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少女范文第1篇
最开始当我看到《文学少女》这个标题时,并不知道这是一本怎样的小说,她讲的是怎样的故事,我以为会是蛮轻松的情节,就毫无戒心的看了下去,于是,就这样被束缚住了呢?
刚刚把桌面设为了《文学少女》了,远子学姐抱着书,略带哀伤的表情,非常的美丽,真的非常非常的美丽。
那就从第一个故事开始讲吧,剧情就不讲了,说起来自杀还真是日本人的专利呢,因为自己不会感到悲伤觉得羞耻,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认为自己是“人间失格”,虽然无法完全明白那种痛苦,但是戴着面具而活着,自己也差不多,虽然我没有每天带着笑脸,但是也在勉强着自己,用自己厌恶的方式生活。也稍微了解了一些美羽,和心叶的过去。当看到竹田千爱被心叶和远子拉上来的时候,我以为这个故事就结束了,可是我又错了,每一个故事的人物都影响着后面的剧情。而且竹田对剧情可以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的。
对于雨宫萤故事的结局,其实并不意外,因为在ACG作品中,女儿喜欢父亲并不算特别。不过这个谜团是最后才接晓的,一开始,我也无法看清到底是怎麽回事,真以为萤是被夏夜乃附身呢,不过其实整篇故事只有会吃书的远子学姐算是不大普通,其他人,都只是普通的人类,没有什么妖怪,幽灵,连远子学姐,都是一个如你所见的普通的文学少女呢。
个人感觉芥川的故事并没有什麽特别的,当然,最后除外,美羽还活着!,不过惊讶的可能只有读者们,心叶自己也知道美羽没有死,只是没有说,所以大家都都想错了吧。
比较喜欢第四个故事呢,感觉这个故事很唯美,就像歌剧院的幽灵一样。在里面,七濑终于鼓起勇气坦露了心声,心叶也抱住了哭泣的她,看到这一幕时,我心里也在为他们两个人而高兴。臣这个人物,我本以为后面还会有他的剧情,可是我又猜错了。
第五章应该说是相当重要吧,不但美羽终于出现,在这一章的结尾,每个人,都释怀般得说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心叶的心结也解开了,并和七濑正式确定了恋人的关系。要是故事在这里结束,该多好,可是我无法改变故事的。因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没有提——天野远子。
请允许我跳过外传一样的第六章,直接讲最终的两章。以前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文学少女,在最终篇里成了当事人。怎么说呢,我个人不是太喜欢最终篇,我希望就维持在第五章结局,然后来一句“从此以后他们幸福的生活着”这种感觉的话。在最后两章里,美羽的存在感完全被淡化了,明明应该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几乎沦为和芥川一样的龙套下场,事情一解决,就被放到一边去了。还有七濑,看到心叶对流人说琴吹是自己的女朋友,甚至有杀掉流人冲动的时侯,谁都不会怀疑心叶的感情吧,可是最终还是没有和七濑在一起,我不禁伤感(果然我是琴吹派得吗?那让我纪念一下吧。
其实在琴吹说想要围巾时,对心叶说可以不用写小说时,让心叶撕掉小说时,我就知道,她输了。无论怎样他都不是心叶最特别的人,“最特别的人”这几个字所产生的羁绊是世间所以故事的共同点,而井上心叶的最特别的人是——天野远子!尽管和心叶的相遇是有预谋的,但是正是她的微笑,她的声音,她的脸庞,她的胡闹,她的温柔,心叶才能一点一点的填满空洞的心。“午安,心叶”,“心叶,今天记得来活动室哦”,“肚子饿了,写些什么吧,心叶”。如果心叶真的和七濑最终走到一起的话,远子一定会很伤心的,她也喜欢心叶啊!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远子她非常非常喜欢心叶啊!所以,这样的结局是最美的。
文学少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日本少女文学;日本文学史;比较文学
中***分类号:I3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2575833(201)03018607
作者简介:彭卓锋,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客席讲师(福建厦门361000)
十九世纪末,日本展开了明治维新,大量西方现代思想及技术传入日本,令日本社会发生根本上的改变。西方传入***炮及民主***体,改变了日本以武士道为主的封建社会结构,但除此以外,西方资本主义、基督教办学与女性主义思想的传入,也为少女文学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在父权制社会里以文字萌发年轻女性的主体意识。一方面,父权制仍然束缚女性,制度没有明显的改变,但另一方面,日本女性却能通过文化消费在精神面上超越父权束缚。少女文学之可贵,在于它让年轻女性在儒教良妻贤母女性身份之外,找到更为自由和值得向往的少女式生存方式,以致她们不会像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以及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提及的美国城郊家庭主妇女性那样①,把父权加在她们身上的束缚视为天经地义,或无法超脱父权压逼造成的无名焦虑。
欧美虽然是女性主义思想之发源地,产生出丰富的女性主义理论,但在女性主义文学发展上似乎却及不上日本少女文学的活泼,路途曲折,发展力不从心。为此,日本少女文学及其发展,我相信对于关心女性主义文学写作的人来说,会是一个研究宝库,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带来重要的启发。
接下来,本文将先讲述日本二十世纪初的父权社会状况及女性的处境,然后阐述并分析日本
少女文学诞生的经过、历史条件及社会意义,最后尝试从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的角度观照日本少女
按恩格斯所说,无产阶级男性没有资产,因而没有必要因为财产继承的问题而控制妇女之生育,故没有必要实行一夫一妻制Engels, rederick [WBX]he Origin of the 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2 p78。姓氏既作为家庭体制及相关财产继承的重要标记,那么,日本明治以前的农民和町民,作为无产阶级,不被允许拥有姓氏,就不怎样奇怪。我们可以想见,在日本明治以前,平民没有严格家庭体制,平民女性受到的父权压逼主要是阶级性的,比较不那么贴身。然而,明治维新以后,***府于1875年要求国民使用姓氏,夫妇同氏制于1898年确立,规定一家一姓,虽然家姓可从夫,亦可从妻,由夫妻二人协商,但按惯习,大多数家庭均采用夫姓。姓氏制度改变,反映出社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明治维新虽以西方制度取代了幕末的封建制度,完成了国家的现代化,但副作用是,它也把现代西方形式的父权制度随资本主义带进了日本。
187年地租改正条例确立了土地私有化。1876年,废刀令的颁布,正式取缔了幕末时代的特权阶级。自此,私有财产得以流入民间,平民不再是无产阶级,本来不存在于平民间的财产继承问题,突然变得对平民男性重要起来。1898年制定的民法第四篇及第五篇,赋与一家之户主(通常为父亲)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力,包括了各家族成员之婚姻、入籍、离家的同意权以及指定居所之权力,通称家制度除了实际习俗上户主多为父亲,民法第四篇及第五篇多项条文均假定了父亲或丈夫的户主地位,如第75条指明,如丈夫进入他家,或另立新家,妻子随丈夫入家。见第一コンサルティング株式会社:《明治民法:民法第四第五(民法旧定、明治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法律第九)》,http://wwwichiconcom/old2_5htm,20130620。。 此法遭后人诟病,指其把只属于封建时代武士阶层的家父长制,强加于新时代日本全国国民身上申花:《日本の家父的家制度について-村における「家のを中心に》,《地域***策研究》(高崎大学地域***策学会),2006年3月,第8卷第号,第99―10页。。由是,本来过着相对自由生活的日本平民女性,突然被赋与一个全新的身份――良妻贤母。这身份要把女性绑缚在家中,接受父权的绝对监控。这一改变起于1890年至1910年间,当时国家主义抬头,***府把“良妻贤母女子教育”正式列为国策,积极向在学女子灌输儒家思想中的“良妻贤母”观念大晶子:《明治期のキリスト教主女学校にする一考察》,《教育学》(日本大学教育学会),1972年3月,第6号,第52―70页。。从这时开始,民间对女性变得非常重视,跟江户时代的性开放民风形成巨大的落差《江のSEX》,《刊ポスト》,2012年6月8日(五月二十八日),第卷第23号,第13―20,170―176页。。
日本明治时期社会对女性的重视,亦可见于当时日本妇运先锋平冢雷鸟明治时期日本妇女运动组织《青社》及杂志《青》的主要创始人。亲自经历的盐原事件。1908年,平冢雷鸟正与艺术家森田草平交往,3月21日晚森田突然萌生殉情念头,企***杀死平冢,结果二人获救,殉情失败。事件受日本媒体广泛报导,引起社会舆论。然而,舆论的焦点并非殉情,而是平冢的是否已经失去盐原事件又称煤烟殉情事件,因为平冢之恋人后来根据此事件写成了小说《煤烟》。。
家制度的普及、良妻贤母教育的推行、民间对女性突然变得重视,都伴随着无产阶级的消失而出现,日本明治维新前后发生的社会变化,正好成为恩格斯理论的最佳印证。
总之,无论在家庭制度还是文化氛围上,明治维新后,日本女性反而跌入了一个更大的父权制度网罗中,生活比幕府时代更不自由。日本少女文学正是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中萌生出来。
少女文学的诞生及意义:吉屋信子及花物语
日本少女文学正式崭露头角,始于少女文学作家吉屋信子。
1896年,吉屋信子出生于新县,在枥木县度过少女时期,1916年开始在妇运杂志《青》投稿,成为《青》主要作家之一。同年,她又开始在《少女画报》上连载《花物语》,成为受欢迎的少女文学作家。在有生之年,吉屋写下少女小说及大众小说超过20部,改编自她作品的电影达13部以上。吉屋1977年逝世,一生未婚,死后接受她的遗产的,是她户籍上的养女,但实为她的女的门马千代。
吉屋较早期的作品,多为以女性同为主题,如《屋根里的二处女》(1920年)、《花物语》(1920年)、《勿忘草》(1932年)、《彼道此道》(193年),等等。这一类作品以《花物语》为代表作,创始了所谓的S文学。S文学,所指为讲述女性之间强烈情感关系的故事。S一字,同时暗含Sister姊妹(英语)、Shoujo少女(日语)、Schon美丽(德语)等意义Robertson, Jennifer [WBX]akarazuka: Sexual Politics and Popular Culture in Modern Jap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p1968。根据田圣子的资料,在1930年代后期,吉屋信子凭笔下作品成为日本最富有的人物之一,其收入比首相还要高出好几倍田子:《ゆめはるか吉屋信子:秋灯机の上の山河(下)》,朝日新闻社1999年版,第111页。。由此可见,吉屋信子的作品版税收入非常高,读者非常多。
《花物语》曾在《少女画报》和《少女俱乐部》两本少女杂志上连载,后来推出单行本,全部故事共5篇,以花样的语言和感伤的叙述,讲述少女纤细的内心世界,故事多关于女性间的同,男性鲜少出现。比如说,《花物语》故事《郁金樱》讲述主角少女与学姊茜拉的关系。其中一幕,茜拉怀着满眶眼泪,告诉学妹不要长大,然而主角憧憬像学姊一样配戴珠宝戒指、读法国小说,不明白学姊何以吩咐自己不要长大。不久之后,茜拉离开学校回国结婚,成为人妻,从此过着男性限定的长大女性的生活,茜拉失去少女的身份,成为妇人吉屋信子:《花物》,新学社1968年版。。多拉丝如此解读《花物语》故事插画中的少女形象:“大而超现实的双眼,只看见梦想。纤瘦的身体不为生育而有。一张小嘴不为饮食而存在。女孩的身体,毋须有任何现实功能:少女的创造,只为了让女孩憧憬和凝望。”Dollase, iromi, “Early wentieth Century Japanese Girls Magazine Stories: Examining Shōjo Voice in anamonogatari (lower ales)”, [WBX]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 36, No , 2003, p733 意思是,父权制要求女孩长大,担当良妻贤母,重视其生育能力和现实功能,但《花物语》的少女形象,则无视父权制对女孩的一切要求,是对父权压逼的含蓄反抗。
