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背景
典型剖析
各方争议
观点制胜
(李 津/辑)
编者按: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和出口,是一个人从未成年向成年转折的阶段。高中课改是整个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高中阶段的改革如果搞不好,课改就会走回头路,最终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也正因此,高中阶段的课改比小学和初中阶段任务更艰巨,难度也更大,是整个新课改最顽固的堡垒。
随着高校扩招,高中阶段越来越呈现出高等教育预备的状态,围绕一张考卷打转,失却了***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高中教育的扭曲和变形,关注血色高考和绿色高中,也许有一定启发。
对话背景
一位高中生在国旗下的演讲(摘录)
江成博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我想说一段材料:在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竟然有4个国家的创造力比我们还差!看来我们的想象力的确匮乏,然而这就是我们接受16年教育的结果。
我想请问各位同学,你们是否有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父母的,或者说我们大家坐在教室里承受着变味的教育带给我们的痛苦为的是什么?仅仅为了考一个好大学?为了一纸文凭?再然后呢?为了一个好工作?为了有好多好多钱?难道这些就是我们用整个青春作为交易所换来的?这不是生活,这仅仅只是生存。然而可悲的是,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即使付出了整个青春,也换不来这些庸俗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的悲哀,因为没有理想,别人这样,我们也就这样;因为没有理想,我们沉默,我们屈服,我们麻木。
同学们,我想我们可以醒来了,问问你自己,你喜欢什么,你想从事什么,而不是父母让我们喜欢什么,父母让我们从事什么。
同学们,我并非排斥学习,而是希望我们大家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学习,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就算是机器,也不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的机器。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然而有多少人不明白这个。
同学们,不要再去倾听枯燥乏味的说教,也别试***去补救无望的过失,别在愚昧庸俗的事上浪费生命,那些是我们这个时代病态的目标和虚假的理想,去过你美妙的生活吧,去做最好的自己!
我鼓起了勇气,私自改变了原来要说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思考。
(摘自“雅虎焦点关注”)
高中生那样的生活
记者/马多思
高二学生的母亲杨丽(化名)每天早上6点以前要喊儿子起床,为他准备好早饭,“6点20分一定得到学校了,超过6点半那就是迟到了”。一天里,她再度见到儿子,通常是晚上10点。
学校的夜课一直到9点40分下课。“回到家,洗漱一下,躺到床上一定是深夜11点。”法国思想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引用过一份17世纪“巴黎少年犯监管所”规章:“犯人作息冬天从早上6点开始,夏天从早上5点开始。每天劳动9小时,学习2小时。作息日冬天晚上9点结束,夏天晚上8点结束。”
启东市汇龙中学的作息表与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江苏这个教育大省,启东市的升学率历来居于“排头兵”的位置,而汇龙中学则是仅次于启东中学的重点中学。一位家长称,多年来,启东市汇龙中学努力的目标是:争评四星级重点中学。崭新的校园里,隔三差五有省内各地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前来参观学习。
江成博所在的高二年级一共有22个班级,每个班级有学生60名左右。考上这所学校已属不易,大部分学生为了方便上学,都在附近租了房子,父母则一起在出租屋内陪读。
从早上6点30分开始的早读课引领了这些高中生的一天,之后的时间周期在45分钟一节课和10分钟课间休息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在学生眼中这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上午4节课,一直到午饭时间。几乎和十多年前一样,“孩子们还是打着冲锋冲向食堂”。
不放心学校伙食的家长,会送午餐到校门口,没有父母照顾、又不喜欢食堂饭菜的孩子则出校门随便买个方便面对付了。因为每天中午,总有一张试卷在等着他们。
在完成试卷的前提下,学生被允许趴在课桌上睡上几十分钟,紧随而至的又是4节课,和午饭一样匆忙的晚饭,然后是4节夜课。这就是江成博所说的“机器人”生活。
哪怕是一天的假期都是奢侈。“每两周放一天,有考试的时候要一个月才能放假一天。清明前逢小高考,连续上了40天课,没有休息过一天。”
“作业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学校一直在收钱给学生买各种试卷,上个月刚刚交了275块钱,只说是买材料的。”杨丽很想让孩子多休息一会,“但是不安心啊,你让孩子休息着,别的孩子在课堂里学习啊,你总是害怕落后了。”
杨丽说话几乎带着哭腔:“我只想让孩子多休息一会,让学校考虑一下他们的健康。”小江留意到,全班60位同学中,只有3位同学眼睛是不戴眼镜的。
课程表上偶尔会有一两节体育活动课,“但很多时候是被取消的”。
“虽然已经是春天了,但孩子们闻不到花香,看不到绿色!”杨丽极为担忧:“我总觉得我们家孩子弱弱的,吹弹即破的样子。”
江成博试***挣脱教育“生产线”,他希望将来能学心理学:“我想知道人们想什么,知道怎么和人沟通。”
他是个球迷,为西班牙的球队欢呼。虽然戴着深度近视的眼镜,他还爱打网球,“但是,时间太少了”。
上一次放假,是小高考之后的清明节。“我和爸爸去农村种树,爸爸身体不好,我一个人种的,还搬木头,好重啊!手臂疼了一整天。”江成博的父母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做生意,“他们很辛苦。”江成博觉得自己喜欢干些体力活,远远胜于在校读书。
