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论文篇1
一、诺贝特•埃利亚斯的学术生涯及其《宫廷社会》的出版
1933年他向法兰克福大学提交了一篇名《宫廷人物:宫廷社会学、宫廷社会和专制君主的构建》的职称论文,使他获得了在德国大学任教的资格。但因纳粹上台而被迫开始了流亡生涯,他先是逃到法国,随后奔赴英国。1954年他成为英国莱斯特大学讲师,在其57岁高龄时才开始其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1962~1964年,在他正式退休后,他到西非成为加纳大学社会学教授,在此期间他收集了大量非洲艺术品。在1960年代中期,他在德国和荷兰担任客座教授。1978年到1984年他成为德国比勒费尔德跨学科研究中心终身研究员。1990年死于阿姆斯特丹,享年93岁。诺贝特•埃利亚斯的职称论文最初写的并不是关于宫廷社会的题目,而是在阿尔弗雷德•韦伯指导下写的《近代自然科学的谱系》。这篇论文的写作提纲是在他死后在阿尔弗雷德的文件中发现的,主要探讨的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他对自然科学和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着力尤多。在他以后关于知识、科学和艺术的著述中这个主题反复出现,但这篇论文却并未完成。在1930年他成为卡尔•曼海曼的助手时,他中断了与阿尔弗雷德职称论文的合作计划,改变了他的研究主题,转而开始写作关于宫廷社会的职称论文。他向法兰克福大学提交了这篇关于宫廷社会的论文后便开始了流亡生涯,因此这篇论文一直没有发表。直到1960年代他退休后他才发现了这篇论文的打印稿,并在此稿基础上于1969年出版了德文版《宫廷社会》一书。那篇德文的职称论文现已遗失,它与该书的异同难以考究,不过该书的第一章《社会学与历史学》是为1969年出版该书而专门写的;关于散见书中的对社会学的批判和附录1等内容都是后来才写的。
二、诺贝特•埃利亚斯主要的社会学观点
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宫廷社会》一书中对宫廷社会的研究反映了他在后来的一些著述中表达的社会学观点,即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长时段的历史观。他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集中在《个体的社会》一书中,在书中他将个体的人置于社会与历史中来认识,认为人是一定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产物。他认为“单个的人,从他出生之日起就被置于某种具有完全特定结构的职能序列中,他必须使自己适应这个职能序列,根据它来塑造自己,并且以它为出发点适时地发展自己”,而否定“天地初开,惟有一人,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已成年之人”,这样,人的本质便是社会关系的构成和历史的构成。埃利亚斯不同于同时代多数社会学家,他主张在长时段中考察社会发展,反对社会的静态研究;同时又反对社会发展的目的论,强调社会发展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区别。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孔德为代表的社会进化论影响很大,他们认为社会制度的发展同生物有机体一样存在着某种规律,人的自然特性决定了社会的发展,社会达尔文主义甚至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存竞争和优胜劣汰。对此,埃利亚斯一方面采取了社会进化论的长时段研究传统,反对静态的社会研究,例如他反对他的主要竞争理论帕森斯的共时功能主义;另一方面他又否定了社会进化论的目的论和决定论,强调社会发展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区别,认为社会发展是能够走向倒退的。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其长时段历史观使他提出了“构型”的概念,并在分析宫廷社会时频繁地使用这个概念。埃利亚斯的“构型”,是指“彼此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的网络,网络之中的权力均衡始终处于变动不居的非均衡状态。”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首先强调人是处于相互依赖的网络,即社会关系之中的,网络由人构成,一旦形成便无法离开它;其次,强调了网络内部的不稳定性、变化性,因此网络或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动的结构,需要对此进行动态和历史的研究。这样,“构型”这个概念便整合了他的两个主要的社会学观点。他在《宫廷社会》一书中最早应用了这个概念来研究西欧尤其是法国的宫廷社会。
三、历史学与社会学的比较诺贝特•埃利亚斯
