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再次登上《百家讲坛》,并且带来《百家讲坛》有史以来播出时间最长、体量最大、制作最精良的节目,节目整体规划长达60讲,播出时间贯穿全年。这一次,阎崇年主讲的题目定位《大故宫》,首次将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沈阳故宫、等纳入了一个“大故宫”概念。
打开传统故宫的外延
阎崇年坦言,多年的学术积累给今天《大故宫》的开讲奠定了一定基础。“早年我担任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后任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开会常在故宫,这次看这个地方,下次看那个地方,讨论、交换的材料全是紫禁城的事。如今三十年了,看的资料多了,也督促我做了一些研究,这是故宫给我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跟以往的故宫学著作相比,阎崇年新作里提出了“大故宫”概念,首次打开了传统故宫的外延,把沈阳故宫、博物院、三山五园、避暑山庄等纳入了故宫姻系,讲述了明清二十四位皇帝和一位“女皇”慈禧在紫禁城治居的历史。
“比如说故宫后面的景山,当时是和故宫连在一起的,也算故宫的一部分。西苑包括现在的中海、南海和北海。这次讲《大故宫》西苑、三海各讲一讲。北京还有天主教堂,17、18世纪前后的中国和欧洲文化关系特别密切,载体和渠道就是这几个教堂。传教士也经常出入皇宫来进行文化交流传播活动,把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四书五经等传到西方,也把西方科技传到中国,比如数学、物理学、光学、化学、地理学等。还有南京明朝的皇宫,往北说承德避暑山庄,凡是当初和皇宫有关系的重要文化遗产都纳入《大故宫》的范围里讲述和介绍。”阎崇年这样告诉记者。
故宫内外,专家济济。“我有自知之明,”阎崇年说。北京故宫至少分古建、器物、书画、文献、档案、宫史等六大门类,各有各方面的专家。故宫是个百科全书,从任何一个侧面都可以把它展开,但任何人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只有扬长避短,从我的老本行历史、文化的脉络来展示故宫。”
这样的讲解才“给力”
尽管是第四次录制《百家讲坛》,尽管有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紫禁城学会会长郑欣淼、北京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等专家组成的强大学术团队的支持,阎崇年仍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为了讲《大故宫》,他到故宫去的次数也数不清楚了。不是总体看,而是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看――讲午门专看午门,讲东六宫就一个宫一个宫的看,再跟文献相互印证。阎崇年说,“这之后还要提炼,去伪存真。每一集的资料大概几万字,有时多达十几万字。我自己如履薄冰,每做一集,像入了一次炼狱,录完了,我肩膀就轻松一下”。
阎崇年认为搞历史的人要注重“实”,对史实、数据要反复求证,甚至有点“较真儿”。很多人都知道雍正后来把办公地点从乾清宫搬到了养心殿,他在养心殿的前殿办公、后殿就寝。这样,雍正“上班”就更近了。但究竟有多近?没有人去测量过。阎崇年说:“我不能在电视上给观众讲‘很近’,观众也没有具体概念。我反复打电话给故宫,请他们帮助测量其具体数字,自己也亲自去量了好几次,最后终于测出了准确数字是1.8米。其实就是两个门之间几步的距离......这样,我讲起来才安心,因为我量了,它有说服力。”阎崇年认为,这样的讲解才“给力”,专家觉得不离谱,老百姓觉得有意思。
中轴线是北京城的脊梁和灵魂。这条中轴线,从永定门到正阳门3100米,正阳门到钟楼4648米,全长7748米,过去称15里,现在称约7.8公里。在中轴线上,正阳门,突出“正”――中即是正,正即是中;天安门,突出“安”;太和门,突出“和”,所以,中轴线的主旋律是“中正安和”。“中正安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心有灵犀一点通
《大故宫》已经是阎崇年第四次录制《百家讲坛》,之前包括《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令原本一直徘徊在科教频道末位的《百家讲坛》一路飙升,创下央视科教频道收视率历史之最。与此同时也成就了阎崇年这位大器晚成的“学术明星”,让他从小众的学术圈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这虽然给阎崇年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但也把他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电视不同于专业的学术刊物,这也让他逐渐摸索到了将自己的学术研究转换成大众传播的一套方法,“因为《大故宫》面对的是广大的观众和读者,但是读者层很宽,上到博士生导师,院士,下到小学学生,七八岁的小学生。比如说讲到午门,怎么让他们听懂,我就选择了几个历史故事,透过故事讲理。阎崇年说,“我一面讲。一面看观众的眼神,讲一个地方观众笑了,就觉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观众使劲鼓掌也能感觉到大家喜欢这话题,看到大家低头没兴趣的话就赶紧压缩一下内容。”
阎崇年表示,“《大故宫》同名书和电视播出的讲座相同的是母本,不相同的地方,就是电视播出有很大局限,每一集我的时间是32分20秒,因为有编导串词、广告,真正我讲的时间是这些,大概是10分钟1000字,所以总字数大概是3230多个字。书每一讲字数大概7000字,就是实际的文化的含量,和电视讲座互补”。收集资料方面,不仅限于历史,还包括设计、建筑学、文物学、书画、艺术、京剧、园林等。“先做学生,后做先生。我把研究明清和皇宫有关的建筑文化吸收了,把营养的部分介绍给大家共享,历史糟粕的东西加以批判,也介绍给大家引以为戒。”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阎崇年 揭秘“大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