此外,S文学的舞台多是女校。本田和子指出,少女的学生时代,是延期偿付的时期,在这时期中,女孩可以暂时抛开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享受社会容许她们享受的短暂少女时光。学校宿舍既是“监狱”,剥夺少女的自由,但同时也是“避难所”,保护她们免受外界的伤害。少女躲在学校宿舍内,编织自己的梦,有如把自己包藏在茧中,直到长大,被逼飞出茧外为止本田和子:《文化としての子ども》,筑摩书房1992年版,第151、206页。。学校对少女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波伏瓦在《第二性》里提到女性害怕成长,她写道:“她在‘成长’…这词语令她觉得可怕…少女感到自己的身体正远离自己…它变得陌生。”Beauvoir, Simone de [WBX]he Second Sex New York: Knofp, 1953, pp307308, 336337 波伏瓦解释,年轻女性作为人的身份和作为女性的身份发生冲突。女孩要不要成长为妇人,成为他者呢?还是要保持自己自我的心?这是每一位将要长大的女性都会面对的挣扎。
综上分析,以《花物语》为代表的S文学,借助优美哀伤的语言,在无意识中表现了日本年轻女孩们对父权制为她们安排的命运的拒绝。父权社会把她们宠养在女学校中,等待着她们成熟长大,以便配婚给男人,在男人定下称为婚姻的牢笼中为男人生育直系血缘之财产继承人。然而,少女们通过少女文学,把自己代入故事,以眼泪对这悲哀的命运说不。
在江户时代,日本没有所谓的少女,但在明治时代,少女却通过女孩们的集体阅读及写作而成形,正如多拉丝所说,“少女”是一个文化和自我建构的概念,是女孩逃避社会建制的心为她们自己创造的自我形象Dollase, iromi, “Early wentieth Century Japanese Girls Magazine Stories: Examining Shōjo Voice in anamonogatari (lower ales)”, [WBX]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 36, No , 2003, p727,其特征是以哀伤美丽的文字,表现她们不愿长大成为人妻的心情。
S文学温床:女权运动、女子学校、女子刊物
把父权制种子播撒在二十世纪初日本的资本主义制度,来自西方;然而,少女们自主建构少女身份的养份――女权思想、女子教育、女子刊物,也与西方文明有关。
1 明治女权思想
西方女性主义思想,早在明治维新初期传入日本。这可见于明治初年***府实施的一系列女性******策:
1869年 容许女性自由出入关所、刑法官津田真一郎提倡禁止贩卖女性;
1871年 以岩仓使节团名义容许津田梅子等五位少女赴美留学;
1872年 无条件***艺妓与***妓、设立女校;
1873年 容许女性提出离婚诉讼、开设女子传习所(职业训练所);
187年 设立东京女子师范学校。
然而,以上各项女性******策,都由男性官员主导,并没有针对家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后来,***府更推行反发***策,包括1885年推行良妻贤母教育***策,以及1890年立法禁止女性参与***治集会。这一反发,激发了后来的女权运动。
1911年,平冢雷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创设了青社以及女性主义刊物《青》,并以“起初女性本是太阳”一文为《青》的创刊序言平らいてう:《元始女性は太であつた。青刊にして》,http://wwwjapanpenorjp/ebungeikan/guest/publication/hiratsukaraiteuhtml,20130620。。
“青”之命名,援引自18世纪英国以蒙德古夫人为首的“蓝袜学会”(Blue Stockings Society),其成员不按常规穿黑丝袜而穿蓝色毛织袜,却都是富有文艺教养的反传统女性。这一命名喻示青社提倡西方式的新妇人女性角色。
除了命名理念来自西方,青社社员亦积极讨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及论著,包括了挪威易卜生、瑞典艾伦凯、英国萧伯纳等人之作品,内容遍及社会学、性心理学、女性***实践理论等多个范畴江子:《女性文学の展》,载《岩波座日本文学史第十二》,岩波书店1996年版,第298―302页。,例如在《青》第二卷第一号,社员们就积极地讨论了易卜生女性主义剧本《玩偶之家》(A Dolls ouse)中女主角娜拉的命运及女性自主意识《ノラ特集》,《青》1912年1月第2卷第1号。。
初期的《青》致力于推动女性文学,但很快就改变路线,以推动女性***为主,讨论不少女性议题,例如、堕胎、***妓制度,等等。也许《青》的言论触动了父权制度的神经,《青》出版的五年期间,青社成员言行屡遭社会舆论攻击,例如在五色酒事件社员尾竹红吉在《青》发表酒之文章,文章中尾竹大胆地表示自己希望成为酒女。及吉原登楼事件平冢雷鸟、中野初子和尾竹红吉到花街吉原留宿,与花魁畅谈,雷鸟称赞花魁可爱,事件经报章报导后引发了社会负面的舆论。中,就有舆论指青社“新女性”败坏妇德,传播危险思想秋枝子:《良妻母主教育の逸と回――大正・昭和前期を中心に》,载奥田子主编《女と男の空――日本女性史再考5ぎ合う女と男――近代》,藤原书店1955年版。。
在舆论压力下,《青》于1916年停刊,但它所引发的女性议题社会讨论并没有停止,例如1918年“母性保护论”之议,就是一热门话题。与此同时,妇运亦在其他范畴展开,例如1919年新妇人协会成立,成功于1922年推动改正治安警察法第5条,让女性能够再次公开合法地参加***治活动。《青》末期的主编伊藤野枝表示,《青》在文学上没有做好它的角色,但它令世人注意到妇女问题,意义重大《青》,载高田瑞穗主编《新潮日本文学辞典》,新潮社1988年版。。
《青》在二十世纪初培育的女性主义者,包括了吉屋信子。多拉丝指出,吉屋曾参加青社聚会,是女性主义者,对社会有自己的女性主义见解。然而,她与其他女性主义运动家不同,她选择了以隐晦的方式抗衡社会,解构中心主义的优越性和逻辑,没有让《花物语》渗入任何明确可辨的***治色彩,因为这样做表示对父权控制的认同Dollase, iromi, “Early wentieth Century Japanese Girls Magazine Stories: Examining Shōjo Voice in anamonogatari (lower ales)”, [WBX]h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 36, No , 2003, p70。
少女文学后来的发展证明吉屋信子的***方式效果卓绝,她藉文学把女性主体意识注入笔下的少女形象,与少女读者交流,影响更加深广,而且超越时空。少女作为一个范畴,今日已借着日本动漫产业全球化传播到世界各大文化圈,唯篇幅所限,本文未能详加讨论。反观西方女性主义发展,“女同性恋者”作为反对父权的女性身份范畴出现,比“日本少女”还晚了半个世纪Wittig, Monique, “One is Not Born a Woman,”[WBX]eminist Issues , Vol 1, No 2, Winter 1981, p53。
2 明治女子教育
在S文学中,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女子学校。如前文提及,日本少女的学生时代,是一种延期偿付,在这独特的时期中,她们可以暂时抛开社会对她们的要求和期望,在学校这隔绝的世界自由编织梦想。简言之,父权社会基于某些父权的理由,暂时放纵“猎物”,而且,比起男女校,女校成长的女孩更有保证。
大晶子指出,明治初年***府基于文明开化的理由,本着男女平等的西方观念发展女子教育⑤⑥大晶子:《明治期のキリスト教主女学校にする一考察》,《教育学》(日本大学教育学会)1972年3月,第6号,第52―70页。。虽然前十年因经费不足未能普及,但在***策鼓励下,各种各样的女学校得以开办,其中比较特别的,是由西方传教士兴办的基督教女子寄宿学校。明治十六年,日本开展了为期数年的鹿鸣馆外交,欧美至上风潮席卷全国,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英语、音乐及西洋礼法而让女儿入读基督教女子寄宿学校。入读基督教女子寄宿学校一时成为时尚,就以东洋英和女学校为例,开校时仅得2名学生,至明治十七年学生人数激增至170人⑤。
然而,由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基督教女子寄宿学校,校规非常严格,一周七天的生活几乎都有规定,周日须严守礼拜,参加主日学,守静肃时间,在校内不允许阅读报章,只允许阅读限定的励志伟人传记,平日须要按更次打扫和协助做饭,说谎者罚以肥皂洗舌,盗窃者在全校学生面前接受鞭打的体罚。在一周七天之中,学生最期待周五的来临,因为周五晚上,学校容许学生外出购买小食,也可以携枕到朋友宿舍留宿整晚谈心⑥。
如此种种,令基督教女子寄宿学校形成一个几近与世隔绝的女子世界,如此学校寄宿生活景象与当时女校普遍流行的S或御目关系结合,令女校成为S文学里最常见的文学意象和故事舞台。以《花物语》为例,以女校为舞台,叙述女教师与女学生,或学姊学妹关系的故事即多达十篇。正如本田和子所说,学校成了少女的“避难所”本田和子:《文化としての子ども》,筑摩书房1992年版,第151、206页。。假如没有了学校,“少女”作为一个文学建构的独特女性身份,相信也很难在日本出现。
3 明治女子刊物
明治时期,受益于东西方印刷术交流,洋式印刷术之父本木昌造于明治二年在外国技师姜别利的协助下,解决了汉字金属活字的铸造问题,令日本印刷术由整版印刷步入活字印刷时代合庭:《明治初年活版印刷史断章》,载《日本研究第35集》,国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2007年版。。
基于印刷术的改进,以及在日清及日露战争的推动,日本出版业在明治二十至三十年代间飞跃发展,加上女子学校普及,年轻女性识字率增加,日本少女杂志很快在年轻女读者间流行起来。
最初,少女刊物从少年杂志衍生来出,始于1895年《少年世界》的少女专栏,后来以少女读者为对象的少女杂志陆续出现今田里香:《少女にみる近代少女像の:『少女の友分析から》,《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要》2000年第82号,第121―16页。,例如1902年创刊的《少女界》、1908年创刊的《少女之友》、1912年创刊的《少女画报》及1923年创刊的《少女俱乐部》等。据秋山正美的资料,《少女俱乐部》创刊时发行67,000部,至1936年达到9万部以上秋山正美:《少女たちの昭和史》,新潮社1992年版。,少女杂志在女子间的流行和增长非常迅速,而吉屋信子的《花物语》,最初即在《少女画报》及《少女俱乐部》连载,从而接触到大量少女读者。
然而,我们与其说“少女杂志缔造了少女文学”,倒不如说,少女们通过对杂志的消费、投稿和阅读行为,利用少女杂志提供的空间亲自建构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少女文学。这一推论可证于嵯峨景子对《女学世界》及《少女世界》两刊的读者活动分析。
首先,《女学世界》初期以名人讲说为主要内容,中期改为以妇人生活指导为主。然而,这一改变虽然让该志的社会风评下降,销量却反而上升。嵯峨景子认为,这是因为该志在1908年起扩充了读者投稿栏目的缘故。读者投稿栏长时间让少女读者刊登自己的日记,慢慢地,屡次获赏的投稿者,如内藤千代子,获得广泛读者在读者栏的响应与声援。结果,读者投稿栏目提供的互动性,意外地形成了一个有如今日社交网站的少女网络,让读者们通过文字在其中建构自己共同的少女身份嵯峨景子:《『女学世界における「投の研究》,《京大学大学院情学要――情学研究》2009年No77,第95―110页。。
另外,嵯峨又指出《少女世界》投稿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少女“美文”规范,是少女读者通过长时间投稿和阅读共同发展出来的文体,特色是辞藻漂亮、具有强烈抒情性和感伤性。阅读和写作该种美文,象征读者们的共同少女身份。嵯峨提出吉屋信子《花物语》文字处处流露出“美文”色彩,与她曾经在《少女世界》投稿,受到“美文”规范影响有关。由此看来,吉屋信子作品所用的文体,非她一人独创,而是继承自诞生于少女杂志投稿栏的读者少女文学嵯峨景子:《『少女世界者投稿文にみる「美文の出と「少女吉屋信子『花物以前の文章表をめぐって》,《京大学大学院情学要――情学研究》,2011年No80,第101―116页。。
讽刺的是,两刊编辑人员基本都是男性,奉“良妻贤母教育”为办报方针嵯峨景子:《『女学世界における「投の研究》,《京大学大学院情学要――情学研究》,2009年No77,第95―110页;嵯峨景子:《『少女世界者投稿文にみる「美文の出と「少女吉屋信子『花物以前の文章表をめぐって》,《京大学大学院情学要――情学研究》,2011年No80,第101―116页。。少女读者反过来却把读者投稿栏变成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少女文学版面,这是出乎编辑人员意料之外的发展。
在《女学世界》和《少女世界》两例中,我们看见少女读者如何主宰了刊物的销量,以及她们如何积极地利用投稿栏建构自己的少女身份。最重要的是,少女文学并非单一作者的神来之笔,而是少女读者们亲手用自己的文字集体建构之文学,而“少女”这一反抗父权的女性身份,是她们自己亲手建构,非他人之施与,像尼姑或修女身份来自宗教。
结论
