个散文作家所不提倡的,是有悖于他们创作的初衷的,进而促进学为己用,创作出“情”“理”俱佳的篇篇散文,实现散文教与学质的飞跃。
2.3 情感调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散文教学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它必然会引起信息反馈。优秀的散文,总是以具独特的艺术形象触发人们的情思,唤起读者的想象力。教师在散文教学时,要根据作品的语言信息,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言语、文字的描绘和实物标志的意义,调动自己储备的丰富表象,根据个人社会实践和个人创造的需求,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达到灵感的突现,实现再造想象和创造的同步发展。
情感散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散文情感 多角度 方法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70-01
情,是任何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生命。我国古人早有了有关“情”的种种论述,诸如“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者,文之经”“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等。然而,相比于其他文学样式,散文对于情的追求则更强烈、更浓郁。很多人也都把“情感”看做是散文的本质属性,散文中的情是作者主体精神世界的外化,也是作者组织人、事、物、景的重要线索。本文从体会文本意境、品味语言、理解构思及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论体悟散文的情感的方法。
一、体会意境,感知情感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古人云:“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散文亦然,此所谓境界即意境,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
当代散文家刘亮程先生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提到“一个人内心的生存”,作家把这种抽象的生存外化为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来表现。因此,《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强烈的个人感觉。比如第四节关于“我”的过去生活场景的描写:
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
作家把自己的感情外化于自己所创造的意境中,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贫穷、空旷荒凉的意境,而这个意境又和作家内心的沉重与沧桑形成完美的呼应。文中作家真切的情感和恰当的选景达到了完美统一,使读者从物我交融的境界中运用再创造思维重新认识到了主体意识的存在。
可见,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二、品味语言,理解情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亦如此。作者的自我意识和情绪直接通过语言的表情达意构成文章独特的抒彩。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这样评价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诗藻开着花,发着光,它们时而像草叶一样簌簌滴雨,时而像泉水一样叮咚有声,时而像鸟一样啼啭,时而像最初的冰一样发出细碎的声音,也像星移一般排列缓缓的行列,落在我们的记忆里。”
散文大家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充满汉语魅力、文字几近奢华的散文。“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柯灵语),需要读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享受。这样准确传神、生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优美之景,也抒发了作者的无比热爱之情,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了情景交融的魅力。其中,“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这句话,我们可以观察到作家在表达上的特点。灰美人和钢琴这两个意象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还有上一句中的“敲击音滑音”,学生由此可以猜出作家有在西方国家求学生活的经历,他的语言表达表现出西化的特征。
朱熹先生说过:“读书之能,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好,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好。”通过对语言这一外面皮壳的品味,就领略了文章里骨髓的妙处――文字背后所蕴藏作家独特的情感。
三、研究构思,把握情感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一篇散文能不能写好,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能不能构思好。作品的构思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它包括选材和提炼题材、酝酿和确定主题思想、考虑情节安排和结构处理、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等,这些方面都是在构思过程中解决的。所谓“散文易写难工”说的就是这一点,不把构思处理好,想把散文写好是不可能的。
曹文轩先生的《前方》由离家,谈到离家的原因,再谈到路上的表现,由起初的激动到“早已认识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而产生的惶惑、茫然、不安,而从“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谈及“人生的悲剧性实质”,层层深入,一步一步上升到哲理思索的层面。如果能从作家的写作思路挖掘,就更容易探究文章背后蕴藏的感情。
阅读散文,并不是从上述角度中的一个角度切入来领略散文蕴藏的美,而是应该多角度解读,这样才会读懂散文中的景色、人、事、物,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品产生共鸣,才会欣赏和领略到作者真正的情感和隐藏在散文背后的大美,汲取对人生有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途径.中学语文教学,2011(1).
[2]郑桂华.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语文学习,2008(5).
