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改革开放以来,渔业产量迅速增长,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渔业产量在1980年代以后就趋于稳定并逐渐下降的趋势,而中国则在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了渔业的大发展。2003年中国渔业总产量为4704.6万吨,比上一年增加3%。总产出中捕捞产量为1649.2万吨,约占总产量的35%。渔业对于我国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渔业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合理发展的渔业还对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渔业总产量逐年增加,但增长率却是逐年下降。捕捞业先是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飞速增长阶段,这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桎梏,给与微观经济部门自主经营权,提高了经济效率,带来了渔业的大发展。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增速突然减慢,这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增长动力已经趋于衰弱,需要其它因素来推动产量增加。此后,随着渔业产业工业化的发展,捕捞技术的提高,又带来了一个新的渔业产量增长的高潮。而且到九十年代末,渔业产量增速明显下降。
渔业产量特别是捕捞产量的下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人口的增长,海上项目的建设,污染物对大海的过量排放等。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渔业资源缺乏管理所引起的过度捕捞,捕捞区域的扩大和捕捞强度的加大,造成渔业资源的严重破坏。渔业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它的使用不是无限度的。渔业资源的特点是当捕捞量不超过其自我更新量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稳定的产出,一旦超出其自我更新的能力,产量就会下降,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将会使整个物种丧失再生能力,成为不可再生资源。世界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世界各地普遍出现对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的情况,在中国所在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已经有8%的渔业资源达到了耗竭的水平,形不成渔汛;有76%的渔业资源处于完全开发状态,产量已达到极限;只有16%的渔业资源处于适度开发状态。而我国近海海域的情况由于地理特点的原因还要更加严重。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以下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渔业资源目前的这种状况显然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如《超越极限》中所描述的:指数增长不可能长期维持,最终不加限制的指数增长将带来对资源的毁灭性后果,引起崩溃。资源相对稀缺性的变化要有制度的变迁与之适应,而环境经济学所要做的就是要分析这种不符合效率和可持续目标的状况出现的原因,并找出对策。
2引起这种危机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造成目前渔业资源当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效用或生产函数包括了一些实际变量,这些变量的取值由忽略了对这一经济主体的福利影响的其它主体决定。开放的渔场可以自由进入,渔业资源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由于高额利润驱动,渔民会不断地扩张生产,增加捕捞努力量,直到捕捞收益等于捕捞成本,即利润为零,达到个体的经济均衡点为止。因此最大可持续产量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必然要出现过度捕捞问题。捕捞者的过度捕捞行为对渔业资源具有破坏性,捕捞者只考虑其个人生产成本,不考虑其行为的社会成本。所以渔业资源的需求是过度的;供给由于具有公共物品性,进入者普遍存在搭便车行为,所以供给是不足的。
对外部性的纠正,就要给损害者一种激励,使其限制其行为对他人的损害,将外部性内部化,要达到这个目标有不同的方法。
2.1庇古税
庇古税是指对造成外部性的破坏者要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支付费用,支付额等于其所造成的损害额。庇古税的思想是引入一个价格,使损害者的破坏行为可以衡量。这样损害者可以把外部性纳入自己的效用或生产函数,做出对其自身也同时是对社会最有效率的选择。庇古税在环境污染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渔业问题上,对大型渔业企业收取一定的税费还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对于我国的个体渔民来说,由于数量过多,分布又比较分散,对其征税有一定的困难。
2.2调整产权
产权不明晰是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来源,所以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地界定所有权来消除外部效应导致的市场扭曲。使用产权调整的方法不同于庇古税,它不是引入一个价格,而是引入一个市场,通过界定清晰的产权,使各利益主体通过市场谈判,达成交易,从而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
产权是一个权力束,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决策权,让度权等。产权的安排有多种方式,要使产权安排能够对资源产生有效率的配置,产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所有权的排他性,所有权的可交易性,对所有权的宪法保护。
我国在渔业资源的产权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虽然从法律上来说,我国对于渔业资源的进入排他权有明确的限定,按照我国《渔业法》的规定,只有持有必需证件的渔船才能从事捕捞作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非法捕捞渔船却大量存在。即使无证捕捞被有效地排除在外,由于大量持证人的存在,渔业资源对他们来说还是事实上的自由准入。
对产权引起的外部性的解决思路,必须要建立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产权制度。依据上面所说的有效率产权安排的原则,各国设计了旨在通过完善产权来消除外部性负面效果的***策和规则。但这些调整产权提高渔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在我国具体实施的时候也同样面临一些困难,首先,我国在渔业信息的取得方面还有很大的缺陷。第二,配额的分配方法如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第三,如何加强规则的监督。另外这一制度还会因我国个体渔民所拥有的份额太小而无法实际操作,或者难以实现捕捞的规模和范围经济,特别是在像我国这样的渔民多资源少的国家。2.3自组织管理
建立在产权分析的基础上,奥斯特罗姆在经过对小规模共有资源问题的案例研究,提出了解决共有资源问题的模型,强调了共有资源参与者有自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奥斯特罗姆条件共有八条,这八个条件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产权条件,“清晰界定的边界”,落实产权是自组织管理的基础。第二类是组织条件,“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强调各个地区存在资源的占用和供应的独特性,所以在规定占用的时间、地点、技术和资源单位数量的时候要因地制宜。“集体选择的安排”这一条件,也反映了对不同社区特殊性的考虑,即参与的经济利益体能够对规则的制定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不仅仅是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要求上一层级的权威不能干涉占用者集体设计制度的权利,这一权利是由更上一层级的权威以其宪法的形式确定。“分权制企业”这一条件要求有一个多层次的组织,将分散的群体通过一个个小的团体组织成较高层次的大团体,分别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第三类是规则的维护条件,“监督”与“分级制裁”结合起来,一起发挥作用。“冲突解决机制”要求较低成本的公共论坛的存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型式),对占用者之间或占用者与官员之间的冲突加以及时的协调解决。
奥斯特罗姆条件在相对小范围的共有资源情况下比较适用,参与者少,相互影响比较大,信息获得相对容易一些,比较倾向于由资源的占用者协商达成一致。但在参与者众多,公共资源本身边界并不清晰的渔业资源的情况下,其适用性仍需要研究。
3***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几种主要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理论的论述,我们发现每一种理论都有其优越性和相对的局限,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简单地解决这一问题,也没有哪个单独的经济主体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府在设计规则的时候,首先要从产权的角度,制定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符合上述三个原则的产权制度,其次,虽然自组织管理在较小范围内适用性比较强,但也不是说奥斯特罗姆的条件在这里就不适用。因为尽管从整体上说整个近海海域的渔业资源无法清晰地划分边界,但各个社区实际上活动的范围还是相对稳定的,还是能形成一个个小的利益团体。
我国《渔业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统一管理,地方层层细化的限额制度,但限额并没有具体的分配方法,所以些规定在具体的实施中还要吸取地方的意见,做出明确的规定。配额的分配方法,由各个海区根据当地渔业的历史和现实,在广泛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通过行***方式划分成个别市县配额和商业捕捞配额。渔业局可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将其拥有的配额进一步划分成总渔村可捕量和总休闲渔业可捕量,并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采用行***方式将总渔村可捕量划分成个别渔村配额,下达给各个渔村;社区配额分配方法上,***府由于不能获得完全信息,分配不可能符合当地的情况,应该给与一定的指导原则,由参与者自己协商,参考传统规则、地理特点和产品特点自行决定。对于休闲渔业可捕量和商业可捕量,可采用拍卖方式决定其归属,分别形成个别休闲渔业公司配额和个别商业可转让配额。
制度的有效实施首先当然是要靠规则制订的合理可实施性,但如果没有对规则的监督,那么再好的制度也难以长期维持下去。应该采纳奥斯特罗姆自组织管理理论中的思想,把***府监督和社区参与者的相互监督结合起来,设计多层次惩罚机制,建立处理冲突的各个级别的论坛。
另外,制度的转变要适应效率和可持续目标,效率和可持续性是随着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而变化的。在渔业问题上,法律法规必须与渔业的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例如随着海洋生物种群的稀缺性的变化,某种数量曾经比较丰富渔业产品被过渡捕捞,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破坏,法律法规应做出及时反应,对此种物种的捕捞加以管理,本来没有限制配额的要及时引入配额制度。
要达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标,不能单靠经济方面的***策,相关***策必须加以配合才能使这些***策有效实施,例如做好信息的搜集,完善渔业统计体系,是建立配额制度的基础。同时,宣传教育也是必要和有效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渔业可持续发展产权
论文摘要: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近几年渔业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产权制度的缺陷和管理的不利,渔业资源面临普遍的过度开发,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本文对我国渔业资源状况以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比较了几种纠正这种低效率的理论和***策,指出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提出完善法律制度与健全市场相结合,***府***策规范与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奥斯特罗姆等.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2]刘新山.ITQ渔业管理制度与物权理论的关系.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2,11.
