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19世纪德国杰出的作曲家,他一生共创作了声乐作品380多篇,其中绝大部分属于艺术歌曲。本文将结合勃拉姆斯所处的时代背景,介绍了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其风格特点。
关键词: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创作时期;风格
一、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阶段
勃拉姆斯是继舒伯特和舒曼之后最杰出的艺术歌曲作曲家,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又一名大师。从1853 年开始创作第一首艺术歌曲《爱情的忠实》(op.3,no.1)至1896年最后创作《四首严肃歌曲》 (op.121) 为止,按照其艺术歌曲创作的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创作的早期阶段(1864 年以前)
早期的作品以明郎、欢快、乐观的作品为主,勃拉姆斯热爱民歌,这一时期创作的歌曲多是民歌型分节歌。他的歌曲创作深受民歌的影响,歌曲的旋律大多也像民歌一样采用纯朴的自然音阶,歌词也大都选用德奥民间歌词。在1858年他出版了四首儿童歌曲,1864年出版了十四首德国民歌改编集。他一共写过九十多首德国民歌和民间儿童歌曲的改编(独唱加钢琴伴奏)。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还有:《摇篮曲》、《五月之夜》、《铁匠》、《永恒的爱》、《玛格罗娜浪漫曲》等。
(二)创作的中期阶段(1864 年――1884年)
中期的作品显得气势恢宏、富有激情,这一时期也是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创作的颠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创作大多以抒情歌曲为主,内容大多朴实、平和,较好的表现了质朴的情绪,注重主观感受的自然和个人情感体验的倾吐。这些歌曲的旋律保持着歌唱性,旋律中蕴含着深邃的感情,但音乐素材还是来源于德国的民歌和民间音乐,只是更加丰富和细腻了。它的钢琴伴奏是起着辅助作用的,但有时写法更为展开,更为纷繁,形成纤巧细致的音网。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永恒的爱》、《我的爱情多青春》、《徒然小夜曲》、《萨福颂歌》等。
(三)创作的晚期阶段(1884――1896 年)
晚年的勃拉姆斯深感失望和不安,重新回到孤独、忧郁、失望的情绪之中。因此,这一时期的的艺术歌曲则偏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含蓄中带有灰***调。即便在某些较有激情的作品中,也写得相当理智和客观,仿佛有意筑起一道堤坝去截拦情感波澜的冲击,缺乏鲜明的情感或形象上的魅力,使人感到单调、艰涩或让人难以接受。这时的勃拉姆斯偏爱写思索死亡的歌曲,如《旷野孤寂》、《死亡,好比寒冷的黑夜》、《墓地》等。根据《圣经》内容而写的《四首严肃的歌》,是其晚年的最高造诣,也是勃拉姆斯这一时期悲观思想的典型反映。
二、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
勃拉姆斯虽属浪漫派作曲家,但他的艺术歌曲却是西方艺术歌曲领域中最靠近“古典”声乐作品。他的艺术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主要有爱情、生活场景、自然风光、死亡等,写作风格质朴、简单,内容深邃,富于哲理性。旋律气息宽广,节奏具有内在的张力,调式突破了大小调的界限,曲式保持传统的结构,并与民族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联系。他善于抒发个人的情感,善于描绘纤细、敏感、复杂、内在的情绪,曲中充满了含蓄、怀念、隐忍等情怀。
(一)与民间音乐素材紧密相联
歌曲创作和民族民间音乐紧密相连是勃拉姆斯艺术歌曲风格的突出特征。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使勃拉姆斯从没放弃对本民族民间音乐写作、发掘和整理。他搜集了大量民间歌曲并重新编配后出版,主要有《儿童民歌集》、《德国民歌》、七册《德意志民歌》。勃拉姆斯曾说:“民歌是我的理想。”“改编民歌的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满足。”如著名的《摇篮曲》,音乐取材于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方言的伦德勒舞曲,歌词第一段取自《少年魔角》,第二段取自舍勒的《绘***的儿童的书》。
在音乐创作中,勃拉姆斯将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的民间音乐因素融合在一起,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勃拉姆斯创作了很多接近德国民歌旋律风格的艺术歌曲,通过民歌般朴实亲切的旋律,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德国民歌在旋律曲调方面多为分解三和弦的旋律结构,这种特点在勃拉姆斯创作的艺术歌曲中多有体现。如《萨福颂歌》,旋律的开始是由F大调的正三和弦分解而成的,在简朴中塑造了充满灵感的音乐形象。
(二)分节歌的形式
所谓“分节歌”是指多段歌词配以同一旋律的歌曲叫“分节歌”,其中各段歌词在字数、韵律等方面均大体相同,曲调大多富于抒情性,较少有戏剧性。分节歌的结尾段落有时各段歌词完全相同,这种结尾段落称为“叠歌”。在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大部分都是用分节歌的形式创作而成的。例如《我的爱情常青》、《徒然小夜曲》、《旷野孤寂》、《萨福颂歌》、《我正迷蒙的入睡》等。勃拉姆斯对分节歌曲也做细微的变化处理,如《徒然小夜曲》的钢琴声部和《旷野孤寂》、《萨福颂歌》的旋律声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三)独到的创作技法
从旋律上看,舒展、温柔、宽阔和朴素是它的特点。勃拉姆斯很好地把旋律和语言的走向相结合,能够恰当地表达愉悦、压抑、哀愁等多种情绪。勃拉姆斯经常用下行旋律音调来抒发哀伤、悲戚的感情,如《我正迷蒙的入睡》中,运用了大量的下行旋律音调,充分表达了作者哀怨、悲伤的情绪。在《徒然小夜曲》中,勃拉姆斯运用大六度、小七度音程的跳进,使音乐具有较大的张力和紧张度,渐渐把音乐推上了高潮,也使情感表达更为奔放生动。
多变的节奏的运用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勃拉姆斯经常运用附点音符、切分音、重音移位等节奏,来改变了节拍原有的律动,使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和生动。如《萨福颂歌》的钢琴伴奏声部中连续切分节奏的运用,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感。
调式调性的灵活运用,使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更加富于性。转调、离调等手法在勃拉姆斯的歌曲写作中经常运用。如《徒然小夜曲》中,第一、二、四段为A大调,第三段转为a小调;而《旷野孤寂》中在第14―15小节则出现了离调的和声进行。这些调性的变化,表现出勃拉姆斯丰富的和声思维,使歌曲更具感染力。
从曲式和篇幅上看,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常用一段式、二段式或三段式的结构,并经常在此基础上作变奏处理。如《致夜莺》,以求用简单的手法,取得丰富的效果。
在钢琴伴奏上,勃拉姆斯的钢琴伴奏都写得丰富多彩,没有累赘的前奏;主体部分的钢琴伴奏和声新颖、织体丰富,常用大段的琶音或切分节奏;并有意识地将和声、伴奏织体等音乐因素提高到与诗歌、旋律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起均衡的关系。钢琴尾奏部分也为歌曲创造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孙会玲.谈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演唱.《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1期。
[2] 王厚谊.论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风格.《艺术百家》,2007年04期。
作者简介:
董茉、出生年月:1975.4 ;籍贯:北京;职称:讲师;学历:音乐学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及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