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是文章的泱泱大国,文章从先秦发展到现代经历了不同的变迁。本文从文章的始于年代开始,按朝代对文章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对各朝代文章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状态及特征作了简要的整理,以期有助于对文章、文章学的研究。
关键词:文章 文章演变 发展研究
“文章”一词,最早见于《论语》。《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最简单的文字记事,最早始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这些卜辞和铭文的特点是:单纯、质朴、具事直书、不加文饰,所记的内容多为晴、雨、田、猎、祭祀、征战、人、地、日、月,文字极为简短,可以认为是今天长篇记事文的雏形,也可以名之曰“文章”。那么,我国有“文章”的时代,应始于商代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章也不断变化发展着。到了西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即西周到春秋时期是我国文章的原始阶段。这一时期文章数量尚少,文章的功能比较单一,大多用作记录文书,这记录有文字的,也有口头的。书信开始萌芽,这一时期是文章的原始阶段,基本文章是《尚书》和青铜器铭文。从发展水平来看,文章还只是处在记录文阶段。西周统治者既讲文德,又重文治,他们兴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典章制度。由于礼乐大备,文章的内容不仅增加了历史经验和道德说教,表现形式也更重文采了。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私人可以讲学,处士可以横议,于是文章便得到划时代的发展。
战国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学术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文章由《论语》的语录发展为长篇大论以至专门著作,如《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等。此时的文质并存的情况也出现了,孟子、荀子、庄子尚文;墨子、韩非尚质。论辩文章最为盛行,它放言无忌,相当随便,韵散并用。在汉魏以前,文学(文章)并没有***地位。只是到魏文帝曹丕,在他的名作《典论・论文》中,才第一次把“文章”***出来,并赋予它崇高的地位,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个提倡,对汉魏以后文学(文章)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先秦文章,主要是记言、记事和说理,尚少刻画和描写。到了汉代,逐渐出现了着力刻画描写的文字。汉代最有时代特征的文章是赋,从文章的形式说,有的虽名为“赋”,实为赋体之文。赋体之文发展到晋代,名虽为赋,实是论文。风气趋向于谈玄佞佛,行文更加瑰丽繁缛;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杂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宋,文章便更平和;到了南朝,统治者更好文雅,文章比前代更追求工丽,偶对求事之文发展到极端,形成了骈体。
魏晋南北朝的文章,除了前面论列之外,还有史家之文、小说家之文、文论家之文以及传统的名篇。史家之文如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小说家之文如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论家之文,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荣的《诗品》,作为我国文学理论著作是前无史例的。
“文章”(文学)的概念直到唐代的柳宗元才第一次比较清楚地区分为两大类:“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杨评事文集后序》)显然,前者是指的实用文章,后者指的文学作品。唐代以诗为盛,宋代以词为高,但也出现了优秀的散文(包括论说文)作家及其作品,有名的“唐宋家”,就是两代文章大家的代表。唐代以前,文学上无所谓“古文”,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上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理论,特别是韩愈所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论点,指导了后来无数古文家的写作,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宋代的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等文章家,也都在文章理论和创作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赋到宋代已经逐渐散文化,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可视为优美的散文诗。文章在元代无什么可称,明代的文章家稍有成绩者有刘基、宋濂、李贽、归有光等人和几个文章流派社团。
清代一个最著名的散文流派是“桐城派”。它主要代表之一的方苞建立了古文基本理论,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章法上,他主张“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书籍相国世家后》);在用语上,他主张“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中俳巧语”(见沈莲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引);在写作实践上,“桐城派”文章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都选取事例或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义”的具体化)即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所在,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他们的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特别由于求“雅”,语言避忌太多,虽觉妥当自然,终缺乏活泼生气,他们的较好作品,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等。
梁启超努力于散文的改革,他自称“夙不喜桐城派古文”,也打破“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的束缚,自求***,“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以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魅力”,因而风靡一时,“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清代学术概论》)。他的新体散文,对一切传统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为晚清的文体***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清代著名的文章家还有吴曾祺、林纾、张炳麟等。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显示了文章的战斗业绩,此外陈望道、叶绍钧、夏尊、周作人、朱自清等也发表过一批引起读者注意的散文。同志是运用祖国语言的大师,他的议论文(***论文)堪称文章的典范。当代又涌现出一批散文的作者,如刘白羽、杨朔、秦牧、魏巍等,各个作者由于生活经历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选择题材各有侧重。
我国本是文章的泱泱大国,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人们却鄙文章而重文学,对文章的解释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如果仅仅就一些辞书上的解释,是对文章的一种轻视。那么什么是文章呢?近来已有文章学的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吴伯威先生说:“文章就是运用书面语言和符号表情达意的篇章。”(《文章学要走向***》见《殷都学刊》88年1期)孙移山先生主编的《文章学》(档案出版社)在《绪论》的开端说:“从形式上说,文章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有组织的书面语言。”“从内容上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表现客观事物的辩证统一体。”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搞活,对于文章学的研究,已有了可喜的成果,就更广泛地要求实用文章为之服务,从《尚书》到《选集》、《***文集》,已有宏文巨制做出了榜样,优秀的炎黄子孙理应为文章学这个新学科的建立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预衡.精神***与文章的变迁[J].中国******干部论坛,2002,4.
[2]刘溶.文章发展追踪[J].音都学刊,1989,1.
[3]尹相如.文章概论[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4]程福宁.中国文章史要略(西周至唐代)[J].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