在《宫廷社会》中对宫廷社会的论述首先是从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对比开始的。作为社会学家的他研究的宫廷社会并不是他所处时代的宫廷社会,而是旧制度下尤其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宫廷社会,因此他的研究既是社会学的研究,也是历史学的考察,两者区别明显却也密不可分。他首先认识到了社会学研究的不足。他对宫廷社会的研究并非像普通社会学家那样对其作横切面的研究,而是将其放入较长历史时段中来考察,“社会结构的社会学考察如果离开许多国家宫廷社会的长期发展将是无任何意义的,”惟有如此才能解释“在构型中相互依赖的人们如何使统治者在少数人帮助下维持他们对压倒多数臣民的长期统治”这个问题。历史学的研究对此的解释是诸如路易十四之类的君主采取某些策略而维持了自己的权位,社会学的研究则将君主和臣民置于某种相互关联的网络中来考察,认为他们的地位是由某种社会结构决定的,但这种社会结构却正是个别君主策略长期发展的结果。这样,离开历史学研究的社会学研究是目光短浅的、狭隘的。他对历史学研究的局限性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他认为历史学研究通常更强调事件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传统历史学(实证历史学)的研究将孤立的不可复制的资料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缺乏系统的或可作证的架构。”即历史学的个别研究不能说明问题,而只是资料的堆积。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反问:“文献之类的原始资料难道就是历史的本质?”对他来说,没有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历史人物是很难评判的,只有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才能理解他们的价值和意义,这才是历史的本质。即缺乏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研究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因此,他认为对宫廷社会的研究必须将社会学与历史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即用“构型”理论来解释宫廷社会。他认为,“宫廷社会并不是一种***于构建它的个人之外的现象;个人一旦构造了它,无论是国王还是仆人都不能***于他们共同创造的社会之外。”因此法国宫廷社会这个“构型”由路易十四等君主构建后,在较长历史时期内维持着稳定,少数人长期维持着对多数人的统治。在诺贝特•埃利亚斯看来,个人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构型却是可以复制的,这就是构型形成后个人不能脱离它的原因。但构型并不是一个永远稳定的结构,其内部力量对比常有变化,一旦内部力量对比失衡构型便被打破;法国宫廷社会的终结便是构型内部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
四、宫廷社会的形成及其特征
在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后,诺贝特•埃利亚斯接着论述了宫廷的形成及其社会地位。他指出,宫廷社会的这个“构型”是由国王、官员、仆人、顾问、侍从等人构成,国王自认为自己是以绝对权力统治着其他的人,国王是这些人等级、经济和职务升降的决定者,他们之间以某种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宫廷社会的前身和范例是教会的显贵,阿维农教廷是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宫廷,而与之相竞争的则是意大利的各个王公的宫廷。但对宫廷的历史最为重要的则是法国宫廷的出现,因为在16世纪末以后的两个世纪中它一直是各国宫廷的楷模。关于宫廷的社会地位,他指出宫廷在17、18世纪的西欧国家是社会的代表和中心,正如近日城市和市民一样。由于在大***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国王和宫廷,便妨碍了我们对宫廷社会地位的认识。***中***者对宫廷批评最多的是其“奢侈”的生活方式,以此否定宫廷的社会价值,但在他看来宫廷并不是一种多余的东西,而是一种社会的自我认同。宫廷的社会中心地位是与国王的绝对统治相联系的。在旧制度下,宫廷只不过是法国国王家庭的扩大版而已,而国王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旧制度的本质就是家天下,法王路易十四将国家视为他个人的财产,而宫廷就代表着他本人,宫廷是国王与臣民的媒介,是上传下达的必经之路。宫廷的社会学即是君主的社会学。在宫廷中国王的行为国家化,在宫廷之外国家的行为国王化。接着,诺贝特•埃利亚斯探讨了旧制度下法国宫廷社会的形成。他认为,法国的国王和大贵族从中世纪以来就存在着既斗争又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面国王与贵族展开了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另一方面,他们都是贵族阶层,都希望能维持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到了17世纪,这两种倾向终于结合到了一起。