[3]梅多斯等.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慕永通.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5]张***.现代产权经济学.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东南亚、大洋洲的热带沿海地区渔业经营的特征是,以珊瑚礁和红树林区域的多种生物为对象,利用丰富的渔具和捕鱼法从事小规模渔业。尤其热带沿海区域是可明显观察多种生物的海域,因此是研究利用这些生物的小规模渔业的重要对象。
从经济观点来看小规模渔业,其特征有:个体经营或家族、小集团(最多为10~20人)经营形态,采用机械化和动力化程度低的渔具和捕鱼法、使用独木舟或5吨级的小型渔船、低资本积累、低产量及低收入等等。
而在捕鱼活动方面,围绕热带沿海小规模渔业中的渔场的利用及鱼获物的分配和利用方法等,存在着各地区特有的种种习惯和规定,如珊瑚礁海域渔场的所有权问题和禁止捕鱼期、禁止捕鱼区等问题。因此有人指出捕鱼活动本身不单是一种经济活动,它还具有社会和宗教的意义。
此外,利用小规模渔业所获取的各种水产资源还被广泛地用于自给用的食物及在地区市场或国际市场流通的商品等。资源被利用于生活用具、装饰品、货物等非食用目的,是因为其具有各种可利用的价值。这一点充分表明了小规模渔业所具有的复杂性质。
1、印尼东部摩鹿加群岛的传统的资源管理
摩鹿加群岛位于印尼东部,行***上属马鲁古州管辖,16世纪以来作为香料贸易的中心地发达起来。群岛中的安汶、塞兰等各岛均实行着以村落为单位规定沿海资源利用的称为“证人(sasi)”的惯例。
据调查,“证人”制度的对象以海参、浅滩贝、夜光贝、珍珠贝等瑚瑚礁海域中的海底生物资源为多。这些资源是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各村均禁止随意捕获。这称为“证人封闭(sasitutup)”。而每年或几年一次解除“证人”制度,又称为“证人解禁”(sasibuka)”。“证人”的解禁和封闭时期由村会议决定。
但有些地区并不实行这种制度;信仰基督教的居民则收集解禁后捕获的资源出售,并将所得资金用于建设教会、修整道路、改建学校等村落的公用事业;另有些地区规定了个人应得份额和公用部分的比率,分割渔场按日轮流采捕;等等。可见各村的“证人”制度的作用和社会意义显然已多样化。
而“证人”制度的对象也已扩大到回游性鱼类,如安汶岛东部每年一次从沿海区域逆河川而上的一种沙丁鱼也已成为该制度的对象。不仅水产资源,陆地上的椰子树、西谷椰子树等植物及极乐鸟、海燕窝也成为该制度的对象。
如上所述,摩鹿加群岛所实行的“证人”制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已经具有多重意义。因此,在论及传统的资源管理时,除了对其对象及适用范围和机能加以探讨之外,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整体具有何种作用。
2、所罗门群岛马莱塔岛的渔场利用及其变化
所罗门群岛马莱塔岛的东北部有一个称为“劳•拉贡”的环礁湖。在环礁湖中用珊瑚石灰岩造的人工岛上,居住着称为“劳”的渔民。渔民们在陆上几乎没有耕地,他们通过向居住在马莱塔岛的居民出售鱼获物换取芋头、甘薯等主食及蔬菜等维持生活。他们以辽阔的环礁湖为中心,合计用96种捕鱼法进行捕鱼活动。重要的一点是环礁湖海域的主要部分归特定的个人和集体所有,其利用受到限制。通常有归属的海域被封闭,只有大量需要鱼获物时才开放。例如举行祭祖仪式和葬礼时、或马莱塔岛农民为举行教会建成仪式和喜筵需向其购鱼时。这种由特定集体拥有环礁湖并限制其利用的习惯在大洋洲地区普遍存在。
这样,“劳”的渔民们利用渔场的习惯在限制不规则的资源利用的同时,也通过物物交换对维持与农民的关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上的作用。
但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无偿提供保冷库及运往城市的鲜鱼流通机构的开发、以及80~90年代商业性渔业的开发,渔民们的渔场利用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平素封闭的渔场有时会开放几天供采集浅滩贝,并将一部分贝送给所有者,其余用于赚取现金;以往禁止的夜间利用电灯捕鱼也开始在自由海域进行,产卵期的蓝子鱼被大量捕获,冷冻后被运往城市;在专属海域利用解禁捕获的珊瑚礁鱼类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也就是说,以往在与农民交换或举行重要仪式时才开放的渔场已被用于赚取现金,即具有了鲜鱼流通这种经济性目的。
这种变化显然是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而产生的,这不单对资源利用,对传统习惯所具有的意义的失去和生活时间或集体关系的变质等所产生的影响也极为重大并涉及到许多方面。因此围绕渔场利用的新规定和人们的对策今后将受到注目。
3、印尼西部的廖内群岛
廖内群岛位于印尼西部的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的海域,该群岛有着许多鱼村。在较平稳的海域,红树林和泥质地带相当发达,沿海部分盛行钓鱼和撒网捕鱼。
19世纪后,该地区拥有了作为国际贸易港得到发展的新加坡这一庞大的消费市场。在廖内群岛捕获的鱼介类除用于当地消费外,还被运往可高价出售的新加坡。
鲜鱼则由周边小岛的渔船利用绳钩、刺网、撒网等捕获,并且开始出现利用鱼塘饲养的活鱼。这些活鱼不仅运往新加坡,而且由新加坡华人运往香港。尤其在7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人与印尼华人达成协议,开始直接运输活鱼。其种类主要是石斑鱼,其中被称为“驼背鲈”和“拿破仑鱼”的波纹唇鱼的价格特贵,是中国菜肴的上等材料。活鱼的收购和运输与华人网络密切相关。其中潮洲人在印尼西部、新加坡及香港的流通机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运往中国的水产品除了海参、鱼翅、燕窝等之外,还有海蜇、海马、干贝等。这些资源均是在珊瑚礁海域通过小规模渔业捕获的。他们通过捕获商品价值高的水产品出售给华商等以维持生计。他们的资源利用战略是否几百年间保持不变?或者从某时开始已产生何种变化?此处没有足够的资料加以论证,但围绕石斑鱼等的资源利用动向今后仍有必要加以注意。
讨论—水产资源利用及其变化
1、70年代的转换期
从以上叙述可知,珊瑚礁海域的水产资源由诸多种类组成,同时利用该资源的目的和流通网络也是多方面的。70年代后半期以后,3个地区的资源利用情况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行“证人”制度的印尼东部海域的浅滩贝需求量的增加并不仅仅是印尼的问题,东南亚至大洋洲各地在这一时期浅滩贝的捕获量也大有增加。
所罗门群岛的***及其现代化的推行始于70年代末期,而70年代又是自1973年联合国第3次海洋法会议后提出200海里问题和地球环境问题的时期,可说是海的问题受到全世界注目的时代。香港和新加坡的活鱼需求量的增大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可以认为与某种时代背景相关联。
70年代后又过了15年的现在,全世界都在呼吁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往从事的渔业是极小规模的,而增加捕获量又会引起滥捕。这一点海底生物资源尤为严重。而且在推行现代化和参与世界经济的过程中,人们采取何种对策也因地区而异。资源状况或恶化或改善,不尽相同。因此今后也应对各地区所采取的各种对策加以注目。
2、传统性管理问题
从印尼和所罗门群岛的传统性渔场利用惯例,可以知道在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小规模渔业中并非毫无条件地利用珊瑚礁资源。但这种惯例和限制绝不会长久存续下去。当发现周围海域中的资源具有商品价值时,便出现了围绕所有权和势力范围的纷争,或者是居民的资源利用意识有了提高。例如在所罗门群岛,当知道浅滩贝的商品价值后,便有其他地区的人进入该海域捕鱼,以至出现了明确划定海域界限的动态;再如“劳”的渔民在发现海参有商品价值后,产生了滥捕海参的现象。因为原本就没有理想的资源利用方法和具体的所有形态。
