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一度流行的广告,说某商家售出的产品多到可以绕地球几圈。云南人看了,笑了,因为这太小儿科了,云南人吃的米线,别说绕地球几圈,就是用那米线给地球织件地球套穿着都有余。因为,云南人吃米线,从古吃到今。
米线这东西,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有的叫“米粉”,有的叫“粉干”。认真说,米线不是云南人的原创发明,是从中原地区传到云南边疆的。不过,这个外来食品还就在云南开花结果了,各种烹制米线的方法层出不穷,终于成为云南的一大美食,其中的传奇故事说来令人馋涎。
让我来从头说起,1000多年前《隋书》《齐民要术》上都有一种大米加工的食物“粲”。“粲”是把大米磨成粉后,放在容器中挤压,靠摩擦的热度使大米糊化,再从孔洞中挤出成条型的东西,就是米线。 到了宋朝,“粲”又称“缆”,也就是粗一点的线。
在云南,直到明朝,白族才子李元阳在《云南通志》写到“食有米缆”,才有了关于云南人吃米线的最早记载。然而,一直以来,米线在云南的吃法却一直未脱离“素”“凉”两种吃法,相当于现在我们吃凉粉,倒点酱油、醋,最多加点韭菜、香菜(芫荽),拌拌就吃了。
就这样,云南人吃米线呀吃米线,吃了几百年都是个零嘴小吃。但正因为爱吃米线,经验越来越丰富,到了近现代,米线这个古老食品的烹饪方法,在云南出现了一次大飞跃!首先是清朝光绪年间,滇南建水锁龙桥边一位小吃店老板李马田,受北方涮锅子的启发,发明了把生肉放入鸡汤中烫熟,再加进米线的吃法。因为吃这种米线要过锁龙桥,“过桥米线”由此横空出世!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第十回里,写到韦小宝让御厨房做几道云南菜给小郡主沐剑屏吃,其中有一道菜就是过桥米线。但这只是小说家言,真实情况是,1920年,在沐王府所在的昆明城,滇南个旧人孙三在昆明正义路开设“仁和园”,才开始正式把原来滇南做法的过桥米线引进昆明。不管民间传说过桥米线如何悠久,金庸笔下距今300多年的康熙年间,北京的御厨能做过桥米线,是不可能的。这些虽是脱离基本史实的文学虚构,倒也给云南过桥米线做了个广告,云南人还是要谢谢金庸大侠的“不实广告”。
“仁和园”制作的过桥米线,是严格按照滇南原产地的程序方法和配料来进行制作的。汤是用鸡、鸭、猪筒子骨熬成的“三合汤”,米线也是滇南一带用传统生产方法生产出的“干浆米线”。直到今天,这种过桥米线,在红河州的蒙自、建水一带仍然是当地人和旅游者的最爱。特别是滇南过桥米线里的草芽,为滇南湖泊特产,在过桥米线汤里洁白如玉,清香爽口。还有用豌豆等精心熬制的“豆团”,其鲜味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味精相似,但风味更加天然。由这些美味搭配而成的滇南过桥米线,风靡昆明,自然不在话下。
话说这时,米线的制作方法也有了分支,传统的“米缆”被称为“干浆米线”。干浆米线还可以晒干后成为 “干米线”,方便携带和贮藏。食用时,再蒸煮涨发。干浆米线筋骨硬,咬口,线长,但缺乏大米的清香味。在昆明地区,另外一种俗称“酸浆米线”的制作方法也被发明出来了,这种米线是先使大米发酵,然后再磨粉制成。酸浆米线的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但米线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的清香味。