由于旧贵族的衰落,国王便趁机将宫廷作为既保护又驯服贵族的工具。旧贵族只有进入宫廷依靠国王的庇护才能继续过着贵族式的生活,这样,宫廷贵族就取代了旧贵族;而国王只有将贵族赶进宫廷才能驯服,以保障自己的绝对权力。法国国王,尤其是路易十四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宫廷礼仪,来确定国王和宫廷贵族的这种新的社会地位。这样,就出现了宫廷社会。在宫廷社会中,无论是国王还是贵族,长期以来都在有意和无意中一直严守宫廷礼仪,原因就在于宫廷礼仪是对其权力关系的认同,是将他们联结为宫廷社会的纽带,他们已经无法离开这个社会。宫廷社会的构型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无论是国王还是仆从,都必须遵从宫廷礼仪,以维持自己在构型中的特定地位。即在某种程度上人的行为不具有自主性,社会构型和人们的地位决定了人们的行为。
五、宫廷社会的终结
最后,诺贝特•埃利亚斯还探讨了宫廷社会的终结。他首先分析了旧制度下宫廷社会的权力结构。他认为在旧制度下社会等级与权力并不能等同,出身于资产阶级的穿袍贵族虽然在社会等级上低于佩剑贵族,但垄断了***府中的要职;而佩剑贵族虽然在等级上高于前者,但只能垄断***事、外交和宫廷职务。穿袍贵族和佩剑贵族相互竞争,从而构成了宫廷社会的主要矛盾;他们在国王的干预下达成了权力的平衡,谁也不能在权力上超越对方,从而共同垄断了国家的权力,并都受制于国王。与此同时,他也指出了英国宫廷与法国宫廷的异同。他认为在17、18世纪英国宫廷与法国宫廷一样存在着上层阶级内部相互争夺地位和名声的斗争,但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并不像法国那样界限分明,并成为国王维系其权力的手段。英国独有的富裕的土地所有者阶层,即绅士阶层是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结合,该阶层并不热衷于争权夺利;英国***后英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严格限制,宫廷并不是当时唯一的权力中心。因此英国宫廷的权力结构虽与法国宫廷类似但程度却不一样。这样,英国宫廷在英国***后长期保持着稳定,绅士阶层也没有被毁灭,而法国的宫廷和贵族却因内部斗争和权力结构的僵化走向了灭亡。他指出,路易十四时期因为国王拥有巧妙的***治手段,他与所有社会等级都保持着某种距离,既使穿袍贵族和佩剑贵族达成权力平衡,又使他们都受制于他;而到了路易十六时期,路易十六不再拥有路易十四的***治手段和权力,他不再充当权力斗争中仲裁人的角色,而是直接卷入了派系斗争。路易十六时期便形成了国王、穿袍贵族和佩剑贵族的权力三足鼎立的局面,任何一方都不能超越其他另一方,造成了权力结构(构型)的僵化,而不能融入新的血液。但随着近代化、商业化、城市化和中央集权化的发展,壮大的平民阶层对这样的权力分配越来越不满,而宫廷社会中的特权阶层虽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已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却因为宫廷社会这个构型的惯性使其仍然顽固地不肯放弃权力。虽然在路易十六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改革思想,但改革必会触犯到垄断权力的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在三方权力制衡的情况下改革是注定不能成功的。因此他指出正是“这个构型导致了法国大***的爆发。”换言之,社会结构的僵化和利益的固定化导致了***的发生,并最终粉碎了这个构型自身。
六、结束语
国内学术界对诺贝特•埃利亚斯的认识主要限于《文明的进程》、《个体与社会》等著作,对其关于西方文明形成的进程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述较为熟知。他在几乎所有主要著作中都论及了西欧宫廷社会或上流社会的行为举止与文明和社会的关系,其对宫廷社会的研究最早始于《宫廷社会》一书。因此该书奠定了其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并在西方学术界最早专门探讨了西欧宫廷社会。该书以“构型”理论探讨了西欧尤其是法国宫廷社会的形成过程,反映了诺贝特•埃利亚斯对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认识:他认为缺乏社会模型分析的历史学研究只是资料的堆积,不能说明问题;而缺乏长时段的历史研究的社会学研究则是目光短浅的,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只有将社会学研究与历史学研究结合起来才是理想的研究方法。因此,诺贝特•埃利亚斯在西方学术界开创了历史社会学研究的先河,对我国学术界的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贾迎亮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社会论文篇2
社会实践论文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㈡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㈢给商家的一些建议:
