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救国的拳拳赤心
在北京朝阳区团结湖的一幢老旧居民楼里,住着一位108岁的茶寿老人,他就是有“酒界泰斗”之称的秦含章先生。秦老1908年生于无锡的张舍镇,退休后一直居住在北京。
翻翻秦老的履历,着实令人敬慕。儿时的他放过牛、养过蚕,也种过菜,清贫的农村生活造就了他一生朴实而上进的品格。那时候最令他向往的,莫过于充满朗朗读书声的学堂。16岁时,机会垂青于他,这一年夏天,张舍国民小学开设了义务暑假班,他抓住机会,入班刻苦学习,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吸收知识上。通过不懈的努力,他考上了江苏省立第三师范,而且是公费学习。师范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为成为新中国一位伟大的食品工业奠基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时代的秦含章与当时无数有志学子一样,抱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在大学里攻坚克难、奋发学习,“知识救国”是他心中坚定的目标。毕业后,他决定暂别神州故土,远赴欧洲求学,以期日后归国能为中国农业做出贡献。在欧洲,他获得了比利时圣布律农学院候补博士学位,又到德国柏林大学发酵学院进修了啤酒工业课程。抗日战争爆发后,秦含章不远万里回国效力,历任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
投身新中国食品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秦含章毅然决然留在大陆,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他还被亲自点名,担任了国家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的参事,主抓技术方面的工作。酿酒、发酵在我国既是传统文化,更是传统工业。1955年,轻工业部在北京成立了“第一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后改为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秦含章任所长。从此,秦含章将大半生都献给了新中国食品工业事业。秦含章对祖国炽热的情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充分体现出来了。
千百年来,汾酒在制作过程中有个老大难问题:成品酒里总是掺杂着白色和黑色的沉淀物。这个问题困扰山西杏花村汾酒厂也很久了。秦含章得知后,立刻率领课题小组进驻酒厂。他与组员们这一驻就是两年。他从原料、制作、工艺、流程与检测等方面入手,细致分析、反复研究,一举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而且通过研究,他还发现了“乙酸乙酯”这种呈香物质的特点,从而对各类白酒的香型和风格进行了全面而科学的阐释。
在数十年的工作中,秦含章亲力亲为,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撰写的科研报告和论文多达40余部。他为我国的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生产技术的改造、创新、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是她的试验品
秦含章退休后的晚年生活依旧丰富多彩,而给予他生活上快乐、支撑和慰藉的正是他的第二任夫人索颖老师。初,秦含章的发妻杨文蔚女士不幸逝世。此后的生活里,秦含章的肩上不仅扛着事业,更担负着养家育子的重任。1975年,47岁的索颖女士失去了第一任丈夫。在朋友的介绍下,她与秦含章相识。尽管当时秦含章已年逾花甲,但依然健朗幽默。
少年未管,流光如箭,
因循不觉韶华换。
到现今,方爱发满齿满神满。
雁书来得心头暖,应知长程,漫步前进听计算。
没奈何,望水远天远人远。
