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进强调,江淮既然选择了制造这条路,就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执着于信仰。
“为什么德国制造的高精度机加工设备切削刀一把能卖两万多欧元?为解决关键加工工序的精度与批量生产的一致性,还必须要买,因为此刀非彼刀。从最原始的刀,到现在两万多欧元的刀,什么叫制造精神,还需要诠释吗?”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安进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制造精神的尊敬。
寂寞的坚守
做实业,需要一种寂寞的工业精神,工业精神是一种需要坚守的实业精神。
安进认为,江淮应该成为坚守的人!他说:“我们既然选择了制造这条路,就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执着于信仰,绝不屈服于任何困难,艰忍前行。”
江淮一直拥有坚守精神。走过51载的江淮汽车一直心无旁骛的专注于汽车制造业的深耕,它是中国自主汽车的坚守者;1975年进入江淮汽车厂,安进先后就职各个部门,一干就是40年,他是江淮汽车的坚守者之一。从底盘到轻卡,再到如今综合的商、乘用车中国品牌,江淮汽车发展到今天,离不开51年来坚守汽车制造的累积。从执行者到决策者,安进用40年的不离不弃,演绎着对自主品牌的坚守。
无疑,中国已是制造大国,但工业基础并不强大。我们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GDI发动机、DCT自动变速箱技术,但关键制造设备还是德国品牌;我们的轿车发动机敢和国外叫板,但工艺实现手段只能依赖进口。中国不缺乏创新,比如马云,比如任正非,都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我们缺乏的是以制造能力为核心的强大工业基础,这里面虽有工业化时间短积累不够的原因,但是不是更缺乏制造精神的坚守?
“做菜刀的就不是高新技术企业?错。”因为这是一把陶瓷菜刀。
安进进一步解释说:“专注于自己制造的产品,用新材料提高产品性能,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效率,用管理保证产品质量,这都是为客户带来的新价值。将产品做到极致,永远认为可以把产品做得更好,这就是坚守。德国家族企业就是踏踏实实的做一件事情,而且做了很多年,最终将产品做到最好,这不得不值得我们学习。”
安进继续延续他的反问风格,“如果我们的工人师傅天天拿着锉刀将零部件打磨的严丝合缝,没有觉得寂寞、无趣,而是感到魅力无穷,在不断钻研中找到乐趣,练就自己的绝活,是不是就有了制造精神?”
他说,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中,一位高级技工就是靠这样的本事,保证了动车轮架的安全可靠。尽管德国、日本的制造工业很先进,但是德国、日本工人师傅的基本功仍比我们好。他们拿锉刀干活的时候,是被强迫的吗?真的需要他们这么做吗?不见得。因为他们内心有着对制造的认同,那是内心的一种沉淀,宁静,踏实,自信,有成就感。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制造精神就是本质上追求质量最好的产品,就是每位员工一天比一天做的好的努力,而不是出现一种新思想、新思维、新浪潮就开始转型,放弃自己应该做好、可以做好的事情。传统产业不代表传统技术,将菜刀做到极致,同样是高新技术,同样是高端制造。
其实,安进口中的制造精神,在江淮汽车人身上一直延续着。
刘益顺,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前桥厂退休员工,1977年调至江淮汽车厂工作,经他手装配的桥几乎没有返修率。“我是几十年工龄的***汽人,没有太大的追求,就是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一个企业员工本分的事。几十年来,江淮发展不容易,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大公司,作为一名老员工,我希望江淮能发展的更快。”坚守制造精神,老一代江汽人已经做出了表率。
江汽子弟――沈静,1993年参加工作,2001年进入质量管理部,从事新产品验证。如今,他从一名普通的驾驶员成长为汽车性能实验验证工程师。2005年,他开始带队进行江汽新产品高寒环境的试验;2014年,他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完整覆盖高湿、山区、高温、高原、高寒的试验体系。“很小就跟着母亲来公司,因为对汽车的喜爱,长大后,和母亲一样我成为了一名江汽人。”接过老一代江汽人的接力棒,工匠精神在年轻的江汽人身上继续传承。
匠心不是成功的欲望,而是对某样东西的爱。
安进、刘益顺、沈静身上都传递着工匠精神,他们从管理、制造、质检的不同角度,表露出对产品精雕细琢的追求。
打开世界的版***,会发现很多国家和地区因为工匠精神,赢得青睐。“工匠精神”是舶来品吗?中国缺乏“工匠精神”吗?当然不是。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个人和企业巨大的生存挑战。在中国,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里“庖丁解牛”的故事,3000多年前的鲁班精神都说明了中国人骨子里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血液。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重视作业而轻视作品偏离了道路。如今,“工匠精神”在中国重新被热议,是因为一大批像安进一样的实业掌舵者希望用“工匠精神”找回对消费者的那份“初心”。
“底盘精神”的软实力
市场竞争的表象是产品,实质是科技,根本是人才,灵魂是文化。
安进所崇敬的 “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标杆,有三点最为关键,开发和应用的能力,对产品制造流程的把控,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产品开发上,德国人习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以为用户提供最高级别的产品体验为荣。而产品的技术创新,又以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基石。
高级技工人才与技术研发人才是制造企业的第一生产力。
《汽车观察》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江淮有一支年轻的研发团队,大多数都是毕业后到江淮,江淮是他们唯一的工作单位。面对非常走俏的技术人员,是什么让他们拒绝诱惑坚守江淮?