⒈为避免各大院校统一购书乱收费之嫌,国家2001年明文规定,不强制学生通过学校渠道来统一购书,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班级集体在外书店订购,价格按8.5折。我认为这便为书商、网络书店提供了良机,如果在开学之际,书商能够去各大院校通过学生会主动联系采购,并且能够折价更低一些,势必会赢利不菲并能最终实现学生、商家互利互惠。同样,各大网络书店在这方面也尚需改进,其渠道不够透明,信息不够明确,这便严重阻碍销售。
⒉通过调查,可看出大学生对日用品的消费尤其是洗发水的消费比例很大。各大洗发水商家应注意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并更侧重于自身产品的差异化,特殊化,比如生产有利于清醒大脑,集中精神的洗发品牌等等。
⒊在一个地区的各大院校周边开设连锁快餐店,提供专门针对学生的特色饭菜,并凭借良好的快捷的服务,干净卫生的就餐条件必能赢的广大学生的青睐。
总之,大学生群体消费市场在逐渐扩大,人们对其关注也逐渐提上日程。因此,大学生消费市场定将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各企业、商家应深度拓展其消费市场,抢得先机。
社会论文篇3
一、先秦社会思想具有系统性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思想家,在表达他们的社会看法时,具有独自的特色和缜密的理论建构。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代表了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道、德、仁的观念始终贯穿在孔子的全部学说中,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范畴。这三个范畴不仅可以看成是包括他的哲学、社会***治思想和伦理思想,还可以看成是人们所应该达到的远大理想、精神修养和处世方式。这三个方面的范畴可以从孔子所传授的“六艺”中习得。孔子的“六艺”始终未脱离道、德、仁的范畴。墨子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都是为了实现“兼爱”思想,“天志”、“明鬼”则是借宗教迷信来推行兼爱主张。《墨子·鲁问篇》则对墨子的思想体系作了完整的表述:“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君子,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人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日:择务而从事焉。”这里所说的十项主张是构成墨子思想的重要因素。这些主张虽然各明一义,但是他们始终围绕着一个目的,即“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Ⅱ正是这一且的,使得墨子的思想体系有了一种内在的联系。法、术、势是韩非思想的三种构成要素,以法为中心,把术和势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吕氏春秋·不二篇》在论及诸子时,更是用一个字来简单概括了整个复杂思想体系。“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子贵兼,关严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这表明了诸子抽象理论思维的程度。
二、先秦社会思想具有丰富性
“丰富”是相对于以后社会思想的相对僵化而言的。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统治秩序的解体,礼乐制度的崩溃,使得原来依靠氏族贵族联盟体系建立起来的天子——诸侯——大夫建立起来的周礼统治秩序彻底崩溃。周天子形同虚设,诸侯各自为***的***治局面一方面造就了多元化的***治环境和较为宽松的学术环境,即:既没有中央集权、帝王专制的大一统***治体制,也没有某种国家哲学一家独大的思想专制局面。各国诸侯也没有以行***命令形式推行某种思想,压制不同学说。思想与权力的分离造就了思想者,他们可以***地思考深入的问题,从而造成了文化、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多元化趋向,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则是奴隶制的挽歌与封建制的颂歌交相辉映;法先王和法后王的唇***舌战震人心弦;天人相与与天人相分的交锋迂回激荡:……各种思潮和各种学派都得到充分的表现,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辉煌局面。诸子百家,争起并出,各树一帜,各成一说。正如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所说:“全盛时代,以战国为主,而发端实在春秋之末,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作于广野;如火山炸裂,热石竟飞于天外。壮哉,壮哉!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史之伟绩也!”