少女文学在二十世纪初日本诞生并迸发光芒,虽然 1933年因为发生了女学生投火山殉情的三原山事件而遭***府取缔,但“少女”的自我建构已经完成,而且没有在历史中消失。战后“少女”藉漫画重新兴起,至今仍然活跃于日本动画、漫画、轻小说、电玩、玩具等普及文化与媒介之中,通过全球化影响遍及世界。事实上,“少女”文化构成了作为日本软实力支柱的动漫产业的核心精神之一,影响力无远弗届。
反观西方女性写作,虽然杰出女作家辈出,但其传统鲜少构成像“少女”那样的女性形象,能充分体现出女性文化群之集体主体性,又能从父权话语中突围而出。
肖瓦尔特指出,西方女作家们的写作,经历了女人气、女权主义和女性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仿男性写作,第二阶段是反抗既有标准,第三阶段是自我发现Showalter, Elaine [WBX]A Literature of 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 to Lessing Expanded Ed[WBX]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first published 1977), p13。然而,如果我们把同一套女性写作发展论放在日本少女文学来观照,就会发现日本少女文学只消一步就到达第三阶段。
假如我们又用吉尔伯特和格巴在《阁楼里的疯女人》Gilbert, Sandra M and Susan Gubar [WBX]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2nd ed New 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的观点,尝试找出女性写作中抗衡父权的女性形象,我们在西方女性写作中找到的是“疯女人”形象,这形象至今仍未能在充满父权话语中的世界找到落脚点,没有任何一名女性能通过自认为“疯女人”而在社会中立足。相反,不论今昔,任何日本女学生都可以宣称自己是“少女”横川寿美子曾提出“少女”一词在现代日本是年轻女性作为文语使用的词语,秦美香子在其大学生研究报告提出异议,但从其研究结果看,虽然“少女”一词地位可能已被“女子”一词超越,但“少女”一词仍是日本年轻女性之通语。参见横川寿美子《初潮という切札――〈少女〉批・序》,JICC出版局1991年版及秦美香子《「少女などの言にする大学生の意について》,《京都精大学要》2011年3月第38号。。
从本文分析来看,少女文学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跟西方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建构有两个重要差别。其一,它是少女读者们积极利用杂志投稿栏互动性来完成的集体自我建构,并形成重要的亚文化;其二,少女文学只为少女存在,由始至终拒绝参照和模仿父权话语,直接做到了肖瓦尔特所说的自我发现,在文学中把父权话语无限边缘化。
Abstract: Japan Meiji Restoration brought to Japan not only modernization, but also a nationwide patriarchal family institution through various social policies like ie(family)institution and ryōsaikenbo (good wife and wise mother) education his constituted a wideranged oppression to Japanese women in that age owever, early feminist movement, female education and girl magazine publishing, as products of the new modern era, enabled young Japanese girls to find their own way of enlightenment hey constructed their own collective identity as Shōjo (young girl in Japanese) through their engagement in Shōjo literature, and thus realized their resistance to the sad fate arranged for them by the patriarchal institution Japanese Shōjo Literature differs from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 in two ways: (1) hey are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the young girl readers as a group; (2) hey refused even to imitate patriarchal voice and directly entered the stage of selfdiscovery
文学少女范文第3篇
在欧洲,2001年,旅法作家山飒以少女形象――高中生为主人公的小说《围棋少女》被法国四项文学大奖提名,摘取了“中学生龚古尔奖”桂冠,成为法国最畅销小说之一,后在英、美、中等17国翻译出版。同年,“哈利・波特的妹妹――佩吉・苏――14岁女中学生”在法国作家塞奇・布鲁索罗的《魔眼少女佩吉・苏》小说中粉墨登场。法语版《魔眼少女佩吉・苏》第一部《蓝狗时代》于2001年推出,至今已出版6部。前三部在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销量分别突破了150000册,总计超过450000册,在只有5000多万人口的法国,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的销售业绩。“不仅如此,《魔眼少女佩吉・苏》还被翻译成英、德、韩、中等37种语言,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热销,深受全世界的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在法国***书畅销排行榜上,《魔眼少女佩吉・苏》始终名列前茅,并多次超过《哈利・波特》,雄居销售排行榜第一名。法国的孩子们骄傲地说:‘我们喜欢哈利・波特,但更喜欢佩吉・苏。’”
在日本,2004年日本文学第130届“纯文学最高奖项”芥川奖揭晓,获奖者是两位少女――绵矢莉莎和金原瞳,年龄分别为19岁和20岁。她们在年龄和性别的双重意义上刷新了芥川奖的纪录,此前该奖的获得者最小为23岁且全部都是男性。其获奖作品――《想踹他后背》和《裂舌》都是以少女形象为主角的长篇小说。近些年,加上之前获奖的“超龄少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算上2001年红火的少女作家“83年组”,还有在2005年依次获奖的三位少女作家――河崎爱(16岁)、三并夏(15岁)、水田美意子(13岁)……日本的少女作家层出不穷,有日本媒体称“日本文坛从此步入了美少女作家的时代”,还有学者称这是日本“少女文学的大爆发”。 《魔眼少女佩吉・苏》
在中国,2004年因19岁时写出小说《北京娃娃》而一举成名的中国少女作家春树,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与韩寒等人被认定为中国“80后”的代表,并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同年,9岁出书至今出版了9部作品的“美少女作家”蒋方舟,拿下了“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并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2008年,美国《纽约时报》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报道了郭敬明,文章称年仅25岁的郭敬明是“当今中国最成功的作家”。在国内“2008―2009年度中国出版机构暨文学刊物十强”评选中,由郭敬明主编以刊登青春题材小说为主的期刊《最小说》以6835票高登榜首,独占40%以上杂志份额。由一代文学大师巴金所创办的 《收获》以459票名列第六,而另一本老牌文学期刊 《人民文学》位列第七,前十强中还有同为80后“美女作家”――张悦然担任主编的杂志《鲤》(第九)。……近年来,中国文学界的少年作家和青春文学异***突起,名利双收,虽受人诟病,然其发行量和影响力至今势不可挡。
在美国,2004年,以少女形象 “初中生柯洁美”为主角、由美国作家吉姆・班顿创作的《亲爱的蠢日记》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全球累计销量逾250万册,在十多个国家出版,迅速俘获大小读者,引起全球瞩目。2006年,由美国华纳书局出版的《女孩日记》占据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三个星期,亦使该书的作者们加入了人数日益增长的美国少年作家的行列。《女孩日记》的出版也在美国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少女作家已经成为美国文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作品则被认为正在成为美国出版界最赚钱的领域之一。从2006年起时至今日,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以少女形象――“中学生贝拉”为主角的、席卷全球多项荣誉的、当今世界文学热门话题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在美国本土销量超过5000万册,全球销量已突破8500万册,缔造了继《哈利・波特》之后最卓越的出版奇迹。
这些少女文学作品,头顶青春无敌的光环,裹挟毁誉参半的评价,承载着人们对青春的好奇与留恋,已经排山倒海般地占据了大片的文学领地和市场份额,并且穿越时空、跨越文化地涌进了全球各地的读者的家门。
为什么“少女文学”“少女作家”火爆于当今世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也是关乎到人类发展和文明走向的文化问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世界性的文学现象,也是一个必须重视亟待解决的社会科学论题。在学科分类日趋精细的大背景下,今后的研究可以“少女文学”为对象,让此研究在“文化与文学如何互动”“文学如何反察社会”两层意义上有所阐发。而在这其中,选择从“少女形象”的视角切入,研究“当代美国的少女成长小说”则更有典型性的价值与意义。 蒋方舟
首先,从历史看,美国是一个建国不足三百年的年轻国家。美国作家认为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就是关注自己国家的发展。如美国学者菲利普・扬在评价海明威所塑造的青年主人公时说:“这个出自美国人民经历的神话告诉我们的人民说,我们启程时,满面春风,对世界与所有伙伴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我们自己的形象就是这位天性善良、单纯、天真、满怀希望的少年。”从文学史看,美国一直是一个青少年文学发达的国家。对此,美国学者莱斯利・费得莱尔在其《好哈克,再回到木筏上来吧!》一文中指出:“美国历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中,只有亨利・詹姆斯一个人可以不算在儿童作家之列,即使是霍桑,虽然不同于马克・吐温和麦尔维尔,其声誉也建立在他们那些以青少年为题材的儿童所喜爱的小说上。”美国学者威廉姆・科伊尔也认为:“美国文学,尤其是小说中,青少年形象占压倒性优势,因为美国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年轻的民族。”中国学者虞建华同样指出:“青年人走向成熟的成长故事,是美国作家们钟爱的母题。我们发现,一方面,深受读者喜爱的美国小说家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青少年。”青少年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了大半江山,比如我们熟悉的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另一方面,青少年文学在文学批评史上作为一个***的文学类型其地位重要无比。因而迄今对美国文学中的青少年形象的研究论述已汗牛充栋。可是,研究中的多数都围绕着少年形象展开,选取的也都是描写这些男性形象的文学作品,而对少女形象的研究与前者相比则是寥寥无几。