安进说,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企业。江淮的文化、历史,江淮的艰苦奋斗精神影响了年轻的江淮人。或者说年龄大的江淮研发人员,能沉住气,耐住寂寞的精神影响了年轻人。
物质和精神缺一不可,物质虽是基础,但是只有物质的生活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经过艰苦工作,研发出一款领跑国内行业,处于一定国际地位的产品,由此带来的自豪感、成就感,不是物质能满足的奖励。没有物质空谈精神没用,但是物质基础到什么程度可以向精神升华,这是江淮需要考虑的。“江淮的用人机制,最终要落实到成果,技术以技术研发为中心,技术研发以项目为中心,项目以人员为中心,人员以成果为中心。总之,做企业,无论怎么改,都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引领。当企业产生效益后,按照员工贡献的大小,做好分配工作。只要做得好,比我待遇高,也很正常。”安进对队伍的稳定底气十足。
对于江淮队伍的状态,安进满意吗?一向低调的安进笑意盈盈地开始反问:“看看我们的同志们是否有信心不就行了?一个企业航向对不对?状态对不对?恐怕不能简单的用销售数字来证明。”
安进接着动情的说:“员工的成长我们有责任,我们需要培养员工。但是,公司在最困难的时候,员工不离开,每天各就各位的上班。公司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哪个要停,哪个要干,员工没有怨言。三天之内做出一批车,春节前一天都不休息,我们的员工做到了,这就是江淮。如果没有江淮员工这种默默承担的工作责任感,想点石成金根本不可能。”
中国制造业的不足,归根结底是人才的不足。技术派安进带领下的江淮,每一位技术人员都有着团队的归属感。
据介绍,江淮动力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大约70%为老员工。动力研究院的负责人靳素华女士,是一位30年工龄的江淮老员工。她说:“我们的技术研发团队中的很多成员毕业后就进入到发动机这个领域,一干就是十几年,他们是江淮的无价之宝,也是我的骄傲,研发团队才是一切的根源。他们虽然年轻,但是一直在技术领域坚守,这与江淮的企业文化有关系。我们因为专注而收获了成就感。面对难题,大家很容易在一起讨论并达成共识,边学边积累。因为没有任何一项工作可以提前预知,我们的研发团队很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就是创新精神。动力院的研发团队不怕难,有成功的信心,这对团队来说非常重要。”
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的团队,让江淮的技术骨干如鱼得水,迸发着创新的活力。江淮动力研究院汽油机设计部技术副总监张应兵说,“整个动力研究中心团队,纵向、横向的合作都很顺畅,大家在攻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并肩作战的友谊,这是人生最难得的收获。所有人是互相支持的合作关系,项目开发的时候,大家积极配合,没有推诿,没有怨言,更没有私念,都想把技术做到极致。”对于有些偏执的技术研发人员来说,做纯粹的技术开发是他们成长的沃土。
在国内汽车行业内,像江淮这样自主研发的技术团队为数不多。没有合资背景,所有的研发人员通过自身积累,在产品开发的理解中不断学习、进步。他们与国外非常成熟、完善,有技术支撑点的研发团队相比,存有差距。他们甚至有时知其难不知其所以难,更甚至有时连知道自己能干到什么程度的能力都不具备。他们硬是凭着一股子江淮的“底盘精神”,迎难而上,自主开发出一系列发动机产品,这种困难,练就和培养了年轻的江淮研发团队。
翻开江淮的历史会发现,江淮始终具有学习技术,创造技术,再学习再创造,不断提升技术能力的企业基因。当年,他们客车底盘的开发非常艰难,面对专用车底盘弯大梁的要求,没有资金开模具,老一代江淮人硬是拿榔头敲出十台大梁,生产出十台客车底盘。为了迅速发往客车厂试制,他们几乎每天干到凌晨。底盘开发成功后,在销售过程中他们推行贴身服务,不管客户提出什么变动需求,他们都尽力去满足。尽管他们的产品不是最完善的,也没有品牌效应,但他们却得到了大多数客户的认可。江淮客车底盘的研制成功,大幅提高了我国客车产业的产品竞争力,为中国客车产业自主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使江淮汽车有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创新精神。
自己做主
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双翼,二者必须协调发展不可偏废。人才培养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动力。
将自主创新视作生命的安进,该如何自主创新?