江成博打算出国读书,“但也要等苦逼的高中完成,又或许应该移民,这样自己将来的孩子也不会这么苦”。但是他还是听从父亲的劝说:“学点有用的,回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9月公布的“五严”规定中,有一条颇为细致的规定:
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坚持“健康第一”,切实保证师生法定休息权利。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不得组织非住校学生上晚自习,住校生晚自习每天不超过2课时,并严禁用来组织文化补习或考试。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严禁中小学组织任何年级学生在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上课,或以补差、提优等形式变相上课。
在这些高中生的生活面前,这些规定显得苍白无力。
江成博有个愿望,他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够改变这些现状,“哪怕救不了我们这一代,也能拯救下一代甚至几代人”。他的愿望得到了父亲的倾力支持,他再一次鼓起了勇气。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典型剖析
高中教育何去何从
记者/翟晋玉
高中生“起义了”
江成博并不是一个捣乱分子,恰恰相反,在不少老师眼中,他是一名成绩不错、落落大方,还热衷参与社会活动的好学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学生,对当前的应试教育举起了批判的大旗。
再往前推,2010年,同样是高中生的湖南益阳六中学生在红网上发出反补课倡议书,并号召全国学校成立“中国反补课学生联盟”。他们在倡议书中写道,“我们不得不在学校这所文明的‘监狱’里接受更多的煎熬!……我们渴望快乐地去打一场篮球比赛!渴望能够每天多睡上那么一点点时间!渴望能够上自己喜欢的课程!……不要让我们脆弱的身体接受如此超负荷的工作……”
面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不堪忍受,开始觉醒并“揭竿而起”,公开反对和批判应试教育体制。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像陈胜、吴广一样起义了”,作为教育者,我们还能继续无动于衷?
迷失的高中教育
事实上,***府对于应试教育并非毫无作为。早在2008,山东省就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办学禁止补课的措施,此后,河南等省市也制定了相关***策。湖南省2010年曾下发“最严格”节假日补课禁令,规定违规补课要追究责任人行***责任。
然而上有***策,下有对策,在一些地方,这些禁令不过是一张废纸。调查发现,湖南湘潭多家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补课。“可以说没有哪个学校不补课”。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高中补课现象,很多高中的“成绩”仍然是靠拼时间拼汗水,靠加班加点和题海战术取得的。一些高中甚至推行“***事化管理”,把学校办成了兵营。
面对高中教育的困境和尴尬,我们必须彻底反思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花费了如此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最终到底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我们的高中教育只是为了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那么考试又是为了什么?仅仅是升学?那么升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再往下问,不能不让人想起那个众所周知的放羊娃的循环式人生哲学。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似乎忘记了教育原初的目标。
“我们的高中教育太盲目了。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只是盲目地跟风随大流。如果只顾埋头拉车而不抬起头来看看远方的路,那么可能只是在原地打转,甚至南辕北辙,离我们原来的目的地愈来愈远。”一位教育界人士如此说。
(摘自《中国教师报》)
各方争议
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
记者/杨佳青
高中教育需要“涅槃”
前段时间发生了“高中吊瓶班”事件,也出现了高中女生为考试延迟经期而吃***药导致***癌的惨剧。上海市金山区副区长贾炜一直在思考这些事:“即使这样的学生能考进大学,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多么沉重!有位高中校长对我说,‘不看分数今天就死,只看分数明天就死’。好像现在高中教育非‘死’不可。我们能够‘凤凰涅槃’吗?”
这是教育界需要反思的重要问题。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教授专门作了一番调查,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告诉他:“你们能不能不让孩子考那么高的分数?在我带的硕士生、博士生里,高分优秀生比较少,反倒是分数没那么高的学生做事情非常有激情,对学科也有持续的兴趣,很谦虚,而且容易出成果。”
王殿***说:“如果不考虑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好学生,什么样的学生在大学发展得更好,那么高中教育很难做到一定的高度。”
诚如《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翟博所言:“与基础教育领域其他学段相比,高中改革与发展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面临的问题更为多样,社会上对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的看法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高中教育有关。高中教育改革是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
定位,定位,还是定位
那么,中国普通高中教育该往何处去?
