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作家薄伽丘在其作品《十日谈》中描写了一个关于“绿鹅”的故事:一位父亲由于妻子的去世痛不欲生,于是带着自己两岁的儿子远离人群,住在深山,教儿子潜心学习《圣经》,背诵经文。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儿子就可以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修炼成才。当然,这位父亲偶尔也会出山去讨一些施舍,以维持父子的生活。当儿子长到18岁的时候,有一天,老父亲又要下山,儿子听说后,苦苦哀求父亲也带他一起去,因为他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山外的世界。老父亲觉得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加上平时也非常敬神,认为即使他去到外面的浮华世界,应该也不会迷失本性,于是同意了。父子俩在山外遇到了一群衣着华丽、年轻漂亮的少女,儿子生平从未见过这么迷人的东西,于是问父亲那是什么。老父亲生怕孩子动心,于是很严厉地说:“不要看,那些都是祸水。”可是儿子继续追问:“那她们叫什么名字呢?”老父亲于是敷衍道:“叫绿鹅。”没想到,一路上对宫殿、金银财宝等都不感兴趣的儿子却冷不防对他的父亲说:“啊,爸爸,求求您,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老父亲后悔极了,他发现,无论用什么样的外力束缚,都无法磨灭儿子身上属于人的本性。
薄伽丘在这个故事中,讽刺了宗教对人性的压抑。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这段时间被称为欧洲的中世纪时代。入主欧洲的日耳曼人大力推崇基督教,以致教会的权威高涨。这段时期,教会的***趋势加快,到11世纪,基督教会彻底***,西部的被称为天主教,东部的被称为东正教。薄伽丘所讽刺的,就是在西欧占据统治地位的天主教。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天主教会劝诫人们不应有自己的欲望,并说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神服务。一些人提出与天主教会不同的看法,就会遭到教会的严厉处罚,甚至处死。
1517年,一个年轻人将自己写的一篇文章贴在了教堂的大门上,对天主教会的行为提出质疑,引起广泛关注。这位年轻人就是德意志的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路德是德意志人,父母都是当地勤俭的工人,他在家里的九个孩子中排行第八。路德长大后进入大学,并成为一名神学博士。当时在天主教会的宣传下,人们认为天国的钥匙掌握在教会手里,一个人进入天堂前要先通过教会,洗清生前所犯的一切罪行。天主教会在欧洲兜售所谓的“赎罪券”,号称只要出钱购买,就可以洗清自身罪恶,得以上天堂,而赎罪券可以在教堂里购买,因此当时的教堂和牧师都很有钱。路德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人们只要潜心信仰上帝就可以得救,不需要购买什么赎罪券,甚至不需要通过教会。
路德的言论引起了教会的不满,教会要求路德收回自己的言论,并公开道歉。但路德的做法得到了很多普通市民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对天主教会的权威提出了质疑,并诞生了很多新的教派,这些新的教派都被称为“基督新教”。与天主教不同,基督新教更重视个人的信仰,淡化教会的作用,在宗教仪式上也更俭朴,反对天主教会的敛财和铺张浪费行为。
至此,在罗马帝国时代,由耶稣创立的基督教,已经分化出三支,即: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它们的信徒都称为基督徒,都信仰上帝,只是在细节上有一些差异。在西欧,影响较大的是天主教和基督新教,而在东欧如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则是东正教的影响更大,我们将在下一章中,为你讲述东正教与俄罗斯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