这些情况表明必须重新考虑将来的资源利用及管理方法仍需依赖地区的传统模式的意见。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摩鹿加群岛位于印尼东部,行***上属马鲁古州管辖,16世纪以来作为香料贸易的中心地发达起来。群岛中的安汶、塞兰等各岛均实行着以村落为单位规定沿海资源利用的称为“证人(sasi)”的惯例。
据调查,“证人”制度的对象以海参、浅滩贝、夜光贝、珍珠贝等瑚瑚礁海域中的海底生物资源为多。这些资源是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各村均禁止随意捕获。这称为“证人封闭(sasitutup)”。而每年或几年一次解除“证人”制度,又称为“证人解禁”(sasibuka)”。“证人”的解禁和封闭时期由村会议决定。
但有些地区并不实行这种制度;信仰基督教的居民则收集解禁后捕获的资源出售,并将所得资金用于建设教会、修整道路、改建学校等村落的公用事业;另有些地区规定了个人应得份额和公用部分的比率,分割渔场按日轮流采捕;等等。可见各村的“证人”制度的作用和社会意义显然已多样化。
而“证人”制度的对象也已扩大到回游性鱼类,如安汶岛东部每年一次从沿海区域逆河川而上的一种沙丁鱼也已成为该制度的对象。不仅水产资源,陆地上的椰子树、西谷椰子树等植物及极乐鸟、海燕窝也成为该制度的对象。
如上所述,摩鹿加群岛所实行的“证人”制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已经具有多重意义。因此,在论及传统的资源管理时,除了对其对象及适用范围和机能加以探讨之外,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整体具有何种作用。
2、所罗门群岛马莱塔岛的渔场利用及其变化
所罗门群岛马莱塔岛的东北部有一个称为“劳·拉贡”的环礁湖。在环礁湖中用珊瑚石灰岩造的人工岛上,居住着称为“劳”的渔民。渔民们在陆上几乎没有耕地,他们通过向居住在马莱塔岛的居民出售鱼获物换取芋头、甘薯等主食及蔬菜等维持生活。他们以辽阔的环礁湖为中心,合计用96种捕鱼法进行捕鱼活动。重要的一点是环礁湖海域的主要部分归特定的个人和集体所有,其利用受到限制。通常有归属的海域被封闭,只有大量需要鱼获物时才开放。例如举行祭祖仪式和葬礼时、或马莱塔岛农民为举行教会建成仪式和喜筵需向其购鱼时。这种由特定集体拥有环礁湖并限制其利用的习惯在大洋洲地区普遍存在。
这样,“劳”的渔民们利用渔场的习惯在限制不规则的资源利用的同时,也通过物物交换对维持与农民的关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上的作用。
但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无偿提供保冷库及运往城市的鲜鱼流通机构的开发、以及80~90年代商业性渔业的开发,渔民们的渔场利用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平素封闭的渔场有时会开放几天供采集浅滩贝,并将一部分贝送给所有者,其余用于赚取现金;以往禁止的夜间利用电灯捕鱼也开始在自由海域进行,产卵期的蓝子鱼被大量捕获,冷冻后被运往城市;在专属海域利用解禁捕获的珊瑚礁鱼类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也就是说,以往在与农民交换或举行重要仪式时才开放的渔场已被用于赚取现金,即具有了鲜鱼流通这种经济性目的。
这种变化显然是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而产生的,这不单对资源利用,对传统习惯所具有的意义的失去和生活时间或集体关系的变质等所产生的影响也极为重大并涉及到许多方面。因此围绕渔场利用的新规定和人们的对策今后将受到注目。
3、印尼西部的廖内群岛
廖内群岛位于印尼西部的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的海域,该群岛有着许多鱼村。在较平稳的海域,红树林和泥质地带相当发达,沿海部分盛行钓鱼和撒网捕鱼。
19世纪后,该地区拥有了作为国际贸易港得到发展的新加坡这一庞大的消费市场。在廖内群岛捕获的鱼介类除用于当地消费外,还被运往可高价出售的新加坡。
鲜鱼则由周边小岛的渔船利用绳钩、刺网、撒网等捕获,并且开始出现利用鱼塘饲养的活鱼。这些活鱼不仅运往新加坡,而且由新加坡华人运往香港。尤其在7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人与印尼华人达成协议,开始直接运输活鱼。其种类主要是石斑鱼,其中被称为“驼背鲈”和“拿破仑鱼”的波纹唇鱼的价格特贵,是中国菜肴的上等材料。活鱼的收购和运输与华人网络密切相关。其中潮洲人在印尼西部、新加坡及香港的流通机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运往中国的水产品除了海参、鱼翅、燕窝等之外,还有海蜇、海马、干贝等。这些资源均是在珊瑚礁海域通过小规模渔业捕获的。他们通过捕获商品价值高的水产品出售给华商等以维持生计。他们的资源利用战略是否几百年间保持不变?或者从某时开始已产生何种变化?此处没有足够的资料加以论证,但围绕石斑鱼等的资源利用动向今后仍有必要加以注意。
讨论—水产资源利用及其变化
1、70年代的转换期
从以上叙述可知,珊瑚礁海域的水产资源由诸多种类组成,同时利用该资源的目的和流通网络也是多方面的。70年代后半期以后,3个地区的资源利用情况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行“证人”制度的印尼东部海域的浅滩贝需求量的增加并不仅仅是印尼的问题,东南亚至大洋洲各地在这一时期浅滩贝的捕获量也大有增加。
所罗门群岛的***及其现代化的推行始于70年代末期,而70年代又是自1973年联合国第3次海洋法会议后提出200海里问题和地球环境问题的时期,可说是海的问题受到全世界注目的时代。香港和新加坡的活鱼需求量的增大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可以认为与某种时代背景相关联。
70年代后又过了15年的现在,全世界都在呼吁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往从事的渔业是极小规模的,而增加捕获量又会引起滥捕。这一点海底生物资源尤为严重。而且在推行现代化和参与世界经济的过程中,人们采取何种对策也因地区而异。资源状况或恶化或改善,不尽相同。因此今后也应对各地区所采取的各种对策加以注目。
2、传统性管理问题
从印尼和所罗门群岛的传统性渔场利用惯例,可以知道在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小规模渔业中并非毫无条件地利用珊瑚礁资源。但种惯例和限制绝不会长久存续下去。当发现周围海域中的资源具有商品价值时,便出现了围绕所有权和势力范围的纷争,或者是居民的资源利用意识有了提高。例如在所罗门群岛,当知道浅滩贝的商品价值后,便有其他地区的人进入该海域捕鱼,以至出现了明确划定海域界限的动态;再如“劳”的渔民在发现海参有商品价值后,产生了滥捕海参的现象。因为原本就没有理想的资源利用方法和具体的所有形态。
这些情况表明必须重新考虑将来的资源利用及管理方法仍需依赖地区的传统模式的意见。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浙江温州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曾以其优良的水质、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引人入胜的旅游风景而闻名天下。但是随着作为公共物品的渔业资源不断被过度开发利用,楠溪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完整性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经历过分段承包和整体承包都失效的处理办法后,究竟什么才是楠溪江渔业的出路?究竟怎样的措施可以较好地解决公共物品所存在的悲剧问题?
