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儿”是一种山歌,也是民歌的一种,是指只在山沟野洼里唱的歌。是一种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山歌。本文对花儿的这些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歌词;花儿;高腔山歌;民歌
在祖国的西北高原上,盛开着一朵渊源流长、璀璨芬芳的民族民间艺术奇葩――花儿,有些地方的群众也称“少年”。属于高腔山歌,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是中国民歌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为整个民族音乐的丰富和创作邻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花儿”的演唱听起来和现在的流行歌曲、美声、甚至一些所谓的民歌相比起来可以说是土至极点,但有一种荡气回肠,骇人心魄的力量。花儿从她产生之日起,就是歌唱的艺术。她在各民族人民的歌唱中成熟完善,也在人们的歌唱中流传、繁衍,保持了北方民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咏唱传统,形成了花儿特有的曲调、演唱形式、衬词衬腔和发声技巧。根据民族习俗、地理环境、劳动门类和个人爱好的不同,花儿的编词配曲、散唱、对唱等也各具风韵。本文对花儿的这些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花儿”是一种山歌,也是民歌的一种,是指只在山沟野洼里唱的歌。是一种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山歌。“花儿”之所以被称为“花儿”,就是因为她与人们的爱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花儿”流行地区,人们把有关男女爱情的事称为“花事”、“缠花”、“花案”。按传统说法:男歌手将女情人亲呢地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故花儿又叫“少年”。花儿除了采用独唱这一歌唱方式外,还有利用庙会、集市等演变成的“花儿会”开展对唱、合唱等演唱方式。这种集体性歌唱与男女爱情、婚姻有直接的联系。“花儿”是八个民族用汉语歌唱的山歌,在这八个民族中,东乡、撒拉、保安、裕固、土、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唱“花儿”时却用的是汉语,即使有个别所谓“风搅雪”的“花儿”,也是以汉语为主。
语言是声乐作品创作的依据和基础,是歌曲演唱重要的技法和内容。歌唱艺术是旋律与歌词结合在一起,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把思想感情用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时歌唱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任何民族都有自身语言的独特性,所以也就形成了与自身语言紧密相连的歌唱习惯。
一、传统的歌词
传统的“花儿”使用方言土语演唱的,这种方言土语有它自己的调形、调值,这使得清晰的语言成为听众听懂歌曲内容并与演唱者进行情感沟通交流的关键。长期以来,“花儿”流传地区的各民族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汉语是通用的交际语言,并且这种汉语受到了个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再加上大量遗存的古汉语词汇就产生了与普通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花儿”唱词。建立在汉族语言为基础上的“花儿”歌唱艺术,其语言的使用有如下特点:1、“花儿”所流行的地区,虽然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大多数民族都有自的语言,但演唱“花儿”时,却都使用汉语进行演唱。2、虽然都使用汉语演唱“花儿”,但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其语言的音调、声调韵味的乡土气息总是不同程度地对“花儿”演唱产生较大的影响,赋予它浓郁的地方色彩,形成不同的演唱风格。3、在汉藏或回藏,或汉、土、撒拉等民族杂居区,流行着一种叫“风搅雪”的花儿演唱形式:即一句汉语或半句汉语歌词中镶嵌进一句或半句藏语或土语、撒拉语交错构成的“花儿”,其演唱风趣、含蓄、随意,起到渲染演唱气氛,强化情绪表现等作用。