这是秦老不久前为索颖女士填的一首《浪淘沙》。当时,两人各带子女,成立了一个崭新、和睦的大家庭。而今,108岁的秦老和93岁的索老师牵手过了最幸福的30多年。每当有人问及秦老长寿的秘诀时,老先生总是笑着回应一句:“我是索颖的试验品。”
索颖女士1922年出生于北京,退休前是北京宣武医院主任营养师。在二老的晚年生活里,她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研究了一辈子的营养学领域,她造诣至深。在生活里,她为老伴量身定制了一整套养生方法,事实证明这套方法非常有效。
3+2饮食模式
人老了,各种机能都在退化,消化系统也是如此:每餐的营养吸收效果大不如年轻时,而体内各种微量元素的流失也在加快。有鉴于此,索老师为秦老制订了以“少食多餐、细软为主、营养均衡”为原则的3+2即一天五餐饮食模式。
第一顿是早餐。二老一般是早晨7点起床,7:30用早餐:一袋半的牛奶(约375毫升),加上点儿咖啡和蜂蜜。因为秦老早年在欧洲留学,所以很喜欢喝咖啡。他又是无锡人,糖不离嘴,但糖摄取过多对老年人身体不好,所以用蜂蜜取代。煮一碗浓汤,可以是排骨汤、鸡汤或罗宋汤,汤量不大,但每顿必有,兹不赘述。然后,烤上两片面包,再抹上奶酪和索老师自制的“私厨草莓酱”,一顿既营养又丰盛的健康早餐就摆在秦老面前了。
关于索老师的“私房草莓酱”,值得一书。因为市场上卖的草莓酱往往太甜而且放了各种添加剂,故而索老师每次都是买回新鲜的草莓,打碎了倒入锅中,不放水,慢慢加热。同时,用勺子压出果汁并搅拌,煮成黏稠状后再加入少许白糖。等到筷子插上去都不会倒的时候,便可以关火了。然后将其装入用开水煮过的玻璃瓶中,待冷却后密闭好放进冰箱,即可随时食用了。
第二顿是午餐,在正午12点。主食是煮熟极软的米饭,适合老年人咀嚼。四道菜:红白肉类各一种,蔬菜两种,口味都是比较清淡的,比如蒸茄子、清蒸鱼等等。还有一样是菠菜泥,菠菜焯水后可以防止营养的流失,口感也不错。索老师经常给秦老做的一道菜是“虾皮炒豆腐”,不光好吃易嚼,而且人称“钙库”的虾皮能被充分吸收,对于老年人补钙十分有效。
第三顿在下午3点,一杯鲜榨橙汁或是索老师发明的“健脑饮”。
第四顿在下午5点,一杯牛奶(约250毫升)和两片曲奇饼干。
第五顿是晚餐,在每天晚上7点。一碗营养丰富的杂米粥(用大米、小米和红米煮成)伴上两只豆沙包、一小碟青菜泥、一枚煮鸡蛋,有时候是蛋羹。
这样一天下来3+2的餐饮模式,足以保证秦老的营养摄取,又不会因为一顿吃得过多而停食。
私人定制“健脑饮”
在秦老的第三顿中,有一项是索老师独创的“健脑饮”。它可以抗衰老,补充维生素C,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其实,它一点儿也不神秘,也非常好做,因为主材就是有“水果王”之称的猕猴桃。
“健脑饮”制作起来也非常简单:先将猕猴桃洗净后剥皮,切成小块,放入器皿中捣碎、压泥,再用白开水冲泡,完成!其中,含有极其丰富的维生素C(每100克猕猴桃中就含有维生素C100~410毫克)和精氨酸。精氨酸有调节免***功能的作用,适量的补充对身体很有好处。
“诗人”与“书法家”
每当有人拜访秦老的时候,大都会看见秦老在认真地写毛笔字。在不到8平方米的书房中,一张大桌子占了一半的面积。秦老稳稳当当地站在桌旁,以他那浓重的无锡口音念着诗词,声音格外洪亮,同时,挥洒自如。108岁的秦老,从抱着宣纸到书房、铺开毛毡子到研墨,都是独自完成,可见老先生的身体多棒!对于自己满意的作品,秦老会高兴地用大夹子夹在门上,就算“发表”了。访客们也都喜欢与墨宝合影留念,还有的干脆请宝回家。索老师经常对街坊们讲,老年人练习毛笔字,可以使气血畅达、百脉疏通。而练习的内容,除了古诗词以外,基本上都是秦老自己的诗词了。在文学方面,秦老可称天赋异禀。索老师就很自豪地跟朋友介绍说:秦老每天都要作诗两首呢!
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被问及长寿的问题,秦老当时回答说中国人的终极寿龄可以达到145岁,并且十分自信地说自己能活到118岁,争取接近终极寿龄。如今,老先生的嗓音雄健浑厚,如龙吟虎啸。在此,笔者借秦老自己写的《长寿歌》祝愿秦老夫妇寿比南山,幸福而快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108岁“酒界泰斗”秦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