一、楠溪江渔业资源开发历程简介
楠溪江位于浙江温州永嘉县境内,水域面积3733公顷,可利用渔业水域面积2333公顷,长度250余千米,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从1999开始,楠溪江渔业资源又迎来了整体承包阶段。通过公开招标,4人以518万元获得12年渔业经营权,成立了楠溪江渔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但保护已获得的产权非常困难,公司根本无法阻止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村民继续捕捞楠溪江里的鱼,由此和当地居民引发的冲突已经不可计数,村民出于报复导致的毒鱼电鱼等恶性捕鱼事件更是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生态损失。2001年渔业公司以永嘉县农业局没有积极保护其产权为由,拒绝支付应交的渔业资源费,双方关系陷入僵局。整体承包至此基本上宣告失败。
二、楠溪江渔业资源管理30年来的变迁分析
(一)第一阶段:1984年以前的自由捕捞阶段
这是一种对进入没有限制的极端开放状况。由于没有明晰产权,人们在使用渔业资源时不会考虑其行为的全部成本,以致个人生产决策的私人净收益和社会净收益发生了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公地的悲剧”极易发生。资源的使用者只有掠夺资源的激励,而没有保护资源的动力。于是,总产出超出了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产出,捕鱼手段也日益恶劣化,这严重破坏了鱼类自身的繁衍。
从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公共资源,完全的开放状态必然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从而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我们可以做的有两种选择:(1)依靠***府严格地限制私人对公共资源的开发,唯一合法的开发者只能是***府;(2)通过***府出面将产权明晰化,把个人的收益和社会收益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解决“公地悲剧”问题。在这两种方法中,第二种选择通过让获得产权的私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结合了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无疑是更优的选择。
(二)第二阶段:1984-1998年的分段承包 (按自然水域划分,通过招标承包给当地村民)
据统计,实行分段承包使得楠溪江水域面积的一半左右有了明确的“产权主人”。这种方法也许对于森林、草原等一类的可再生公共资源而言是一个优良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楠溪江渔业资源流动性强的特点,这种方法最终也以“竭泽而渔”的后果宣告失败。原因何在?其一,渔业资源流动性所带来的难以隔离各家各户承包区的问题无法解决。渔民如果为了涵养资源,牺牲自己的短期利益,对自己承包段的鱼暂不捕捞的话,由此增加的鱼也不一定会留在自己的承包段里。一场大水、一次异常的天气变化,都会使非定居的鱼流到他人的承包水域。对各承包者来讲,理性的选择就是尽可能地把自己承包水域的鱼捕光,以免“便宜”了他人。这样甚至导致了对亲鱼、幼鱼也进行掠夺性捕捞,严重影响了楠溪江渔业的繁殖。其二,在楠溪江里,有一些地段因为资源条件较差而无人承包;还有一些地段由于牵涉多个乡镇而难以承包。这些约占楠溪江一半流域的尚未承包的水域就成为管理的薄弱地段,村民们纷纷强占掠夺,资源破坏严重。在这种资源利用方式下,尽管比自由进入状态稍有改善,但楠溪江的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阻止。
(三)第三阶段:1999开始:整体承包阶段
这一阶段中,产权完全归单一主体所有,预期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但是现实状况却远远出乎公司领导者的意料之外。虽然公司拥有法律上的产权,拥有事实产权的却是世世代代在楠溪江边生活的村民们。而公司在没有获得任何***权利的基础上,为捍卫自己的产权权利付出了极度高昂的成本。即便如此,成效依然甚微。因为公司所面对的不是一个个人,而是团结起来的村民集体。集体对抗中,公司的两位高层领导因此获罪,大大打击了公司主要股东对于公司前景的信心。而村民也在这样的集体对抗中萌生出报复的心态,恶性捕鱼便是最佳证明。
整体承包行动的失败,不仅在于投资者没有对产权保护难度和成本做出正确的估计,以致投标时的理性化程度不够,也在于当地的***府、村委会没有为保护楠溪江的生态资源做出应有的配合工作。当地村民的捕鱼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侵权,但这是一个无法控制的因素,毕竟祖祖辈辈都在楠溪江自由捕鱼的经历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想当然的事情。因此,楠溪江三十年来的渔业资源管理变迁总体上都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仍然是产权问题。
三、楠溪江渔业资源的出路
(一)整体承包依然是最优选择;
基于渔业资源特有的流动性特点决定了只有整体承包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楠溪江渔业资源三个阶段的管理变迁证实了放任自由的方式和分段承包方式是没有质的区别的,而整体承包尽管失败,根源不在于整体承包的缺陷,而在于***府、企业和村民没有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采用整体承包的方式,可以考虑通过重新投标确定产权分配;
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采取村民入股的方式筹集新企业运作所需资金。在村民成为股东后,楠溪江就成为企业和全体村民的共同财产。在股金分红的激励下,楠溪江渔业资源会得到更好的保护。需要考虑的一点是要规定村民的持股上限。最好按照人人均等的方式入股,这样才能避免部分持股量较少的村民依旧存在的私自捕鱼行为。还有一种可以纳入考虑的方法是由企业同意在每年的捕鱼盈利中固定拿出一定比例补偿给沿江村民,这样的话村民也会为了获得更高的补偿金额而减少恶性捕鱼行为。但后一种方法应该没有前一种好。
(三)***府所应该做的:和企业团结起来;
楠溪江渔业资源的开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单纯的商业行为,它关系到本地的生态环境和当地人民的长久福利。所以***府应当出面积极保护企业产权,而绝不应当完全靠企业付出艰辛的保护成本。企业毕竟没有***权利,在遇到侵权事件时,若采取合法手段“自卫”无效时,难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利益被侵害后再寻求法律庇护吗?因此,在本文的例子中,出现公司和当地村民的粗暴对抗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这样做却加重了村民的报复心态。最后受到损害的,还是楠溪江,还是当地社会。
参考文献
[1]朱康对,共有资源开发的产权缔约分析温州市楠溪江渔业资源承包的个案研究,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2005年00期
[2]茅于轼,对“共有资源开发的产权缔约分析温州市楠溪江渔业资源承包的个案研究”一文的评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2005年00期
[3]徐光东,谁动了楠溪江的鱼:关于共有资源、产权与制度变迁的几个问题对“共有资源开发的产权缔约分析温州市楠溪江渔业资源承包的个案研究”一文的评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2005年00期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捕捞学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19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海洋渔业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历史悠久,但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前,由于受总体科技水平落后的制约,海洋渔业以传统捕捞为主,生产手段原始粗放,效率低下。随着我国渔业经济体制的改革,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渔业的产值和产量迅速增加,海洋捕捞产量80年代中期为500余万吨,至1999年总产量达顶峰,为1497万吨,之后产量基本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海洋渔业在保障我国粮食稳定供给、改善国民食物结构、解决沿海居民就业中占据了更为突出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国家发展战略。随着近海传统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由传统的单纯开发利用型向管理与养护型转变,从过去生物管理模式向生物、环境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化,与之相应地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也亟待进行不断的探索,水产学相关本科、硕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海洋事业发展和海洋生态资源与环境恶化的双重挑战。但目前为止,关于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相关本科专业方面,针对捕捞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尚未见系统的报道。本文根据我国海洋渔业和捕捞学科今后发展的趋势,结合我校自身的区域特点和现实基础,按照社会对高层次人才规格及知识结构需求的不同,初步探索捕捞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问题。
1 对捕捞学硕士学位点人才培养的基本认识
渔业资源是海洋渔业兴起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近30多年来,我国近海主要经济种类资源持续衰退,特别是底层经济鱼类资源已严重衰退,传统渔场、渔汛消失,渔获物组成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另一方面,沿海水域环境持续恶化,近海水域呈现富营养化,赤潮和海上溢油事故频发,破坏了海洋生物的产卵场和生栖环境,从而影响近海渔业资源的补充过程和补充量,加剧渔业资源衰退的进程。面对此形势,海洋渔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必须由传统的单纯开发利用型向管理与养护型转变,以海洋养殖为代表的农牧化和设施渔业将成为近海渔业资源开发的重点,同时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也是海洋渔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面对海洋渔业生产新的发展需要和渔业资源衰退、渔业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以及海洋经济时代对海洋水产人才的需求,捕捞学硕士专业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2 捕捞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与实践
我校捕捞学始建于1958年,2006年捕捞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如今已经成功培养三届毕业生,2011年,以捕捞学位点为基础,成功获得水产一级学科硕士点。面对海洋经济大发展的契机和挑战,我们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逐步开展改革与创新,培养高质量的高层次人才。
2.1 研究方向设置
围绕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对捕捞学专业内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海洋渔业实际和我校学科情况,大胆进行了突破,在捕捞学专业下设置了现代渔业工程技术、渔业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渔业生态环境、渔船装备与技术和渔业经济等5个研究方向,在现代渔业工程技术方向,主要开展现代捕捞技术,渔具设计理论,现代设施渔业技术,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等研究。在渔业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方向,主要开展渔业资源生物学,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渔情预报,渔业资源种群动力学,渔业资源繁殖保护与管理,海洋珍稀动物保护等研究工作。在渔业生态环境方向,主要开展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渔业资源增殖与放流,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海洋生态系统模型,海洋环境与渔场形成机制,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与规划等。在渔船装备与技术方向,主要开展渔船设计技术与方法、渔船综合节能技术与方法、渔船装备技术、渔船作业安全及评估、渔业机械等研究工作。在渔业经济方向,主要开展渔业生产经营与贸易、渔业经营体制、渔业***策与管理、区域渔业经济发展与对策等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的设置,基本满足了新形势上海洋捕捞业的行业需求。
2.2 构建适合多生源背景的课程教学体系
我国拥有捕捞学学科的高校屈指可数,对于浙江海洋学院这样的省属院校而言,捕捞学对口专业生源非常有限。在2007年至今招收的5届学生中,录取的生源以调剂生为主,近五年,录取调剂学生比例最高达79%,五年平均专业对口率仅为42%。跨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知识面不系统,很难按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授课。面对此形式,捕捞学科从2009年开始对捕捞学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在原有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不变的基础上,设置了不同方向模块,注重本硕课程的贯通,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跨专业学生基础理论的不足,扩展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加大了交叉学科选修课数量,鼓励跨专业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积极性;规范本科补修课程设置,以小班专门授课代替旁听本科课程。
2.3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教学与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捕捞学科在多方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首先,严格执行学校的硕士生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对导师队伍进行动态管理。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道德多方面对申请教师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导师有充足经费和较高学术水平。每两年学科对导师开展人才培养评估,对履职存在问题的,进行减招、停招等处罚。其次,多层次开展导师队伍培训工作,每年召开一次研究生导师的研讨会,主要是宣传国家和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策,并研讨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导师到国外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最后,同中国海洋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开展合作,积极选聘校外兼职导师。目前本学科已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近5年,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6项,科研经费42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和国内一级刊物60余篇,发明专利12项。
2.4 构建完善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科研创新能力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为培养捕捞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我们重点开展了下列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研究生选题和开题工作。要求研究生选题必须要有高层次科研项目支撑,符合重要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同时组织专家对选题和开题两个环节分别进行论证,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学位点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研究生进行自由探索。在省校两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之外,学科拿出资金资助研究生自主承担科研项目,培养创新能力。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科研平台。近五年来,学科多方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平台建设,新增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新增省重点实验室2个,新建近海渔业资源综合调查船1艘。高水平学科平台和科研平台建设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硬件保障。经过相关实践,捕捞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09年以来,捕捞学硕士研究生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承担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8项;研究生自主设计的“巨鱿仿生智能机器人”,获2012年首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农业部渔业局.2010中国渔业统计[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王迎宾,胡振萍.捕捞学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1,(20):139.