其次,当代美国文坛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运动、性***运动以来,美国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少女成长小说。如普拉斯的《钟型罩》、莫瑞森的《最蓝的眼睛》、汤婷婷的《女勇士》、欧茨的《狐火》、西伯德的《可爱的骨头》等。而在作品中的少女形象,既是美国文学中一类特别的人物形象群体,也是特殊的美国社会发展及历史进延的产物,同时还是展现美利坚民族情感意志的一种文化载体。这些作品一经出版,有的引起了极大的文坛反响,有的一举夺得了重要文学奖项,有的风靡美国乃至成为全球的畅销书。热销令作品不再是一堆纸质的单纯的文学产品,而成为一连串既令人匪夷所思又令人艳羡不已的文化事件。另一方面,与作品在读者中昌盛热销形成对比的是文学研究领域的相对冷清和非议居多。国内外研究“美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了一定的气候;但至今罕见专门系统论述“美国成长小说中的少女形象”的著作,除了笔者的论著《探秘青春岁月――当代美国成长小说少女形象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一书,而此类研究的论文也较少。
再者,在已有的对美国文学的研究中,确有不少关于“美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不乏从女性主义、性别研究、种族差异等角度入手的成果。但研究的多数都忽略了女性与女性间的年龄差异。有些研究注意到了女性因种族、阶级、地域、身份等因素造成的女性之间的差异,但是很少有研究去关注女性因年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实际上,作为一个整体的女性按年龄也可以分为很多部分,比如分为“女童”“少女”“妇女”“老妪”等。面对着作品中浩如烟海的女性,在研究中一概而论的女性形象,很容易掩盖和忽略属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的不同特点。所以,接下来的研究应该把从女性形象中单独剥离出来的“少女形象”,看作是一类有着自身特色和重要价值的形象群体。因为“少女”是指正处于其生命成长旅程中一个特殊时期――青春期的女性,青春期是一个少女发生问题最多、产生变化最快、性格形成最易受影响的时期,是一个少女在成长旅程中最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时期。因此,书写少女的成长天然就具备了无限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和丰富多彩的人生剧目。
文学少女范文第4篇
――摘自张悉妮作品
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刻:2006年2月,16岁的花季少女张悉妮,与黄豆豆、袁泉、柴静一起,喜获第八届共青团“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新人奖。她还有很多头衔:中国教育学会文学希望之星、年度深圳十大阳光人物、深圳作协最年轻的会员、网站站长、刊物主编……在北京举行的“张悉妮作品研讨会”上,她的作品更是引起了广泛反响,她被誉为“中国的海伦”“文学千手观音”。
迄今,小小年纪的张悉妮已发表作品200多篇,自建有3家文化网站,著有《童言无忌・三国志》等4部共计20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拥有两项发明,她的许多作品风靡中学校园和全国各大网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学神话。
然而,在无数荣誉和光环笼罩的背后,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身高1米76,清秀的外表下难掩书卷气息的阳光少女其实是一个3岁即失聪的女孩。更不会有人知道,为了她的教育,父母曾付出了怎样的心血。记者通过网络采访到张悉妮和她的父母,了解到其成功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思想改变一切
坚持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对待女儿,悉妮先学写字,后会说话,“正常”了。
1990年7月22日,张悉妮出生在河南南阳一个普通家庭,她的降生给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更增添了无限喜悦,但这种喜悦只维持了两年时间便被巨大的痛苦所代替。1993年的一天深夜,小悉妮高热不退,张世平和黄炎赶紧抱女儿去了附近的医院。不幸就此发生,因为持续高热和医生给小悉妮服用了过量的抗生素药物,极大地损坏了她的听觉神经,导致悉妮失聪。刚开始时,小悉妮变得沉默寡言,张世平和黄炎并没有太在意,他们以为孩子小,可能是语迟。后来才发现,小悉妮是真的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了。吃惊之余,他们带着小悉妮跑遍了广州的各大医院,但专家的诊断让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悉妮是“极重度耳聋”!也就是说,要想让悉妮像正常人那样听到声音,音量要达到96分贝,这相当于火车鸣笛的声音。
当时得知这个结果,张世平的头一下子大了,他似乎什么都听不到了。妈妈黄炎更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歇斯底里地又哭又喊:“不可能,这根本不可能。”
小悉妮从此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寂静的世界。小悉妮是不幸的,要想听到周围的声音,她必须带上助听器,但张世平夫妇却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与其他聋儿家长的做法不同,张世平夫妇认为:思想改变一切,世界上没有跨越不了的障碍,只要努力,你想让结果什么样,结果就会是什么样。所以他们坚持不让女儿上聋哑学校,坚持让小悉妮与健康孩子一样进普通小学读书,也坚持不让她学习手语。张世平说:“如果学会手语,孩子可能永远就不愿开口说话了。所以即使她用手势比划,我们也装着看不懂,逼她说话。”
经过种种努力,张世平和黄炎让小悉妮入读了深圳市水田小学。为了让悉妮早日康复,张世平夫妇双双放弃了南阳稳定的工作举家搬迁到广州为悉妮继续***。
感觉到正常孩子的教材对小悉妮不实用,张世平就自己编教材,让妈妈黄炎教。开始的时候,由于听不到声音,张悉妮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发音,即便是学,也只有呼气,没有声音。后来,黄炎想了个办法,拿着蜡烛和纸条放在嘴的前面,让女儿知道说话的时候,这两样东西与吹气的时候动得不一样。
从让小悉妮理解口腔发声器官开始,然后教她对应口形学拼音,再用拼音对应汉字、对应实物卡片、对应她最喜欢吃的实物,如香蕉、苹果等。那时候,为了纠正女儿的发音,黄炎像一个初入门的钢琴手不停地调试着女儿的舌头位置和口形,3岁多的孩子常常恶心得号啕大哭。女儿在门外哭,黄炎就在门里哭。不知道妈妈哭了多少次,经过无数次的演练,小悉妮总算发出了“啊喔呃”的声音,也终于理解了字音字义,叫出了“爸爸妈妈”。黄炎说:“难啊!孩子太受罪了,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
正常孩子是先学说话,后学写字,而张悉妮跟着父母学会拼音之后,却是先学认字、写字,后学说话的。把想说的话写成文字,成了悉妮生活的重要工具。张悉妮说:“当我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就开始阅读了。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或许是自我标榜的疯话,但对我来说是千真万确的。不是我特别聪明,而是我特别无奈。当知道自己不具备说出语言的能力的时候,突然发现文字竟然可以代替自己的嘴巴,去倾诉你所要表达的心事。文字在自己的心中便陡然变得神圣起来。”
所以从3岁多起,小悉妮就开始翻阅带拼音的画本《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漫画三国志》《漫画史记》,五六岁开始翻看父亲的藏书,如《老子》《庄子》《孙子兵法》《果壳中的宇宙》《物种起源》和《人体解剖学》等。
海量的阅读,让小悉妮在书中找到了乐观、自信和顽强面对生活的精神力量。
执著战胜一切
坚决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和同龄人一样勇敢地去争取机会,赢了。
张悉妮对文字的崇拜和热爱成为她最初写作的原动力。她写的文字越来越多,小学四年级时,在爸爸的鼓励下,张悉妮勇敢地把《我是谁?》投向了深圳《特区教育》,这也成为张悉妮第一篇被公开发表的作品。
在《我是准?》中,张悉妮以和爸爸对话的形式,用轻灵纯真的文字表达了她对幼小生命诞生的疑问,正是这篇变成铅字的文章,让小悉妮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同时,最初只是为与人交流和沟通而写作的她也开始有了新的动力。“一套助听器需要3万多元,爸爸妈妈挣钱那么辛苦,如果自己能再多写些文章挣钱,爸爸妈妈不是就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了吗?”悉妮的想法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赞许。
为了方便女儿写作,张世平特意给女儿配备了一台电脑。开始的时候,他也只是根据悉妮的兴趣,让她练习打字,随意“玩”。玩着玩着,小悉妮却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悉妮发现了电脑上的“画笔”程序后,更是欣喜若狂。悉妮发现,利用这个程序,不仅可以更快地写作、画画,与人交流,也比平时轻松多了。因此,悉妮写的东西越来越多,发表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仅小学阶段,她在省市报刊、《特区教育》上就发表了许多文章,还在《榕树下》世界华人原创文学网发表了一篇“非常小说”。
从水田小学毕业后,悉妮的目标就是报考深圳东湖中学。当时的东湖中学是一所远近闻名“不让老师鼓励学生门门考满分”的个性化学校。张世平带着悉妮找到了校长彭彪。面对这个失聪的女孩,彭校长只扔过来一句话:“你带她去特
教学校吧,那里的硬件和软件都很好,老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5。”父女俩并没有因为校长的这句话而放弃,张世平坚持不让女儿上特教学校,在父母一贯的教导下,悉妮也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她只是认为自己的听力有些障碍。因此她要和爸爸一起争取这个上学的机会。
不久之后,彭校长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悉妮用电脑打印的3000字的信,信的题目叫《一道难题的启示》。信中以写论文式的研究方法讲述了张悉妮通过各种方法求解一道数学难题的经过。张悉妮的这种不屈从于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这位“个性化学校”同样个性的彭校长,他认为这样的孩子有培养前途。张悉妮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东湖中学。
在东湖中学,张悉妮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待遇:上最好的班级,配备最好的班主任,坐第一排中间的位置,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是用e―mail为她解答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了鼓舞她的自信心,学校还专门安排她担任了校园网站――《新希望》网站的站长,校园文学刊物《风帆》的主编,还专门安排老师辅导她进行文学创作。这为张悉妮提供了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
态度决定一切
笑对人生,积极、乐观、向上;笔耕不辍,奋斗不止,失聪女孩成功了。
初中阶段,在宽松、包容、没有歧视的学习环境中,张悉妮刻苦探究有效的学习途径,发明了一套“1+3+X”的校园高效学习法,即运用电脑及网络学习语、数、英和其他课程,并已在她创立的中学生“张悉妮创业学会”中推广,帮助同学和网友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学习之余,张悉妮并没有忘记写作。在老师的帮助下,初中3年,张悉妮发表作品200多篇,同时,她还写出了四部长篇小说,其中《童言无忌三国志》和自传体小说《假如我是海伦》两部近90万字的***书已经出版,她的另一部小说《菩提花开季》也即将出版。悉妮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耳聋,世界给我关上了一扇门,认识文字后,世界又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但张悉妮并不是“书呆子”“网呆子”。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她爱好十分广泛,喜欢跆拳道、玩cs、踢足球、游泳、射击等。