情感散文范文第4篇
一、品味语言,对作者的情感再认识
我在教学中,利用散文丰富的情感因素,依据文章创设情境教学,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因此,我在教授抒情散文时,对语言的揣摩和品味也是必不可少的。
《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名作,教学前,我查阅资料,首先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这是朱自清先生于1924年写的一篇散文,文中醉人的绿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活所持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那种奔放、眷恋的情怀。文章最大的特色是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下面我就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
(一)鲜明的比喻,生动形象
如作者这样写梅雨潭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也寄寓着作者的爱。贴切传神,勾起了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同时,学生也找到了学习的兴趣点。
(二)动感的拟人,调皮有趣
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送"、"钻"二字,将莹洁、细密、轻盈、灵动的瀑流,人格化为具有生命的善解人意而又带点顽皮的孩童,娇憨之态可掬,令人不得不动情。
(三)排比中含比喻,精彩纷呈
又如"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四个排比句中含着六个比喻,精彩纷呈,作者多角度、多侧面地精雕细琢,着力渲染梅雨潭的绿。
通过对以上修辞的分析,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出这些修辞句子并体会梅雨潭绿的美妙温馨,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来描绘梅雨潭的绿色,真实地表达了他浓浓的喜悦之情。
从修辞的角度对抒情散文的语言进行分析,能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的去体味,去理解,还可以引发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这一手段。
(一)以情发声,以情带语
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如引导学生朗读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风***"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那种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将"清脆"、"应和"、"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角色,想像自己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
(二)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
通过朗读,文中的情景就跃然纸上,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如果让学生机械重复的朗读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不出学生的激情和求知欲,所以必须在朗读方法上下功夫。如:男女生赛读,段落接龙读,小组赛读,师生赛读等。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了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可以使学生咀嚼回味课文深层的内涵,通过各具特色的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堂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
情感散文范文第5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北方这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
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
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旷达。
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鸣叫。它们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芦苇,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芦苇的境界,人是不容易达到的。
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
(选自赵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有删改)
在文中,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答题时,我们需要勾画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准确把握“芦苇”这一形象,明确作者反复描绘了 “芦苇”的哪些方面。作者写“一片自由的芦花”,即写人的思想。因此,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要抓住“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这些语句,还要准确判断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答案:(1)作者采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2)在生活节奏加快、物欲至上的今天,人们应该从种种虚浮、功利的欲望中解脱出来,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智慧地把握生命的节奏,以此净化、升华我们的灵魂。
【技法指津】
写景状物散文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要想把握写景状物散文的情感,我们应当辨明散文作者抒情的特点:
1.情感的一致性。众多散文开篇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这情感成为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在各个阶段都无多大变化。
2.情感的变化性。也就是说情感随写景、叙事起伏变化,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线索。
3.情感的含蓄性。表面看,这些景物零散、细小,但这些恰是作者用来表现情感的凭借。如果不深入分析其比喻、象征意义,联系更深层的社会背景,就无法弄懂作者表达的真正情感。
把握写景状物散文的情感,具体的方法有:
一、从文章主旨把握情感
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就掌握了解题的万能钥匙。我们要明确作者所抒之情、所明之志和所言之理;要分析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与人们的情感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从思路脉络理清情感
1.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2.注意散文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层次。对开头的总括句、结尾的总结句及段首句、过渡句都要细心体会。
三、从景物特征剖析情感
大凡高品质的散文,尽管写法及景物特点各异,但都有一共同特点:写景精妙,情感鲜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自然界的日月山水、风霜雨雪、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名胜古迹都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但无论是从何物、何景入笔,所表现的都是人主观的感受。因此,分析景中寓情,我们要明确这些散文的描写角度。
1.看景物的时空描写。从景物描写的侧重点来理清作者情感表达的侧重点。
2.看写景角度。写景的角度,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有动景、静景,有定点观景、移步换景……从这些角度中可探究作者的感情倾向。
3.抓住景物特点。景物的特点往往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全文统一和谐。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征:苍劲挺拔或娇弱无力,生机盎然或萧条衰败,开阔明朗或狭小阴冷,令人心旷神怡或令人凄神寒骨。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剖析作者爱恨、忧乐、喜恶、赞美或批判的情感倾向。
四、从语言特点体悟情感
1.分析感彩浓厚的词语。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都是通过一些具有感彩的词语表现的,或赞赏敬佩,或憎恶鄙视,或颂扬或批判……阅读中,应细心标出这些画龙点睛的词语。
2.抓住作者在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作者除通过描写景物来抒情外,往往还通过议论、抒情直接传达作者的感情或思想,显示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态度。边写景,边抒情,或在集中写景之后集中抒情,或在写景之前谈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对所描写景物的见解或判断,有的是意义的挖掘揭示,有的是作者情感的爆发。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作者抒情的核心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3.注意分析意蕴深刻的句子。有些句子,要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意。结合上下文,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去理解,不仅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更要理解其深层含意。
五、从艺术手法辨明情感
文中的艺术手法,有审美与升华意义的双重作用。
1.使用比喻,寓情于景。作者把所描之景物比喻为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从而抒发主观感情。
2.运用象征,寓情于景。所写的景物与所要表现的对象在某种抽象的精神上有相同之处,这样就可以用象征手法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抒发感情。
3.巧用比拟,寓情于景。有些高明的散文家为了寻找到一条情与景相交的桥梁常常巧用比拟。
4.偶用通感,寓情于景。以通感寓情于景能使写景更有诗意,使抒情更含蓄。
总之,将作者所抒的情感提炼出来,文章的主题也就从抒情中体现了出来。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茼 蒿
徐晓杭
秋天来了。的蕾密密地爆满枝头,桂花的香恣意地四处流淌,菜园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坚的丝瓜成了精,每天还挂在篱笆上怀旧。
在择取了所有的故事和细节后,春天的序曲、夏天的辉煌只剩下了半青半黄的提纲,枝枝蔓蔓地留在读过的残页上。
霜冻来临前,蒿菜落种了。没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要生在秋天,生在万物都结果的时候。
问谁,问上帝吗?
