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晓波
分类/经济史
定价/42.00元
中国历代的经济变革,应从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说起。
春秋之前,只有“天下”,而没有“国家”。周天子封疆裂土,一千多个诸侯国恪守秩序,相安无事。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杀死,西周终结。从此,天子权威丧失,各国开始火拼,争强求富就成了新的时代主题。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我们则视之为变革。
从统治者的策略来说,两千年的经济变革以千年为界,截为两段。从春秋时期到12世纪的北宋,变革是基于扩张的需求,而之后到18世纪初期的“康乾盛世”是以稳定为主题,及至近当代,从洋务运动到现今,则出现了救亡、扩张、稳定、再扩张、再稳定的多个主题变奏。这期间的反复、徘徊,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一)被严重误读的“士农工商”
春秋有“五霸”,首霸者为齐桓公,齐国之盛,正是第一场经济大变革的结果。周朝的***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黄河中游,而齐国地处偏远的胶州半岛,很像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福建,地狭、滨海、远离中央***治中心,属边远小国。所以,自古以来,弱者就是变革的发动机。
特别有趣的是,齐桓公并不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君主。此公自诩有“三好”,好吃、好田、好色。辅佐他的人叫管仲,是一个战场逃兵和很失败的商人,曾经“三辱于市”。就是这样的“三好先生”和失意商人,联起手来,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也许也是最成功的一场经济大变革。
在漫长的前工业时期,经济治理的流派无非有两种:一个是重农主义,一个是重商主义。哈耶克认为,东西方的早期文明都是重农轻商,对商业的厌恶是共同的。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在《理想国》中把国民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哲学家,第二等是战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在中国,儒家孟子轻蔑地把商人称为“贱丈夫”。[《孟子・公孙丑下》:“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然而,商人出身的管仲,是极少数的重商主义者。司马迁评论他的治国之道时曰:“其为***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也就是说,管仲最擅长的是配置资源,提高效率,以妥协和谨慎的方式重建各种秩序,很有“企业家精神”。
引起最大误读的***策:“四民分业,士农工商”
管仲变法中有一项引起最大误读的***策:“四民分业,士农工商”。这一***策的要点是,把国民分成***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国语・齐语》记载,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士三万人,职业的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均以一户一人计算)。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管仲认为,四民分业有四个好处:一是“相语以事,相示以巧”,同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二是“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价”,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作用;三是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四是无形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专业分工、子承父业的制度让齐国的制造业技术领先于其他国家。《考工记》对齐国手工业作坊有很多记录,以丝绸为例,我国最早出现的丝织中心就在齐国首都临淄。当时,临淄生产的冰纨、绮绣、纯丽等高档丝织品,不仅齐国国内供给充分,还大量销往周边各诸侯国,乃至“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
把社会各阶层按职业来划分管理,管仲是历史上的第一人。细致的职业化分工及世代相传的制度安排,是中国早期文明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秦以后,严格意义上的“四民分业”就被扬弃了,不过它成了户籍制度的雏形。
后人论及于此,先是用知识分子或有学问的官吏替代了***士的“士”。然后,又认为这是尊卑排序,以士为首,农次之,以工商为末,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末商主义”。而实际上,管仲提出的“士农工商”,乃并举之义,并没有先后尊卑之分。
古人对工商的态度有过数度戏剧性的转变
远古的中国人似乎并不轻商。早在殷商时期,人们非常乐于、善于经商及从事手工制造业。商亡周兴之后,周朝的建国者们在反思商朝灭亡的教训时认为,殷商之亡就是因为民众热衷工商而荒废了农业,造成民心浮躁,国基不稳。因此,转而推行鄙视工商的重农***策。在周制中,工商业者的地位非常低贱,金文中“百工”常与处于奴隶地位的臣、妾并列。《逸周书・程典》曰:“士大夫不杂于工商。”《礼记・王制》曰:工商“出乡不与士齿”。也就是说,工商业者离开居住地则不得与士大夫交谈。
管仲的立场则完全不同,他将“工商”与“士农”并列,认为这些人是“国之石民”。如果当年管仲提出“士农工商”,是以“士农”为优,“工商”末之,那就很难理解之后的变法***策了。
(二)放活微观,管制宏观
管仲将四民并列,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意识与觉悟,更是他的治国理念的体现。这位具有多年从商经验的***治家,早已发现工商业的赢利能力大于农业,而振兴商品经济则是增强国力的最佳途径。他在齐国推行了涉及产业、税收、价格等多个领域的整体配套改革。他搞的那一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放活微观,管制宏观”。
所谓“放活微观”,就是对内刺激商品经济的发育,对外降低关税,形成“如水归壑”的市场聚集效应。
齐国地处海滨,渔业和煮盐业一向发达。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而不予征税,以便利诸侯各国。其他的出口商品也实行单一税制,在关隘征过了的,在市场上就不再征了,反之亦然。《国语・齐语》:“通七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管子・霸言篇》:“明道以重告之: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