她还思想独特:2004年的一天,她骑着电动助力车放学回家。在一个十字路口,差点出车祸。于是,回到家,她反复琢磨“刹车”。后来就有了她的“汽车追尾预警刹车系统”发明。这个发明可以通过人机对话,实现汽车刹车“0秒”预警,使汽车安全预警距离增加了8米;因为长期熬夜,张悉妮的眼睛有些近视,她认为是光污染所致。于是,她还发明了SEE全环保直流荧光灯技术及电子流变装置(具有无频闪、无辐射、有效预防近视的功能)。目前该项发明正在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无意中她还当了一次红娘:张悉妮在“中华三国***”与世界各地网友的交流过程中,为她的手下大将“姜维”(一位美籍华人兵器专家)与东湖中学的英语老师牵上了线、搭上了桥,使两位异国恋人成为伴侣。
令许多正常同龄人都非常羡慕的是:课余时间,张悉妮制作的flas《童言无忌三国志》预告片和《我心中的深圳国际儿童艺术节》竟然获准在首届深圳文博会上放映。《我所看到的世界》电脑作品还被选人广东省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鉴于她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和笑对人生的积极进取态度,张悉妮还被评为“深圳十大阳光人物”。今年2月,她还喜获“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和优秀文化新人奖。
现在,张悉妮还担当着“新希望”“全球华人论坛”“中华三国***”三个网站的站长,并担任“中华三国***”的“三国文艺系”的“班主任”,拥有国内外大批“三国”铁杆网友,网友跟帖达33万余篇。其中,在“大话三国”网站里,张悉妮做了一个与现实中的银行非常相似的“模拟银行”,网友们在游戏中,就可以掌握存款、取款、转账、外汇交易等复杂的金融知识。
采访中,张悉妮告诉记者:“是父母不言放弃的人格教育和我的不懈努力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功。其实,人类从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大财富不是金钱、物质,也不是完整的体魄,而是品格和精神。做人的态度决定一切,唯有态度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可以使人健康、美好,消极、悲观、宿命的态度使人颓废、沉沦。只要拥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无论做任何事,只要你想成功,就一定能成功。”
文学少女范文第5篇
一是,郭敬明率“郭敬明***团”(“THENEXT文学之新”新人选拔赛四强作者及旗下《最小说》7位人气作者落落、七堇年、苏小懒、消失宾妮、王小立、林培源、猫某人),在西单***书大厦举行读者见面签售,7小时签出15,768册的天量,创造了北京***书大厦签售的历史新纪录。
二是,郭敬明指责老东家《萌芽》杂志的“新小说大赛”抄袭自己举办的“文学之新”,《萌芽》则辩称藉此再现“新概念”的辉煌,推出几位优秀的年轻作家。
这两个事件,在青春读物的商业出版史上到底意味着什么?
或许,它意味着一个“转折点”的到来:假若以“十年”作为纪元,青春文学或许正面临一个旧的商业出版和阅读周期的终结(郭敬明***团的签售纪录意味着青春文学十年1.0的巅峰时代),而另一个新的商业出版和阅读周期正在酝酿中蹒跚到来(两个在赛制、奖项、流程等方面都近乎百分百类似的青春文学大奖活动,都像凤凰涅一样寻找着自我的超越和突破,这是对青春文学十年2.0新阅读趋势的萌蘖作出焦虑不安的呼应。)
这种青春文学的周期性转折是什么呢?我把它概括为青春文学从“轻小说”到“硬文学”的嬗变。它们都遵循着“日本动漫小说――台湾/韩国青春影视剧――大陆本土青春文学”的内在文化传播和影响路径。
也就是说,以上述两个事件为标志,我认为,在日本少年热血漫画读物的影响下,通过台剧或韩剧的传播影响,青春文学可能会从日本少女动漫影响下的“少女文学”或“轻小说”时代,转向在日本少年热血动漫影响下的青春“硬文学”周期(概念我没有想好)的萌芽与发展。
这种“硬”的青春文学,其作品都不再以爱情为主线,不会再是“校园恋情”的故事,而是融入了庞大的世界观,告诉年轻一代该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生活,如何选择,如何追求实现梦想、成长、责任、友情、团队、冒险……
而这,有可能会开辟未来十年大陆青春文学新的商业出版和阅读周期,并会带来新一轮青春文学的“泡沫化繁荣”。
青春文学发展的趋势轨迹
剖析十年青春文学的出版和阅读史,会明显地发现,大陆本土青春文学具有一种典型的“日本动漫原型思想与元素――台湾/韩国青春偶像剧――大陆本土青春文学”的阅读传播和商业出版模式。
在整个青春文学题材中,大面积地存在着这种一种创作循环模式:从人物的心灵渴求(而不是他们真实的情感状态)出发,去寻找日本动漫的原型思想,借用韩剧与台湾校园青春剧的讲故事模式,来编写自己的言情文学作品,以此来求解人物的情感满足(满足心灵渴求)方程式。
日本动漫提供了很多原创的思想,比如主题、人物、情节、细节等,也渗透并影响了大陆本土年轻一代的接受美学、阅读心理和兴趣口味。
台湾和韩国很多青春校园连续剧,就是根据日本动画和漫画改编而来的。
大陆本土的原创青春小说,很多都可以看到“向日本动漫”和“向韩剧致敬”的影子,比如说在郭敬明的作品中见到《娜娜》的痕迹;落落的《尘埃星球》,整个就是日本动漫的口吻与风格;晋江上面《我的老婆未成年》原型也是日本动漫,小妮子系列轻小说的理念、风格和情节,糅合了相当多的日本动漫的畅销元素……
因此,我们可以作如下两个判断:
大陆现在所谓的青春文学作者多是受到日本少女动漫的影响。现在大陆市场上大量充斥的青春文学多是以校园恋情为主;当然也不乏一些打着奇幻类的幌子,其实设定全然不符合严格的奇幻意义上的“龙与地下城”的规则,只是讲述着少女类爱情故事的作品。游素兰的作品应该算是这样的。而校园恋情故事的代表人物,应该还是饶雪漫,其文字的驾驭能力算是众多作者中最出色的,而且加之又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掌控故事全局的能力也游刃有余。
无论是哪种风格、哪种类型的大陆青春文学,都可以在早期的日本少女动漫中找到影子。比如所谓的穿越类,早就有台湾的十六岁少女根据日本经典少女漫画《魔幻游戏》而写的小说,还美其名曰地是原创。而随后文坛中涌现的众多穿越类作品,也或多或少都有日本动漫作品的影子,应该说是“或多”,而不是“或少”,直接拿出来照搬的大有人在。写穿越到埃及的少女遇见了王子,日本则早就有了经典漫画《天是红河岸》;写公主与王子,或者普通女学生与富家英俊少爷,日本类似的少女漫画更是不计其数,甚至说,随便把哪个少女漫画的短篇改编成文字版本出来糊弄学生读者都可以……
轻小说周期
由于上述阅读传播和商业出版模式,决定了大陆青春文学的第一个商业出版和阅读周期,是以“轻小说”的泡沫化繁荣为特征和标志的。
从郭敬明到落落,从小妮子到郭妮,再到《最小说》所聚集的郭敬明***团都是受日本少女动漫影响的一代,因此他们的青春文学受其影响并形成“轻小说”或“少女文学”的创作类型。
直至90年代早期,日本动漫一直是少女漫画占据主流地位,也涌现了一批为我们所熟知的少女漫画家,比如《美少女战士》的武内直子;河内尤加利,CLAMP,斋藤千惠,新条真由,吉住涉,渡赖悠宇,武内昌美……
加之90年代中后期我国动漫资讯志的出现,带动了一批早期关注,热爱日本动漫的青少年的动漫风潮,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那时GBA也已经盛行,所谓“ACG不分家”(amine,comic,game),于是因日本动漫游戏而在我国形成的所谓小圈子已经初具规模。
因此,伴随着日本少女动漫长大的年轻一代及其创作的青春文学,就会带有其典型的“轻小说”或“少女文学”风格;郭敬明是中国本土在日本少女动漫影响下创作本土青春文学的“最早吃螃蟹的人”(他的成名作《幻城》就改编自CLAMP的《圣传》);由于受郭敬明《幻城》的成功影响,很多人便有意识地开始按照日本动漫的方式通过文字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与故事;于是,自郭敬明开始至今,在青少年时代更多受到日本少女漫画影响的青春派作家,在创作自己的青春文学时,无论是哪种风格,哪种类型,都可以在早期的日本少女动漫中找到影子。比如说,由郭敬明一手带红的落落的《年华是无效信》、《尘埃星球》。
从小妮子到郭妮,更是将其作为一种商业出版的模式系统而持续地发掘,“轻小说”的商业出版由此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泡沫化繁荣:小妮子系列,郭妮的《天使街23号》系列,美娜的《校园大魔咒》,朵朵的《见习丘比特》《亲亲我的野猪王子》,轻寒的《爱情甜甜圈》,胡伟红的《1年3班恶男***团》等……
并由此衍生了一系列新少女文学期刊,如《火星少女》、《光年纪》、《漫Girl》……
阅读者即创造者
“轻小说”通过青春文学期刊、影视剧和互联网,培育并影响了一批受日本少女动漫影响的作者和读者,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阅读者即创作者”的互动写作模式:即,今天阅读青春文学的读者,明天可能会成为青春文学的创作者。
《漫友STORY100》是典型的以爱情与华丽的文字为典型,然而这样的作品毕竟不属于一个好故事所具有的――优秀的剧情。
《新干线小说》早期虽然刊载过一些国内优秀的小说,但多是短篇,而且由于发行量问题,日后逐渐缩水,现在已经不再发行了。
《小说贩》则靠着翻译日本的小说勉强支撑……
《最小说》的卖点依然是人气作家。
可以说,这四本小说类刊物中,《STORY100》与《最小说》卖点为人气+插***;而《新干线小说》与《小说贩》的卖点则是故事性强的文章+日本小说。而显然后者不敌前者。于是“人气作家”的创造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他大量青春文学期刊如《新蕾》、《南风》、《花溪》、《漂流瓶》、《美少女》、《许愿树》、《许愿草》、《太阳雨》、《风铃草》、《薰衣草》、《浪漫》……都成为“轻小说”作者和作品的阵地。
硬小说周期
“日本的动漫不是现在已经成为硬派的天下了吗?所以既然大陆现在的青春文学都是模仿日本的,那么也迟早会变的。”
日本动漫现在流行的便是“硬派”,即少年热血动漫,如《火隐忍者》、《ONE PIECE》,而且大陆受了最早日本硬派动漫影响的年轻一代已经长大了,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即所谓90后阅读者和创作者的强势崛起这种人口周期的变化,迟早会推动现在的青春文学向“硬小说”变迁。
日本的流行潮流从“少女漫画”到“少年漫画”。就在我们还以为校园文学就是校园恋爱,或者说,校园文学等于恋爱故事时,日本动漫的风格早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已经从90年代初期少女漫画主导,逐渐变为现在的少年漫画主导。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动漫是细分得很精致的产品,而不像我国那样笼统而定。
这些作品都不再以爱情为主线,甚至加入了庞大的世界观,吻合当下90后青少年成长阅读的“补钙”需求。毕竟,现在这样开放的年代,对于青少年而言,与其关注爱情多些,不如关注自身,关注周遭多些。所以这类作品多是通过一个人的视角来看他所处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往往脱离现实,要么是完全脱离,比如《圣魔之血》,要么是作者文字颇具幽默色彩,使得主角属于“半脱离”状态,比如《凉宫春日》,但都不再是局限在某个校园的爱情故事,或者以爱情为主线的四不像的奇幻故事。可以说,这类日本的轻小说都属于所谓“硬派”。
大陆下一代青春文学作者、作品和阅读群必定会在日本少年动漫的影响下诞生。因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也是我们的正常逻辑,既然受到日本90年代初期少女漫画影响的青春派作家现在写的青春文学(校园恋爱类)能广受欢迎,那么下一个风潮,自然是受到现在“硬”动漫所影响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读者与作者。
现在的青少年更喜欢这类动漫作品,那么那些校园恋爱故事,或者无病的爱情故事,很快就会被这番浪潮所席卷,亦如当初校园恋爱故事席卷青少年文坛一样。既然都是借鉴于日本动漫,那么只有掌握了日本动漫的发展规律,大陆的青春文学才能有其发展规律――总之就是照猫画虎的发展。所以既然现在日本的动漫已经是“虎”,大陆的青春文坛“猫”风格也迟早会开始改变。
这种由轻变硬的青春文学阅读新趋势及其商业出版前景,很可能会深刻地改变当前青春文学读物、青春派期刊以及互联网原创网络文学的未来竞争格局。
谁,会是下一个领头羊?
