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总结了《干旱区研究》创刊以来的办刊实践,详细阐述了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办刊宗旨、创办特色栏目,关注热点问题、转变传统办刊模式、提高服务意识、注重学习与交流等方面,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办刊实践的长期坚持,使《干旱区研究》的学术质量和期刊影响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干旱区研究》 办刊实践
【中***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04-01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自1984年创刊以来,刊物质量不断提高, 影响力逐年增大,期刊核心影响因子由2011年版的1.038上升到2015年版的1.351;核心总被引频次由2011年版的1344次上升到2015年版的1968次[1,2]。《干旱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为***干旱区的科研事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期刊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这就要求我们期刊人从办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刊物不断向前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将《干旱区研究》办刊3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为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办刊宗旨
《干旱区研究》着重刊载全球变化的干旱区响应、内陆水循环与水资源、干旱区脆弱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绿洲生态系统建设、绿洲学科发展等干旱区基本科学问题,以及沙漠改造利用等成果。《干旱区研究》坚持以服务读者、作者,促进学科发展为核心的办刊宗旨,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及时传播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弘扬原创性学术精神,以“科学发现优先权”为最高追求目标,优先发表高质量的原创性学术论文,秉承“唯质是视,量质录用”的办刊原则。
二、创办特色栏目,关注热点问题
在坚持办刊宗旨、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干旱区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科研所的研究方向,在2007年第4期开辟了“绿洲可持续发展”栏目,以期探讨绿洲的本质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干旱区生态与环境的实际问题。为了办好这个栏目,我们特邀了黄盛璋、申元村、王介民等教授为本栏目的顾问。积极主动捕捉学科前沿,及时发表新成果,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推动这一科学问题的深入、持续的发展,我们撰写了编者按。同时,及时约稿,从而保证了栏目的顺利开展。
亚洲中部干旱区作为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由于它明显的不同于湿润区和高寒冰冻区,而被人们所广泛关注,尤其被地学领域的科学家们所青睐[3]。根据***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中亚国家接壤,同属于干旱地区。2013 年第3期开辟了“亚洲中部生态与环境”栏目,报道了关于亚洲中部土壤、气候、水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开辟特色栏目几年来,得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读者和作者的广泛关注,提升了刊物的影响力。
三、转变传统办刊模式
2011年以前,《干旱区研究》编辑部采用的是传统的办公模式,以邮件的形式与审者、作者、读者联系。为了适应网络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稿件处理速度,快速、高效的建立起与审者、作者的联系。2011年正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http://,采用远程稿件采编系统,网上自助投稿、查询系统。该系统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上投稿、审稿、处理稿件等,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缩短了论文的处理时间。为作者、读者、专家等提供“***”服务和互动交流。
为了提升刊物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干旱区研究》先后加盟了一些大型期刊数据库和检索机构,实现了期刊的互联网发展。《干旱区研究》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它是《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农业科技文献库》、《国土资源数据库》等多种中文期刊数据库的来源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被《中国生物学文摘》、《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国外地理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以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英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美国)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四、提高服务意识
期刊编辑主要和审稿专家、作者、读者交流,主要为这部分群体提供服务。科技期刊编辑的服务意识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作者投稿、审稿过程、稿件反馈、退稿、稿件的编辑加工、稿件的出版等等。
作者投稿以后编辑部都会立即初审,初审以后需要先修改才可以送外审的稿件,将以最快的速度反馈给作者;初审通过的稿件第一时间送给相关研究领域的审稿专家,外审的稿件编辑部会定时提醒审稿专家,若超时仍没审回来的稿件将更换其他审稿专家;专家审回的意见及时回复给作者,审稿意见是修改后发表的稿件,修回的稿件送常务副主编终审;退稿的稿件也会尽快把专家的意见反馈给作者。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责任编辑遇到专业上有疑问的地方,会及时和作者沟通,耐心的听作者解疑答惑,同时编辑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编辑和作者之间是互相学习、互动的过程。
期刊形成自己的特色,得到审稿专家、作者、读者以及同行的认可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所以,要珍惜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扬长避短,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刊物的影响力。
五、注重学习与交流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站在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以一定的社会读者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对别人的文章进行组织、选择、整理、加工、出版。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再创造性劳动。高质量的期刊一方面来源于原创性科技论文自身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治思想、科学素养,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等多方面。其中,编辑人员的科学素养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发挥科技期刊在科学研究中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干旱区研究》编辑部鼓励编辑人员每年既要参加编辑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又要根据刊物的报道宗旨和内容,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期刊编辑还积极参加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了解专家的最新研究动态,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内容有针对性的约稿和组稿,对专家学者的热点研究领域进行持续跟踪报道。
《干旱区研究》编辑部的办刊之路还很长,我们要借鉴成功的办刊经验,结合自身刊物的特色,扬长避短,走属于自己刊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3]陈曦,姜逢清,王亚俊,等.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格局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3,30(3):385-390.
作者简介:
何晓玲(1978.11-),女,甘肃武威人,硕士,编辑,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干旱区研究》编辑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干旱区研究》办刊实践探析