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的统计表明,目前全球已知岛屿争端总数高达60余例。倘若以二战为时间节点,可以把这些岛争大致分为两类。二战前的岛争基本属于传统岛争,它们以现实利益为导火索,以司法仲裁、武力争夺、外交协商、共同开发为主要解决手段。二战之后的岛争比较特殊,数量仅占全部岛争案例的10%左右。虽然单一的、整合的、静态的传统岛争仍是主流,但岛争朝多元化、碎片化、动态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特殊岛争因切合当下社会的行为模式,符合国际新秩序的需要而不断簇生,并成为国际***治的焦点。
岛争争的是什么?有人说是资源,有人说是战略制高点。其实大体而言,拥有岛屿的行为体拥有对岛屿全部利益的合法使用权,从这一点来说,在任何时期,岛争的燃点大都是岛屿归属问题。
传统岛争的基本特点
传统岛争中,强权博弈的轮廓鲜明。
在二战以前,岛屿争端的行为体往往是单一的。传统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确立的国家,他们雄心勃勃并且主导时局,因此没有真正意义上超越或低于国家的行为体能涉足国际舞台。传统安全观的盛行局限了行为体应对岛争的手段。由于交通通讯技术的相对落后,南北两极地区的岛屿没有被各国真正意义上地争夺。争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各国有争议的海域内岛屿。18世纪澎湃而至的殖民浪潮与传统岛争在时空上重叠,其结果是,宗主国的介入与被殖民地的诉求交织,成为烙在传统岛争上鲜明的印记。
二战后岛屿争端的新变化
二战终结以后,与传统岛争形态迥异的特殊岛屿争端开始浮出水面,岛屿争端问题愈发复杂多变。
首先是岛屿定义的模糊化,它涉及岛屿本身的定义以及岛屿权利范围定义的模糊化。对岛屿的传统解释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 然而,这个定义渐渐无法满足随即而来的特殊岛情。日本通过在冲之鸟礁设立经济活动基地,利用了海洋法公约的漏洞将岩礁变身为含金量高的“岛屿”。这种变礁为岛的做法凸显了岛屿本身定义的模糊引发新岛争的风险。最典型的要属北大西洋中一块名叫罗科尔的海岩,它引发了四个国家之间的酣斗。英国认为罗科尔是个岛屿,但是爱尔兰却认为罗科尔只是礁石,丹麦指出罗科尔和法罗群岛在地质上属于同一块海底高原,因此其海底资源应属于丹麦。冰岛觉得该礁石处于冰岛的海底大陆架上,所以冰岛有权分一杯羹。四国各执一词,如今只有等待联合国的裁决。
拥有岛屿而获得的权利范围因国际***治的动荡、国际条约的变化有多种解读。以苏联解体为界,许多新的岛争纷至沓来。其中一例是从1990年持续至今的弗兰格尔岛争端。弗兰格尔岛位于北冰洋附近,在1811年上了美国国旗,但1911年苏维埃***府***宣布拥有其。美国与苏联在1990年批准了关于双方海岸线分界的条约,弗兰格尔岛从而属于苏联。然而,由于稍后苏联解体,新的俄罗斯***府不承认旧条约,这令弗兰格尔岛的归属再次被放置讨论。岛屿定义的模糊意味着岛争数量和范围的一种扩大,因此有必要确定新的岛屿定义。
第二个变化是岛争行为体趋于多元化。随着全球化的激荡,包括非***府组织、跨国公司、个人等在内的非行为体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对国家的造成一定的侵蚀。行为体与非行为体争夺岛屿的情况正在吸引人们的注意。位于英吉利海峡上有一座人工小岛——西兰德岛。西兰德岛由一座英国二战后废弃的海上堡垒,名为“怒涛之塔”的钢铁平台改造而成。1967年,它被前英国皇家陆***少校帕迪·罗伊·贝茨(Paddy Roy Bates)独占且宣称为***的“西兰德公国”(Principality of Sealand),成 为著名的私人王国。西兰德公国的面积仅有550平方米,其常驻居民为贝茨和他的家人。
西兰德公国与英国在对西兰德岛的问题上存在争议。根据该公国***网站的描述,为了防止英国领海附近出现潜在的威胁,英国***方要投掷炸弹来破坏在公海上遗留的英国废弃堡垒。贝茨一家有一次就听到来自直升机上的威胁:“你们是下一个!”贝茨和儿子则鸣***示警,因此被英国法庭传审。法庭上,针对西兰德公国是否***的许多争执和援引法律都追溯到了17世纪。最后,法官不得不说,“这个被扭曲的虚张声势的事件也许更像是发生在德瑞克爵士时期的事,但就我的判断而言,英国法院没有(对西兰德公国的)管辖权。”英国法院的这一决定后来成为“西兰德公国”***的一项重要法律依据。南美洲、中东和非洲不少国家都已承认“西兰德公国”的护照。但是,按照国际法的衡量标准,西兰德公国目前仍不具备被国际社会承认的资格。
除了行为体与非行为体争夺岛屿,有些时候,非行为体会单独争取岛屿。“尼马克共和国”(Nymark)便是一个例子。此外,上文提及的弗兰格尔岛争端虽然现在没有得到美国当局的正面回应,然而美国国内一些极端组织不断申明将捍卫该岛的。
另一个对岛屿争端有影响的新因素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距离海平面较低的岛屿濒临“灭顶之灾”。但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岛屿的消失或许是促进和平的好事。印度和孟加拉国相互争夺的新穆尔岛在2010年被海洋淹没。印度贾达沃普尔大学海洋学教授哈兹拉评论道:“两个国家谈判没能解决的问题,全球变暖把它解决了。”然而,印度***仍然宣称,小岛的消失不影响印度对小岛所在海域进行控制。自然地,消失的岛已经不存在争论所有的价值。这种非人为因素影响的岛争,恐怕是有史以来的唯一。但是,消失的岛所在海域的纠纷,很可能是接下来的焦点。