[3]虞聪达,俞存根.发展海洋经济背景下水产特色专业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7):25-27.
[4]孙满昌,杨红,许柳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9):52-54.
[5]黄勇荣.论基于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3):117-120.
作者简介:韩志强,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浙江舟山 316004
俞存根,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浙江舟山 316004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ITQ制度;经验借鉴
一、公海渔业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公海渔业制度的弊端是只要求捕鱼国为其渔民制定和采取养护措施。这就要求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不可以迫使捕鱼国履行其义务及采取实施养护措施,除非另有规定。因此存在明显执行上的缺陷。此外,国际上还没有建立起公海渔业资源的分配规则,这就导致海洋的 “公地悲剧”。
二、ITQ制度的优势
ITQ能够遏制过度捕捞,与总可捕获量(TAC)制度、命令控制型等传统方法比较下存在以下优势:
第一,有效控制捕捞能力的增长,保护渔业资源。ITQ下,每个捕捞单位都获得一定捕捞份额,渔民或渔业企业不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盲目增加船只、扩大渔网面积、增加网密度或者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而是将拥有的捕捞配额进行合理规划,以便节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必要的资本和设备投入,尽量能以最低的成本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捕捞量。
第二,配额拥有者间的合作减少滥捕或者资源浪费。渔民是水产资源的拥有者,因而他们认为其他人滥捕或者存在资源浪费现象是有损于自己利益的。这样捕捞者就会联合起来,或者与管理部门合作一同制裁那些违反规则的渔民。
第三,可减少渔业投资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于想要退出渔业经营的渔民或者组织,他们有权利合法转让、出售或出租其配额,同时获得相应的收入。正因为配额可以进行合法转让或买卖,这促使捕捞配额逐渐流向经营效益好的一方,使得业内捕捞竞争力下降,有效的整合行业结构。
第四,拥有较低的信息成本。由于个体配额市场拥有及时的价格信息,可以通过有效的传递给管理者,减少交易成本,使得ITQ具有一定的信息成本优势。
第五,从事捕捞经营的个人或组织可以预测未来水产品的供求状况以及现有资源量对下一期渔业生产进行规划,相比于命令控制型管理方式,ITQ具有相对较自由的运作空间,这样不但可以使渔业市场稳定还可以有效提高渔业经营者的效益。
三、ITQ的劣势
ITQ的本质是将公共品产权私有化,但并不是绝对私有,因而仍旧存在弊端。
***府仍然控制着公海渔业总体可捕捞量,经营者并没有自主决策可捕获量,没有更好地激励到过度捕捞者。同时,在行业中仍旧存在一些投机者,他们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而选择性捕捞,并且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谎报数量。此外,配额在逐渐转向生产经营较好的组织或个人时,容易产生垄断现象。
四、ITQ在应用中的经验和教训
从整体上来说,ITQ对公海渔业资源的具有很大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但是若使ITQ可以有效运行并发挥作用仍需要***府和相关组织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与统筹,对总体捕获量的制定、配额转让的流程合法公开、以及相关权力的法律性保障要做明确规定,保护经营者权利与利益,促进公海渔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参考文献:
[1]ROBEERT N. STAVINS: The Problem of the Commons: Still Unsettled after 100 Years.
[2]ELINOR OSTROM: Beyond Markets and States: Polycentric Governance of Complex Economic Systems.
[3]Thomas Dietz, Elinor Ostrom, Paul C. Stern: The Struggle to Govern the Commons.
[4]龙志***. 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ITQ研究,2010.
[5]苏永华,杨松. 我国渔业管理引进TAC、ITQ制度的思考[A].
[6]杨正勇.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中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Williamson的视角[J]. 海洋渔业,2006(6):150-153.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海洋捕捞业;海洋捕捞业转型;转型路径
中***分类号:S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长期以来,我国近海的酷渔滥捕造成了传统经济鱼类体系的崩溃,近海渔业资源的持续衰退,海洋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海洋渔业双边协定的签署和生效以及近海渔业资源的迅速减少,我国沿海渔场大幅度收缩,大批海洋捕捞业的渔民被迫转产转业,渔民的就业问题十分突出,海洋捕捞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探寻我国海洋捕捞业的转型路径已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困境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使得世界上海洋渔业资源的90%成为沿海国管辖和支配的资源。2000年、2001年、2004年相继生效的中日、中韩、中越双边渔业协定,使我国东海、黄海和北部湾渔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海洋捕捞业从此由领海外自由捕捞过渡到专属经济区范围内的捕捞,由于海洋渔区大面积萎缩,很多渔船无法在原来的渔场作业。加之过度捕捞不仅直接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影响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导致许多传统的经济渔业种群严重衰退,一些优质生物种类受到严重威胁,海洋生物资源无法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使大量海洋捕捞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困境。
二、我国海洋捕捞业的转型方向
1.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长期以来,我国海洋捕捞业主要是通过增加捕捞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使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捕量已经达到极限,海洋捕捞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势在必行。
2.开发方式由耗竭型转向可持续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近海捕捞为主,酷渔滥捕的开发方式严重的破坏了近海渔业生态系统,导致渔业资源更新缓慢,有些区域甚至出现“无鱼可捕”的局面。因此,必须降低海洋捕捞量,尝试人工放流,大力发展绿色渔业、栽培渔业等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保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地发展,促进海洋捕捞业由耗竭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3.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二、三产业为主。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以第一产业为主,渔民就业机会很少,应加快海产品精深加工和海产品市场的发展,大力推进休闲渔业、旅游渔业等海洋渔业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渔民的就业门路。充分利用现有的渔业生产工具和资源,发展海洋渔业的二、三产业,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4.生产方式由掠夺型转向农牧化。长期以来,我国海洋渔业“重捕轻养”,导致近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严重阻碍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目前形势下,捕捞渔民应“弃捕从养”,注重渔业资源的养护和增殖放流,促进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的“农牧化”,实现海水养殖的产业化。
5.生产领域由近海转向远海深海。在目前传统作业渔场减少的形势下,发展远洋渔业己成为必由之路。海洋渔业生产经营领域由内海向远海深海扩展,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开拓新的渔业生产领域,做好世界渔业资源的调查、探捕工作,积极参与和利用世界海洋渔业资源。
三、我国海洋捕捞业的转型路径
1.向渔区流通业转型。渔区流通业是一个由水产品贸易为主的流通体系,加快渔区流通业的发展,重点是要加强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完善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使一部分转产转业的渔民从海洋捕捞业转向海产品批发业。
2.向渔区旅游业转型。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以休闲渔业带动沿海渔区旅游业。将经济发展较快,交通便利,渔村面貌改观明显的渔区、海岛作为重点旅游开发对象,以“住海滨、玩海水、观海景、吃海鲜、买海货”为服务特色,把滨海旅游观光与海鲜风味品尝结合起来,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各具特色的渔区旅游项目。
3.向渔区服务业转型。转产转业的捕捞渔民可转向渔区服务业,强化渔区社会化服务,完善渔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与渔业相关的信息、咨询、科技、培训、仓储、金融、保险、商业等各项服务,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4.向海上运输业转型。海洋捕捞业渔民可将捕捞渔船转为从事海上运输,主要包括渔场收鲜船、水产品储运船、渔港交通小驳船、运砂船、油运船、冰鲜鱼直接出口运销船等,以各种灵活的运输方式满足渔区的各种运输需求。
5.向远洋渔业转型。远洋渔业指远离本国渔港或渔业基地,在别国沿岸海域或深海从事捕捞活动的水产生产事业。目前,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受到了资源、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发展远洋渔业,参与公共海洋资源的开发,充分开发和利用国际海洋资源,特别是公海资源,实施资源替代,对于解决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短缺,缓解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的压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海洋捕捞业渔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好转产转业渔民的安置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海洋捕捞业转型不仅是对于传统海洋捕捞业的替代,而且是海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转型,对于实现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海洋渔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蔚.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9.