老爷山“花儿”也涉及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其唱词以七字(一三句)与八字句(二四句)相间的四句体为主,特别规定二四句句尾必须是“双字”词,另外一、三句和二、四句分别押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唱词格律,在全国汉族民歌中也属特例。河湟花儿的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明快,多用赋、比、兴等修辞手法,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二、歌词中的特殊语言
“花儿”演唱中这些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结晶。同时这种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话言形态,也为演唱“花儿”中的咬字技法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如:同声异韵即声母相同,韵母变异;异声同韵:即声母不同而韵母相同;声韵均异,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二者差异较大。其具体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唱哪个民族的“花儿”就要用哪个民族唱“花儿”时惯用的地方方言( 这里指以汉族语言为基础的地方方言)。要唱出各具特色的风格来,就要咬出方言字声、音调的韵味特色,一字一句,行腔走调都要符合各地方言的语言特征。
其次,“花儿”演唱中的歌词,顿节分明,琅琅上口,字里行间,韵味十足,尤其镶嵌在花儿歌词中如者、哈、们、吧、嘛、了、个、就、啦、哟、呀等衬字。 “哎哟,我的尕呀姑舅们听嘛就”、“我吧我的大眼睛们哈想者”等等衬句,在花儿演唱中起着形成逗顿节奏、拖腔拉调、呼唤照应、连接语气、烘托气氛、扩张乐句、凑补正词、美化旋律或增加情感色彩的重要作用,而对这些衬字、衬词和衬句,要求以咬真,在吐清每个字的基础上,进一步送出完整而清晰的词句,既不能过分夸张,又要清晰圆润,保留富于诗意、口语化的乡土韵味和色彩。这是“花儿”咬字技法所独具的特征和要求。最后,“花儿”的衬词衬腔:河州话中有大量的“嘛就、啊呀、哩嘛、哈就、呀、个、耶”等加在实词后面的感叹词和“阿哥的白牡丹、就这个话呀”之类的短句。
三、衬词的使用位置
在演唱“花儿”时,衬词没有特定的意思,一般不具有***意义,不单独起作用。衬词所出现的位置是是因令的不同而不同的,在曲头,或在曲子的插腰部分,或曲尾。
首先是曲头的衬词,“花儿”歌手在演唱一首“花儿”的开始,总是先唱一声“哎”、“哎吆”、“哎西”之类的呼唤性的衬词,这就是曲头衬词。主要是引导后乐句,起连接与引导的作用。这种衬词具有山野歌色彩,抒感也自然朴实,这大概是因为西北地区山川西雄伟辽阔,野外歌唱时先要给对方一个信息,引起对方的注意,以便听清歌唱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曲头衬词中一个字的衬词较为常见。曲头衬词在花儿的曲令中不仅可作乐曲的主题预示及唱腔引子,还会使演唱更具情感特色。它的起音托腔一般表现为自由延长,富有高地变化,如果几个人同时唱,则起着统一音高,协调众口的作用,形成如泣如诉的音乐特色。
第二是插腰衬词,插腰衬词的句式长短不一,一般在歌词的中部插入,在每句歌词的中间插入衬词短句,以造成乐句的内部扩充,是扩展曲调和过度、连接上下乐句的主要手段。上句一般指四句式“花儿”半段的前一乐句,六句式“花儿”半段的第一句,以及短句部分的乐曲。在大多数情况下,上句比下句要长,并使用插腰衬词。衬词对于突出“令”的音乐特点个性很有作用,有些“令”中的衬词虽然不是很长,甚至只有一半句,但它明显的显示了“令”的个性特点,从而是“令”具备了不可替代的特色。有些衬词是全曲中音乐的华彩部分,在全曲的最高音上迂回翻飞,既展现了歌唱者的演唱功力,又突出了全曲的音乐形象。
最后是曲尾衬句。运用曲尾衬词的“花儿”比较多。它的后半句多采用非收拢性的结构,通过调式的不稳定音及节奏的不停运动,产生了急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衬句完美的填补了这一部分。使全曲的最后又一个完满的结尾。曲尾衬句有短句和长句两种样式。长衬句根据正词的内容情绪演绎形成。有以垛句法连续重复短句,对人物进行夸张形容的,也有对事物情节进行具体描写的。还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风搅雪”的衬句,它的歌词以及衬句是以汉语与少数民族语交织演唱,既有不同语言色彩及声韵的新颖感,又有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汇。
【参考文献】
[1]刘大巍,夏美君.声乐艺术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花儿”歌词的演唱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