庄庸
文学少女范文第6篇
渴望死亡的小丑,[日]野村美月著,黄琼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渴求真爱的幽灵,[日]野村美月著,哈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沉陷过往的愚者,[日]野村美月著,哈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背负污名的天使,[日]野村美月著,哈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绝望恸哭的信徒,旧]野村美月著,哈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怀抱花月的水妖,[日]野村美月著,哈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迈向神境的作家(上),[日]野村美月著,哈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迈向神境的作家(下),[日]野村美月著,哈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由野村美月主笔竹冈美穗担纲插画的轻小说《文学少女》2006年在日本发行,随即便大受好评,获得了2009年读者票选的年度轻小说大奖,目前主系列全八卷已经完结。看似平凡的高二女生天野远子拥有一个惊人的特异功能――吃书,一方面吃书赖以为生,同时通过吃书来欣赏文学作品又是她最大的爱好,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少女”。主角虽是学姐,但叙述者却是一入高中就被怪学姐拉入文学社天天替学姐写“点心”的倒霉学弟井上心叶。故事就在学姐和学弟之间展开。
源自日本的轻小说,是一种将小说和漫画相融合的文学体裁,小说的主要角色会出现在作品的插画中,同时作品的行文风格也追求漫画一般流畅易读即一种“用文字写成的漫画”,以期给读者带来直观冲击。轻小说目前在日本已成为动漫产业的生力***,日本人也相应创造了一个非常Japanish的名词――Light Novel。
台湾尖端出版社早在2007年就发行了《文学少女》繁体中文版,相较繁体版的火速跟进,简体中文版一方面姗姗来迟,另一方面对于在国内尚属非主流小说类型的轻小说而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接手又显得意味深长。在国内已经引进的众多轻小说中,《文学少女》显得很特别,作品富含丰富的文学知识,每一册结束都附有参考书目,从作者的用功程度来看,可谓史上最有内涵的轻小说。
《文学少女》系列以学姐天野远子和学弟井上心叶为主角共7个故事分为8册,每个故事以一部主要文学作品为背景,分别是:《人间失格》(太宰治)、《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友情》(武者小路实笃)、《歌剧魅影》(卡斯顿・勒胡)、《银河铁道之夜》(宫泽贤治)、《夜叉池》(泉镜花)、《窄门》(纪德)。事件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因受作品负面因素影响太深,因而不断把自己带入作品中,企***将生活复制为作品的翻版悲剧。天野远子和井上心叶的任务就是利用文学知识进行推理,揭露事件背后的真相,并通过重新诠释作品来帮助心理受伤的人们重新接受生活。
实在来说,这8本各有主题的小册子合起来简直就是中文系读书指南。首先作品中提到的所有文学作品加起来就是一张出自“文学少女”的书单,这张由女主角亲自吃出来的书单显得亲民又可信;其次在以速食阅读为主旨的当下,《文学少女》渗透出来的恰是相反的“慢”,这一点和昆德拉不谋而合,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对同一部作品而言,要从不同的视角多读几次才能有更立体的感受;对同一个作家而言,也要多读几部不同时期的作品才能对这个人有更完整的把握。毕竟太宰治写过《人间失格》也写过《跑吧,美乐斯》,毕竟在指认自己缺少爱人的能力之前,他也曾经对人类不断求爱,毕竟不能因为爱生出了恨就抹杀了爱的意义。因此这里的慢并不是指速度,而是强调重复,经典小说作为耐用品,如果只做一次性阅读那就太浪费了。
作者将天野远子的特异功能设定为吃书,这使得小说中提到的文学作品有了第三层诠释:第一层是事件主角的暗黑负面理解,第二层是天野远子和井上心叶的二度正面诠释,第三层则是作者赋予作品以味觉的独特体验。有的小说“像新雪在舌头上悄悄融化般”,冰凉与虚幻交错;有的像是“加了很多牛奶的浓汤”;有的像“装饰着油菜花的散寿司”;而有的则像“豆腐味噌汤里浮现红豆馅”一样不伦不类。用味觉比喻读后感,系统的通感使得中文系必读书目瞬间变身为美食指南。莫言也曾经在一篇演讲(《小说的气味》)中用气味来形容小说,“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文字本是平面的,多增加一重感官就又多一层空间。比如《文学少女》的系统移觉,双重诱惑之下让人既想读读那本书,也想吃吃那个比喻,这种内外兼修的写法的确很巧妙。
文学少女范文第7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仿佛在一夜之间,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大中城市的报摊上,以专门为少男少女为对象的青春刊物纷纷冒出来,大名鼎鼎的有《漂流瓶》、《美少女》、《花溪》、《格言》、《语录》、《许愿树》、《许愿草》、《太阳雨》、《风铃草》,还有一些说不清是书号还是刊号的32开本杂志型的青少年读物《薰衣草》、《浪漫》、《妙语》等等,琳琅满目,纷纷加入由《萌芽》、《中学生阅读》等老牌主流杂志组成的青春读物劲旅之中去,扩大市场份额。就连创刊于1963年的老牌杂志《儿童文学》也不甘落后,在封底重要位置标明“本刊适合9至99岁公民阅读”字样,目的是在青春读物市场“分一杯羹”。这些新的以少男少女为读者对象的杂志,多数是以故事类、文学类和情感类文章为主要内容,兼顾卡通漫画,花花绿绿,很是招惹青少年的眼睛。
翻开《漂流瓶》版权页发现,这本杂志本名是《创作》,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办,早在2003年的时候是以《文字客》的名义在报摊零售的,内容是新锐作家和文学青年的作品为主,读者对象主要是文学青年,大有模仿美国老牌杂志《纽约客》的趋势。后来,不知是否受上海主流青少年文学杂志《萌芽》吸引青春读者、培养少年作家、刊登新概念作文的影响,还是受西安《美文》月刊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文章最多和打造少年美文的影响,《创作》开始抛弃中青年读者,毫不犹豫地拥抱少年读者了。该杂志主张少年读,少年写,原本是一月一本,现在分成上半月和下半月出刊,号称是“打造最精致的浪漫爱情,酿就最浓香的温情人生”的全彩版的情感刊。一位长期关注期刊走向的业内人士老***介绍,以往,***书市场以赚少男少女的钱为主,乐此不彼 ;现在,期刊市场也开始“忽悠”了,吃上了“青春”这碗饭。目前,据资料统计,在我国发行量过百万册的期刊有《第二课堂》、《小学生时代》、《小学生天地》 、《中学生天地》、《中学生必读》等,超50万册的有《萌芽》等。随意翻看这些把少男少女定位为目标读者的青春杂志,不难发现其低成本运作、靠发行和广告赢利的生存模式:网络约稿、摘编,卡通漫画,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发行,招徕类似《读者》杂志上的有关教育培训、增高、美容、***书等内容的广告。由于成本低廉,再随刊赠送一些类似《乌龙院》的口袋本漫画小册子,尤其让少女们喜欢,杂志也便有了“群众基础”了。至于广大少女们喜欢的内容,五彩缤纷的互联网内容足以使这些媒体获得一个 “捕捞”的空间,如《格言》、《语录》、《夜故事》、《鬼故事》等杂志都少不了网络上的笑话、故事精品,还有的添加“星座”方面的内容,无论在封面设计、装帧上,还是在内容上,相当惹人注目。由于选编者的水平“对上了9至16岁少男少女的胃口”,他们就爱不释手了。
这些杂志的定价也不贵,3至4元左右,是很容易博得同学们的喜欢的。目前,在一些新潮的少男少女之间,在相互赠送小礼物的时候,都不大买玩具,而是买本这样的青春读物。少男少女刊物的大量出版,其市场也就越来越大。以打造“80后梦工厂”成名的上海老牌杂志《萌芽》,过去的广告语是“青年作家的摇篮”,现在改成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刊物了,坚持“用学生腔”说话,在少男少女中越来越受欢迎。到2004年12月已经发行达53.7万册,有上百万的读者群。创刊于上个世纪的另一个老牌杂志《中学生阅读》,也先后有了初中版和高中版,倡导“青春阅读、当代阅读、经典阅读、实用阅读”。笔者当年是中学生的时候对这本杂志印象深刻。如今,该杂志创刊百期以来,始终以引导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为己任,以“精选阅读资料,评介名著佳作,指点读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为办刊宗旨,在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的重重包围中,该刊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并以此为依托,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对于当前的少男少女读物来说,市场是严酷的,定位以有关少男少女时尚消费和阅读、娱乐消费的刊物,远比以辅导教材的课外读物更受他们欢迎,他们需要玩“帅”,扮“酷”,只有用花花绿绿的轻松包装追捧俊男靓女的情感故事,演绎明星轶闻,这样才能吸引那些涉世未深而又急于追逐时尚的孩子们。但是,对此有关专家认为,某些青春刊物针对少男少女之间的所谓爱情和速配支招,和网络游戏一样,现已形成青少年消费文化中的一股浊流。另外,某些刊物是对青少年自恋和自闭倾向的片面鼓励,也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氛围。这些出版物的误区,大都源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和对多数青少年课外阅读心理和现状的隔膜。
2005年3月22日,美国明尼苏达州发生一起恶性校园***击案,一名16 岁少年开***打死9人,跟着饮弹自尽,作案时身穿防弹衣。从一些迹象上看,这名少年的暴行是事先策划的。有报道指出,他曾在网上透露自己的 “新纳粹”观念,还在互联网上自称是“死亡天使”及“天生的纳粹分子”。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其有玩渲染暴力的网络游戏心理异化、陷于其中不能自拔的可能。