蒿菜,学名茼蒿,杭州人又叫菜。木屑一样的籽,粗糙、干燥,风吹雨打日晒,撒在哪里都发芽。
严寒来了。浩浩荡荡的西北风凌厉如刀,在风的砍削下,他们甚至没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躯干,每一片叶子都从根上生起,却毫不懈怠地上举,你撑着我,我扶着你。
他们所有的骄傲都潜藏在冬天的绿色里,敦厚、坦诚,任严寒拍打,仍敞开着胸膛。
尘世间的每次召唤,他们都高喊着,雀跃着,一朵朵争先恐后往前涌。选上的,以荠菜的做法,放在滚水里汆,拧干,切碎,和笋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
最粗壮、最饱满的蒿菜走了,菜园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叶,幼小的嫩芯们依偎在一起,守着他们的家。生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
十天半个月后,他们又是葳蕤一片。命运之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蒿菜仿佛有无尽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来。
任用他们是多么省心的一件事啊,他们取之不尽,他们生生不息。
他们好像生来就是为了奉献。可书上说,他们是一种菊科的草本植物,只是“嫩茎、叶可作蔬菜”。
是因为他们的无言,才没有人尊重他们作为植物的权利吗?
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他们就像浩劫之后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学子,彼此相拥,唏嘘感叹。
风起处白发飞舞,没有人在乎。怎么会在乎呢?那么多寒冷的日子都没有哭,所有为生活的泪早已和汗水、血水一起绞干了。
春风中,他们努力展平脸上的褶皱,像年轻人一样开怀大笑,绽放他们最后的金黄。原来,原来他们对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开一朵花,小小的。
望着阳光下那片兴高采烈的雏菊,刹那间,我热泪盈眶。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1.从全文来看,茼蒿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作答。
答:
2.作者在文中写道:“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联系上下文,请简要说说“蒿菜们”高兴的原因。
答:
3.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茼蒿的复杂感情,请你简要分析有哪些?
情感散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席慕容散文;散文艺术;情感剖析;生命本体;爱与美
新时期散文由于女性作家的融入而又了新的特征,如忧伤的韵味、细腻的手法、对人生的感概、对生命各个阶段的领悟和思考、对自身目前和未来的解析,尤其是在自我情感方面区别男性则有了新的改观,她们愿意将自己的内心展示出来,用对生活和生命的渴望来赞颂真善美,揭露假恶丑,可谓散文界的又一新变革。而在女性加入后的散文界中以席慕容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其独到的见解和对心灵的真切诉说则以“真”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借助席慕容的散文中对自我剖析的做法,他们开始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一、席慕容散文中对自我情感进行剖析运用的原因
在席慕容的散文中多注重对自己成长的剖析,相对来说其散文集可以说是席慕容成长历程的鉴证,从幼儿时期的因为外貌和嗓音均没有大姐优秀,而性别和性格比不上弟弟的重要和讨喜而导致自我感觉家人对其冷漠,也至此导致其在成长的过程中敏感而自律。甚至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先从自身进行分析找到自己问题所在。也正因为如此,在其进行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时会不由自主的对自己的内心和情感进行解析,比如在诗歌《莲的心事》中其在一开篇就写到“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这种将自己进行物化将物品进行人格化的做法在其散文中多予以表现,而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席慕容进行情感剖析的主要融合点。
当然这种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情感表达的做法,并不仅限在席慕容的散文中有所表现,在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小桔灯》以及小学作文经典散文日记体《落花生》里都有所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说,散文是作家们进行对自我情感分析、对自我进行认知,并利用文字进行雕琢和展示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席慕容散文中对自我情感的剖析和运用