从反面来说,全球变暖促进了岛屿的产生,间接引发新的岛争。由于气候更加温暖,北极冰川融化,挪威斯瓦尔巴群岛附近出现了许多新的小岛屿。2004年,英国艺术家哈特利前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参加会议时,发现了一座这样的新岛屿。他在《斯瓦尔巴群岛条约》中发现了一个法律漏洞,于是宣布对这座尚未命名的小岛拥有,将这座小岛命名为“尼马克”(Nymark:新土地之意)。2012年,尼马克岛成为伦敦文化奥运的一个项目,并改名为“不在之岛”(NowhereIsland)。这个艺术项目旨在强调人们如何应对紧迫的气候变化事件。如今,共有来自135个国家的23,003人签署成为不在之岛的岛民。这个为了宣传全球变暖的环保行为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加,表明了岛争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获得岛屿,也可能是为了支持公益活动。这时候,岛争本身不是目的,而成了一种手段。
两极地区作为真空地带,在过去并未获得过多关注。然而随着各国资源开发和战略目的的考量,对两级地区的要求使得该地区成为一些国家利益争夺的焦点。南极中心有一块南极大陆,它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被确定的大陆。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期,各国就已经对南极洲虎视眈眈。不仅有英国、阿根廷、智利争夺南极半岛,英国、阿根廷对部分英属南极领地的归属也各执一词。于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通过法律的形式冻结南极, 不仅为各国和平开发使用南极地区提供法律的保护,也使南极地区岛屿的争端画上了一个句号。
北极的中心是广阔的北冰洋,过去各国对北冰洋的争夺不如南极洲那样激烈,因此也无类似《南极条约》那样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各国的行动。目前,1920年的斯瓦尔巴德条约以及1990年由八个环北极国家签订的“八国条约”,都未涉及北极地区的规定。
由于没有类似南极条约的束缚,北极无疑成为各国在非传统安全博弈中的角斗场,不仅承担着南极岛争带来的新要求的重量,还肩负着自身产生的岛争压力。值得一提的是丹麦与加拿大相争的汉斯岛。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丹麦格陵兰事务部部长乘直升机登上汉斯岛,插了一面丹麦国旗,并在国旗下埋了一瓶白兰地酒,留下标语:“欢迎来到丹麦小岛。”2005年,加方士兵登陆该岛,以同样方式插上加拿大国旗,藏下一瓶加拿大威士忌。双方掀起了“埋酒斗法”和“插国旗竞赛”。***对峙传染到了民间,双方的“爱国人民战线”纷纷在google上展开“民间斗法”,打广告宣称对汉斯岛拥有。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北极岛争的进程将会随着“西北航道”的不断开发和各国科考、资源勘探活动的增多而趋于激烈。
最后一个有趣的新情况是***治报复行为导致的岛争。2005年3月,日本与韩国由于独岛/竹岛发生外交纠纷,此后韩国南部的庆尚南道马山市针对日本制定竹岛日条例一事,将6月19日定为“对马岛日”。这使原本没有领土争议的对马岛一时被推上风口浪尖。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韩国***府并没有宣布对马岛归于韩国,但媒体甚至民众却主张宣示对对马岛的。对马岛位于朝鲜海峡,虽然有一定的战略价值,然而历史上它的属于日本,其争议完全是因为日韩独岛/竹岛争议,韩国对日本争岛行径以牙还牙的要挟。
这些特殊的岛屿争端,与传统岛争大不相同:第一,争夺的手段更加新颖,如 “变礁为岛”;第二,引发争端的因素突破了国家现实利益的范围,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岛争;第三,岛争行为体多元化,出现形形的非行为体;第四,岛争范围扩大至南北两极地区;第五,岛争不再只是事件的目的本身,还可以是利用的手段。
以宏观的视野观察,不难发现当下时代的背景渗透进特殊岛争的各个层面。
“和平”常常被等同于“安全”,然而,和平只是一种没有暴力的状态,它仍然保留着不安全的威胁。冷战后的东亚地区时有爆发地区战争的危险,虽有和平却无安全。
与大洲相比,一座岛屿虽然小,但它就像一颗隐含巨大能量的棋子。在岛屿争端这场国际博弈中,特殊岛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岛争的新视野。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放眼视野,看岛屿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