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曾在《中国教育报》刊发过两篇关于普通高中教育新定位的文章,提出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成了高等教育的准备和预备。本次研讨会上,他提出中国的普通高中正在面临第二次转型,即从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向大众化的预备性教育迈进。
中国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霍益萍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普通高中的定位应该是“基础+选择”。她认为,中国的普通高中正在面临第一次转型,即从精英化的预备性教育向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转化,尚未开始第二次转型。
“合力+梦想”助高中突围
高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说,高中定位需要进行整体性、全局性设计。
但高中的问题绝不是高中可以解决的。霍益萍说,从社会层面讲,独生子女***策、城乡二元结构、家庭收入悬殊等,构成了对高中发展非常不利的外部环境。从教育层面讲,不利因素包括:一是高中与大学、职场的衔接等方面存在诸多体制;二是很多地方***府把高考当做***绩;三是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学校构成很多阻碍的因素;四是资源瓶颈,美国有很多可以供高中生选择课程的网站,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五是教师素质堪忧,面临这样的转型,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能胜任。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说,高中教育面临四大问题,一是观念的顽固性,二是评价的单一性,三是课程的同质化,四是教师的局限性。
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合力。霍益萍说:“高中改革需要各方合力突围才能成功。”
庆幸的是,我们已经行走在路上。
毛杰说:“从微观层面上,我们可以丰富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引进社会资源,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从中观层面上,区域教育中一定要纳入多元评价体系,给学校和校长松绑,丰富对教师的评价。从宏观层面上,国家应该改革高考制度,使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
然而,撼动其中任何一个制约因素,任务都是艰巨而漫长的。普通高中教育改革非一日之功,任重道远。
谢维和说:“教育有很多困难,但教育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哪怕前面困难重重,有的甚至明知不可为,但是不管是出于个人努力,还是出于一种职业良心,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
(摘自“中国新闻网”)
“高考天问”背后的反思
熊丙奇
今年高考之后,一段名为“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网友们纷纷吐槽,抨击高考制度。
“高考天问”中抨击的高考制度问题,其实,早在10多年前,就一直在被舆论批评。一个比较奇特的景观是,对于高考制度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可是,谈到要改革这样的制度时,同样是这群人,又站出来厉声说:这是最不坏的制度!就是没有人性,也比没有公平好!
真正的“高考天问”是:为什么问题如此明显的高考制度,大家却一直将其维护到现在?对此,网友们的解释是,按照高考考场分数高低录取学生,是当下相对来说公平的制度,如果不按分数高低录取学生,仅存的一点公平也没有了。既然如此,那么,还要埋怨应试教育制度干什么?——这不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取高分吗?吐槽高考没人性有什么意思?大家12年的努力,不就是这一次高考吗?另外,凭什么就认为改革高考制度,就会更不公平?针对不公平,难道不可以进一步设计维护公平的机制?
依照网友们的逻辑,“高考天问”,将一直问下去,在发问时,大家大义凛然,而在求解时,大家马上变为另外的模样:这样的制度,还要怎么改?可以说,正是这种群体的无意识,让高考制度走到了今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我从来不认为眼下的高考制度是最公平的——这最多只是分数公平,而不是能力公平和素质公平;也不认为推行自主招生制度,就会让高考升学变得更不公平,让仅有的一丝公平都不存在了。
什么是公平?在我看来,公平的背后,其实是权力和权利的博弈。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中,考生是没有多少权利的,一名考生只能一年参加一次集中考试,再以这一次考试去填报志愿,在录取中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考生没有选择考试、选择学校的权利,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
这就是当下高考中,加分腐败、冒名顶替、机动指标、“点招”等乱象层出不穷的原因,总体而言,高考制度的操作,完全由行***机构主导,因此,公示成为走过场;阳光高考,也只是宣传语而已。
基于这种情况,网友们很担心如果推行高校的自主招生,会使潜规则更疯狂。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即高校自主招生的本质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如果实行真正的自主招生,一名考生将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而拥有了选择权之后,考生,也就是受教育者,也就拥有了教育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
当受教育者有了上述权利,教育和学校也就从选择学生,变为被学生选择,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种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中,学校将不得不重视受教育者的权益,因此,招生必须逐渐走向透明,大学将改变自己的办学思维,在乎自己的声誉。大家如果对高考制度有意见,同时希望改革能不破坏公平,就必须不遗余力争取教育和学校选择权,推进这样的改革实现。