席慕容是一位来自台湾的散文家,其诗歌、散文在20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曾经风靡中国文坛,她的文字魅力不仅饱含对生命的赞颂和对爱情、对家乡的思恋与歌颂,更是对于时光和生命进行了深入化的解析,虽然进行写作的风格相对文雅、委婉、细腻和饱含诗意,但是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张力和隐含的思索空间却是其他作家无法达到的。
在她的散文中,对自我情感的剖析方面运用了三点手法:首先是以情为中心诉求点,其次是以实际的场景和日常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艺术再造,并注意以情寓景、以景幻情。第三,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作为修辞让散文的语言和对情感的表达更为诗意化。追求诗意美在散文中的合理运用。此外,典籍也直接被引用进来作为对自身观点的支撑。情景化、句意化、意象化、情景化是席慕容在其散文中对自我情感进行剖析时主要运用的手法。
(1)对于错失了美妙的场景和别人美好的情感的感慨
内心的悲情中有何种是令人遗憾却无法弥补的?《成长的痕迹》里,错失了良辰美景,或者原本想更好的去珍惜却因为做准备而导致这种良辰美景在被准备的过程中错失了。席慕容将这种分分秒秒中物化的变化提升到别人的真情却被自我的无心而错失,是阴差阳错还是由于无知、不知不觉甚至故意的无视,这些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错失了回不去时的锥心之痛。哪种无力回天无法回到当时场景的茫然和无助,席慕容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在席慕容的散文中多以“一种温柔而又凄怆的美丽”和“无法把握住那些逝去的时刻”来形容自身的痛苦和无奈,美丽生活和美丽的自然以及花的语言则是席慕容在剖析自己的时候更多运用的语言表达替身。一如在《成长的痕迹》里,在一整夜的清清朗朗的月光中,席慕容对曾经错过的人和事情,所进行的无法回复、无法重现的感慨,那种内心的荒凉感和沧桑,以及对美好的渴望和期待,却也是很多的读者具有同感却无法言说的内心语言。也正因如此,才会被追捧和热议。
(2)对于错失了自己的成长和提升自我机会的感悟
在另一篇散文《画出心中的彩虹》中,席慕容对于客观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事实、无能为力的问题、以及自己无心之过或者自己一直努力却因为在当时场景中没有感悟而导致出现的问题就那些了相应的解析。这种错失自己也包括因为过于重视自己的真情在无法被重视的痛苦,忽略了自我成长和提升机会,并因此出现的感悟。
领悟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正是因为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些问题无法领悟无法进一步解析更无法深入的找到答案的问题,必须经过生命和时间的考量而得到新的答案和要义,正如她对自身不被关注的自卑,在成为成年人时期,却是疑问一次演唱会而出现了转机,发现原来自己认为务必优秀的姐姐其实也是有犹豫和绝望的一面时,内心出现的惊讶和感慨。她将这种情感予以艺术语言的再现以及隐晦的对于自己成长过程中那种曲折的纠结的无奈的心情的感慨。曾经一个清愁的少女,一个自卑的幼儿,一个成为人妇却依旧寻找自身地位的轻愁女人的内心复杂感予以了解析。这种意境和心态的曲折性,才是散文中作者进行自我情感剖析时,对内心压力和情感所进行发泄的最好表达。
三、自我情感的剖析手法在当代文坛中的拓展和运用
散文中对于自我情感剖析手法的运用,其从本质来看也标志着人类从盲目应对生活开始向对自我认知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逐步、逐层的深入而并非一朝一夕的过程。针对自我情感剖析手法的出现和在诗歌散文甚至小说题材里的广泛运用问题,有很多评论家认为,这是女性生理特征所带来的文学巨变,更是只有女性能够带来的文坛改革,然而在此之后散文结构和写作手法的变化却了此种说法,由于众多80后和90后作家新秀的崛起,以“我”主要视角进行拓展的文体逐渐增多,自我情感剖析手法不再是散文独有的手法,而是逐步被扩大到各个写作领域,对生命本体的研究,对爱与美的赞颂也随着席慕容散文作品的逐渐减少而悄然隐匿,自我情感剖析手法的普及也让这个曾经一度引发文坛热议的散文艺术手法,现在成为了当代新秀作家甚至学校学生在日常写作中经常运用的写作手法。让人不禁涌现出“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
随着散文艺术的发展,更多的艺术手法在逐步涌现和被创造出来,但是自我情感剖析手法却依旧以其对生命和对自我的客观剖析魅力,而被继承、延续和发展起来,成为当代文学界进行自我描述时最好的艺术表现手段而被人类继续推崇。
【参考文献】
[1]王文艳.试论席慕容的“原乡”书写――以《追寻梦土》、《蒙文课》为例[J].民族文学研究,2011(04).
[2]温瑜.席慕容诗歌的语言风格解读[D].广西大学,2008.
[3]李清宇.抒情传统下的自我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6.
[4]范培松.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J].江汉论坛,2010(01).