[2]吉樱,喻江山,陈晨.海洋渔业过度捕捞原因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6).
[3]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9).
[4]尚***强,孙鹏.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渔业经济研究,2010(2).
[5]吉樱,喻江山,陈晨.应对海洋渔业过度捕捞的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作者简介:张 (1989-),男,吉林长春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资源管理。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 本文从《物权法》《渔业法》的相关规定入手,分析了现行渔业权流转立法的不足,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渔业权流转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物权法》已将渔业权界定为用益物权的一种类型,建立一套完善的渔业权流转法律制度是我国渔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就现阶段来看,无论在立法上,还是理论研究上,我国的渔业权流转法律制度均处在初创阶段。
从现行法的规定看,我国《物权法》没有渔业权流转的相关内容,《渔业法》也明确禁止捕捞权的转让,对养殖权的转让问题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物权法》《渔业法》的相关规定,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渔业权流转法律制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渔业权流转的必要性
大陆法系已形成了规范的渔业权流转制度,比如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的渔业法对渔业权的流转方式、操作程序及限制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具体来看,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渔业法律对渔业权流转有不同的规定,但其立法宗旨是限制渔业权的自由流转,在特殊情况下经过主管机关审批渔业权可以流转,渔业权一般不能转让和抵押。究其原因,这些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传统物权法,注重产权明晰,重视保障财产关系的稳定性、安全性。
相反,英美法系国家并不存在渔业权的概念,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是其优化配置渔业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这种制度并不是自发地、盲目地形成的,各国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府监督和法律规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大陆法系不同的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英美法系的许多国家在保证财产安全的前提下,更加强调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财产使用的便捷性,因此,在这些国家,渔民所拥有的配额可以自由有偿地进行流转。***府部门一般不直接参与和干涉个体配额的流转,渔民之间的配额流转完全由当事人双方依照意思自治的原则自愿进行,由市场进行调节。于是,多数配额由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渔民流转到了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渔民。
反观我国,《渔业法》设立的捕捞许可证等制度,兼顾着保护渔业资源和保障渔民权利的双重使命,但实施效果并没有达到立法的初衷和要求。因此,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建立一套完善的渔业权流转制度。如果法律放开对渔业权流转的限制,将会有效避免现行立法的种种弊端,带来以下明显的好处:首先,有利于促进我国渔业生产发展和保护渔业资源。渔业权的自由流转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构建一套完整的渔业权流转法律制度,对于促进渔民转产转业,促进渔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而推动我国渔业生产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渔业权人在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会进行自我约束。受本身经济利益的驱使,他们会十分珍惜渔业资源,总是精打细算地利用渔业资源,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其次,有利于保护渔业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从事渔业生产往往是一项投资较大的经营行为,如果不允许渔业权的流转,尤其是不允许渔业权转让,则事实上意味着投资于渔业生产没有建立一种合理的退出机制,使投资人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最终会打击其从事渔业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渔业生产的发展。建立渔业权流转制度,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低下甚至连年亏本的渔民适时地退出渔业生产经营领域。第三,有利于发挥渔业权的经济效用。渔业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属于民事权利,渔业资源所有权的生命力应该在于使渔业资源在产权主体之间不停滞地向最有利于实现其价值的方向流动。因此,建立完善的渔业权流转制度,允许权利人对之进行自由处分,可以发挥渔业权的最大经济效用,使其财产性彰显。
二、我国渔业权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渔业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但渔业权流转制度在立法上仍存在如下问题:
1.养殖权与捕捞权的本质是不同的,但《物权法》《渔业法》等对二者的法律属性均未做合理区分。笔者认为,渔民取得养殖权是通过行***确认的方式,它属于普通用益物权;而捕捞权只有通过行***许可的方式才可获得,因此它属于特许用益物权。相应地,养殖权的流转应当按照《物权法》的基本规则,适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而捕捞权的性质比较复杂,其流转具有特殊性。本文讨论的渔业权流转主要是指捕捞权的流转。
2.由《渔业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三条第一、二款以及《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现行法只是通过行***许可,赋予了特定主体从事捕捞的权利,同时规定渔民可以通过行***确认取得从事渔业养殖的权利。但纵观我国的现行立法,均没有明确这两项权利属于渔业权,学界对渔业权权属关系的认识也不一致。
3.《物权法》在“用益物权编”规定了“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这是我国民事基本法律首次明确渔业养殖权和捕捞权为用益物权,说明渔业权具有用益物权的一般特征,如具有可转让性。但是,《物权法》有关渔业权的规定十分原则、笼统和抽象。尤其是作为渔业权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渔业权流转制度,《物权法》并未涉及,使得该法对行为人的指导作用丧失,这不能不说是此次立法的一大遗憾。
4.现行《渔业法》明确规定不允许捕捞许可证买卖、出租和以其他形式转让。这与渔业权属于用益物权的基本前提出现了冲突。
立法不健全在实践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我国目前实施的许可证制度及捕捞限额制度比较混乱,在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我国近海水域的渔业资源近年来在数量上不断减少,质量也逐年下降,渔业资源枯竭已成了无法逆转的现实。二是在捕捞许可证不得转让的条件下,如果渔民获得的捕捞许可证上的捕捞限额与其个体捕捞能力不匹配,可能会导致违法现象的产生。三是从渔民生计角度看,当一部分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渔民无法通过渔业权流转取得与其生计需求相适应的捕捞配额时,那些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渔民因为不能转让其配额而无法转产转业,只好迫不得已地在近海水域从事零星捕捞,低水平地维持生计。
三、我国渔业权流转立法建议
在我国现阶段,鉴于国家保护渔业资源的需要,允许渔业权完全自由有偿的流转是不符合实际的,但现行法中绝对禁止转让显然也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应当有条件地允许渔业权的流转。通过考察大陆法系渔业权流转和英美法系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的设计,可以看出,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对渔业权自由流转的限制较多,规定过于僵化;而英美法系国家对此问题的态度则是非常灵活的。日本对于渔业权流转的限制过多,不利于发挥渔业资源最大的经济价值,因此我国不宜过多地移植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而应借鉴英美法系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逐步放开对渔业权流转的限制。完善我国渔业权流转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1.明确渔业权流转立法的主要目标。《物权法》承认渔业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用益物权,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一则渔业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它具有典型用益物权的一般特征;二则渔业权与一般的用益物权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即渔业权中的捕捞权必须通过行***许可的方式才能取得。在这里,渔业权包含了双重属性,一是它属于民事权利和财产权,二是国家出于保护资源的目的对渔业权进行行***监管。因此,建立渔业权流转制度,应当兼顾保护渔业资源和发挥渔业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两个目标。如何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避免顾此失彼,是渔业权流转立法时应当注意的。
2.确立渔业权流转立法的原则。(1)保护渔民的渔业权,通过流转促进其价值的实现。《物权法》和《渔业法》规定,渔民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建立渔业权流转制度,正是要通过一种合法的方式使渔民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扩大渔业生产规模或转产转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处理好与行***监管的关系。目前,我国渔业资源的管理体制依然是***府为主导的行***监管模式,渔业权流转制度建立后,无论是进行渔业权的初始分配,还是渔业权的流转,都应当协调好与***府行***监管的关系,即明确界定市场调节与***府监管的关系。(3)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健全的渔业权流转制度,英美法系国家也在实践中实施着成熟的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我国应当同时吸收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各自的优点,尤其是英美法系的个体可转让配额制度,不断完善我国渔业权流转的制度设计。
3.规定渔业权的可流转性。在渔业资源日益短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的渔业资源管理法律框架已经基本建立,但目前单纯依靠行***监管措施保护渔业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如今,《物权法》已经将渔业权作为用益物权的一种特殊类型看待,赋予其可转让性,这与《渔业法》强调的捕捞许可证的不可转让性事实上形成了矛盾。因此,应当以作为民事基本法律的《物权法》为基础,完善渔业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的基本制度,修订现行的渔业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在立法层面上明确界定渔业权的含义。笔者认为,渔业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据行***许可、合同约定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在一定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或者捕捞水生动植物的权利。另一方面,要设计出渔业权流转的具体操作规则,包括流转的条件、流转的形式、流转的程序以及***府职能等。最终,对渔业资源保护实行市场化操作,使渔业资源得到持续、有效的利用。
4.确定渔业权流转的形式。日本渔业法规定,渔业权在法律有特殊规定时可以进行转让和抵押,但渔业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出租。英美法系认为渔民所拥有的配额可以自由地出卖、出租或者采取其他方式转让。笔者认为,为了发挥渔业权最大的经济效用,满足人们各种交易的需求,我国渔业权流转的形式也应当像英美法系国家那样广泛,可以包括抵押、继承、租赁、出售、交换、赠与及作价出资入股等多种方式。
5.设立渔业权流转的条件。在渔业权流转之前,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流转的条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渔业权都可以流转,只有具备了一定条件的流转才具有合法性。笔者认为,渔业权流转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1)须存在有效的渔业权。这是渔业权流转的根本前提。以不存在或者无效的渔业权流转他人,或者以已经消灭的渔业权流转他人,都将因标的不存在或者标的不能而导致渔业权流转合同不能成立,流转方对受让方因此而产生的损失,应负赔偿责任。(2)除因继承而发生渔业权流转的情况外,流转方与受让方应就渔业权的流转达成协议,并应遵守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意思自治的原则,在公平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一致。
