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智土生土长于云南台江,擅长苗族银饰设计制作,凭借杰出的设计智慧和精湛手艺,成为首位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2010年,吴智接受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邀请,与同样从事银饰设计制作的儿子吴国荣一起来到上海,传道授艺,转眼就是3年。
按照与学院共同制定的教学研究计划,吴智在上海工艺美院以小班形式实现教学,以言传身教方式培养徒弟。3年来,他以持续不断的设计和制作积累了200多件银饰作品的创作过程资料,以言传和实操两手实现了银饰艺术的教学传带。从一块完整的银子开始,学生们耳濡目染于吴智的设计、编制、焊接、刻划,在学习的难点和关键环节获得吴智及时的讲解和技术指点,直至作品最后完成。吴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带领学生从一个个具体的学习项目点出发,鼓励他们深入传统,努力创新;帮助他们掌握银饰作品的技艺要点,感悟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
传承的要义是拥抱变动、正态生存。过去,苗族的银饰制作技艺师承脉络只发生在亲族内部的父系男性之间;而今,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安徽籍女生王瑞萍也成了“吴智苗族银饰大师班”的门下弟子。过去,人们对苗族银饰技艺传承的认识停留在视觉形态的模仿;而今,在上海工艺美院承担大师班教学工作的同时,贵州传统手工艺大师吴智在上海这块最具包容性的文化场域续写出自己银饰技艺的崭新篇章。同样是缠丝、花丝、焊接、錾刻……3年来,吴智炉火纯青的工艺中开始融入现代元素,古老的苗族银饰近海临风。
苗族人配用银饰的传统源远流长,在苗族的古代歌谣中就有关于“用银铸造日月”的表述。在苗族人眼中,银饰是财富的象征,因此,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常常以“大”和“多”为审美标准。面对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冲击,传统工艺的濒危甚至消失让人痛心疾首。基于银饰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手工艺技艺传承发展的共同目标,吴智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一起承担了银饰艺术的教学研究与传承保护工作。3年来,除了完成常规教学,上海工艺美院资助吴智潜心创作;而吴智也在自己的技艺高峰期创作完成了数百件银饰作品,系统回顾苗族银饰经典,与所入驻学院一起,为传统苗族银饰系统保藏了最好、最珍贵的纯手工样本。
“象牙塔”与“苗寨”对接,“学院派设计”与“苗饰文化”碰撞,以新的思路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将中华传统文化转化今天新的创造生发的源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努力,吴智和他的学生们正在努力。
吴智苗族银饰的设计制作扎根于深厚的苗族银饰文化土壤。
苗族的***腾崇拜在吴智的创作题材和造型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枫树、蝴蝶、燕子、水牛等重要的***案纹样都关乎与苗族始祖有关的苗族***腾,与苗族的起源紧密联系。苗族人认为,天地以外,枫树是祖先之祖,苗族银饰上的很多装饰***案是表现枫树的。有的是单一的枫叶装饰,有的是与其他***案构成的造型组合。在苗族古歌中,有家喻户晓的“蝴蝶妈妈的传说”:苗族人的母亲是先由蝴蝶妈妈生下12枚蛋,才有了苗族后人的孕育。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妹榜妹略(即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下了12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帮助蝴蝶妈妈孵化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古枫树的树梢幻化而来,从而也被苗族作为***腾来崇拜。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现实生活中,水牛是黔东南苗族人耕作的重要劳动力,同时被视作具有灵性的动物。枫叶、蝴蝶、燕子、牛角,这些与***腾有关的造型纹样成为吴智记载苗族文化的一种方式,构成了吴智苗族银饰中最富传统特色的部分。
吴智生活的施洞地区因地处清水江中游,有很多关于龙的传说,居住于此的苗族也常以“水边的民族”自居。伴随旅游业的兴起,施洞地区的“姊妹节”和“龙船节”都推进了银饰艺术的发展,两节期间自然也是银匠收入增加的旺季。施洞姊妹节期间,年轻姑娘会穿全套盛装银衣。在苗家人眼中,银饰是财富的象征;只要家境允许,苗家姑娘都会有全套银饰。有时小孩子生病,家里会为他戴上六棱手镯祈求平安健康。在吴智的银饰创作中,小的如各种蕴含吉祥寓意的手镯、项圈,大的如重达十几千克的特定题材成套银饰,永远有源源不断来自本土层面的需求。吴智用自己的理解在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银饰中记录苗族文化的过往,寄予施洞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吴智的银饰设计制作技艺超群,是施洞吴家家传银饰技艺当之无愧的第八代传人。
吴智的家在清水江中游台江县北部的塘龙村,村子隶属于施洞镇,小镇人口1.5万人左右,九成多是苗族。塘龙村是有名的银匠村,均是吴姓人家,银饰工艺祖辈相传;不足400人的村子里有近三成住户从事银饰制作。村寨里的男子大半会制作银饰,他们的技艺从小在村里、家里的银饰制作氛围中自然习得。吴智家族世代以制作银饰为业。1950年出生的吴智从12岁起跟自己的父亲学习银饰制作,22岁开始***并成为家传银饰技艺的传人。
塘龙村花丝工艺是黔东南银饰工艺的典型代表,特色鲜明。起初的抽丝要将银丝加工得细如牛毛;进而压丝,用铁锤将银丝压扁,再把压扁的银丝放在板上,一手拿银丝,一手用木方将银丝搓得状如麻花。搓丝过程中需要不断加热来保证银丝不被搓断,也可用两根圆的细银丝直接搓成花丝来编制成各种花型。对于这些基本技艺,吴智早已熟能生巧。纯正的塘龙村银饰需要纯度很高的银,这是制作细丝的基本前提;银子纯度不达标,细的银丝就无法制作。以前,人们无法像今天一样很方便地直接购买纯银;原料的提纯,就成为塘龙村银饰工艺的重要一环,也成为吴智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施洞吴智的银饰技艺精湛,两条六棱的银条扭在一起构成的“麻花手镯”,极具简约的现代感。吴智说,这种“麻花”看上去简单,制作中稍有疏忽就会功亏一箦。吴智的“小米手镯”由细丝编织,纹路精巧细密。此外,吴智谙熟于心的还有“豹牙手镯”、“大宝珠手镯”等不同的手镯款式。
要说难一点的,应该是工艺手法更为繁复的项圈、银冠和头饰;挑战高手的,当然还有对全套银饰的款式、纹样、工艺的设计及制作。当传统云南地域文化与令人叹服的银饰制作技艺结合为一体,当手里敲打出施洞人心目中的传统和时尚,吴智说,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璀璨纷繁――吴智苗族银饰展”在上海工艺美院开幕了,这是吴智和学院辛勤耕耘结出的硕果。吴智感觉这是自己的一个成就,其实这更是一种精诚所至的水到渠成。展览呈现的苗族银饰经典件件是以最好的技艺打造出的精品。收藏黔东南施洞镇的吴家银饰系统,是从传承到发展的重要衔接节点;因为基于此,才有可能谈及现代设计元素对传统工艺的融入。作为苗族村寨二十多年寨老的吴智有着非凡的吸纳、更新能力,而这种源动力正来自传统的底蕴文脉――贵州的苗族银饰文化。在海派文化与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吴智和自己的徒弟、学生们拿出了融古开今的新作,启示着银饰工艺与珠宝工艺、珐琅工艺等姊妹工艺的进一步跨界融合,启示着苗族文化向更广域都市时尚的切入。
正如吴智本人一再期望的,期望苗族银饰文化得以保藏,期望苗族银饰文化走向更加广阔的创意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