很多网友不愿意分析这背后的逻辑,而一味认为自主招生改革,会带来更大的不公平。这种想法,正中某些教育行***部门和学校的下怀。近年来,我国高校推行的号称自主招生的改革,根本不是自主招生,因为依照其操作,考生的选择权没有丝毫增加,最终只能获得一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事实上,我国所有关于高考制度的改革,都是以一名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为前提设计的——这样的自主招生,当然引起大家对自主招生改革的疑虑。从这样的疑虑出发,很多网友呼吁:全国一张卷,统一分数线。这样的考试格局,就如全国只开一家加油公司一样?谁最高兴?谁的权力最大?如果真这样,“高考天问”,将发展为“高考宇宙问”了。
只有推进真正的自主招生改革,才能求解“高考天问”。对此,也有网友泼冷水:在中国,真能实现一名考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吗?这现实吗?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还紧缺呢!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世界第一,在校生达到3100多万,一些高校由于生源问题已经面临破产,如果还说紧缺,只是给不改革找借口罢了;至于从只拿一张录取通知书到可拿多张录取通知书,大家都不愿意,可见大家并不准备争取自身的正常权利。如此,我们只能一边感慨某个中国牛学生可拿到国外10多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自己却坐在电脑面前咆哮天问了。
(摘自作者博客)
观点制胜
尊重生命 绿色升学
李炳亭
教育,原本有更幸福的行走方式。
但是,幸福之于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则成了一种奢望。“时间+汗水”的“血拼”方式让今天的高中教育严重异化,让高考被妖魔化。在升学数字持续攀升的背后,是被扼杀的原本应倍加呵护的生命。
今天的高中教育,或许走得太急切,太功利,以至于迷失了教育的方向,忘记了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当教育开始疏离“人”越来越远时,便没了“体温”和“脉动”。
我们认为,教育应该呵护孩子自主发展。教育需要真正回到人本、学本、生本上,从学生出发,认识学生,研究基于人的天性、权益、尊严、兴趣等。教育,不仅仅需要赢得分数,赢得升学率,更要赢得学生的身体、生活和精神成长,赢得生命的***和发展。
我们认为,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末端,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关键阶段,高中不能成为课改的最后障碍,不能沦为应试的奴隶。课改,是国家意志,是社会需要,是时代呼唤,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教育人的良知选择。课改再不能绕着高中走,高中再不能绕着课改走。今天的高中教育要敢于走出盲区,触动雷区,走进深水区,用行动改变现状,用改革书写希望。
为此,我们共同倡议:发起成立一个基于共同愿景和共同价值观的协作组织——“中国绿色高中共同体”,旨在集结更多有教育理想和改革动力的同道者,“课改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让高中教育从“血色”走向“绿色”,让“绿色”重新定义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式,建立学生的绿色动力体系,营造绿色的教育环境,实现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和绿色升学。
绿色高中,不是标新,而是回归。绿色,意味着生态、低碳、环保、生命,让教育真正回归常识,尊重常识,促进“新学校、新教师”的成长,用“新课堂”为“新学校”注入新希望,从而催生“新学生”的发展。
我们基于这样的共识:教育即“人学”,富有人性,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学校管理不是控制、囚禁、驯化,而是激励、唤醒、点燃,学校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教学要敢于变“教中心”为“学中心”,教要围绕学、服务学、促进学;
学生是“第一”教学资源,要敢于相信学生、***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好学生要身心健康,要富有担当精神,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
教师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二传手”,他应该是一位专业发展者、学校生态的建构者、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和理想信念的播种者;
好课堂是一个生命场,它应尽可能抵达这种目标——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我们共同呼吁:更多的高中校长能够投身到课改中来,把学生学业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提升的途径与方法,锁定在高效课堂,在自己的领地里***学生,***教师,***学校,***教育。教育不能被名利绑架,教育不仅仅要满足家长需求,更要基于人性,符合规律,服务于国家,造福于人类。
我们共同承诺:不把教育的问题归咎于体制,甚至一味地抱怨体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体制”,积极转变观念,用行动改变自己;不抢生源、不挖“名师”,善待每一名师生,维护教育公平;拒绝虚假课改,崇尚学生主体和自然成长,准许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让学校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法治走向自治。
我们共同坚信:高中教育的春天就掌握在我们每个高中教育者的手中;行动是最高纲领,行动的意义永远大于“坐而论道”,改革只有下水,才知道水有多深,只有走在路上,才知道路有多远。只有每一位有良知和责任感的高中教育者都行动起来,高中教育才会变得美好,才会真正绽放生命的绿色。
李炳亭:现任《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编辑部主任。
(摘自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