6.规范渔业权流转的程序。规范的渔业权流转程序对于保障渔业权顺利流转、保护渔业资源和维护渔民权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渔业权流转程序中会涉及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渔民双方进行渔业权流转,首先应当在自愿的条件下签订渔业权流转合同,就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进行约定,同时合同还不应违反法律保护渔业资源的强行性规定。二是因渔业权流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交易行为,***府不应过多地干涉。虽然渔业权流转不必像取得初始渔业权那样经行***机关许可,但是为了实现国家保护渔业资源的目标,同时保障受让人的知情权,维护交易的公平性和安全性,流转双方当事人所签的合同有到行***机关登记的必要。
7.界定渔业权流转中的***府角色。在渔业权流转过程中,***府的角色定位问题值得思考。在现行的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下,渔民必须经过行***许可才能取得渔业权,在这个过程中***府发挥了主导作用。渔业权流转制度建立以后,***府的角色应当及时转换,职责范围应当进行明确。
渔业权的流转主要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在出让人和受让人之间进行。在此过程中,***府的管理职能和提供服务功能要实现分离,***府的角色应当仅仅限定在管理范畴之内,而由其他第三方(如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府应当制订相应的规则,促进渔业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和规范。另外,鉴于渔业资源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稀缺性,***府还应在渔业资源保护及优化配置方面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
四、渔业权初始分配问题的初步探讨
初始渔业权的确定是建立渔业权流转制度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必须在建立渔业权流转制度的初期加以解决。渔业权清晰了,渔业权主体明确了,渔业权的流转才有可能规范化。建立现代渔业权制度,渔业权清晰是基础性的条件。渔业权清晰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渔业资源所有权属于谁是清晰的;二是在所有权主体明确的情况下,在渔业资源产权的实现过程中,渔业资源使用权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划分是清晰的。目前,我国的渔业资源管理正处在从捕捞许可制度向渔业权制度过渡的阶段,捕捞许可制度以行***管理为主,渔民要从事捕捞必须有行***机关的许可,从事养殖也要向有权机关申请并经行***确认,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初始渔业权界定。因此,初始渔业权的界定成为我国建立渔业权流转制度的第一步。
在日本,要想取得渔业权,从事渔业经营必须依照《渔业法》的规定,具备一定的经营资格,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取得渔业权的优先顺序,即渔业人或渔业从业人有优先取得定置渔业权和区划渔业权的权利。在我国,渔业经营者没有土地这种重要的不动产作为其基本的生产资料和财产,能从事一定的养殖或捕捞对他们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在确定初始渔业权分配时,充分考虑渔民从事渔业的历史传统、渔民家庭人口多少、维持生计对养殖捕捞的依赖程度、养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需要等因素。
参考文献:
1.孙宪忠:《中国渔业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崔建远:《论争中的渔业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9篇
一、一年来,我会认真学习贯彻***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利用学会简讯、会讯等渠道传达***和国家的大***方针,通报学会活动信息。共发送学会简讯5期。
二、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办法。根据民***厅及区科协的要求,我会修定了《*水产学会章程》(草案)、《*水产学会会员管理办法》、《*水产学会会费收取标准》等文件,对于规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三、坚持民主办会,充分发挥理事及常务理事会的集体领导作用。一年中,先后召开了二次常务理事会,对学会如何结合渔业发展的重点问题,提高学会活动质量、加大科普工作力度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保证了学会工作的方向性。
四、强化为会员服务意识,认真探索不断完善会员管理服务的组织方式。会员是我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积极发展会员,提高为会员服务的水平是学会的根本宗旨。一年来,不定期向会员赠送渔业科技刊物,并就服务工作内容向会员征求意见和建议。
五、认真组织开展渔业科普交流活动
*年10月11日-13日,我会协助自治区水产局成功地举办了*水产名特优养殖现场会,会议提交论文10多篇,100多人参加了经验交流。会员们通过技术经验交流研讨和现场观摩,既拓宽了思路、激励了创新思维,又为新思维、好的意见建议的产生创造了宽松的交流环境。与去年相比,会议论文报告的内容更趋于应用,许多名优养殖新技术更趋于成熟,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应用多媒体手段作演示的报告增加。
六、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发挥科普主力***作用,做好渔业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认真学习贯彻《科普法》和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根据自治区科协提出的科普发展规划要求,围绕渔业发展问题开展工作,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大众,发挥水产科普工作主力***作用。一年来,我会分别与部分地州市水产部门协作实施了健康养殖技术的示范普及项目。积极配合自治区科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向基层渔民发放《吃鱼健脑》、《水产养殖》丛书100余册,并请专家现场咨询,向广大群众讲解、宣传有关水产品质量、渔业资源和水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保护和开发*渔业资源,提高养殖技术,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示范促进作用。
七、组织开展渔业科技培训。*年先后组织专家在乌市、巴州、昌吉州和阿勒泰市举办了五期渔业管理、水产健康养殖及水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有来自13个地州市县的渔业管理、技术推广和生产人员共*余人参加了培训。
八、认真履行桥梁与纽带职责,强化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意识,努力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
一年来,我会努力履行***和***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努力增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能力。根据自治区科协的工作要求,我会积极发挥学会团体优势,为***府部门服务,拓展学会发展空间,配合水产局研究我区渔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进行渔业优秀科技论文评比工作,推荐3篇论文参加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一年来,水产学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自治区水产局、自治区科协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学会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我会作为水产与水产有关的科技工作者之家,目前基础还很薄弱。虽然目前会员总数超过*人,但与水产科技术工作者的实际数量相差甚远。二是水产学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决定了如果离开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会员,学会工作将方向不明、一事无成。但如何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切实提高我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还缺乏手段和实力。三是水产学会与各地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由于经费等问题,致使不能按期正常开展活动,与***和***府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与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不适应,尤其是面对分散、面广的渔民、渔村、渔区,难度很大。这些问题与不足,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努力加以改进。
*年工作计划
一、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学会作为***和***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拓进取,团结和动员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为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继续抓好渔业技术交流和研讨活动,积极参与区内外的技术交流活动。今年我会协助水产局在区内组织二期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会,把技术交流与推广普及结合起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积极选派会员参加中国水产学会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渔业进一步发展。
三、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继续抓好科技普及教育,组织科技人员开展送科技下乡,知识更新工程和科普宣传等多种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为***府部门决策提供建议,为企业、渔民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今年年初拟派工作组赴南北疆,向基层渔民宣传科技知识,进行技术咨询,发放科普书籍和技术资料,在渔民集中的地方开展技术讲座,同时,加强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宣传,增强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广大基层渔民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提高。
四、为满足水产养殖生产第一线职工和养殖户的需要,计划于今年举办两期全疆水产无公害养殖技术培训班,邀请区内外水产专家讲授名、特、优无公害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内容,以提高广大养殖生产者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五、我会计划于年中组织一批会员赴内地进行渔业技术考察,成员主要是来自基层的渔业工作者,目的是学习区外先进经验,开阔眼界,提高素质。
渔业资源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休闲渔业旅游在我国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本文从旅游业角度,第一次对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类型以及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意义进行探讨。
休闲渔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亚太地区。国际上,休闲渔业已逐渐成为现代渔业的支柱性产业。我国近邻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发展休闲渔业战略。东南亚诸国,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较早把休闲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形成了形式多样、广纳客源的游钓业。中国的休闲渔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福建和浙江省先行。现阶段,休闲渔业旅游在国内蓬勃发展。国内学者对于休闲渔业的研究,也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者多为渔业经济专家。而对休闲渔业从旅游业角度、也即对于休闲渔业旅游的研究者极少。本文第一次就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类型以及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的界定