然而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国逐渐发展成为结构稳定的封建社会。封建大一统专制***权也对一元化的意识形态提出了要求。为了维护一元化的***治意识形态,君主不惜动用一切力量将社会各种力量统一于权力中心单一的轨道之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思想领域的专制原则。使得不同于***意识形态的学说失去了生存空间,新的思想学说难以产生。而***支持的学说又因缺乏不同思想的批评辩论而失去活力。如在儒学被定为***学说之后,朝廷以经学取士,以利禄之道提倡儒学,即使是新思想,也要纳入经学的形式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新的思想的发展。另外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其超强的稳定性,也成为限制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总之,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使得中国社会思想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呈现出一种因袭多而创新少的局面。
七、先秦社会思想具有超时空的一面
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中,有关人与人、我与我、心与心、人与群体、人与自然等方面的思想确有‘先见性’和‘超前性’”。如孔子所讲的仁义具有时代性的同时,也具有超时代的意义。相亲相爱是仁,遵纪守法是义。没有仁。人类将不能存在和发展;没有义,社会就会很难发展。因此仁与义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达到“仁”,孔子强调修己时应文质兼修,修已是自律和他律的结合,修己的程序是下学上达,修己时要知行并重。把道德阐述得如此完整,在欧洲是很晚才达到的。同样在阐述理想社会的模式时,老子针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返回“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状态。“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使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在两千多年后的欧洲,让·雅克·卢梭(JcanJacquesRoussoau1712—1778)提出的“自然状态”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卢梭认为,人类处于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是,原是平等和自由的,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社会产生了私有制,就摧毁了平等和自由。他宣传人民推翻专制***体,建立由少数聪明人领导的民主共和国。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到了专制暴君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极端。到达顶点。虽然卢梭“自然状态”更多的是倡导顺应自然天性而生活的人生观,而“小国寡民”则是恢复原始社会的古朴之风,具有明显的复古主义倾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和人类梦想的精神家园,两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以看出先秦社会思想的超前性还表现在“与西方社会思想发展的历程进行比较而得出,它表明中国的社会思想早于西方而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理论体系呈现于人类社会。它率先勾勒出一个东方的社会生活模式。反映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素质、心理结构和社会价值取向。”
先秦时期丰富的社会思想是思想家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深思熟虑的结果,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治、科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对解决社会问题、张扬社会理性具有重要意义,所谓“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它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思想成果。正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所认为的那样:周秦时期的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几乎为同一时期,东西方文明在相互之间少有交流的情况下进入了各自的‘‘轴心时期”。而自人类历史的这一时期以后,“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日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墨子·明鬼下[M]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7)[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J],中国法学2001
[4]周易·序卦[M]
[5]老子·第四十二章[M]
[6]王处辉冲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13][德]卡尔·雅斯贝斯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8]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思想、信仰与世界[A]中国思想史(第1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9]费孝通语。见陆学艺,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周泰卷)[M]
[10]老子·第六十六章[M]
[11]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韩非子·解老[M]
论文关键词:先秦社会思想特点具体表现
论文摘要:先秦是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局面的形成与当时大国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先秦士人以开放的心态和伟大的***治抱负,为了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而纷纷著书立说。他们开始了对社会的探索和理性思考,建构丰富的社会思想。先秦社会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分析了先秦社会思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