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曾经在世博会上拿回过大奖。在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中国获奖的1211枚奖牌中,浙江的湖州毛笔与安徽的“胡开文地球墨”曾轰动一时。其中,浙江湖笔的名字,在这个书写工具已经由键盘与钢笔代替的时代,除了专业书画人士,并非人人皆知。
湖笔又称“湖颖”,是毛笔中的珍品。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称“黑子”,它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据媒体报道,目前,在湖笔的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中国毛笔中的珍品“善琏湖笔”正逐渐成为一个没落的传说,镇上的六七百名笔工里,40岁以下的不会超过10个。
中国书画艺术的专用之笔
说起“善琏湖笔”,它的出现与兴盛都与中国历朝历代书画艺术息息相关。比如,传说中湖笔的发明人就是秦代的著名大将蒙恬。野史笔记《归安杂录》载:“秦始皇东巡会稽(今绍兴)、邮拳(今嘉兴),命护驾大将蒙恬屯兵游城,镇搞吴越。蒙纳卜夫人,随征塞上。卜夫人,宇香莲,贤而慧,取羊毛、兔毫制笔,书于帛,仕尉皆颂其才。后蒙恬遇难,夫人携幼子颖,由门卜迁,沈且伴归故里隐居,授乡民以制笔三技。汉武帝时谥封蒙恬,立祠以祭,称其地为蒙溪。”
虽然只是民间传说,但此可以证明,“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披”的毛笔制造技术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而湖州制作天下闻名的善琏湖笔,有史考证自东晋士族南迁后就已出现,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均在吴兴(即湖州)任太守,推测他们使用就地取材制造的湖笔的假设是可信的。隋唐之后,颜真卿、杜牧等人也先后在湖州为官,他们创作书画作品中更离不开对当地湖笔的倚赖。尤其是隋朝著名书法家智永禅师(俗名王法极,王羲之七代孙)曾寓居湖州善琏30年习字临书。《湖州府志》载,“盖自智永僧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
到了宋元时期,善琏湖笔更是替代了原先的宣州笔(安徽)成为文人首选用笔。元代书法家湖州人赵孟,对所用之笔的要求非常高,他曾让笔匠在可做数十支的笔毫中选出最好的毛来制一支笔,使湖笔的制作技艺不断改进。在这些文人墨客的推动下最终使善琏湖笔在明清时代达到顶峰。无论是明代的董其昌、吴门画派,还是清代书写科举八股文的“馆阁体”,都离不开湖笔的影子。善琏湖笔的影响力被推向极致。
“千万毛中选一毫”
湖笔的种类按笔毛材料分,主要有羊毫(山羊毛)、紫毫(山兔毛)、狼毫(黄鼠狼尾毛)、鸡毫(鸡毛)、兼毫(兼有两种以上的毛)等五大类。根据笔毛的软硬程度,分为软毫笔(如羊毫、鸡毫),硬毫笔(如紫毫、狼毫),兼毫则兼具软、硬毫特点。从笔锋(笔毛)的长短来分,可以分为长锋笔、短锋笔。根据适宜所写字体的大小可分大楷、中楷、小楷。
据湖州画家,同时也是制笔艺术家的孙育良介绍,“如果是写王羲之的《兰亭序》,就做狼毫;如果是颜体,就做短粗的羊毫;如果是祝枝山的狂草,就在羊毫中加点羊须;如果是何绍基,就做长锋瘦笔。”湖笔制作的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镶嵌、蒲墩、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故大小工序达一百二十余道之多。在工艺上还讲求“三义四德”,“三义”指精、纯、美。“精”指百余道工序的操作都一丝不苟;“纯”指选料严格细腻;“美”指笔头形、色及配合的笔管、刻书、装潢等高度完美统一。“四德”为“尖、齐、圆、健”。
而能够掌握这门千年绝技的能工巧匠也随之流芳百世。在至今还流传的“吴兴三绝”――“赵孟的字,钱舜举的画,冯应科的笔”,其中的笔就是指元代湖州制笔名匠冯应科。据《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其所制的笔“直中绳勾,中勾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妙笔。”
“做笔的工具很简单,”善琏湖笔厂的制笔艺人童卫荣说,像骨梳、掀刀、盖笔刀、择笔刀、敲笔尺、拣刀......制笔的工具不外乎兽骨、木头和铁器。现在可以用机器来加工笔杆,笔头却只能依赖于笔工的双手。从元至今,善琏镇几乎家家制笔,制笔名匠辈出,工艺不断进步。民国初年,仅善琏镇从事制笔业的已达300多家,笔工1000余人,年产湖笔48万支。当时在善琏镇上,子从父业、妻拜夫师、母带儿徒、四代同堂的“湖笔世家”十分普遍。在善琏湖笔最辉煌的时期1975年到1990年间共累计出口1004.16万支湖笔。
岌岌可危的“毛颖之冠”
但是,与常州蓖梳一样,善琏湖笔也遇到了由于产品使用环境的改变(人们书写方式的改变),导致产品数量与种类下降、制作技术无法传承、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情况。作为湖笔的发源地,整个善琏镇西堡村目前只有几个中年妇女,在善琏镇上的私人笔厂制笔。“湖笔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是因为毛笔不再成为日常书写工具。”有业内专家认为。
同时,湖笔工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由于制作成本高导致制笔艺人收入降低,年轻人不愿入行,“工人做笔辛苦,但收入低,在善琏30岁以下的湖笔工人不到10人了。”湖州工艺美术师邱昌明表示。在善琏湖笔厂,最后一批进厂的工人还是十几年前的事,十七八岁进厂的他们现在已经30多岁。在他们之后,已经看不到新生代的笔工。年轻人被周边城市的经济吸引力迅速抽离,即便有少量“留守”本镇的,也被镇内收入更高的毛纺厂、头巾厂吸引过去。
而湖笔的过分传统使其缺乏创新,湖笔羊毫、紫毫、兼毫、狼毫都有特色,其中以羊毫为最,但羊毫以软见长,兼毫笔基本都是小笔,紫毫和狼毫笔不仅小且属硬毫。目前市场上需要的是有弹性的毛笔,“我们在临帖时,总是求不到有弹性的湖笔。”不少书法家反映,而不少湖笔艺人固守传统,不愿创新湖笔品种。于是这又导致了湖笔的市场被新兴的“笔质有弹性”的江西毛笔占去了许多。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授范斌说:“我已经不太用湖笔了,我院教书画的老师大部分不用湖笔,用的都是江西笔。”“湖州人不用湖笔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作为湖州人,开始他对江西笔有排斥。2003年春,他改变了看法。一天,艺术学院的一位教授以很便宜的价格买了10多支江西人上门推销的毛笔,范斌也用了同事给的江西笔,结果在临摹“二王”碑帖时,毛笔很有弹性,得心应手,于是喜欢上了江西笔。
于是,一些人认为,湖州“毛颖之冠”的帽子究竟还能戴多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濒临衰竭的世博珍品“善琏湖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