休闲渔业旅游,包含的概念有三个,休闲、渔业、旅游。其组合,可以是休闲渔业,也可以是渔业旅游,或者休闲渔业旅游。休闲是指免于工作、家庭、社会的责任之外,个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所从事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松弛、娱乐或扩大知识、促进社会参与、实践创造力。关于休闲渔业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所涉及。最早对休闲渔业进行定义的是台湾著名经济学家江荣吉教授,认为: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洪惠馨先生在《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一文中定义:休闲渔业,是利用海洋和淡水渔业资源、陆上渔村村舍、渔业公共设施、渔业生产器具、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规划设计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提供给民众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产业。研究休闲渔业的林法玲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以资源为依托,从市场需求实际出发,通过渔业和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为一体,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提高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渔业。国内多数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一种集渔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渔业,因为它具有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业的性质;也不同于以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第一产业,而属于以服务增殖为特性的第三产业。国内也有专家定义:休闲渔业是在资源开发和环境护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休闲、娱乐、餐饮等活动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新兴产业。上述专家对休闲渔业概念的表述虽各有侧重,表达形式各异,但其共识点有三:一是休闲渔业要利用渔业资源;二是休闲渔业是将传统渔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渔业方式;三是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
休闲渔业相对于传统的渔业而言,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从从事的目的看,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是渔民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捕捞行为。其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捕鱼量,销售后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从而维持生计。获取渔业经济收入是传统渔业生产的唯一目的。而休闲渔业是为了活化渔业资源,吸引渔业从事人员以外的人,也即旅游者的参与。旨在为前来观光休闲的客人即旅游者创造和提供体验渔民捕鱼生产方式的机会,通过旅游者对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亲身体验,获得身心的休闲与放松,体验另一种生活情趣,从而丰富人生的阅历,增加人生经验。也就是说,渔民是通过旅游者休闲的取得,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的。渔民从事休闲渔业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但这不是唯一的目的,休闲渔业的目的具有双重性,也即创造渔业收入和为旅游者创造休闲体验。除此,休闲渔业其活动的主体、活动的时间、活动的空间范围以及活动形式等也与传统的渔业不同。休闲渔业更注重活动主体的参与性,体现出活动时间的短暂性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休闲渔业的这些特征,结合旅游业特点,认为可将休闲渔业旅游概念表述为:休闲渔业旅游是以现有各种渔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休闲为表现形式,将旅游活动与现代渔业生产活动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的、体验型的旅游产品。
而对于渔业旅游,目前旅游业专家涉略的还不多,尚没有对渔业旅游进行定义。笔者认为,休闲渔业是个人或团体从事经营的一种关于渔业方面的旅游产品,是渔业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渔业旅游即是由一种以上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构成的多种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合,是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装,通常也指关于休闲渔业旅游的线路或者游程。
二、休闲渔业旅游类型
对于休闲渔业,台湾专家将其分成五种形态:一是运动形态,主要指以钓鱼为主的体育运动。二是体验形态,让游客直接参与渔业生产活动,如采集贝壳等。三是食鱼形态,表现为旅游购买,品尝海鲜等方式。四是游览形态,指游玩,观赏渔业劳作的观光形式。五是教育文化形态,主要是水族馆、渔业博览会及各种展览会等,带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普性。
根据以上五种分类,国内一些休闲渔业研究专家将现代休闲渔业分类为:生产经营型,指一些渔场以渔业生产为主,以垂钓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休闲垂钓型,指一些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游乐、健身、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观光疗养型,指一些公园、山区及沿海地区结合周围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观景、休闲、度假、避暑。展示教育型,指一些水族馆以展示海洋鱼类为主,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博览馆。
除此,对于休闲渔业分类还有多种。2004年12月,在浙江省休闲渔业之乡舟山市举行的休闲渔业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休闲渔业类型进行了多种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是将休闲渔业划分为休闲养殖垂钓型、涉渔运动观光型、旅游综合配套型;二是分为海陆养殖垂钓型、渔业生产体验型、领略渔村风俗型、海岛观光游览型和休闲综合配套型。三是分为体验型、品尝型、观赏型和综合型。四是分为以海钓为主,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运动型,以旅游为主,集休闲、观赏于一体的游览型,以品尝海鲜为主,集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品尝型。五是分为休闲垂钓型、生态观光型、生活体验型和综合配套型。
而对于旅游产品的划分,依据划分标准不同,其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根据旅游目的标准,可分为观光、休闲、度假、探亲、宗教、修学以及参与性专题旅游产品。笔者认为:渔业作为旅游活动,应该根据旅游者参与方式、参与程度、旅游目的的不同来进行类别划分。类别的数量可以因地制宜,以浙江舟山为例可分为四类:一是单纯性观光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单纯让旅游者乘上渔船,绕岛屿或者附近海(湖)域,欣赏和领略海岛风光,或岸上驻足欣赏观光海(湖)景,同时感受渔民捕鱼的经历。如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乌石塘、嵊泗县菜园镇的休闲渔业旅游便是。二是参与型休闲渔业旅游,即旅游者或是乘上渔船参与捕鱼、或是在圈定的深水网箱内凭杠垂钓、或是在小岛(湖)边上垂钓,也可在海边赶海。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如舟山市定海区的半岛娱乐园、普陀区蚂蚁岛的渔家乐项目、岱山县秀山岛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以及嵊泗县的田岙村渔家乐项目等均是。三是娱乐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就是说,旅游者既参与休闲渔业旅游活动,又可以休闲娱乐。如舟山市嵊泗县位于中心渔港的“海上人家”旅游项目即是。旅游者既可以乘船捕鱼,又可以享用丰硕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可以一边欣赏音乐或高歌一曲,达到充分的休闲效果。四是科普教育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以教育为目的休闲渔业旅游,包括各种渔业博物馆、海底隧道、水族馆等休闲渔业旅游产品[1]?。
三、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原本第一产业的渔业变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渔业仅仅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资源,一种工具,是众多旅游产品项目之一。休闲渔业旅游发达地区,普遍而言是渔区。在渔业发展内外环境不很理想的情况下,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具有一定的意义,主要体现为:
(一)休闲渔业旅游丰富了旅游地旅游资源,构建旅游地旅游品牌
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了旅游地旅游产品种类,特别是对于旅游资源较为贫乏的旅游目的地,可以将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挖掘策划成为当地主打旅游品牌。
(二)休闲渔业旅游有利于解决渔区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海洋渔业资源减少、捕捞海域受限、渔民出路存在困难的渔区,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为无路可走的渔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开阔了就业空间。同时,休闲渔业旅游目的地普遍在渔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其区位优势较弱,交通不太发达。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渔区交通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其他旅游行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调整休闲渔业发达旅游地产业结构。
(三)增加渔区旅游经济收入
由于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先期资金投入不需很多,又可以利用现存的闲置渔业器械与人力资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增加了渔区渔民的创汇途径,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收入,达到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丰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对提高渔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
休闲渔业旅游深得广大旅游者喜爱,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奇、重参与、重体验的需求,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从事休闲渔业旅游的人员原本都是渔民,休闲渔业一旦与旅游业结合,那么其产业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第一产业渔业转化为第三产业旅游业,所以渔民身份与角色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渔民演变为旅游业服务人员。旅游者对他们的要求,也以旅游服务人员的要求相对应。这就对渔民们提出了一个提高素质的要求。要求他们既具有渔业知识,也要具备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原来,渔民很少甚至根本不了解旅游业状况,经营上只注重经济效益,而现则需多方面提升自己。这样,渔民势必要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陋习,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参加旅游业相关知识的学习。生活方式与业余时间支配方式的改变,渔民由闲散型生活方式向学习型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提高了综合素质,又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渔区的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在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仅仅是冰山一角;在地缘广阔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发展地区一般多位于沿海以及内陆具有淡水湖泊之地;与具有近三十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旅游业历史相比,休闲渔业旅游才是近几年刚起步的旅游。但是,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海洋旅游、休闲旅游的日益成熟,休闲渔业旅游必将受到旅游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将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参与到休闲渔业旅游中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