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①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塾,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着高檐帽,衣绿蓑衣,蹑②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
同里王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③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所居倚土壁庋④釜⑤,执爨⑥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高邮申屠任绍兴理官,过钱塘,问交于王艮,艮曰:“里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君欲与语,非就见不可。”至,即遣吏自通⑦,冕曰:“吾不识申屠君。”谢⑧不见。乃造其庐,执礼甚恭,冕始见之。翰林学士危素,冕不识也;居钟楼街,冕知之。一日,素骑过冕,冕揖之坐,不问名姓,忽曰:“公非住钟楼街者邪?”曰:“然。”冕更不与语。素出,或问客为谁,笑曰:“此必危太朴也。吾尝诵其文,有诡气;今睹其人,举止亦然。”
(选自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十四,有删改)
【注释】
①田家子:农家子。②蹑(niè):踩,踏。③讽:用含蓄的话语劝告。④庋(guǐ):放置。⑤釜:古代的炊食器。⑥执爨(cuàn):掌管炊事;做饭。⑦通:传达。⑧谢:推辞。
【译文】
王冕,字元章,是诸暨地区的一名农家子弟。父亲要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垄上,悄悄溜到学校,听村里的孩子们读书,晚上回去,牛不见了,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他。有段时间他住在寺庙,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就着长明灯读书。他曾经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就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掉,转而读古兵法书。王冕总是头戴高檐帽,身穿绿蓑衣,足踏长齿屐,挥击木剑,有时骑着牛穿行于街市中,有人不喜欢他的狂傲。
同乡王艮任江浙的检校官,王冕前去拜访,穿的鞋子破烂不堪,脚趾露出而挨着地面,王艮就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担任官职。王冕笑而不言,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他在住处靠着土墙搁放锅具,做饭奉养母亲,并以教导弟子为常行之事。高邮的申屠任绍兴理官,路过钱塘的时候,向王艮询问当地值得交往的人物,王艮说:“有个叫王元章的同乡,他的志向操行是不有求于世俗,您要想和他交谈,非亲自去他家求见不可。”申屠到了以后,就马上派遣下属通名求见,王冕说:“我不认识申屠君。”推辞不见。申屠于是来到他的住所,所行礼节十分恭敬,王冕这才见了他。翰林学士危素,王冕不认识他,但知道他住在钟楼街。一天,危素骑马拜访王冕,王冕行礼并请他坐下,不问他的姓名,忽然说:“您是住在钟楼街吗?”危素说:“是的。”王冕便再也不跟他说话。危素走后,有人问王冕客人是谁,王冕笑着说:“他肯定是危太朴。我曾经读过他的文章,有诡异之气;今天见到了他,行为举止也是如此。”
【评析】
审视元明时期的士林众生相,可谓百态纷呈:有人心羡功名利禄而屈己媚人,有人依恃功名利禄而盛气凌人,有人假托无意功名利禄而自许清流,有人真心鄙弃功名利禄而自葆高洁。综观王冕的为人行事,他无疑属于后者。在滚滚红尘之中,他摆脱了名缰利锁的羁绊,坚守着心灵的那份纯真和率性,过着一种简单、随性但亦不乏追求的生活,从而将一个洒落不羁、狂狷耿介、淡泊自处的士子形象定格在了青史之上。
王冕对生存方式的选择可谓非同寻常:宁愿遭罹人“疾其狂”的非难,也不思改冠易服扮假脸;宁可承受“履敝不完,足指践地”的艰窘,却不想获取一官半职谋富贵;真情拥享“执爨养母,教授弟子”的平淡,而不肯与高官显贵周旋求发达。
大凡做出一种选择,便需明晓这种选择背后的利弊。选择功名利禄的人,在追名逐利的途中,免不了屈己媚人;选择淡泊自处的人,虽葆有率性纯真之心,但不小心就会被人目为穷酸、狂傲。王冕当年做出上述人生选择,于其利弊得失定是明如指掌,只是因为他把这些选择视作一份庄严而神圣的心灵契约,认为不可亵慢乖违,所以才视非议、贫穷、权势如浮云,而始终如一地坚守着,活出了一个本真的自我。
对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选择并不难,难的是像王冕那样始终如一地守持内心的选择。要守持住内心的选择,往往需要拥有为了这选择而容受种种困窘的胸怀;这些困窘,可能是物质匮乏,可能是异样目光,可能是心意迷茫。但是,想想当初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就会清醒不惑,不为外物所牵、时潮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