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离别”是我国古典诗歌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及至明清诗文,离别之情一直都唱不尽,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大类,每年的高考试题都要涉及这一重要题材。如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湖南卷的《示长安君》(王安石);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湖北卷的《丹阳送韦参***》(严维)和《暮春水送别》(韩琮)等。从所选送别诗的考查情况来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在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方面。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奇葩,对送别诗的解读鉴赏不可等闲视之。那么,如何解读送别诗呢?
一、抓住意象,理解诗意
在古典诗歌中,某些客观事物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是特殊意象,借助这些特殊意象,可以探究诗人的情感所在。就送别诗而言,“长亭”是古代送别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中;“杨柳”中的“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留客的习俗,也是抒写离别之情的诗篇里常见的意象;“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更是不胜枚举。通过对诸如此类的典型意象的把握,理解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这是解读和鉴赏送别诗的前提。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借“柳”“酒”点明离别之情,“朝雨”“渭城”“客舍”“阳关”则说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友人的行程。
二、品味语言,开拓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古代的送别诗往往注重营造气氛,在景物或生活气息中透露出送别时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格调。解读鉴赏古典送别诗,要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它的意境。对意境的把握,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二是把画面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那一部分想象出来;三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如韩琮的《暮春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诗人将“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一幅感伤的画面,融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深沉和复杂。再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荆吴相接,春江渺茫,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意境中蕴涵着作者无边的离愁别绪。
三、分析景物,领悟诗情
读诗要以把握诗歌情感为目标,因为情感是诗的生命和灵魂。就送别诗而言,情感表达主要是朋友间真挚友谊的告白,或临别时坦诚的抚慰,或依依不舍的留恋,或发自肺腑的感慨,只是表达方式或情感的侧重点不同。诗人通过何时的景或物来表现什么,这些景或物有怎样的典型特征,它们要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在通读诗的过程中要反复推敲、琢磨的问题。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肺腑之言,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友人远去难免感伤,诗人却说两地流水相通,青山一道,云雨相同,明月共睹,巧妙地化两地为一乡,宽慰友人的离伤,语意新颖而情思旷达。
四、考查手法,评价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表现诗歌的内容情感。就送别诗的抒情手段来说,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就送别诗的表达方式来说,多见的是运用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就送别诗的景与情的关系来看,常用“哀景哀情”来渲染,或“乐景哀情”来烘托。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桃花潭水直抒胸臆。再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全诗定格为一个特写画面,钟声、归影勾起诗人的思绪,耳闻而目送,心驰而神往,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全在意境之中,深得融情入景之妙。
阅读训练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色?“隐”“没”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阅读训练二
于易水送人一绝[注]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赴秦国刺杀秦王。临行时,燕太子丹着白衣冠(丧服)送荆轲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结合全诗,说说“今日水犹寒”表达了什么意思?
2.这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来推测,诗人所送之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训练三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三四句被后人认为是炼句的典范,请说说其中的道理。
2.诗的最后两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表达了什么意思?
阅读训练四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注]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颈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五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有人说,第一句中的“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阅读训练六
丹阳送韦参***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人在什么季节和时间送韦参***?送别地点是在江南还是江北?
2.这首诗写得非常精彩,请选取其中一句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训练七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注]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相符,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阅读训练八
送梁六自洞庭山[注]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日见孤峰水上浮”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中“景”与“情”是怎样结合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送别诗》
阅读训练一:
1.描写的是黎明时分天空的景色。“隐”“没”两字表明宴会从夜晚已延续到拂晓,而主宾双方却还不愿分离散去。借空间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离别之情,更显示出情感之深。
2.先写离别时华筵的人和物(室内),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阅读训练二:
1.表明了荆轲不畏、英勇赴死的高风亮节和诗人对荆轲的崇高敬意。
2.从诗歌激昂壮阔的场景来看,所送之人定是与诗人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挚友。
阅读训练三:
1.这两句的语序本来是:不堪愁里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调整后更合乎对仗和押韵,而且把“鸿雁”“云山”放在句首,这是感官首先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再说“愁里听”“客中过”,这样由景生情,合乎事理,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2.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以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可谓语重心长。
阅读训练四:
1.“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景。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表达了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阅读训练五:
1.“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运用了反诘与对比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相比,是望尘莫及的,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阅读训练六:
1.诗人在秋天的傍晚于丹阳送好友韦参***去江北。丹阳在江南,送别地点在江南。
2.“一别心知两地秋”,既点出了分别的季节,又用两人各自度秋的事实点明分别后相互思念的悲愁,虚实结合,情景融合,意蕴丰富。
阅读训练七:
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乎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
阅读训练八:
1.“孤”和“浮”。一个“孤”字语带双关,失落与孤寂的情绪渐上心头,而一个“浮”字又顿生扑朔迷离之感,峰浮于水,人浮于世,漂泊之愁更浓。
2.该诗是送别诗,诗人并未直接抒发惜别之情。目送客人远去只用“洞庭秋”含蓄点出,景中寓情,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凄之感;“峰”前冠以“孤”字,表明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远去,而诗人的心潮却随湖水悠悠不息,对友人的不尽的思念之情蕴涵其中。浓厚的别情融在诗境当中,意味蕴藉,感情深沉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