情感散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现代散文 情感 体验 引领
在江苏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中,《现代散文选读》是作为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这样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兴趣,对中外现代散文的艺术面貌有大概的了解,对散文的艺术特性有初步的认识,积累散文鉴赏方面的经验,唤起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所选的散文都凝聚着作者的深情,是作者情感的外在表现。抓住了情感,就抓住了探究现代散文的钥匙。学习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散文文本中的情感进行探究,感悟情感,提高学生的情商。
一、挖掘文中的情感,感受现代散文的魅力
《现代散文选读》共设置了六个模块,以情感为标准区分,每一模块所选的文章的情感有相同之处。“活生生的这一个”模块主要表现人际间的至情:父母子女的亲情、对师长的尊敬、对友人的关爱、对古人的仰慕等。“难以忘怀的故事”模块主要表现对往事的缅怀之情。“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模块主要借助自然界的事物表达对人物、自然的深沉感触。“文字绘出的***画”模块主要是表达对大自然造物的礼赞之情。“人与物的对话”模块主要借助物表现人对往事生活的眷恋之情。“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模块主要通过议论表达人对物的情感、理解并上升为哲理去感悟人生。对于每一模块文章的学习,教师应充分引领学生挖掘散文中的情感资源,特别与学生情感世界相关联的资源,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相链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欲望,深入文本中,才能真正感受现代散文的魅力所在,让散文的情感光辉照亮学生的内心世界。
例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文中母亲对“我”情感的两面性――既严厉又温情。这与学生父母对他们的情感一样,学生能够谈谈自己的感受,容易理解胡适对母亲的情感,母亲对他的爱护、严厉,就会清晰地浮现母亲的光辉形象,才能体会文章虽然文字质朴、事件平常,但情感真实而伟大,这就是令人敬佩的魅力所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送考》等教学也和本文一样。
二、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情感体验,以情感引领课堂
诗专情,其实散文也专情。《现代散文选读》的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对散文中情感的体验,以情感引领现代散文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文本、与现实生活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其破解散文内涵的密钥,突破现代散文教学的难点,享受散文带给我们的知识、智慧、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学生在课堂上用心体会文中的情感,自己的情感也会受到触动甚至震撼,精神上也会接受洗礼。这样学生自然会在课堂上人随心动,心随情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探究、交流活动,课堂教学将活跃而高效,成为学生、作家、作品情感交流的平台。
例如学习王英琦的《看社戏》,首先要突出文中情感:对艺人们艰辛生活的同情,对底层弱势群体生存的礼赞,对生命平等的尊重。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农村艺人们的表演和生活状况,也可以让学生讲解自己所见到的表演情景,用真实的生活场景带动学生体会文中底层群体的不易和生存的努力,从而理解作者对尊重生命平等的呼告。让这种情感理解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会使文本解读的重点得到突破,让这种情感引领学生走入现实生活的底层,关心身边的底层人、普通人、平凡人,还原生活的平凡、真实,才会使学生懂得生命平等的真正含义。
三、拓展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于现代散文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拓展,延伸到群体、生命、人生、现实生活等,回归情感的本源,呈现情感的抽象性、上升性。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复杂的培养期,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处于升华期,这两者是情感的两大方面。通过散文文本情感的鉴赏、拓展体验,让学生的情感接受生活的洗礼,加深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深层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例如刘鸿伏的《父亲》,文章写了父亲的质朴与关爱,将父爱之情写得炽热深沉、哀怨动人。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描写父亲质朴的细节及表现父爱的事情。首先让学生感受文中父爱情感真挚,对文中情感加以拓展:父亲的质朴可以拓展为对土地的眷恋、对城市的恐慌;父爱可以拓展为人性的真爱之情等,接着让学生谈谈父亲对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过去不在意的父爱,让情感回归,浮现过往的生活场景,再次回到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得到升华,心理感悟也会深刻而真实,文中的情感就会对学生的情感发展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四、披情入文,为情而文
高中生大多在作文时对如何自然地表达情感仍感到难以把握,《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散文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是最好的例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散文无论是写人、记事、抒情、写景、状物、议论等都注重情感的自然、巧妙的流露,让情感随所写的人、事、物、景的出现而自然宣泄、抒发。学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作文优缺点的情况,选取适合学生学情的抒情方式指导学生,让真实的情感融入文章,让他们的文章是为自己的情感宣泄、抒发自然迸发而作。既不是干瘪的叙述、描写,又不是嘶哑的煽情、无序的表达,不是为文而文,而是因情而文、不得不文。
例如学习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时,文中是为抒发对人生的“变”与“常”的体悟,保持对未来预约的希望。这一情感作者是借助菅芒花为文的,所有内容都由情感引领。学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借助菅芒花可以预约而人生是不可预约的特性抒发思想情感的,拓展指导学生借助现实生活中平凡的一个意象、事物及它们的特性、发展变化、前后对比等抒写心中的情感。如要抒发友情的长远,可以用树木的长青、天地的久远来表达;抒发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可以借助家中的老屋、农具、护子的动物等来表达;抒发对青春的礼赞,可以借助花朵、朝阳等来展现。让学生心中的情感在现实中能找到可以寄托喷发的外物,从而迈向为情而文的境界。
情感散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教学 情感教育
新大纲要求使教育者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运用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要任,而中学语文散文篇目的增加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大纲和新教材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体现人文性及素质教育中的“育人”目标,这就要对中学生的某种情感进行培养,而散文教学就正是对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我就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1 浅谈中学散文教学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文体。散文理论家葛琴说:“散文的文体,并无严格的规定,举凡日记、书札、游记、随感、悼念文、人物志、风土志等,只要是以抒发作者对真实事物的情感思想为主的,都可归入散文之列。”散文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非常自由的,内容和形式都很“散”。但是,散文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并有文字味道,有一种内在的“神”,即散文的主题统帅全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最根本特点。根据中学教材中所选散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散文分成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三大类。
2 情感教育在散文教学中的作用
