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到许多中学生抱怨上语文课感到索然无味。原本最具活力、最为学生喜爱的语文课怎会“跌”这个份上呢?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呢?笔者认为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至少有以下几点意义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一直在想:语文老师能不能把一部分课文下放给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可行的。发挥集体的力量,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就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语文老师可以把一些形象鲜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推荐给学生,由学生自由选择,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或编或导或演,一切遵从个人意愿。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去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时空内,学生对许多知识和观点只能被动地接受,时间一长,就会感到语文课索然无味。编演课本剧则没有这些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把剧情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原动力。”编演课本剧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编演课本剧过程中,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训练得以全面提升,个性特长得以尽情发挥,自尊心、自信心得以普遍增强,“双基”训练也落到了实处。学生把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自会兴趣盎然,从而达到真正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编演课本剧的具体步骤及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演程序大致分为导、选、读、编、演、评六步。
导:学生对编演课本剧虽有兴趣,但编演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老师适当引导。除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戏剧常识,引导学生评析、鉴赏一两部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如《白毛女》、《雷雨》等。
选:编演课本剧宜选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选”的过程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决定,使学生充分参与,以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读:要改编课文,就需要具备戏剧基本常识和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时需引导学生读。一是读戏剧,明格式。二是读所要改编的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人物性格的内涵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是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的。
编:在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存在着一个毛病,即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抄完了,戏里的人物就无话可说了。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语句,应让学生明确:1.改编时可适当增删。2.对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动作,要在剧本里体现,注意突出其作用。3.台词要注意口语化,以便于演员演出。
演:1.舞台布置及道具应从简。2.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3.分小组表演,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实践的机会。4.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淘汰制,整个演出过程可由预赛、复赛、决赛组成,评委主要由学生担任。最后要安排优胜者队或表演较出色的学生组成最佳阵容,在年级或全校汇报演出,以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评:1.评编演。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要评出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演员、最佳剧务等。2.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较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有的教师可能担心,编演课本剧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操作起来困难很大。其实不然。编演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除了“导”以外,其他环节都可以大胆放手交给学生去做,教师只要适当给以指导即可。
作者地址:江苏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