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言区的人们在学说普通话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中介状态”。一方面是语音接近普通话,另一方面在学说普通话的过程中延续了方言中存在的语法、词汇等方面的习惯和问题。本文例举了一些普通话与宣城话之间常见语法、词汇的差异类型,并对宣城话作一番研究、考量。
【关键词】普通话 宣普 中介状态 语法差异 特有词汇
一些方言区的人们在学说普通话的时候,常常被人们戏称为某某地方普通话,例如宣城人在说没有达到标准的普通话时叫“宣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作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语音上不是很标准;另一方面是在说普通话的过程中,延续了方言中存在的语法、词汇等方面的习惯和问题。于是出现了语音上听起来像普通话,但却感觉很别扭、容易产生歧异,甚至引起笑话的现象。这种现象即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可叫“地方普通话”。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如果要作谓语的话,一般要加判断系词“是”,如“我是工人”,而在宣城话中名词竟作了谓语,不用判断系词“是”读作“我工人”。“我们嘎(家)咳”,意思是“我们回家”。动词“给”在宣城话中常说成“把”,如“把书把他”。现代汉语语序是表达一定的内容的,如“雨下大了”、“下大雨了”、“大雨下了”;语序在一定条件下又表现出灵活性,起着强调作用,如“我晓不得”,实际上是“我不晓得”的倒装,着重强调“晓”。宣城话中还有大量的独词句,简洁、明快。如“爽”、“够种”、“够交”、“棍气”、“倒阴”等。
语法差异之外,宣城话中还有大量的特有词汇,这给外地人理解起来造成了不少麻烦,下面一一列举。
1、宣城话除了遵循汉语组词的一般规律,从结构上运用了主谓、动宾、联合、偏正等手法外,还大量动用了修辞格
例如,比喻(“玩蛇”――比喻玩门道、做一些隐蔽的事欺骗人)、借代(“黑头鬼子”――指代那些不正规***人员)、谐音(“末分(婚)”――打80分时,对过把牌压住了,这边没有分数垫)、双关(“辣(乐)子”――)、类比(“炸弹――假货”,炸弹,一点火即爆炸,时间短,稍瞬即逝;假货,用不到多少时候即坏了,时间也短)。宣城人把这两种毫不关联的事物连在一起,取其“时间短”的喻意,可见把假货说得“杀骨子”(宣城话,是说话到位、深刻,入木三分的意思)了。还有通感,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而形成的感受。宣城人在组词中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词汇的产生更加丰富、强烈、生动。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把“缕缕的清香”比作“梵婀岭上渺茫的歌声”等。
2、词汇的产生有的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例如,宣城妇女骂男人最恶毒的一句话,“趟洋炮子子”这反映宣城曾遭受过外国人侵占,洋***洋炮在宣城出现过,所以妇女骂人才有“趟洋炮子子”的说法,意思是要被洋***洋炮打死。又如“顶砻”这个词,它是指这个人非常能干,能做事,会做事。***前和***初期,还没有碾米机,农民把稻子变成米,用的是一种叫“砻”的似磨的工具压掉稻壳后而成的。碾磨出的米叫糙米,然后把它放在石臼里冲熟。砻就像磨一样也有上下两片,上片较重,下片较轻,上下两片之间必须用一根质料很硬譬如檀树之类的木柱顶住,使上下两片之间形成小小的缝隙,而这个夹隙仅仅比稻粒窄“一毫毫”(宣城话,一点点的意思),恰如其“缝”,否则不是脱不了稻壳,就是把米碾碎了。稻子碾成功,这个功劳主要归结为顶着的那根立柱,它还要经得起千百万次的磨损,不能“蚁”(宣城话,缩小的意思)。还有,宣城人经常把朋友间聚一聚、请客吃饭,或自己加餐叫“滑肠子”。这个词的产生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前。那时,人们生活清苦,肚里没有什么“油水”,所以“滑肠子”这个词就产生了。这个词非常风趣,不能不使人们想起花和尚鲁智深的名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3、宣城话在遣词造句中有时非常特别,能使语言表达生动、有趣
例如,“吃老哇子”,说的是占了别人的便宜,或从中截留了一部分财物。“老哇子”是一种叫声凄凉的不祥之鸟,你把这种鸟都吃了,你好胆大,预示向你提出警告:你要小心为好!这两句是正常的动宾、省略句,然而“老哇(***)子”用了比喻加借代,语言更生动、形象,词义也不难理解。但是,宣城话里有的句子如照词面上的意思来解释,却会适得其反。如“你嘴不神”,说的是夸夸其谈,暗指你在实际行动中没有什么作为。“嘴不神”,照字面上讲“嘴不怎样”,而这里恰恰说是“嘴很厉害。”说话人在这里用了反问句式,意思是说“你不是嘴上很厉害吗,行动上怎么样呢?”宣城话的结尾常常用仄声字,即使一句是平声字结尾也要换成仄声字。例如,“扭头刮颈”,变成“扭头刮颈的”,本来是“颈”平声结尾,硬加上“的”变成“的字结构”结尾。我们知道,多用仄声字结尾的语言不像平声字结尾的语言高亢、嘹亮,而是显得短促、激越。
宣城实际上是个移民杂居区,历史文化悠久,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阳郡郡治设宛陵,晋太康二年(公元281)改宣城郡。自古以来虽经过多次变革,但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行***区,并延续至今。这就使宣城成为区域的***治、经济、文化中心。宣城历史上虽多次遭受兵燹、灾荒、瘟***,但它自然条件较好,有山有水有宝藏,外来移民较多,秦淮、吴越、湖北、安庆人,在宣城都能找到他们的踪迹。这些语言交汇后,互相异化、互相通融,再加之与毗邻地区的语言互相渗透,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使正宗的宣城土话不再占统治地位,而这种新的语言反倒成了现在外地人认为的宣城土话。也由于历史、地域、风情等原因,在宣城话中有些词只有宣城人才比较清楚它的内涵。例如,“水东的枣子,水阳的嫂子”、“老十字街”、“十八叠”、“大篷车厂”、“打(达)雅机”、“卖混子”等,这就像北京的“皇城根”、“王府井”、“西单”、“豆腐脑”、“遛弯”一样,北京人人人皆知。
(作者:宣城市广播电视台新闻播音员)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