散文语言优美,情真意切,有清新脱俗的文采。散文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托物言志,意境深远,思想和内容耐人寻味,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真情实感。因而散文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散文中的情感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想象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性和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占据了较大的篇幅,且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冲击着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就是一篇纪实散文,它通过对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描述,特别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既写了长妈妈的繁琐,又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悼念。这些作品贴近生活,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又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学会表达真情实感。
3 散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所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3.1 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入境入情”的导入能一下子捉住学生,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情感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交融,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我在讲杨绛的《老王》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双手合十放在胸前,欣赏一组带乐***片《2011年度最佳的E-mail照片》,让学生用心灵感悟生活。然后老师用深情的语言导入:“生活在大千世界,我们习惯于关注那些有非凡成就的伟人,有耀眼光环的明星,与我们血浓于水的家人,还有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关注过身边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在社会边缘的不幸的平凡人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他们呢?今天我们就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关注一个叫‘老王’的不幸者,看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呢?”像这样的导语,能帮助学生进入到对不幸者‘老王’的同情与关爱之中。
3.2 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散文篇目中有些文章,学生未曾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如《紫藤萝瀑布》、《风筝》、《老王》等,因此有必要介绍作品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适当介绍作者弟弟得绝症,全家人笼罩在悲伤气氛之中,作者看到盛开的紫藤萝激发创作灵感,以花喻人,赞美生命的律动。这一背景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课文的情感和主旨。
3.3 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文字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作品中美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更深刻地感悟文中情感。仍以教学《老王》一课为例,感受完老王一生的“苦”与“善良”以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悟到“幸运者应该关爱不幸者”这一主题的现实性,以及由己及人去关爱他人,我特别搜集了一组***片“身边的老王”,再配上二胡《二泉映月》那低沉悲伤、悠远的音乐,学生的思绪一下子迁移到现实生活,而且立刻领悟到我们要给“身边的老王”多一些关注、同情、尊重,情感上的共鸣已非单纯的课堂教读《老王》这一篇课文了。而在文章结束时,紧紧抓住学生那感动而热血沸腾的心,又以歌曲《爱的奉献》和满屏幕的玫瑰花***片冲击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让学生不能自已地跟着音乐轻轻哼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课堂达到高潮,“关爱”深入学生心灵。
3.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化文章情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适当还可以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入体验情感。第一,感情充沛的范读或录音。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激情充沛,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注意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才能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二,指导学生规范诵读,读出感情,读出个人对课文的感悟,培养入情入境的朗读散文的能力。第三,提倡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体会朗读技巧的运用。每个学生的语感不一样,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个性化朗读,教会他们如何潜心去体会朗读技巧的运用。
3.5 透过对“文眼”的理解感悟文章真情实感
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词句,点明文章主旨,涵盖文章内容,升华文章情感,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正确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深切感悟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如《老王》这一篇散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从老王的“苦”与“善”两个方面来表现老王心地善良,关心他人,知恩***报的性格特征,也写出了“我”以人道主义和平等观念对待老王。“我”的善良在交往中表现了出来,但“我”还觉得不够,当老王去世几年后“我”写道:“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愧疚以及写这句话的用意:呼吁社会关爱不幸者。
3.6 融合诗词,感知散文的情感
钱理群教授指出,对于儿童学古诗:“即使暂时不懂,只要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有了一定的阅历后,是会不解自通的”。当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融合这些学生相对较为熟悉,也较为精炼的诗词,特别是那些名诗名句时,对学生散文情感的领悟是大有帮助的。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包含了五福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在教《春》这篇课文时,我这样启发学生:作者引用了志南和尚的名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写出了春风的柔和,请同学们也引用古诗名句来阐释春草***、春花***、春雨***。于是,同学们思维活跃起来,写出了不少名诗句,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都无”、“万紫千红总是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这些诗句的引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美好的想象。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朱自清充满诗意的“春”中。
教育实践家冯恩洪认为:“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而后做学问。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的人。”冯先生的话说出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其实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里状态,精心设计,使学生能自然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感氛围,领略文字艺术殿堂里一幅幅绚丽多彩,耐人寻味的***画,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艺术的熏陶,想象到高尚的境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情感情商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佳敏《重视科学精神,回归人文品格》,《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9期第26页。
[2] 转引《素质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动感网络)