在沿海一些城市,街头流行的“口袋本”日本漫画书,里面有接吻、沐浴、、凶杀等不堪入目的画面。翻印者往往以阿猫阿狗的名字,多数是盗版的。分析人士认为,一些当下流行的内容不受审查的少男少女读物,对青少年心灵的污染,是变本加厉的。这些刊物充斥街头,歪曲初恋和情感,渲染暴力和凶杀,成年人亦难免受到影响,更何况充满好奇心、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另一方面,一些刊物及漫画版权页上出版地址和印刷地址语焉不详,甚至有的杂志是用国际华文出版社的刊号,编辑地址却是内地的,还有的刊物没有注册,是非法出版商用买书号的形式出版的,且经常更换刊物名称。有关部门不能坐视不管,应当经常检查和监督报刊市场,及时发现、查处不良刊物,并严厉打击“口袋本”***漫画等一些对青少年有害的***出版物。
***书出版业“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已经侵蚀到某些非法分子的神经中枢,所以一举手一投足,只顾赚钱,不要信誉,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将利润放在首位,什么刊物有市场就制作什么,尽是非法之事。监管部门再也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内容多元化的青春读物如潮水般涌来,应当扶持以刊发“严肃文学”和“感人故事”著称的《读者》在推出《乡村版》、《读者欣赏版》之后推出《少男少女版》,推出适合少男少女阅读的新名著,推出新的名著作家,培养新的青少年读者。100多年前问世的《木偶奇遇记》(1881年7月7日出版),第一次就是以《一个木偶的故事》为题发表在费尔迪南多・马尔蒂尼主编的《儿童报》上。现在,国内的少男少女报刊应当推出类似中国的《哈里・波特》、《木偶奇遇记》这样的好作品,培养更多像罗琳女士这样的知名作家。
文学少女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诗经》 爱情诗 女性形象
一、关于《诗经》及其爱情诗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以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诗经》共有305篇作品,其中有关爱情的题材占很大比重。这些优美的爱情诗篇以健康、诚挚的感情,栩栩如生的形象,绚丽多姿的表现手法,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恋爱婚姻中的幸福与苦愁,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情和道德观,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现实意义。
二、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国风》有一百六十篇,占《诗经》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几乎有半数作品着墨于女性,描写她们的喜怒哀乐与理想追求,展示她们的爱情生活。纵观《诗经》的爱情婚姻诗,作者主要塑造了恋女、思妇、怨妇、弃妇四类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古朴、清新、绚丽多姿、栩栩如生,有如一部女性形象画册。
(一)恋女形象
1.大胆、坦率、泼辣的恋女形象。
《国风》中描写的少女一旦到了怀春的年龄,假如还没得到男子的追求,就会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向男子主动求爱,完全没有少女的矜持与羞涩。如《召南・嘌有梅》中:“嘌有梅,其实七兮,求我蔗土,抬其吉兮……求我蔗土,抬其谓文!”这个少女渴望爱情,坦率地表白、主动大胆地求偶,一切都是这样自然无须遮掩。
2.天真、活泼、热情的恋女形象。
《邶风・静女》中善良、美丽的静女和情郎约好在城隅相会,但调皮的静女来这儿就藏了起来,让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骚首踟蹰”不知如何是好,看到这情景,少女才突然出现在情郎面前,多情地送给一个“彤管”,表现出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格。
3.矜持、深沉、温柔的恋女形象。
这类恋女总爱把自己炙热的感情深藏在心底,羞怯和矜持使她们难以大胆地表白。《郑风・子矜》中的少女热烈地渴慕着那个“青青子矜”,然而却不肯亲自看他,而宁愿让一颗灼热的心在痛苦的相思中煎熬着:“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这内心的独白展示了少女深沉的内心世界,体现了高傲而矜持的内心特点。
4.胆炔、犹豫、幽怨的恋女形象。
《郑风・将仲字》中的少女与仲子相爱,但由于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当仲字逾墙来看她时,少女不敢同他接近:“将仲字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仲可怀之,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爱而不敢,少女的心在苦苦地被折磨。
(二)思妇形象
《国风》中思妇形象很多,且很感人。她们的丈夫或行役,或参战,她们思念丈夫:“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邶风・雄雏》)每当“鸡栖于,日文夕矣,羊牛下来”的时候,她们站在院门前,睹景生情(《召南・殷其雷》),丈夫的冷暖时时让她们担忧:“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王风・君子于役》)她们对丈夫是忠诚的,相思亦是刻骨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思妇的存在固然反映了周代战争频繁、徭役之多,但在这痛苦的怀念之中深藏着被遗弃的忧虑,反映了当时妇女卑下的地位和不幸的命运。
(三)弃妇形象
《氓》中的弃妇原是美丽多情、敢于追求爱情的姑娘。她对氓的爱是真诚炽热的,但当她婚后被无辜地遗弃时她认清了丑恶面目,反抗、坚强勇敢的她怒不可遏地咒骂薄情寡义的氓:“女也不爽,士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弃妇虽被弃,内心痛苦,但对氓没有半点留恋:“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氓采取了坚决的态度。更可贵的是弃妇不需别人的怜悯,不需要别人来分担忧愁:“静言思文,躬自悼也。”表露出对当时世俗偏见的无声抗议。更深刻感人的是,弃妇能从自己惨痛的遭遇中冷静而严肃地总结饱含辛酸的人生经验,告诫天真纯洁的同胞姐妹:“吁嗟***兮,勿食桑甚吁嗟女兮,勿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通过对荒***男子的强烈谴责,控诉封建制度。这是弃妇中的觉悟者、刚强者。《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无论是大胆热情的还是柔弱深情的,无论是反抗还是屈服的,都没有摆脱被遗弃的命运。
(四)怨妇形象
《郑风・搴裳》云:“子惠思我,搴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文狂也且。”这是一个热恋中的少女的口吻,大概是她的恋人没有如期赴约,引起了她的多心,她在责怨对方:你如果爱我、想我,就提起衣裳过溱水来看我,假如你不思慕我,难道就没有别人了吗?话说得坦率利落,不绕弯子,但其中包含真情挚意。句尾一句戏谑之词更表现了她对恋人的炽爱。短短几句就把一个活泼、开朗、纯真、多情的少女形象刻画得眉眼欲动、栩栩如生。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诗经》之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文学的影响
《诗经》中优美的文辞、淳厚的情感,滋润、涵养着华夏民族的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特别对女性人物外在形态之美的描写和把外在形态与内在神态相结合的描写方式成为中国历代文学共同遵循的创作手法。如屈原《九歌》中对湘夫人的塑造;汉末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塑造的刘兰芝的形象等。这些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都是《诗经》长久文化积蕴的结果,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2.对当今社会爱情观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是我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对女性的关注。其爱情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女性心中对爱情的渴望,表达她们对问题的严肃态度,反映她们健康的感情、淳朴善良的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平。今天,我们重温它,对于当今社会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反对庸俗的颓废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切皆源于自然,一切都源自情愫,一切都发自内心――这就是《诗经》中的女性形象。通过《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的丰富描绘,可以看到女性在情感方面的基本追求:自由、平等、***和自尊。她们不仅是中国文学中动人的形象,还是女性追求自由与***的先驱,她们的自省意识将会永远灿烂夺目。在千年之前,更在万年之后。
参考文献:
[1]沈泽宜.诗经新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聂石樵.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0.