这些年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云南人开的过桥米线餐馆,但是因为“酸浆米线”的生产较为复杂,需要的设备、场地也要求较大些。所以,外地餐馆只能采用“干浆米线”。这倒不是糊弄顾客,就是在云南,过桥米线的发源地――红河州一带也是喜欢干浆而不喜欢酸浆。昆明的酸浆米线是用工厂规模生产的。
而上世纪20年代,云南玉溪人发明的鳝鱼米线进入昆明,买卖红火到在昆明有了一条玉溪街。后来,玉溪金官营人翟永安把玉溪小锅煮品方法引入到米线制作上,1938年,翟永安在昆明端仕街开了小锅米线煮品店。 翟永安发明的小锅米线,把米线、甜酱油、咸酱油、鲜肉末、高汤、云南酸腌菜、豌豆苗等分次下到小铜锅里,煮沸倒入碗中,味道鲜甜可口,顾客盈门。
抗战时期,香港未沦陷时,大后方的昆明天天都有飞机飞香港,飞机上装了两个大保温桶,专门把端仕街的小锅米线趁热运到香港!米线改良的脚步没有停止,1936年,昆明一家由玉溪人开办的“德鑫园”,开始对滇南过桥米线进行了改革。德鑫园采用了纯鸡汤,米线换成了昆明本地出产的“酸浆米线”,这种米线内部空气泡较之“干浆米线”多,能吸收更多的鲜汤和佐料。其他配料也做了改进,这种昆明口味的过桥米线,更加受到昆明人的认可,“德鑫园”生意火爆,硬是把老牌的“仁和园”逼到了关门大吉的地方。
过桥米线由此分了两派,滇南派和昆明派,但这只是一时,后来两派又取长补短,互相融合。到最后,终于成就了云南过桥米线这一获得中国商业部“金鼎奖”的云南名品。
要说两派留下来的痕迹,就是如今有的人喜欢吃干浆米线,有的喜欢吃酸浆米线,反正现在的过桥米线餐厅里,两种都有,随你挑选。还有为了保持过桥米线汤的温度,一些餐厅把装过桥米线汤的瓷碗,换成更保温的小砂锅,还可以直接在火上加热,端上桌来,汤还在滚。
云南过桥米线之所以有名,还在于上世纪40年代,云南作为抗战大后方,内地来云南避难的人们纷纷领略了这道美味;而在抗战胜利后,“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人们把云南米线的名声传播到了全国甚至海外。
在云南,还有一种米线也很受大家欢迎,特别是最近几年,国人肚里油水增多,作为素食的豆花米线更是受人青睐。豆花米线就是把嫩豆腐放进米线汤里烫熟,然后再加上各种佐料拌制而成。尽管老昆明人传说这是清代昆明一位巧媳妇的发明,但不难看出,它和邻省四川有名的“豆花饭”渊源一致。
如同四川人吃豆花要用秘制的富顺豆花蘸水一样,一碗豆花米线看似简单,实则因为里面奥妙多多,才成就其一方美食地位。云南豆花米线里要放进的配料一般是冬菜、生韭菜、面酱、甜酱油、咸酱油、胡椒面几种,但豆花米线的面酱很复杂,要用辣酱、甜面酱调合而成。辣酱、甜面酱,还有甜咸酱油如何调制在一起的比例,有个例子可以说明其神秘:现在昆明一家开成连锁店的豆花米线店,其创始人只管一件事,每天让人把酱和酱油送到一间房里,关上门,自己在里面调好,然后让人送到各个分店,就能让顾客吃到美味的豆花米线,你说神不神!以前昆明武成路上的一家1958年成立的集体所有制豆花米线馆,他家的豆花米线,不用等客人来,一次配好十多碗,只管收票,但居然还要排队。可惜现在拆了。
云南人说吃米线是“划米线”,不得不佩服这个“划”字很形象,两根筷子在米线碗里顺着米线走向扒进嘴里,那个滑唰呀!贵州风味的肠旺米线在云南也早就出现过,再加上现在出现的砂锅米线、炒米线、什锦凉米线、罐罐米线,都可以摆出一桌“米线筵席”了。外地朋友到云南来吃米线,肯定能学着云南人“划”得不亦乐乎,我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