“自主品牌的重点在‘自主’,想明白了就可以干,决定了就可以干,我们不是别人在全球市场布局里的一颗棋子。”安进认为,创新最终要体现价值。江淮在发现价值、设计价值、实现价值、交付价值、获得价值、分享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江淮汽车已经慢慢形成了创新的主基调。
核心技术一直以来都是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最大的鸿沟,与许多自主品牌放弃技术争夺,转向低价换市场这条“省力”路线不同,江淮一直以来都坚持提升自主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据资料显示,江淮1.5TGDI发动机可以输出2.4L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功率,而6DCT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的传动效率可以达到96%,高于一般自动挡变速箱10个百分点左右。这就是江淮汽车投入20亿元、历时超过8年研发的“白金传动系”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如今,1.5TGDI发动机和6DCT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已经顺利量产,搭载这一动力组合的第二代瑞风S5已经投放市场。仅6速DCT变速箱一项,江淮就为其申请了34项发明专利。这套“白金传动系统”的综合性能优异,不仅从数据上看,超越了众多合资车型同级别动力系统,并且在耐久性、节油性等方面也做到了领先。
江淮动力研究院汽油机设计部技术副总监张应兵说,“江淮自主研发发动机不但可以增加客户满意度,还能更快的适应市场需求,因为产品设计自己说了算。过去,江淮和其他发动机厂合作的时候,虽然能得到满意的产品指标,但是要想变更、变动发动机的某一部分,需在互相沟通上花费约70%的精力,导致工期延长。现在,如果我们想进行某个地方的改进,立刻就能做,大大提高了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抢占市场先机。”
目前,我国自主发动机的创新还处于被动创新阶段。一方面来自我国不断提高的排放法规要求,另一方面来自汽车用户轻量化、节能等不断提高的产品需求。而国外的发动机技术创新是主动创新,为什么我们与国外有这么大的差距?张应兵回答的很理智,“我们满足法规要求,人家引领法规要求,这就是我们的差距。虽然有差距,但是我们依然有信心。欧洲发动机技术已经发展了上百年,我们才发展了几十年,面对差距,继续努力才是江淮应该做的,而且江淮在新知识的获取上从未放松,和全球各大技术中心始终保持着合作和交流。江淮的研发理念是整合全球资源,造世界的汽车。”
“说到技术,就应该说到人才。这两年,国内的汽车品牌从国外挖了很多技术人才。各种国外的技术总监,首席设计师在我国自主汽车企业工作。这些,很有可能治标不治本,国外的柿子种到了中国也不一定甜,设计跑车的高级设计师,并不一定就能设计好紧凑级车。想要治本还是要靠自身造血,无疑江淮正在不断进行自身造血。”业内人士这样评论自主品牌江淮。
同时,自主不等于排外,对于时下热门的互联网+,江淮并不陌生。1996年,江淮就是中国国家科技进步计算机设计应用示范单位;现在,江淮汽车离开信息技术一辆车都无法生产。安进自信的说:“江淮的年轻人玩互联网、玩手机,不但早且有江淮的属性。”
那么,互联网能颠覆传统企业吗?面对质疑,安进认为,离开制造业无法谈论互联网+。互联网再强大也解决不了制造业对实物状态的实现,互联网不能让二流合一,最终还得依靠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现代化的系统化集成管理,但充分应用互联网优势,犹如在健壮的身体上插上双翅,会使制造业飞的更高更远。
他说:“制造业面对互联网大潮,要变革生产与经营模式,这毫无疑问,但这是另外一个重大课题。”
总之,在安进眼中,他更希望坚守制造精神的江淮向人们传递两个品牌价值:第一,江淮值得信赖;第二,江淮充满活力,并且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