[3] 夏晓芳《散文的阅读方法》,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年3期
情感散文范文第9篇
谨以《亡人逸事》一课为例来谈通过多元对话方式展开散文的教学。
一、 师本对话,挖掘情感的内涵
教师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散文教学的第一步。师本对话并非消极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参,而是带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个性体验去反复揣摩文本,在对话过程中解读出新的意义,形成教师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师本对话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教的层面;二是学的层面。第一个层面必须弄清三个问题,即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对话过程。以《亡人逸事》为例,这篇散文收录在“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熔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朴实的笔调中饱含深情。这类散文的鉴赏,需要反复阅读,将感情的结晶重新融化,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奔腾。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因此教师对课文的处理应把教学重心放在细节描写上,通过找出相应的细节描写概括亡妻形象,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特征,找到鉴赏散文的途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其实我们读《亡人逸事》,妻子的形象固然栩栩如生,但透过这个形象,更打动人心的是课文流露的浓浓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抓住这个情感教学点,深入挖掘情感内涵,把文字激活,披文入情。
从学的层面来说,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解读出了散文的情感内涵,学生能否理解呢,怎样引领学生去理解呢。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寻求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点。有了教师与文本真实个性的对话,才能生成感人至深的课堂。
二、生本对话,涌动情感的体验
散文是一种载体,蕴涵着作者的生命体验、思想境界和情感历练。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让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学生主体与文本对话,赋予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给予学生触摸文本的空间,鼓励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
学习《亡人逸事》,应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前提,让他们在初读后自己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学生可以自己解决,有的则需要教师点拨。如有学生曾经对课文的一句话产生疑问,当妻子问丈夫为什么直接把花布寄到娘家去,丈夫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这个方便该怎么理解,寄到婆家怎么就不方便了呢。学生就此问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寄到婆家,妻子可能就不好意思把布都给自己做衣服,从中体现出丈夫对妻子的疼爱。
后把主要精力转向散文创作的作家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因此学生文本对话的同时,还必须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进入人物情感世界。孙犁的妻子于1970年因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去世,终年60岁,七年后,孙犁才开始写《亡人逸事》,后来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又反复修改,最后定稿时间为1982年。作者为什么迟迟不写悼念亡妻的文章,这在文章最后一部分有交代,“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这几句话简单却又蕴含着无尽的哀伤,言有尽而意无穷。如何理解孙犁的这份痛,最好让学生对作者创作时的情境有所了解。教师可于课前印发材料,让学生更细致地了解孙犁在期间遭受的非人折磨,体会孙犁在快被***之际妻子却离他远去的悲伤。只有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学生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师生对话,促进情感的生成
师生对话,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与相互接纳。在师生多维对话中,学生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积淀生命的感悟。师生展开有效对话的环境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师生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一堂公开课上,一女生赏析课文中“用力盯了我一眼”这句话,认为这个动作表现妻子生气,不敢多看,教师似乎对这一答案不满意,引导了很久,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该女生后面只得说“我不知道”,尴尬入座。实际上学生体会的这两点完全没有问题,妻子是个“礼教观念很重”的人,她觉得未婚夫偷偷前来看自己不合礼数,所以颇为生气,同时自己也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看看自己要嫁的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但又不敢多看,只是“一眼”,所以这句话很传神地写出妻子彼时的复杂心理。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的多元读解。
面对不同的声音,教师要能多角度地倾听,析别正误、深浅,并及时用艺术的语言加以点明、引导、肯定,使之或由模糊而变清晰,或由浅显而变深刻,或由平淡而变动人。做学生表达独特感受的谛听者和欣赏者,平等对话,促进情感的生成。
四、生生对话,实现情感的碰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张力的、有个性的独特个体,生活经验、情感历练、生命体验、生存状态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多维的思考,多元的理解,多样的解答。面对同一文本,学生与之对话后,每个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通过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产生互动效应,或激起共鸣,或触动情思,或激发疑虑。在生生对话中,实现着情感的沟通、凝聚和融合。
学生在赏析细节描写时,注意到了妻子的一“哭”和婆婆的一“笑”,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生1:“她站起来哭了”,是惭愧地哭了,连北瓜都背不动,还摔了一跤。婆婆的笑则是嘲笑的意思。
生2:我认为她哭是委屈,因为妻子在娘家比较娇惯,到了婆家以后要早起还要干重活,她觉得很辛苦。
生3:婆婆笑不是嘲笑,而是一种宽容无心的笑。
生4:妻子的哭包含了复杂的情绪,既有跌倒的不好意思,又有对自己不如婆婆会干活的愧疚,也隐隐有委屈,可见其要强的个性。
在这场对话中,学生之间有争论和认同,有合作与分享,他们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鼓励,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和经验。在开放的氛围、个性化的言语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多元对话,是散文教学的新形态,是张扬个性和灵性的方式。教师应积极地呼唤对话,执著地拓展对话。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才能让生成闪光,使生命感动,使课堂更具情感张力。
情感散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微课;具体化设计;情感化设计;诗歌散文
中***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5-0030-02
自2010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微课热”,截至目前也没有褪去。王竹立教授曾说过,“微课热”是暂时的,而微课却是永久的。[1]目前,存在于网络中的微课资源与日俱增,微课质量却参差不齐。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念的阐释和应用前景的展望,对学科微课建设的思考和实践亟需开展。关于微课的具体化设计是未来微课开发的重点领域,也是微课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学科本身出发探讨微课的设计有利于弥补当前微课研究的缺漏,实际上更有利于还原微课设计的本真。
一、微课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和内涵
