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认识“沿、际、信”等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过程和方法:通过读议结合,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中的对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坐井观天”这则成语的寓意。
二、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揭示“坐井观天”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四、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五、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文题目,解题引文。
1. 带学生体验:说说你看到的黑板有多大?用手卷成筒去看黑板,这时你看到的黑板有多大?然后用书卷成筒再去看,这时你看到的黑板又有多大呢?(小组讨论:为什么有这种现象?)
2. 师:小朋友们都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么是对是错?我们从文中去寻求答案吧!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课文题目,认识“井”,老师用简笔画“井”,帮助学生理解。
3. 同桌交流,理解“观”的意思,理解“坐井观天”的字面含义?(师:坐在井里看天)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去读读故事吧!
(二)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读完后师生评议。
3.同桌互读。(注意问句、感叹句的语气)纠正字音。
4.读完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认识生字、新词。
5.出示生字卡片全班认读:信、沿、际。(指名读,“开火车”读,抢读。)
6.同桌交流识记字方法,师生汇总识记字方法。
7.指名认读新词
相信 抬头 青蛙 说错了 回答 还(hái)是 还(huán)给
井沿
你知道“井沿”是哪儿吗?指名同学到黑板上指出来。(井沿就是井边)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广阔。)如:草原、大海就是无边无际的。指名学生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8.“摘苹果”游戏:老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一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树”上,然后让学生上台摘下自己认识的字读一遍,下边的学生跟着读两遍,读正确字音的同学就可以把“苹果”卡片送给他。
9.再读课文,指名分段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 )和( )为( )的( )争论( )的事。
学生完成后板书:天有多大?
2. 同桌讨论:小鸟和青蛙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一共进行了三次对话。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一次,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二次,第六、七自然段是第三次。)
3. 看插***,填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过渡:青蛙和小鸟见面了,于是它们聊了起来,谁来愿意扮演它们(可以加一些动作)进行第一次对话?指名分角色读第一次对话。
“一百多里”有多远?(举例从学校到县城共十里,来回共五次,说明很远。)
板书:飞了一百多里
4.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思考:
(1)青蛙对说小鸟:“别说大话了”,这里的“大话”指什么?(指名回答,老师总结:指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青蛙不相信。)
(2)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它为什么这样认为?(同桌交流,师生汇总: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因为它天天坐在井里。)
板书:井口大
(3)小鸟同意青蛙的看法吗?(不同意)小组讨论:为什么?(无边无际)
板书:无边无际
(4)分角色朗读第二次对话。(老师读旁白,男读小鸟的话,女生读青蛙的话)
5.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是笑着说的,它们俩笑各有什么含义?
(1)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旁白,男生读青蛙的话,女生读小鸟的话)
板书:天天坐在井里
(2)小组合作讨论上面的问题。
(3)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师: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
6.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同桌交流,续编它们的第四次对话)。
注意青蛙跳出井口后的语气,加上动作,然后指名上台表演,师生评议后,再邀请一名学生主动上台表演。
7.你想对青蛙说些什么呢?(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8.总结:我们不要像青蛙一样目光狭小,见识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现在我们要努力学习,以后才会明白许多道理。
六、课堂作业设计
读句子,给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在后面画“√”
(1)青蛙坐井观天
① 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认为天很美。( )
② 青蛙坐在井里,认为天很大。( )
③ 青蛙坐在井里,认为天很小。( )
(2)“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①大声说话。( )
②夸大的话。( )
(3)天无边无际[ZZ)],大得很哪!
①没有边际。( )
②不好找边际。( )
七 课外拓展
1.回家后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2.收集一些寓言故事阅读。
八、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