[3]周振甫.诗经选译.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文学少女范文第9篇
【关 键 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
【作者简介】苑 野,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薛忠义,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沈从文作为中国乃至世界20世纪初颇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其创造的“湘西”文化在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沈从文从民族和地域文化的视角找到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即以文学创作来表现人性、重建社会道德。本文试对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人性做一分析。
通过世外桃源一样的湖南湘西,沈从文创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不管是纯洁无暇的少男少女,还是淳朴善良的老人,通过关注人本身,发掘他们在乡土文化环境里的精神和生存问题。
沈从文把培养理想的人性、重建美好道德作为自己一生的文学创作追求。与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他平和温厚的性格受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认为“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是他理想中的道德,而他对中国社会未来的理想设想则应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健康优美的人性、现代知识和文明理性的完美结合,如同他所塑造的湘西乡下淳朴、善良、天真的三三丫头有一个在城里读书的未婚夫一样自然、合理。沈从文将少男少女一样原始自然的湘西文化提炼为“热情、质朴、勇敢、踏实”的“乡下人”性格,作为重建民族品德和社会道德的基石。
人性赞扬是沈从文进行文学创作、构筑文学理想大厦的起点和基石,是他创作和观察世界、社会、人生独特视角和深度思索的切入点。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言:“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1]由此,沈从文在湘西这片土地上向世界亿万读者展示了一片古朴、野性、自然地近乎世外桃源的“原始世界”,在这个“原始世界”里,沈从文再现了一群充满活力的苗族、汉族人,真诚地赞扬了他们单纯、善良、真实、健康的人性美。
在沈从文所描写的湘西世界里,少男少女淳朴动人的爱情寄予了他美好人性的社会理想。而在这其中,沈从文又以生动的少女形象塑造最为擅长。在他的作品中,众多可爱的苗汉少女以健康美丽的外形、活泼真实的举动、纯洁质朴的内心展示出了淳朴动人的人性。其中,在文学史上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沈从文《边城》的少女翠翠。温驯乖巧、多情执著的翠翠为爱痴迷,她的身上集中了湘西自然、民族、人性中最优美的成分。翠翠的出场就是一段精彩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养得黑黑的,触目的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2]在这里,湘西少女翠翠成长在青山绿水中,朝岚暮霭陶冶了她无暇的灵魂,雷电风雨熔铸了她坚韧的性格,她与山川灵气融为一体,焕发出青春的气息。翠翠是一个痴情的少女,是情的化身,是爱的女神,她含蓄而热烈得为爱默默投入。不为传统的世俗观念所左右,不为人为道德理念所约束,情窦初开的她选择二老傩送,并不因为对方是富有的船总顺顺的儿子,而当船总的大老二老同时出现在她的眼前时,她选择的依旧是心仪的二老傩送,选择的是在篁竹河畔偏僻的山村里一心一意悲情的等待“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爱人。
小说《三三》里那个四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碾坊女儿三三对城里来的白脸少爷有着自己也难以说明的若有若无的情愫,一方面她喜欢看他,一旦看到白脸少爷旁边有了别的女人,心里自然有说不出的烦恼,所以,当母亲提到白脸少爷身边那个体面的女人时,她不禁反驳道:“体面什么?人高得像一条菜瓜,也算体面!”[3]一方面她又对白脸少爷善意的逗趣又羞又恼,少爷白天提出想要买她家的鸡蛋,她在梦里也不服气道:“因为我们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同别人去说金子,恐吓别人吧。”初恋少女这一颗惴惴不安、反反复复的心被沈从文细致的笔触描绘得活灵活现。三三虽然是穷人的女儿,除了碾坊做陪嫁什么也没有,可她不愿意嫁给那些想要碾坊的小伙子,也从不羡慕城里少爷的有钱有势,她的爱情里充满了朴素的平等意识,尊重别人和自我尊重。
《萧萧》里的女主角萧萧,在懵懂的少女时期被朦胧的爱情所迷惑,尽管备受磨难,甚至连生命都差点不保,但其性格还是那么纯真、善良,宛如从未沾染过污浊的美玉。
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对待爱情,既没有城里人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也没有成年人斤斤计较的世俗算计,满怀着一颗少女炽热率直的真心;而对待生活和命运给予她们身上的不公、捉弄,少女们虽然茫然无措,但依然隐忍而坚定地生活着,像翠翠的祖父教导着那般“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湘西少女***自主、坚强不屈的性格,她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生活都在这个封闭而落后的乡村里。她们默默地生,默默地死,用生命对抗着命运,也对抗着即将取代千百年来道德和人性的“现代文明”,在幻想里得到爱与希望的慰藉。沈从文对少女勇敢追求自由和爱情表示钦佩和赞扬的同时,也对其追求的无望表达了深深的悲悯。
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苗族少女以对歌表白纯洁坚贞的爱情,这种在湖南少数民族男女中广泛流行的古老传情方式,淳朴自然、热情大胆,将内心一切美妙的情话都寄托在悠扬的歌声里。小说《边城》里就有一段关于对歌传情的描写。船总的大、小儿子同时爱上了翠翠,俩人相约赢得芳心的方式“就是两兄弟月夜里同过碧溪岨去唱歌,莫让人知道是弟兄两个,两人轮流唱下去,谁得到回答,谁便继续用那张唱歌胜利的嘴唇,服侍那划渡船的外孙女”[4]。这充满浪漫的公平竞争,既没有谁卑鄙得玩弄手段,也没有谁虚伪得互相谦让,只凭一颗唱出来的真心去换取少女的真情;《萧萧》中的童养媳萧萧真正的爱情诞生于长工花狗心弦的歌声中;《龙朱》中的苗族美男子龙朱用一曲歌声收服了寨主心高气傲的女儿;《月下小景》里,纯贞的姑娘情愿在小寨主情人的歌声中死去,也不愿去过毫无人性的、野蛮的生活。通过对湘西少男少女爱情的描绘,沈从文寄托了对浪漫、热情、淳朴的自然人性的赞美。
这些少男少女们是自然之子,是大山和土地的后代,是真善美的化身。无论是痴情等待的翠翠,嫁了拳头大丈夫做媳妇儿的萧萧,还有对城里的体面少爷怀有朦胧情感的三三等等。湘西世界的每一个人身上都闪耀着善良无私、率真炽烈的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他们人格***、敢于追求个性自由、追求灵肉合一的爱望,为了维护真挚的爱情,即使触犯“道德伦理观念”也毫不畏惧,勇敢地付出青春和生命的代价。如果说天真、单纯、冲动的湘西少年是沈从文在人性远景中的理想化身,那么湘西中老年人身上则体现出了我国传统的人性底蕴。在一脸沧桑又和蔼可亲的中老年人身上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人性内涵,他们对年轻人的爱与宽容,面对世事无常和命运多舛时的镇定与稳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优秀品格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更为动人、深刻。《边城》里翠翠的爷爷,当年因为女儿和士兵的双双殉情,老人把痛苦埋在心里,独自一人艰辛地把翠翠养育成人,却也依旧不干涉翠翠的择偶,除了对孩子们爱的宽容;老人重义轻利,尽管清贫,也不愿收乡亲们的钱,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乡亲们摆渡,不仅自己尽心尽力的服务,还教导后代不要贪***小利。小说《牛》中养牛的牛大伯,把牛当成自己的亲人,无意中打伤了牛的脚令他心里非常愧疚和后悔。这并非因为耽误工时,而是看到牛的痛苦令他难受,陪着牛一起流眼泪。“它不行了,睡到草坪内,样子就很苦。它像是怕我要丢了它,看到我不作声,神气忧愁,我明白这大眼睛所想说的话,以及所有的心事”[5]。农民牛大伯朴素善良的人性美跃然纸上。《会明》中的老兵会明尽管在***队呆了十几年,眼看着成千上万的流氓、土匪做了高官,他依然保持着乡下人的淳朴、天真和善良,会明不明白战争、流血已经成了***阀们的“儿戏”,尽管因为“傻气的行为举止”遭到嘲笑也毫不在意,保持着对上级的忠诚和勇敢。湘西的中老年人,他们乐观、勤劳、善良、无私,诚如沈从文在《长河·题记》中惋惜地写道:“地方上年事较长的,体力日见衰竭情感近于凝固,自有不可免的保守性,惟其如此,多少尚保留一些治事做人的优美崇高风度。”当所谓现代社会的高度文明进入湘西,至真至善的人性唯有在“地方上年事较长”的人身上保留。这不仅仅是湘西的悲哀、民族的悲哀甚至是全人类的悲哀。
通过对湘西社会各色人物入木三分的描绘,沈从文自始至终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地发掘人性、赞美人性,探寻生命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在湘西世界的创作中展现他的社会理想:健全民族人格,重造民族品德,重铸国民的精神和灵魂,重构民族文化大厦的价值体系,救赎民族的堕落。这既是他以文学重建道德的理想初衷,也是他一生社会理想的最终归宿。
注释:
[1]《沈从文文集》(散文卷)第2页,[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7年版。
[2][4]《沈从文全集》(第8卷)第64、117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沈从文全集》(第9卷)第26页,[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文学少女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审美感受 比喻 形象美 情态美 意蕴美
The inartificial and clever parable expresses the natural disposition and intelligence
Ren Dapeng
【Abstract】Yuan Hongdao calls for the literature of just expressing special emotion but not sticking to the conventional pattern, opposes archaizing, seeks for the nature, so his lyric works are very specially excellent. His works, Travel Notes on Manjing, is just a product like that. Somewhere special in this product is that the individual aesthetic emotion is expressed by a group of fancy parables.
【Keywords】Aesthetic feeling Parable Beautiful image Beautiful expression Beautiful implication
明代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提倡文学“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记游绘景,抒情小品尤其出色。”《满井游记》就是这样的作品,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怀,寓示人生哲理。此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个性化的审美感受是用一组新奇的比喻来表现的。几组比喻新奇、独特、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显得简洁清新,明丽自然,意趣蕴藉,独具艺术魅力。
首先具备了形象美。用简洁的语言创造了美好的形象,例如,人“若脱笼之鹄。”(以物喻人)作者久居京城,却无暇注意周围之景,忙于俗务,心灵久被尘埃蒙蔽,被围困在笼子里。生活在狭小的天地间,心境自然极不舒服,今天有机会外出,闯入大自然的怀抱,眼界突然为之开阔,心灵顿觉倍加爽朗。走出牢笼,心如鸿鹄,展翅翻飞,直冲云霄,轻盈灵动。鸿鹄动作敏捷,腾空而起,活筋动骨,吸收大自然清新之气,追求自由美好的生活,快意极了。
其次具备情态美的特征。文本的句子化静为动,极富情态美感,具有空间美感。例如作者写河水解冻,水波粼粼的湖面风光,写山峰积雪消融,清新如洗的山峦景色,别出心裁,语出惊人。“晶晶然如妆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创造出了一个美好的动态画面,景物凸现空间立体效果,避免了单调的平面描写。这里有山有水,山水相连,互相映衬,高低错落,动静结合,构思巧妙。袁宏道将冰雪拂拭娟然如新的青山喻作少女,山脉新洗,棱角峰线明晰,山体清新亮丽,宛如少女般清纯,如少女刚洗过脸面,刚梳过青丝,山的肌肤如人的肌肤,山的情态如人的情态,作者将静态的山用面梳髻加以动态化,读者眼前顿时呈现的是正在梳妆打扮一新的清纯少女形象,更为有情趣的是,少女的裙幅下是一面亮晶晶的宝鉴,精光乍泄,光芒四射,平整如新磨,冰面解冻的刹那间湖面波光闪烁,亮光倍增,惊喜随之倍增,美景突现,心中的狂喜难以自持,山与水,倩女与妆镜,两两映衬,情态俱出,这就是作者奇思妙想的文采的魅力。
第三,妙喻显出意蕴美。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以物喻人)作者向来追求人的自然本性,也善于发现自然之美。文艺心理学告诉我们,作家选用什么样的比喻体,往往跟他的心里审美期待有关,作者经过一个冬天的蛰居,内心盼望春天的气息和美景,追求心灵的自由,感知自然的真实,美好,那么其笔端创造的艺术形象便是这种心声的代言人,那初睡醒来的少女,纯洁、无暇、美丽,楚楚动人,洗过脸,梳过头,神韵倍增,容光焕发,肌肤鲜嫩。喻体选用少女而不用者,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的时机,少女也是心中怀春,萌动了对生活最美的期盼与想象。
明清之际的知识分子开始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尤其是提倡性灵的独具才情的文学艺术家们大胆追求个体生命体验,冲破社会角色意识的束缚,达到了一种深刻的程度。他们努力向人的生命存在还原,呈现真我的心理需求,反对礼教,反对八股,用纯情悦心的文字流露出了暂时摆脱矜持的角色意识之后的轻松愉快,彰显个性本色,追求至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