情感化设计(Affective Design/Emotional Design)理念最初源自产品设计领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哲学。[2]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中阐述了情感在商业产品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倡导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情感,使产品能够促发消费者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促使购买行为的产生。情感化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情绪和情感,以及它们与产品要素的对应关系。[3]
微课情感化设计隶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基于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在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等环节中以情感为切入点设计能够激发学习者积极情感的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微课的应用效果。
在某种程度上,微课是一种教育产品。微课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新的微课设计理念的兴起,侧重于对学习者情感体验和学习过程中积极情感的激发和保持。微课面向的学习者具有丰富情感并且渴望收获情感,如果在微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情感,设计学习者在学习微课过程中的情感历程,那么,微课便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因此,运用情感化设计来指导微课设计必会产生积极作用。
二、诗歌散文类微课的特点
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微课的界定多是从不同角度提出,但在微课的特点上达成了一定共识,主要包括:主题明确突出;内容短小精悍;资源丰富多样;结构相对***。而以诗歌散文类为主题的微课在贯通微课具有的特点之上,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1.意境化强,情感体验丰富
诗歌散文多是以作者欲表达的情感为中心,应让学习者置身其中,体验文章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2.画面优美,多维感官审美
诗歌散文本身具有特有的音律和文体美感,因此,画面应该达到声音、***片的身临其境,达到多维感官的审美。
3.文字领悟,内容思想开放
诗歌文字凝练,散文文体形散而神不散,读者皆可结合自身实际,从不同角度去鉴赏体会其中的思想。
4.陶冶情操,文化底蕴深厚
诗歌和散文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的抱负,因此,欣赏诗歌和散文也重在领悟当时的文化气息。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散文类微课在设计时应遵循微课原有的特点,尤其要融合诗歌散文固有的特点。因此,此类微课需注重情感化设计,这样学习者方能在学习微课时融入真实的情感,达到此类微课学习的真正用意。
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的情感化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此书的编写意在适应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注重从鉴赏角度引导学习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4]
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此达到学习效果。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提到设计存在三个层面:本能水平(visceral level)、行为水平(behavioral level)和反思水平(reflective level)。[4]有学者也根据人脑处理信息存在的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层面的加工水平将微课的情感化设计分为本能层设计、行为层设计和反思层设计[5](如***1)。
[促进思考,留下好印象
学习过程有良好的情感体验
赏心悦目的感官刺激] [反思层
行为层
本能层]
***1 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三层设计模型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的情感化设计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本能层的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行为层的设计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反思层的设计。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
学习者在学习微课时通过感官接收信息,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主要关注给予学习者丰富的、多维的感官体验,使学习者产生情感共鸣,身临其境。
对古诗《登岳阳楼》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中,首先要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做简单的了解。本诗抒写了诗人在飘泊途中登上岳阳楼,对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水发出礼赞,进而联想自身漂泊、国家动荡而感慨万千的情感。根据诗人的情感轨迹,制作微课视频时应多采集古诗中的意象,如失意漂泊的杜甫、烟波浩渺的岳阳楼畔,等等;采集声势浩荡的背景音乐和忧愁凄凉背景音乐加入微课的设计之中,使得微课情感的张力娓娓道来;在微课视频的总体风格设计中宜采用浓墨淡彩的风格,渲染出诗人悲苦沉郁的情感。
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
学习者行为的改变多是受到外界刺激产生的应激性变化,体现在主体行为的调整和改变。学习是大脑支配的一种行为,学习行为的发生也伴随着情感体验的产生。行为层的满足感来自顺利完成任务或某事做得很好时所产生的直接感受。因此,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应该注重能够使学习者顺利、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对劝酒诗《将进酒》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中,对诗歌内容学习的设计采用突出情感主线的方式,例如:先在奔放豪迈的音乐背景下让学习者朗诵“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使得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为“慷慨激昂”。然后引入题目“对诗句的理解”使得学习者的情感状态转为“冷静”、“兴趣”,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者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也有利于对诗歌感情的领悟。
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
本能层是情感加工的起点,在本能层基础上产生行为层行为的出现和调整,本能层又受行为层的加强或抑制。学习者在本能层和行为层上是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而反思层是人脑信息加工的最高水平。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意在使学习者对知识进行迁移,促使新的思考活动。因此,反思层注重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的设计。
对赋《阿房宫赋》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中,***测试、练习、辅助资源等各种辅助资源均可以启发学习者智慧,使得学习者建立知识关联网络,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深化。设置题目“《阿房宫赋》意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学习者读此题目后便会对赋再做细致的赏析,了解到诗人写秦朝覆灭,以六国衰亡为铺垫,而六国衰亡是因其不爱民,而秦不吸取教训而步六国后尘,这样起到提醒时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意味深长。学习者答题完毕后给予及时鼓励,使得学习变得积极。
四、结束语
诗歌散文类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创设了选修课学习的新型环境,深化了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基于情感化设计的诗歌散文类微课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流露积极情感,身临其境学习微课,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学习让学习者领悟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也突出了文言文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9):79.
[2] 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102.
[3] 李婷.网络课程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
[4] 袁行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唐纳德・A・诺曼(Donald A.Norman).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