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这样明确的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也连续出现与“语感”相关的试题。“语感”如此重要,而语感的内涵是什么呢?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感性中粘附理性的悟性,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在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看来,语感是作为一种心理语言概念提出来的。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正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语感”。
那么,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培养语感最重要的途径是依靠阅读,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积累,不断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三方面不算成熟的经验,和大家共同探讨:
1.高度重视读,特别强调诵读
读书的方法很多,有诵读、默读、速读、熟读、跳读等,但诵读是品味语言、形成语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位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我在培养学生朗读的方法时,除了让学生齐读外,我有时还让学生先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体会泛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有时也让学生自己试读,先让一名学生读,然后让其他学生评论;如果遇到有故事情节的我还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体味。这样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学生既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的规律性,同时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律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神奇的画面;体味想象的意境,“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学生通过熟读精思,长吟反复,乃至背诵全篇,真正做到“腹中藏书一万卷”,学生自然也就领会了词语句子以及文章的内涵,形成了一定的语感。
2.培养对字词的感受能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因此,阅读者要具备一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又从字词积累入手培养他们的语感。
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词汇积累如滚雪球一样增多。在课内阅读中,我抓住课文中出现的常用词、关键词,在学生悟不出时加以点拨。如景物描写中关键词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在《沁园春・雪》教学中,学生对“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的理解只是一种表象,我及时点拨这一句既反映了北方广袤无垠的雪景,也展现了伟人的博襟,学生对诗句的思想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语感得到了加强;对于那些描写人们行为的关键动词,以及一些刻画人物表情、心理的形容词,则起到了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使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情感突兀如峰。此外,在课外阅读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第一、二次可能不理解,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接触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句子一同出现的,学生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方法。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也就由不懂到开始有些懂了,到完全懂了。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词汇会不断增加,语言感受力就不断得到提高。
3.通过实践,能动参与
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生成的,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形成意象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而感受、意象最直接的来源是人们自身“感受”的实践,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从阅读角度来说,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一向形成的快与慢、完整与否,标志着语言感受能力的高下。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中的词语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这一点正是中学生的局限。他们的生活阅历很有限,这大大限制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要建立一个开放系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通过广播、影视、书报、交际等多角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形成终身受益的语感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这样不仅扩展他们的知识范围,也提高了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增强了语感。在加强学生的语感实践,我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他们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切身感悟其中的规律和意蕴。
综上所述,学生语感的形成不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也应重视学生实践的开拓。只有注重积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宝源学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谈谈如何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